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讀後感
① 契訶夫的《胖子和瘦子》讀後感、500字
閱讀契訶夫的《胖子和瘦子》,我感受到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第一幅畫面描繪了瘦子與他的瘦弱妻子和一隻眼睛眯成一條線的兒子在火車站偶遇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胖子。他們熱情地擁抱,互相親吻,氣氛溫馨而親切。瘦子不厭其煩地向胖子介紹自己的家庭狀況和目前的生活。這幅畫面中的氣氛明朗、和諧,色彩鮮明、誘人。
第二幅畫面則是胖子自詡已晉升為三等文官並佩戴了兩枚星章。這讓剛剛晉升為科長的瘦子感到震驚,尷尬,慚愧,但又不得不表示敬佩和奉承。胖子的傲慢和瘦子的謙卑形成鮮明對比,整個畫面的氣氛緊張、沉悶,色彩暗淡、令人壓抑。
通過這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契訶夫為我們描繪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世俗畫卷,深刻揭示了特定環境下人們的丑惡靈魂和骯臟心態。
作品中的瘦子無疑是作者想要批判和鞭撻的主要對象。然而,作者並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將瘦子置於畫面的中心,運用前後對比、誇張和襯托等手法來刻畫這一形象,達到了讓讀者自行領悟的客觀效果。
首先,作者通過對比瘦子前後言行的方式,突顯了他趨炎附勢、拍馬屁的世俗心態。起初,瘦子對胖子的稱呼親切備至,言辭流暢,毫無拘束,但在聽到胖子官職上升後,他的言語明顯減少,語氣也變得生分,甚至對胖子的稱呼從「老朋友」變為「大人」「您老人家」,並且身體姿態變得卑微。
其次,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瘦子的外貌和神態,以突出他對權勢的崇拜和諂媚。瘦子因胖子官職的提升而突然變色,臉上的肌肉迅速扭動,笑容誇張,彷彿眼睛裡射出火花。這種誇張的描寫使讀者對瘦子的形象印象深刻。
最後,通過設置瘦子的妻子和兒子這兩個次要人物,作者襯托出瘦子性格的單一性。瘦子的妻子和兒子也表現出奴顏婢膝的態度,這進一步突顯了瘦子的奴性,使他的形象更加豐滿。
作者通過批判瘦子的奴性,實際上是在反思和抨擊19世紀末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社會的世俗風氣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通過這一生動的社會畫卷,契訶夫傳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
② 契訶夫短片小說精選:胖子和瘦子,1000讀後感
在閱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後,我們能夠看到兩個生動的場景:第一個場景發生在火車站,瘦子與久未謀面的胖子相遇。瘦子帶著他的妻子——一個瘦弱的女性,以及他們的兒子——一個只有一隻眼睛能睜開的兒童。瘦子對胖子充滿熱情,積極地向他介紹自己的家庭狀況。這個場景中,溫馨而熱烈的氣氛讓人感到愉悅。第二個場景則是在胖子透露自己已經成為三等文官,並且胸前掛著兩枚星章之後。這個消息讓剛剛升職為科長的瘦子感到震驚,他感到尷尬和羞愧,但很快轉為欽佩和奉承,直到胖子感到不適,轉身離去。這個場景的氣氛緊張而拘束,給人以壓抑的感覺。通過這兩個鮮明的場景,契訶夫為我們描繪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世俗畫面,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丑惡和世俗的心態。
在作品中,瘦子是契訶夫著力批判的對象。契訶夫並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將瘦子置於中心,運用對比、誇張和襯托等技巧來描繪他的性格。首先,契訶夫通過瘦子言行前後的鮮明對比,突顯了他趨炎附勢、拍馬屁的世俗心態。瘦子一開始對胖子充滿熱情,稱他為「老朋友」「米莎」,情感真摯。然而,一旦聽說胖子的高升,他的態度立刻轉變,語言變得謹慎,語氣也完全不同,甚至身體姿態都顯得謙卑。其次,契訶夫用誇張的手法描寫瘦子的外貌和神態,以突出他對權勢的崇拜和奉承。瘦子的身材瘦削,加之他對胖子的反應,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經濟困境和對權力的渴望。最後,通過瘦子妻子和兒子的陪襯,進一步豐富了瘦子的形象。他們的奴性心態與瘦子形成映襯,揭示了這種心態的普遍性。契訶夫的真正目的是通過瘦子的形象,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現實,批判那個時代的不合理社會制度。通過對人物內心的揭露,契訶夫的作品不僅是對個體的諷刺,更是對整個時代的深刻反思。
