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殘疾人看的短篇小說
① 【4月】讀《天局》等小說有感
4月的第二本書就這么輕輕鬆鬆的完成了,可以說是完成一本任務,也可以說是自我沉澱的成果。這次同事珍藏的矯健著的系列短篇小說《天局》《快馬》《高人》《命運玩笑》《珍郵》《聖徒》,講述了一個個與人斗、與天斗決不輕言放棄的勵志故事,像極了現在的你,不管是處在事業的高峰期還是低谷,只要不放棄,就一定會有一個滿意的結局。
《天局》這部短篇小說的由來,是因為當年作者喜歡上了圍棋,已經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一天突然想到把下圍棋的思想活動和其精髓,融入到《天局》這部小說當中,就有了故事中男主人在曠野中,席地而坐,以天為對手,這里的天所指的應該是心底另一股抗衡的力量,也有可能是當時作者的心境,也有可能當時作者遇到的困惑,最終男主人贏得了這場局,勝天半子。
《快馬》這部短篇小說講述的是快馬這個人物,一生執拗要強,一心想要為曾經的東家報仇,滿懷激情的度過每一天,而造化弄人,最終敗給了那個因為親情關系,陪伴他的小孫子的槍下。男主人快馬因為和女兒斷絕來往,與鄰居格格不入,但女兒念及親情,擔心老人,安排小孫子作為相互之間的紐帶,陪伴他,給他帶來心底的溫暖。有一天,快馬帶小孫子玩槍,卻不料槍支走火,是否真的誤傷了快馬小說沒有再交代,但隨著一聲槍響,結束了老人執拗的一生,他終於得到了釋懷。
《高人》講述的是僅有一個腦袋和身體的殘疾人毛大吾,四肢健全頭腦簡單的米小強勵志的創業、友情和愛情故事。毛大吾從小殘疾,沒有四肢,父母走得早,但老天給了他一個聰明的腦袋,將他託付給了每天背他上學的好友米小強。米小強為人淳樸,樂於助人,什麼事都由他大哥毛大吾做主。從上學開始,兩個人每天都在一起,互相支撐和幫助。兩人輟學後,毛大吾出聰明才智,小強出執行力,兩人的事業和愛情風生水起。最終,在金錢的驅使和紅顏禍水的攪合下,毛大吾放棄了霸佔小強身體的權力,最終選擇成就朋友的幸福。
《命運玩笑》講述的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男人,在人生的低谷中如何相信自己,勇敢的戰勝困難,從霉轉幸的故事。命運玩笑裡面大阿福就是一個衰運連連的人,30歲以前一事無成,做什麼賠什麼,總是連累身邊的人倒霉,被人稱之為災星。後來遇到了願你與他相守一生的愛人,遇到了利用他的霉運投機取巧的商人,在經歷被利用和人生的大徹大悟後,他多行善事,永遠懷揣著一顆善良的心,相信世間的美好,他的生活也開始了轉折,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珍郵》講述的是一名航海員在追求真愛的過程中,放棄金錢和名利,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愛情其實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需要夫妻雙方以可敬的犧牲精神,以非凡的毅力,堅持就能跑到終點。當然我聽說過《祖國山河一片紅》這種郵票的故事,這個郵票和這封信,見證了她們的愛情,雖然有曲折,但最終還是走到了幸福的終點。
《聖徒》講述的是男主人翁朱巍,因為設計的工程偷工減料,虐待母親,不尊重他人信仰,最終瘋癲的故事。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朱巍的冷血無情,讓人無法理解,但回想過往和現在,我們又對身邊的親人有多好呢?我是不是把最壞的一面都展示給了愛你的人呢?在工地的日子,多給家裡打幾個電話,帶上問候帶上祝福和思念,我想現在,我能做的僅此而已。
這幾天又失眠了,一大早就到食堂看看菜品的管理情況,解決一下工人遇到的問題。去上班的路上,給給奶奶打電話,奶奶問我什麼時候回長沙,說她想我了,別的她誰都不想,就想看看看我,我的眼淚都打轉轉了,等解封了,我就來看您。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天局》這本小說代表的是心境,代表的一個人的意志力,代表的是一種信念。願我們都成為那個有趣靈魂,讓內心強大起來,戰勝心魔,戰勝一切。
② 鍾聲的內容!快
《鍾聲》是史鐵生的一部中、短篇小說精選集,共收錄了17篇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作為殘疾人的獨特生命體驗,也體現了他深刻的哲學思考。
史鐵生是一位極富哲學意味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能夠引起讀者深深的震撼和啟迪。通過他獨特的視角,讀者可以看到一個殘疾人在生命中的掙扎、思考和感悟。
史鐵生的作品不僅局限於個人的生命體驗,更深入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普遍問題。他以真實的個性生命為路標,深入探索生命的意義,通過直面死亡的玄思和仰望宇宙的參化,從身邊的一草一木中參悟人的生命的無限。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全人類永恆的純靜和輝煌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僅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也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尋。
史鐵生的作品常常能夠觸動讀者的心靈,讓人在閱讀中思考生命的意義,尋找生活的真諦。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哲學思考的深度,是讀者深入了解生命奧秘的寶貴財富。
通過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追求。他的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也是人生旅途上的燈塔,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
③ 《白凈助聽器》這片文章告訴我們什麼
轉載▼
標簽:
兒童文學
短篇小說
波瀾不驚下的波瀾
——《白凈助聽器》點評
張玉清
讓我們設想一下,當一個因打針致聾的小孩子,不斷的想問另一個耳聾的孩子他的耳聾是不是因為打針時?這個小孩子的內心深處該有著怎樣深切而又無法消除的傷痛!
