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桃園情短篇小說

桃園情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5-03-30 18:09:30

『壹』 求馮文炳的桃園的讀後感或評析,400字左右

下午開會,無聊看了這篇《桃園》。
《桃》有種很鈍的敘述。廢名掐頭去尾,隱藏起了許多的起承轉合。尤其是阿毛這部分,字與字間,句與句間,全不在我的慣性閱讀期待之中,有點崎嶇,於是這種鈍的敘述就成了種距離,似一刀下去,但不去要害,卻有扣人的綿長之風:你發現不了阿毛她到底有何心事,但總覺憂傷,連她眼裡一園的桃葉都沉浸著月光,滿是隱憂。
我喜歡裡面阿毛,她的眼裡心裡有紅日光,有月亮,有桃樹,廢名隨著消瘦的阿毛,去看一個十三歲女孩的隱憂。連她的「桃園」,也本該野草叢生。。看她與王老大的對話,你會輕易想到沈從文的《邊城》,想到裡面的爺爺和翠翠。
他們都在寫著鄉人日常生活本身的瑣碎和某個時刻的瞬間感覺,從瑣碎與瞬間中去還原他們認為的人生和人性。
《桃園》細讀之下,引人悲憫。。。

她用細如蚊蠅的聲音夢話一般的嘟囔到:

桃子好吃

然後 這是一聲霹靂 我的眼睛簡直呆住了 突然一張 上是屋頂

桃子.桃子..桃子...

此刻我似乎忘記了桃子是個什麼東西

是的 我為得桃子同人吵過架 成千上萬的桃子逃不過我的巴掌 我一口也嚼得一個 但是今天我才聽見這兩個字

是羸弱的阿毛讓我突然產生對桃子的陌生的 她趴在牆頭朝外面安靜地看 她給化緣的師太桃子吃 她說 爸爸 我們種一棵橘樹吧

我們打理著一個桃園 種著這個縣城裡最多的桃子 但是今天 桃子成了我從未見過從未捏過從未吃過的了

桃子是個什麼東西 以何種強大的力量定義了王老大的一生 還有那個瘦瘦的病孩子 她說想吃桃子的時候 王老大隻能寶貝似的捧回玻璃桃子

那個桃子碩大無比 一整個降落在那個桃園 把所有空間霸佔 和時間

我做不得一次王老大 連客串體驗的熱情也沒有 或許憑著幾年前我的無知和任性 我會對廢名優美清凈文筆描繪的貌似安然寧靜的鄉村生活充滿嚮往 雖然明白這又是一個變態而普遍的距離產生美的心理

可是現在我不會

他的小說其實我覺得很慘 甚至比不上默片的熱鬧 我這種大俗之人大約還忍受不了平淡如涼白開的生活 對悲傷貧困隱忍 或者淡然

可是桃子依然存在的 阿毛只是一個背景罷了

王老大對自己身份和價值的猛然困惑只是一下子一瞬間而已 每個人都會 之後他的桃子依然是家中囤積最多的食物 依然用來換柴米油鹽 阿毛期待一棵橘樹可是依然不會走出桃園 玻璃桃子只是新鮮不了很長時間的耍玩意兒而不是生活閃耀的別樣的光

我是一個農人的話不會種一院子的向日葵和一園子的薰衣草 我精心照料的是一畦菜地和一畝水稻

那些就是我豐收時樂呵呵抱著的桃子 也是我在自己世界裡顛沛流離的桃子 或許有一天意識到了走不出去的宿命 迷惘一下下 痛苦一下下 然後生活繼續 畢竟我沒有頓悟 我超脫不了

生活像一池平靜的水 總在探尋不藉助外力也起一次盪漾的波浪的可能 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並意識到這一點 這種牛逼的情況簡直是一個堪比"公主和王子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美好童話~

『貳』 宗璞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弦上的夢》、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紫藤蘿瀑布》入選人教版語文初一教材。
宗璞
宗璞(1928—)女,原名馮鍾璞,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自幼生長於清華園,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1928年7月生於北京。十歲時隨家庭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人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在中國文聯、文藝報等單位工作。1960年調《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曾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文革」後,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後來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於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 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 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園情結(侯宇燕)

