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外國短篇小說小組

外國短篇小說小組

發布時間: 2025-03-26 22:04:31

Ⅰ 有推薦的看小說的公眾號嘛

以下是一些提供小說閱讀的公眾號示例:

1. 起點中文網:提供各類小說,包括玄幻、武俠、都市、言情等。

2. 晉江文學城:提供原創小說和言情小說等。

3. 縱橫中文網:提供玄幻、武俠、科幻等各類小說。

4. 17K 小說網:提供玄幻、武俠、都市、歷史等各類小說。

5. 掌閱文學:提供各類小說和文學作品。

這些公眾號提供了大量的小說資源,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公眾號。同時,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和版權,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Ⅱ 求類似《楚門的世界》這樣的電影。

1、《飛越瘋人院》。《楚門的世界》里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講了一個「籠中鳥」的生存悲哀,而《飛越瘋人院》也講「籠中鳥」這個精神困局。

2、《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最後是逃出了虛擬世界,而《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也同樣逃出了肖申克這座監獄。

3、《V字仇殺隊》。《楚門的世界》里用了「烏托邦」的隱喻,與烏托邦有關的電影還有《V字仇殺隊》。

4、《盜夢空間》。諾蘭2010年拍的《盜夢空間》同樣是關於烏托邦、逃離的電影,看完同樣會讓人懷疑人生。

5、美國2004年艾什頓·庫徹主演的科幻電影《蝴蝶效應》和《楚門的世界》也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Ⅲ 老舍、巴金、茅盾等人的真名是什麼在舉些例子

老舍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1924年,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作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在這兩所大學,相繼開設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歐洲文藝思潮、小說作法等課程。課余繼續從事創作。沿襲原來的藝術取向的,有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等,都寫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寫從淺露趨向含蓄,相當圓熟地形成他作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態的風俗畫師、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面對愈來愈嚴酷的社會現實,創作出現兩種新的趨勢:一是日益關切國家大事,由此觸發寫作的靈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製造的五三慘案的刺激,寫了《大明湖》,九一八事變引起他「對國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說《貓城記》的問世;一是更加關懷城市貧民的苦難,以此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敘述母女兩代淪為暗娼,《我這一輩子》訴說下級警察的坎坷經歷。在《駱駝祥子》中,以農村來到城市拉車的祥子個人的毀滅,寫出一場沉痛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暗無天日的生活引進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樹。
《駱駝祥子》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品。他從30年代初起 ,開始寫作短篇小說 ,作品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型大小》、《斷魂槍》諸篇,綽約多姿,精緻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濟南淪陷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3月 ,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任總務部主任。抗戰8年中,對文藝界的團結抗日多有貢獻。他寫於抗戰時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為民族解放服務為題旨。戰爭初起,他熱情提倡通俗文藝,寫作宣傳抗日的鼓詞、相聲、墜子等小型作品,供藝人演唱。隨後,轉向直接向群眾宣傳的話劇創作,連續寫劇照了《殘霧》、《張自忠》、《國家至上》等10餘個劇本,頌揚民族正氣、表彰愛國志士,批判不利於團結抗日的社會弊端,在當時起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自1944年初開始,進入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和所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小說刻畫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內心沖突,於苦難中升騰起來的覺醒和抗爭,自然也有消極逃匿和無恥墮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戰時期的力作,也是抗戰文藝的重要收獲。1946年3月,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和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

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新社會的新氣象使他極為振奮,不久就發表以藝人生活為題材的劇作《方珍珠》。1951年初創作的話劇《龍須溝》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劇本通過大雜院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寫出了歷盡滄桑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是獻給新中國的一曲頌歌。《龍須溝》是老舍創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50~60年代,他在文藝、政治、社會、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擔任多種職務,但仍然勤奮創作。作品以話劇為主,有《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大院》、《女店員》等,以刻畫北京市民告別舊生活、迎接新時代的精神歷程的作品較為成功。他還寫有散文《我熱愛新北京》。自50年代後半期起,老舍在話劇《茶館》、《義和團》(又名《神拳》)和小說《正紅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轉而描繪近代北京的歷史風雲。《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3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寫出舊中國的日趨衰微,揭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話劇藝術在這個劇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劇目,繼《駱駝祥子》之後,再次為老舍贏得國際聲譽。

