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的短篇小說
A. 解讀一下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
小說簡介
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她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
芥川龍之介曾經喜歡上一名寡婦,在當時那個時代,這種行為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他的養父也不允許他們再來往,因為養父對他恩重如山,他無法忤逆養父的意願,於是對這樣無能的自己感到怨恨,無法與自己心愛的女人在一起,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所以他把這種願望寄託在了小說中,在讀者看來,下人是個強盜,是個品行不端正膽小且又無能的人,但是在芥川龍之介眼裡,這種不被世俗拘束,想做什麼就可以不顧一切的去做的人,恰恰是芥川龍之介心中最嚮往的也不一定。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原來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語》里。《今昔物語》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以前稱《宇治大納言物語》,相傳編者為源隆國,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餘則,分為「佛法、世俗、惡行、雜事」等部,以富於教訓意味的佛教評話為多。
B.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是什麼就是芥川龍之介的,日本20年代的作家。
簡介 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她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羅生門》(芥川龍之芥)原來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語》里。
================================================================================
《 今昔物語》 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以前稱《宇治大納言物語》,相傳編者為源隆國,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餘則,分為「佛法、世俗、惡行、雜事」等部,以富於教訓意味的佛教評話為多。
至於「羅生門」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惡,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會形勢下,對於「惡」的不同解釋;二是,這只是一個關於「名詞」的解釋,而不是佛教奧義。
其實中心思想很簡單:客觀真理是不容易搞清楚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信口雌黃、顛倒黑白、捏造事實。
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農民破產了,只好拿起刀來,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一天,他到一個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戰役的城牆上去,那裡到處都是死屍,他想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老婦人衣衫斕縷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幹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強盜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芥川龍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它們可分為 5類:①取材於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羅生門》和《鼻子》系根據古代故事改編,揭露風行於世的利己主義; 《羅生門》通過對同一事件,不同視角的反復敘事,反映人性的自利,結合戰後日本的社會背景,有人沉浸於戰敗中不能自拔,有人180大轉彎奉承美國佬,是非善惡的標准在哪裡?作品中描寫的是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刑事案件,但是各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自己的地位、命聲、利益,沒有一個人是公正直白的表述事件經過的,這正是當時世態炎涼的一種映射和象徵。而在公堂之上,面對法律與正義的威嚴,公平、公開、誠實等人的道德底線(最近看《菊與刀》,日本平民的道德准繩便是「誠」)皆能破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已是事實。由此,作者引發了對於日本未來的憂思。在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中,芥川將原著情節改得更加曲折了一步,最後僧人領養了一個孤兒,象徵日本還有希望,可以看一下。
哈哈,是不是太多了,我幾個方面都說了,自己選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