這傷痛,就隱藏在這篇《白凈助聽器》當中。
我對這種傷痛是有所了解的。我認識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她內心十分聰穎,眼睛純凈的像童話,英語考過了六級,還喜歡讀書和文學,但她戴著助聽器,她要是不戴就什麼也聽不見。我跟她聊天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她內心深處深重的自卑和痛楚,她25歲了,還沒有未婚夫,有時候她的眼睛裡就是一種「誰來娶我?」的神情。因為耳聾,她從小發音不準,語速極慢,這影響了她跟別人的交流。好在這幾年有了智能手機,有了微信,她喜歡跟別人微信聊天,她雙指打字速度極快,幾乎你剛說完話,她的回復就過來了。為了有更多的交流,她連很大年紀的人的微信也主動去加,但又因為有代溝,其實也說不上幾句話。她的內心裡始終是凄涼和孤獨的,到後來她發的朋友圈只剩下了曬爸爸給他買了什麼好吃的,媽媽給她買了什麼衣服。我講這個女孩,是想說這類孩子他們內心的傷痛,而當初他們本來是健康健全的孩子,只是因為有一天打了一針抗生素……
據調查,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每年都有約3萬名兒童因為用葯不當而導致失去聽力。很多年之前,我在鄉下教書的時候,我的班裡也有一個這樣的女孩,她是因為感冒發燒打慶大黴素致聾的,她的聽力沒有完全喪失,但是很弱,聽不清老師講課,所以她的學習很差,同學們也都看不起她,不知道這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所以當有一天兒子跟我說:「我想寫一篇這樣的作品,寫對一個耳聾的孩子的關注,這個孩子是真的,我小時候在學校里看見過他,他戴著助聽器,他長得很乾凈。」我說:「好,這樣的作品,有意義。」
我又問:「你知道他後來怎麼樣了嗎?」兒子說:「不知道,我跟他從沒有說過話。但前兩年,我在街上看見過他一次,他可能是已經大學畢業了,我們現在都長大了。他還戴著助聽器,還是很乾凈,從衣著上看,他的工作還可以吧。」我說:「好,可以寫了,寫成什麼樣都行。」我還以為兒子會把這小說寫成一篇殘疾人勵志的作品,那……從鼓勵他寫作的角度,也還可以吧。
兒子很快寫完了,題目就叫《白凈助聽器》。我看了,寫得真實平靜,情節不曲折,沒有煽情,沒有波瀾,但我讀了,幾次眼窩發潮,因為我清楚裡面那個孩子內心裡的傷痛,「我想問問他,他戴助聽器是不是因為打針?」這句話在平靜和波瀾不驚當中,其實有著錘擊一般的力度。
平靜無奇的開頭,最初讀來還以為只是一個小孩子由於好奇,或是一個小女生看到一個大男孩長得很乾凈,而對他身上的令人同情的殘疾特徵有所關注。
接下來就是寫這個持續的關注過程,都是小學生生活中自然存在的小事,操場上,樓道里,壞小子的「噢——喔!」,胸卡,合唱團,這些情節和細節它們隨時隨地能夠真實的發生,確實是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這可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一直到四年級對於另一個孩子的關注啊,從小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可是一個很長的時間長度啊。那麼這個小孩子又是為了什麼對這另一個孩子如此關注呢?