宗璞走過的是怎樣的一條人生之路呢?翻開作家的履歷,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與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韻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書香之氣。宗璞的經歷,與大多數作家不同。她不像師陀、田濤等老一輩作家,是從中國的底層社會一步步艱難地爬到了知識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謝冰瑩,從舊的地主家庭中游離出來,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說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時期涌現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時代就離開書本,離開家人,在貧窮、愚昧與困惑中探索人生的價值。甚至生長於「文革」之後的一代年輕人,也很少有像她這樣得天獨厚的學養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潔的蘭花,有幸在遠離貧困與骯臟的凈土中發芽,成長,就象夏洛蒂所言,擁有一個「沒有污點的,飲之不盡,令人神清氣爽的清泉」般的純凈記憶。她的生活環境,基本上限於高等學府和高等學術研究機構,由於自小在和諧淳厚文雅的學術氣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與做文准則。她確實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童年時代。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宗璞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別人學不來的大家之氣,沖和之態,甚至一種率真潔白的「學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學校園中,教授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絕無今日「腦體倒掛」之虞。生活的舒裕與地位的高貴,使得鑽研學業的教授們能比較專心於書本的研究(當然抗戰開始後又有了不同),他們的子弟也能在一個相對單純、明凈的天地中獲得比同齡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養。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使得他們過分地單純,書卷氣過於濃厚,在今後的人生歷程中則免不了要經受更多的磨難與挫折。我手頭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不妨拿來,隨便擷取幾段,為宗璞筆下的清遠世界作一個更詳盡的注腳。宗璞的同輩人,著名文史專家虞振鏞的女兒,西南聯大1943年學生虞佩曹在《水木清華——童年的回憶》中曾飽含深情地描寫了清華校園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靜與清雅,以及清華人文景觀的優越與獨特。她說「那時清華只有附小(即馮友蘭提到的宗璞就讀的成志小學)及附設的幼稚園。馬約翰是我們的校長。……後來由蔡順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學生。」在這樣條件下成長的孩子,的確有常人不及之處。而當時孩子們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水木清華的工字廳……裡面典雅、陰涼,有一股楠木香味,單身教授吳宓、葉企孫先生曾在裡面有過住所。」「我們住的南院是一個四周由房屋圍繞著的大院……西式住宅一號是趙元任先生家……」。這種耳濡目染的文化氣韻,在一點一滴中已深深地滲入了孩子們的靈魂之中。宗璞《南渡記》中所寫的方壺小院,不就是這種充滿清遠文化氣息的精英薈萃之地嗎?法國現代派女作家納塔麗·薩馬特說:「文學所描寫的,永遠只能是某種看不見的,每個作家所嚮往的——他獨自一人感覺的現實。」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虛構,然而意境卻總是忠誠地反映出一個具有敏感稟賦的作者童年時對周圍景物的特殊感覺以及這種感受對其終生造成的影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縷輕煙,又好似一絲馨香,著意體會時捉摸不出,只有親身體會過這種生活的人,才能從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寫中領略到作家實際極其濃厚的感情,那種對童年精神生活的無限追憶與留戀。這種非過來人不能寫出亦不能讀出的愛,正是宗璞「校園情結」的真諦所在。

(《這方園地中的馮家山水》,《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宗璞的書房(名人書齋)

永遠的大家閨秀。凡是見過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會這樣覺得,無論初識還是熟知。
4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大學燕南園57號院三松堂。如想像中,房間高闊,雖無奢華,卻更古雅。
77歲的女作家一頭華發益顯慈心睿智,一身便裝不掩滿腹詩書。記者隨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細走廊,牆邊書櫥中裝滿各類書籍。書房不大,北面書櫃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寫的書;西面放電腦桌;南窗微微開著,可見窗外的丁香已綠,寫字台上的傳真機,不時響起;東面牆上掛著先父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為愛女錄寫的對聯: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
宗璞老師落坐在電腦桌旁平時寫作的轉椅上。「雖然現在身體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靜地說。原來老人幾次手術後視力下降,每天上午寫作都是口述,要靠別人幫忙打字,現在幫忙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位四年級女生。
記者得知,宗璞老師正在抓緊《野葫蘆引》4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三部《西征記》的寫作,前兩部《南渡記》《東藏記》已分別於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蘆引》是寫抗日戰爭期間北校南遷全過程中前輩學人的風貌,尤其是寫在民族危亡的大關節上知識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歷史真實地留下來。」女作家平靜的語調透出一種堅定。
宗璞老師所寫作品《紫藤蘿瀑布》入選人教版語文初一教材。
宗璞換著有《哭小弟》。

『叄』 任小哲主要作品

任小哲的作品豐富多樣,其中包括短篇小說和散文集。他的早期作品展現了深刻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如《紅豆》和《桃園女兒嫁窩谷》,這兩部作品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生活中的細微情感。接著,他挑戰了更深層次的主題,《不沉的湖》和《後門》探討了人性的復雜與社會的邊界。