老舍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思想上藝術上不斷取得重要進展和突破。他寫作勤奮,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自溺於北京太平湖。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1927年旅居法國期間,創作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時報》連載,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被譯成20多種文字。1934年寫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長篇小說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憩園》、《寒夜》)。譯有赫爾岑回憶錄《往事與隨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創作了五卷本散文《隨想錄》。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寫作並出版了120部著作,還翻譯了62部外國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專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設想。1985年3月主持開館典禮,並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圖書、雜志、報紙、手稿、書信、照片、文物捐給了文學館,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國主編的《平等》雜志,23期合訂本,是國內孤本;兩位著名的無政府主義革命家於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國獄中寫給巴金的親筆信;1950年在波蘭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會的紀念冊,上面有巴金徵得的幾十位世界名人的簽名,是「國寶」級的文物。

1982年獲義大利卡森蒂諾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被授予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名譽院士稱號和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0年獲蘇聯最高榮譽勛章——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還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3年4月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同年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授予巴金和以巴金為主席的中國作家協會特別獎。1994年4月,首屆文學界為紀念其90華誕舉行了「巴金與二十世紀研討會」和《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大型圖片展覽。1998年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最高獎項——傑出貢獻獎。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為被命名為「巴金星」。

一生平:
茅盾(1896-1981)原名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茅盾"是他創作<幻滅>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醫生,10歲是父親去世,母親是一位有知識,有遠見的婦女,可以說她是茅盾的啟蒙老師,191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同年8月,進入上海商務印書管編譯所工作從此步入文壇,1920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批黨員,同時他也參與了<小說月報>的主編工作,並寫了一大批文學論文,主張文學應該反映時代和社會,1982年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通緝,他辟居日本,直到1930年回國與魯迅並肩戰斗,新中國成立後,茅盾擔任文化部部長,1979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81年3月27日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獎勵長篇小說的創作.

二創作:
(一)小說:
1.長篇小說:<蝕>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個系列中篇組成,它們分別是<幻滅>,<動搖>,<追求>.創作於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創作於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體感侵強的顯示主義作品.
3.<子夜>原名<夕陽>,1933年發表,它標志著茅盾創作的一個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說:
<野薔薇>,<農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憶>,<煙雲集>,<林家鋪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創作,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1927年,大革命後,創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嚴霜下的夢>,<賣豆腐的哨子>,<霧>,<叩門>.
2.30年代,他創作的散文有<故鄉雜記>,<鄉村雜景>,<雷雨前>,<黃昏>,<沙灘上的腳跡>.
3.40年代創作的散文有<風景談>,<白楊禮贊>.

Ⅳ 文學類短篇投稿的網站有哪些

文學類短篇投稿的網站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網站:


1.知乎:知乎是一個知識分享社區,用戶可以在上面發布問題、回答問題,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文章。知乎上有很多文學愛好者,可以將自己的短篇作品投稿到相關的話題下,與其他用戶交流和分享。


2.簡書:簡書是一個以寫作為主題的社區平台,用戶可以在上面發布自己的文章,包括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簡書有一個專門的短篇小說板塊,可以將自己的短篇作品投稿到該板塊中,與其他作者互動和交流。


3.豆瓣小組:豆瓣是一個綜合性的社交網站,上面有很多文學相關的小組,用戶可以加入這些小組,與其他文學愛好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在豆瓣小組中,用戶可以將自己的短篇作品投稿到相關的帖子中,獲得其他用戶的反饋和建議。


4.中國作家網:中國作家網是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一個文學門戶網站,上面有很多文學活動和徵文信息。用戶可以在中國作家網上找到一些文學類短篇投稿的機會,將自己的作品投稿給相關的編輯或評委,獲得更多的展示機會。

Ⅳ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1

歐·亨利--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大師之一。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

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麥琪的禮物》:一對窮困夫妻在聖誕節來臨之際,為互送禮物而煞費苦心,最後禮物拿出來卻沒用:一個賣掉金錶為妻子買了梳子,一個剪掉長發為丈夫買了根表鏈。作者運用了巧合和懸念,使不復雜的情節充滿變化,引人入勝。從而贊美了主人公純潔的愛情。這個故事記得在我還是學生時就在當時還叫《讀者文摘》的那本雜志上讀過,雖然我那時還是花樣季節但也被那濃濃的愛深深的打動,憧憬著能擁有世間最真摯的愛情。