③ 契訶夫《胖子和瘦子》讀後感
契訶夫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是一篇具有濃厚諷刺意義的小說,可以稱作為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短小精悍,描寫細膩,對比鮮明是這篇文章的亮點。
在《胖子和瘦子》中,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兩副畫面。
一副畫面是:瘦子帶著他的家人在火車站遇到了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胖子。兩人熱情擁抱,彼此親吻,重溫往事,不亦樂乎。整個畫面中氣氛親切,熱烈而又和諧,基調明朗,清麗而迷人。
另一副畫面與前一副就大相徑庭了。當胖子說到自己已位高權重時,這使剛當上科長的瘦子大吃一驚,馬上對胖子持著一種敬畏的態度。「哈巴狗」的丑態在瘦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胖子最後在瘦子及其家人畢恭畢敬的目送下離去。這氣氛無疑是緊張的,拘泥的和冷索的,讓人感到沉悶,陰晦和渾濁。
這就是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社會的世俗圖。可一百多年過去了,阿諛奉承的風氣在現實社會中依然存在,為什麼社會的發展沖不走這惡俗的風氣?為什麼?
我不得不說金錢和權力在人們心中佔有著重要的位置,在某些人的眼中,權貴比親情,個人尊嚴更重要。為了陞官發財,對上司畢恭畢敬,卑躬屈膝,是成功的捷徑。這是「拜金」「拜官」們那種趨炎附勢,巴結迎奉的世俗心理。
有一句話說得很精闢:「有錢能使鬼推磨」,僅僅七個字便點出了金錢的重要性和它那獨特的神奇魅力。用錢買車,買房,買官,甚至買命都可以,人們對金錢的慾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愈演愈烈。奢侈是金錢的象徵,而金錢則是地位的象徵。有錢者,得天下。要想達到這種境界,阿諛奉承無疑是一出「方便實用」的「上乘」之計。
還有一點,就是人們心中嫉妒心理。它能蒙蔽你的雙眼,它能讓你喪失理智,它還能讓你誤入歧途,走上一條不歸路。一個正直的人看著與自己一樣平起平坐的同事因經常給領導「擦皮鞋」而步步高升,財源滾滾。那人心中難免會有一種不爽的感覺,這就是嫉妒。在他面前僅有三條路可走。第一,視而不見,繼續自己本分的工作;第二,有樣學樣,阿諛奉承;第三,跳槽,離開這渾濁的官僚環境。視而不見者,君子也,可現實中僅佔少數;跳槽者,睿智也,其人少之甚少;阿諛奉承者,小人也,佔了絕大多數。因嫉妒而跟風的現象是阿諛奉承在社會歷史長河中永保青春的「殺手鐧」。嫉妒是它的炫麗魔法,吸引著許多面臨抉擇的人;嫉妒是它的動力之源,使這個惡性循環不斷發展下去,直至社會崩潰。
為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去除阿諛奉承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對貪污腐敗者實施嚴厲的制裁固然是個不錯的方法,但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社會中每個成員自己的心理凈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惟有堅守自己的信念,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擾。要戰勝強大的敵人,首先要戰勝你自己。若每個人都能做到這點,真正的大同社會就在不遠的將來!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通過批判、鞭撻瘦子身上的那種奴氣來反映十九世紀末期沙皇專制下整個俄國的社會現實,抨擊那種世俗,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它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它時刻警醒我們不要成為像瘦子那樣的阿諛奉承的小人 記得採納哦 親