《知音》和《弦上的夢》則可能是他對於理想與現實之間關系的思考,通過細膩的筆觸傳達了對生活藝術的感悟。而《三生石》或許是一部關於命運與輪回的寓言,寓意深遠。對於散文,任小哲的《宗璞小說散文選》集結了他的文學精華,引人入勝。


長篇小說方面,他的代表作《野葫蘆引》系列——《東藏記》、《南渡記》、《兩征記》和《北歸記》,更是以其宏大的歷史背景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畫,展現了他深厚的歷史文學功底。此外,《總鰭魚的故事》可能是對生態與人性的深度探討,而《蝸居》則可能聚焦於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在更個人化的探索中,我們還能找到《我是誰》這樣的自我反思之作,以及《紫藤蘿瀑布》這樣充滿哲理的自然描繪。總的來說,任小哲的作品如同一座文學的寶庫,每一篇都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3)桃園情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河南南陽唐河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著名作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主要作品《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等17部。

『肆』 宗璞的代表作是什麼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2018年,其作品《北歸記》獲得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2019年9月23日,宗璞長篇小說《東藏記》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原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中共黨員。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在《文藝報》、《世界文學》編輯部工作,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

抗戰爆發時,她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斗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和小說。「文革」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入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革」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的荒誕和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
個人作品
代表作
《鐵簫人語》《A.K.C》《尋月集》《紅豆》《宗璞散文小說選》《丁香結》《南渡記》《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野葫蘆引》 《紫藤蘿瀑布》。
《花的話》一文被選入上教版初中課本。《晚秋》一文被選到199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中。《這是你的戰爭》一文被選到2011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中。《銹損了的鐵鈴鐺》一文被選到2011年四川高考語文試卷中。宗璞散文《紫藤蘿瀑布》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2019年第1版第17課。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鐵簫人語》,其作品大多反映中華知識分子的生活。
精選集
宗璞在病中苦耕,歷時7年,《南渡記》的第二部《東藏記》終於面世,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西征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曾在《收獲》上部分發表。2018年《北歸記》出版,這是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最後一部。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和《紫藤蘿瀑布》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對創作情有獨鍾,她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麼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干這一行!」
出版了自選精品集《風廬散記》。

『伍』 《理發店》賞析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筆名廢名,湖北黃梅人。著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長篇小說《橋》、《莫須有先生傳》等,具有濃郁的詩化傾向。廢名的詩也別具一格,被稱為「現代派」中最晦澀的詩人之一。

理發店

理發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魚相忘於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類的理解,
畫得許多痕跡。
牆上下等的無線電開了,
是靈魂之吐沫。

賞析:
廢名的詩以晦澀著稱,常人無法理解和體會。
這首《理發店》是他在理發店裡理發時偶然得到的形而上學思考片斷,從理發的「胰子沫」、「剃刀」到牆上的「無線電」收音機,詩人浮想聯翩,如風行水上,來去自如。
理發的「胰子沫」和宇宙能有什麼關系呢,的確是「不相干」,恐怕沒有人會想到二者的關聯;然而,詩人卻說「又好似魚相忘於江湖」,這是句著名的楔子,即表達出了兩者的關系,又顯現了詩人的睿智和聰穎,以及深厚的佛學功底。
「剃刀」也在思考,怪不得這個世界如此紛繁復雜,詩人賦予「剃刀」人類的思考,意在說明思考的普遍性和自在性。
那個時候,「無線電」收音機還沒有普及,這里用的也是下等的,然而就是這「下等的無線電」,在它打開之時,詩人還是感到了足以撼動靈魂的力量;「吐沫」,鄙視之情溢於言表!

熱點內容
外國懸疑短篇小說集 發布:2025-04-01 17:08:57 瀏覽:210
結愛小說里修鷳和寬永的結局 發布:2025-04-01 17:04:58 瀏覽:694
喪屍重生空間有聲小說下載 發布:2025-04-01 17:03:32 瀏覽:629
劇情女總裁和海軍軍人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01 16:55:13 瀏覽:985
孔乙己選自短篇小說集的 發布:2025-04-01 16:51:37 瀏覽:643
刑偵重生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01 16:32:56 瀏覽:667
百度閱讀總裁夜歡無限愛小說 發布:2025-04-01 16:19:18 瀏覽:84
小說都市奇門醫生 發布:2025-04-01 16:12:37 瀏覽:933
達爾文游戲的原版小說是誰寫的 發布:2025-04-01 16:08:44 瀏覽:782
日本輕小說百度雲合集 發布:2025-04-01 16:04:20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