如果細心的讀,我們也許能夠發現,每當「我」說起「他」的什麼的時候,「我」就像影子一樣出現在旁邊:「這個距離也剛好能不讓他發現我經常看他」,「這時候我會替他難過,還有一點想揍那倆壞小子的沖動」,「然後朝我這方向壞笑著走來了」,「這確實是讓人頭疼的問題,誰也不願意被別人刨根問底」,「全班同學都注意著我們倆,還有人小聲說話,我的臉漲紅漲紅的發燙」,「看到丁建國在合唱團,竟然也有些想參加了」,「校園里從此少了一個戴助聽器的學生」,是「少」了一個,不是沒有了……但這個「影子」多半會被我們在閱讀中忽略。並且在波瀾不驚中,這個小孩子為什麼屢次追問:「我想問問他,他戴助聽器是不是因為打針?」也會被我們忽略。
好在「他」還記得「我」,當兩年多之後,「他」幫助「我」逃脫突擊檢查時,我們才最終說上了話。讀到這里時,我們知道了原來「我」在「他」的心裡也一直是有位置的。可是這是為什麼呢?
直到結尾那一句,「轉身時,我扶了扶我的助聽器。」我們才看到了波瀾不驚之下的波瀾,才被一股巨大的石破天驚的力量所擊中,一瞬間我們明白了所有的一切,然後就是所有的凄涼、心酸、無奈、孤獨、無助、缺憾、悲憤、同情、悲憫,以及某些更大的疑問、質疑和追問,等等情感,波濤洶涌般的向我們襲來。而此時,「我想問問他,他戴助聽器是不是因為打針?」這句波瀾不驚的話,才剛剛開始讓我們落淚。
從寫作的角度看,作品裡的情節和細節雖然乍看上去平常無奇,但細品都很扎心,無論是被同學嘲弄,還是大雨中拚命往外跑,還是老師在合唱中不準發聲只准對口型。連人物的名字都會讓我們在心裡刺痛一下,「趙成功」,成功——這是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對父母都普遍會有的對孩子的希望,而僅僅因為打了一針抗生素,這希望就化為渺茫——一個失聰的孩子還會能有怎樣的成功呢?還有一點就是,作品中的「丁建國」「趙成功」因打針失聰,卻找不到具體的人對此負責,在這件事上面,父母沒有錯誤,打針的醫生也沒有錯誤,除了能夠指責一句濫用抗生素的大環境,誰都對此類個案的發生無能為力。是的,無能為力,一個悲劇發生了,卻沒法指認能為此承擔責任的人,這樣的作品具有的力量比那種一下子就能明確找出責任人的悲劇作品的力量更大。
附:幾句創作感言(張藝騰):
從最初觸發這篇《白凈助聽器》的寫作念頭,到構思的全過程,到動筆寫作,到幾天之內完稿,其實一直只是想寫我記憶中的這個失聰的「丁建國」。直到最後那一天夜裡,寫到結尾處,真是不知道為啥,突然就從腦子里跳脫出來了那個靈感:「我扶了扶我的助聽器。」
「轉身時,我扶了扶我的助聽器」,而當這句話最終落到了電腦上,我知道它的分量,它對於這篇叫做《白凈助聽器》的短篇小說的分量,假如借用」重量」一詞來衡量的話,可以說這一句的重量就相當於在它之前的所有內容的重量。也就是說這篇小說寫到「我望著丁建國的背影走遠……直到看不見他,我才拔腿走開。」時,才算剛剛完成了它的一半。而在這一句出現之後能讓我們更多的想到的,則是一座冰山的水下的部分。我激動得一夜沒睡!
第二天,我對爸爸講了這個結尾,爸爸興奮得大笑說:「哈哈哈,聽上去好似神來之筆,不過好的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好的靈感往往會遠遠超出最初的構思。這就是生活現實與文學之間的距離,這個跳起來的靈感往往就是文學的高度——如果是僅僅從短篇小說的寫作意義上來說,最後跳出來的這句幾乎就可以說是整篇小說的價值所在。」
當然,在寫出了「我扶了扶我的助聽器」之後,作品中「我」的身份就與原來的構思有了變化,所以還需要修改一遍,加入了少許文字。就成了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