有人曾說過,愛的真諦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傑姆和德拉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這套梳子是德拉心儀已久但又要不可機的東西,這條表鏈是傑姆相中多時但卻不敢奢望的東西,他們為了使對方的願望實現,舍棄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這是多麼高的境界啊!他們之間這種純潔真摯的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世界需要愛,也需要我們奉獻愛,每個心中都應有愛,不僅對自己,對他人,對是生活也應如此。瓦西夫在《情愛論》中表明過這樣的觀點:愛的最高境界是以對方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

今天再次讀到這個故事時我以為人妻為人母真是別樣的心境。坐在書店捧著書,品著一杯清茶,看著丈夫抱著可愛的女兒一起讀書,想到《麥琪的禮物》,在寒冷的冬日心中不由湧上股股暖流。我愛我的家人!幸福是如此簡單!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2

第一次接觸到歐亨利的小說是在課本上,那篇《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實在令人難以忘懷。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溫馨結局,合上書本,我的眼角濕潤了,心房溫暖了。此後,我便愛上了他的小說。歐亨利在他的作品中傾注了自我的一片苦心、一片真情。他的故事中有社會的弊端與不公,也有富人的陰險與狡詐,從多個側面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面,鞭撻了人間的不平事。他的作品中更有普通人的辛酸與無奈、呼喚與抗爭,也有小人物的善良與真誠、友誼與感情,字里行間表現出他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的同情和理解。

生活真是作弄人!讀完《麥琪的禮物》我不禁發出感慨。麥琪賣掉長發,為丈夫買了一條表鏈;而丈夫卻賣了金錶,只為換來一把配得上妻子秀發的梳子。精心准備的禮物無了「用武之地」,真是傻得可愛的人兒啊!貧寒夫妻之間發生的搞笑故事,讓讀者既遺憾又寬慰。這就是歐亨利的魔法,難怪他的作品被稱之為「帶笑的眼淚」。完美的感情總讓人得到安慰,哪怕生活的擔子再沉,肩上也會充滿力量。在生活中,不會風平浪靜,我們難免會遇到坎坷,自我學會應對最重要,但同時他人的關愛和鼓勵對我們戰勝困境也十分重要。所以,多關懷身邊人吧,用真誠的雨露,體貼的和風,寬厚的土壤,善意的陽光去培植和呵護友情、親情和感情的花朵,使之絢爛,芬芳你的生活!

平凡的人也能偉岸。其貌不揚又臭脾氣的老貝爾曼,是位失意的畫家。平常生活中,他顯得粗魯又固執。然而,當鄰居瓊西患病奄奄一息,等待與最後一片常青藤葉一齊飄隕時,他卻在一個風雨之夜,在牆壁上完成了其畢生最傑出的作品――一片永不飄落的常青藤葉。瓊西獲得了生的勇氣,而老貝爾曼卻患上傷寒去世了。結局又是那番峰迴路轉,帶著幾分傷感意味。畫家老貝爾曼的形象一瞬間高大起來。小說是虛構的,但它卻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我們身邊就有小說中平凡但卻偉岸的人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災害中,涌現了一大批平民英雄,他們無私、英勇,讓人敬仰。

歐亨利的小說就像一座聳入雲端的高山,它割斷了昏曉,讓善與惡、美與丑鮮明比較。每每遇到讓我感動或氣憤的事情,我都會翻開歐亨利的小說,那強有力的文字魔法,使我不禁微笑著落下淚來。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3

打開第一頁,你便會被歐·亨利,這樣一位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的細膩的文字所吸引,又會被他那辛辣諷刺的描寫所折服。

歐·亨利將社會上那些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利慾熏心,爾虞我詐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們的丑惡行徑揭露無遺。通過他們的種種表現,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讀者展現了「文明社會」的黑暗與滑稽本質,弱肉強食與天良喪盡的現實,並喻示在金錢萬能,唯利是圖的生存環境中,人性的異化和畸變。