④ 契訶夫短片小說精選:胖子和瘦子,1000讀後感
讀契訶夫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兩副畫面: 一副畫面是,瘦子帶著他的瘦妻子和眯著一隻眼睛的兒子,在火車站遇到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胖子。熱情擁抱,彼此親吻。瘦子不厭其煩地介紹自己的家庭、個人現在的情況。整個畫面中氣氛親切、熱烈而又和諧,基調明朗、清麗而迷人。 另一副畫面是,胖子說自己已經做到三等文官,並且有了兩個星章。這使剛當了科長不久的瘦子大吃一驚,十分地尷尬,十分地慚愧之後,又十分地佩服,十分地奉承,以至弄得胖子直惡心,幾次提出抗議又不能夠 ,只好扭頭伸手告別,在瘦子一家畢恭敬的目送下離去。整個畫面的氣氛是緊張的,拘泥的和冷索的,讓人感到陰晦、渾濁而氣悶。 我們的作家就是通過這兩副氣氛不同,基調不同,色彩不同的畫面,給人們勾勒出一副惟妙惟肖的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社會的世俗圖,酣暢淋漓,入木三分地寫出了特定環境下特定人物的丑惡靈魂和卑穢心理。 無疑,瘦子是作品著意要批判的鞭撻的人物。作者為了達到批判和鞭撻的目的,在作品中沒有直接地告訴讀者自己持什麼態度,而是把這么個人物放到整個畫面的突出位置,藉助前後對比的手法,漫畫誇張的手法和互襯的手法去描寫,去刻劃,從而起到作者不言本意而讀者自明的客觀效果。 首先,作者把人物本身前後矛盾的言語和行動給以對比式描寫,突出了人物身上那種趨炎附勢、巴結迎奉的世俗心理。瘦子初見到胖子,驚奇地直叫胖子「老朋友」「米莎,我小時候的朋友!」「親愛的」,和胖子親吻時,「眼睛裡滿是眼淚」,並且反復地毫無拘束地講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那語言的興致勃勃,根本顯不出半點生分氣。但聽到胖子「已做到三等文官時」,話語陡然少了,也不象先那麼流暢,語氣變成了另一個人的,「老朋友」成了「大人」「大貴人」,小時候的朋友成了「您老人家」並且說話時「聳起肩膀,彎下腰,縮成一團」,在胖子告別時,「伸出三個指頭握一握手,全身傴下來鞠躬「。人物言行的前後不一致,本身就有一種滑稽效果,再經過作者這么一對比地描寫,喜劇效果就更加強烈了。 其次,作者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來寫人物的外貌神態,突出地表現了人物的那種尊崇、諂媚的奴才相。一個胖,一個瘦,兩個在一起,本來就有漫畫氣息。作者在寫瘦子其人的時候,又將其外貌和神態抓住特徵進行誇張:聽到胖子做到三等文官,得了兩個星章,「瘦子忽然臉色變冷了,呆住了」,「臉上的肉很快地向四面八方扭動,做出頂暢快的笑容,彷彿他臉上,眼睛裡,射出火星來似的。」這種誇張恰到好外,不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有助手把握人物的心理。 再次,作者用次要人物來陪襯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形象的內含更加豐富。作品中除胖子和瘦子外,還有兩個人物出場,一個是瘦子的妻子,一個是瘦子的兒子。初看起來這兩個人物的設置無甚必要,但細加尋味,我們發現很有必要。從瘦子瘦,他的妻子也瘦,他兒子高挑個兒,眯著一隻眼睛,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瘦子地位低下,薪水很少,生活並不寬裕,和他「私下裡做煙盒」賣相映成趣,說明他的經濟狀況很拮據,很窘迫。胖子告別,「他妻子也陪著笑」,他兒子「兩胸靠攏,制帽掉到地上去了」「三個人都感到了愉快地驚奇」。我們可以看出,巴結迎奉的奴性心理不僅僅表現在瘦子身上,也表現在他的家人的身上。妻子、兒子身上的奴氣又正好映襯了瘦子身上的奴氣。 批判、鞭撻瘦子身上的那種奴氣,絕非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本意是通過這一惟妙惟肖的世俗語圖來反蚋十九世紀末沙皇專制制度下整個俄國社會現實,抨擊形式那種世俗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我們細讀作品,也不難體會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