然而在眾多對丑惡人性的描寫之中,也不乏許多使人肅然起敬的「小人物」,讓人對荒誕,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後,感慨萬千。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位感恩節的紳士》這篇文章,它讓我真正領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講了兩位美國紳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稱之為紳士,他只能說是一個常年受飢餓折磨的窮人。在他們之間有個奇怪的約定——每年感恩節,窮人便會坐在聯邦廣場噴水池對面人行道旁邊東入口右面的第三條長凳上,等待著老紳士的到來。老紳士來了之後,會帶這位飢腸轆轆的窮人飽餐一頓。這就是他們之間神聖的約定。對老紳士而言,一頓飯錢簡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卻從其中找到了助人的樂趣。而窮人的目的也並不完全是在於那頓豐盛的飯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願。

這個傳統延續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節,窮人照慣例走在去約會地點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半路上,窮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請進了門,並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原來住宅的主人——兩位老太太,也有一個奇怪的傳統——在正午把第一個飢餓的路人請進門,讓他大吃大喝,飽餐一頓。但正因為窮人正在飽餐之時,他忘了和老紳士的約定。但窮人仍然去負約了,還裝出很餓的樣子狼吞虎咽起來。盡管窮人那時只剩下挪動身子和呼吸的力氣。窮人吃飯後,老紳士付了賬,兩人便到了別。

故事的結局是——兩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暈了過去,被送進了醫院。窮人是因為吃得太撐,幾乎撐破了胃,而老紳士,一位在前些日子還家財萬貫的富翁則是因為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身體脫虛,而在路上倒了下來。

讀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隻橄欖,甜味中帶了一絲酸澀,讓人在漠然一笑之後,思索良久。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4

看一個人的小說,要從了解這個人開始。歐亨利一生命運坎坷,常與落魄的小人物們在一起,逃亡7年後在獄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最終成為了和莫泊桑、契訶夫齊名的短篇小說巨匠。這也大概鑄就了他淳樸幽默的小說風格,也讓他擁有了寬廣的胸懷。毫無疑問,《麥琪的禮物》和《警察與贊美詩》是歐亨利經典的代表作品。

《麥琪的禮物》描寫了一對夫婦各自賣掉了自己的寶物給對方的寶物添彩,讓人回味深長,它不僅告訴我們真愛無價,更凸顯了命運的現實在高貴的真愛面前的冷酷。《警察與贊美詩》戲劇性的結尾讓人啼笑皆非卻又沉思良久。他告訴我們人終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正可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告訴我們當人想做一件事時,可能必須要無可奈何的放棄了。這就是人類的「悲劇」;然而真正積極樂觀不會等到這悲劇的發生。

的確,歐亨利十分擅長結尾。他經常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伏筆,作鋪墊,最後在結尾處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被稱為「含淚的微笑」。

我想歐亨利把小說的靈魂全都凝結在結尾,讓讀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無奇的而又是詼諧風趣的娓娓動聽的描述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才照亮了先前隱藏著的一切,給讀者一個大大的驚喜。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另一大特色,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深諳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過統治階層制定的法律對窮人是如何無情。

因此,他把無限的同情都放在窮人一邊。在他的筆下,窮人有著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孤立無援,食不果腹,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與繁華鼎盛的社會景象相映照,顯得格外刺目,其中隱含了作者對自己命運的憤憤不平。

總之,歐亨利為我們不僅留下了寶貴的文學作品,更為我們留下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現實主義思想。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5

我們知道法國最傑出的短篇小說家要數莫泊桑,俄國當推契柯夫,而美國獨樹一幟的則是歐·亨利。

第一次知道歐·亨利,是在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總結文章結尾方式,有什麼順其自然法,點題法雲雲,我已經記不大清了,其中就有一個「歐·亨利式結尾」,這個我當時最感興趣,所以記得最清楚。

後來,老師給我了份報紙,在那份報紙上,我第一次完整地閱讀了一篇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那篇小說《二十年後》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使我對歐·亨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這次寒假,我有了充裕的時間,真正的接觸了歐·亨利的作品。

翻開小說集的第一篇,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歐·亨利獨特的作品風格,吸引著我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

我不得不贊嘆歐·亨利的寫作技藝,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有如此之大的魅力的原因,他的文章結構嚴謹,而且讀到小說的最後時讓人大吃一驚,豁然開朗,完全出乎你的意料,每一篇小說都是如此。其中我記憶最深刻的一篇是《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這里內容我就不再復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看。當我在讀這篇小說時,產生了很多疑問和不明白的地方「他為什麼要這么做?」「他為什麼要這么說?」「這是為什麼?」,有時會感到不知所雲,但到了小說的結尾作者以一封書信的方式揭曉謎底時,所有的疑問都被解開了,而且故事情節顯得很通順,很合理。

歐·亨利的作品還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經歷的影響,把自身經歷融合進小說,是小說本身更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很有名的一篇《警察與贊美詩》中講了一個人想盡辦法想去做牢都沒有成功,但當他後來翻然悔悟,洗心革面,打算從新做人時,警察卻將它帶走了。實際上歐·亨利自己就坐過牢,他就是在監獄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在其他很多小說中,也能看出歐?亨利的影子,好幾篇小說都提了「第一國民銀行」,而歐·亨利早年恰好在第一國民銀行當過出納員。

我認為,歐·亨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還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生活狀況。雖然歐·亨利的個人生活糜爛腐敗,但他的作品永遠有著不朽的價值。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6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與他齊名的還有莫泊桑和契柯夫。他們三人被合稱為世界三大著名小說家。這個學期閱讀課上我有幸讀到了他的著作,這使我受益匪淺。

我們小組編演了《聖賢的禮物》此劇本,由此深刻地了解了全文內容。《聖賢的禮物》主要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女主人公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於是她賣掉了自己引以為豪的長發,換來了20美元。最終花去21美元,為吉姆買到一條白金錶鏈。而吉姆也想給德拉一個驚喜,他賣掉了祖傳的金錶,買了德拉渴望已久的全套發梳。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是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各自最寶貴的東西,但我認為,他們犧牲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給對方買來最好的禮物,這種付出是無私的,是寶貴的。這就是奉獻的偉大,只有當我們無私奉獻時,這個世界才會少一些無情,少一點刻薄,少一分勢利。雖然故事的結局有些可笑,但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他教會了我們如何去關愛別人。因為愛,人與人之間才會有理解,人與人之間才會有溫暖,人與人之間才會有信任。只要我們心中時時刻刻都充盈著愛,那麼我們的世界將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後一片葉》也是一篇典型的溫暖人心的文章:蘇艾和瓊珊都十分熱愛藝術,可瓊珊卻得了肺炎。她常數窗外的常春藤葉,認為最後一片葉落下來時,她就會死去。於是蘇艾請來了老畫家貝爾曼,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就在牆上畫了一片葉,一片永遠不會凋零的葉,就是這片葉給了蘇珊信心和勇氣,最終活了下來。但是幫助她的貝爾曼卻因為感染肺炎而死亡。我認為貝爾曼的死沒有遺憾,因為他臨死前完成了自己最後的遺願——那片永不凋落的葉。雖然作者對貝爾曼的描寫並不多,甚至連最感人的貝爾曼畫葉子的鏡頭都沒寫,但我們能感受到貝爾曼舍己為人的高貴精神。我可以想像到,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調和黃色和綠色,在二十英尺的地方為瓊珊創作希望,最終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種情景之下,我們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偉大與崇高,讀來令人心中波濤洶涌。貝爾曼老人在舍己為人中去世了,他的精神值得我們肯定,這片葉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貝爾曼老人善良的心靈,折射出偉大的的舍己為人耀眼光輝。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大自然因生機而蓬勃,人類因互助而溫暖。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寫的只是一個個小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也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但它卻令人覺得意猶未盡,以深奧的思想內涵震撼並教育了人們。

;
熱點內容
免費觀看小說孽緣 發布:2025-03-29 23:47:48 瀏覽:616
言情小說捕魚人家 發布:2025-03-29 23:36:29 瀏覽:471
現實主義文學小說短篇 發布:2025-03-29 23:33:55 瀏覽:930
陸雲的都市小說有哪些 發布:2025-03-29 22:54:49 瀏覽:826
總裁深夜來襲小說下載 發布:2025-03-29 22:43:53 瀏覽:341
言情小說短篇名稱免費 發布:2025-03-29 22:22:19 瀏覽:450
菠蘿包輕小說怎麼看vip 發布:2025-03-29 22:20:33 瀏覽:845
小說總裁虐戀允愛 發布:2025-03-29 22:12:50 瀏覽:207
游戲世界類似小說 發布:2025-03-29 21:36:38 瀏覽:286
朔雪短篇小說 發布:2025-03-29 21:30:42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