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⑴ 《聊齋志異之鴿異》原文及譯文
《聊齋志異之鴿異》原文及譯文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聊齋志異之鴿異》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鴿類甚繁,晉有坤星,魯有鶴秀,黔有腋蝶,梁有翻跳,越有諸尖,皆異種也。又有靴頭、點子、大白、黑石、夫婦雀、花狗眼之類,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
鄒平張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經而求,務盡其種。其養之也,如保嬰兒:冷則療以粉草,熱則投以鹽顆。鴿善睡,睡太甚,有病麻痹而死者。張在廣陵,以十金購一鴿,體最小,善走,置地上,盤旋無已時,不至於死不休也,故常須人把握之;夜置群中使驚諸鴿,可以免痹股之病,是名「夜遊」。齊魯養鴿家,無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鴿自詡。
一夜坐齋中,忽一白衣少年叩扉入,殊不相識。問之,答曰:「漂泊之人,姓名何足道。遙聞畜鴿最盛,此亦生平所好,願得寓目。」張乃盡出所有,五色俱備,燦若雲錦。少年笑曰:「人言果不虛,公子可謂養鴿之能事矣。仆亦攜有一兩頭,頗願觀之否?」張喜,從少年去。月色冥漠,曠野蕭條,心竊疑俱。少年指曰:「請勉行,寓屋不遠矣。」又數武,見一道院僅兩楹,少年握手入,昧無燈火。少年立庭中,口中作鴿鳴。忽有兩鴿出:狀類常鴿而毛純白,飛與檐齊,且鳴且斗,每一撲,必作斤斗。少年揮之以肱,連翼而去。復撮口作異聲,又有兩鴿出:大者如鶩,小者裁如拳,集階上,學鶴舞。大者延頸立,張翼作屏,宛轉鳴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飛鳴,時集其頂,翼翩翩如燕子落蒲葉上,聲紙碎類鞀鼓;大者伸頸不敢動。鳴愈急,聲變如磬,兩兩相和,間雜中節。既而小者飛起,大者又顛倒引呼之。張嘉嘆不已,自覺望洋可愧。遂揖少年,乞求分愛,少年不許。又固求之,少年乃叱鴿去,仍作前聲,招二白鴿來,以手把之,曰:「如不嫌憎,以此塞責。」接而玩之,睛映月作琥珀色,兩目通透,若無隔閡,中黑珠圓於椒粒;啟其翼,脅肉晶瑩,臟腑可數。張甚奇之,而意猶未足,詭求不已。少年曰:「尚有兩種未獻,今不敢復請觀矣。」
方競論間,家人燎麻炬入尋主人。回視少年,化白鴿大如雞,沖霄而去。又目前院宇都渺,蓋一小墓,樹二柏焉。與家人抱鴿,駭嘆而歸。試使飛,馴異如初,雖非其尤,人世亦絕少矣。於是愛惜臻至。
積二年,育雌雄各三。雖戚好求之,不得也。有父執某公為貴官,一日見公子,問:「畜鴿幾許?」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愛好之也,思所以報而割愛良難。又念長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鴿應,選二白鴿籠送之,自以千金之贈不啻也。他日見某公,頗有德色,而其殊無一申謝語。心不能忍,問:「前禽佳否?」答雲:「亦肥美。」張驚曰:「烹之乎?」曰:「然。」張大驚曰:「此非常鴿,乃俗所言『靼韃』者也!」某回思曰:「味亦殊無異處。」
張嘆恨而返。至夜夢白衣少年至,責之曰:「我以君能愛之,故遂托以子孫。何以明珠暗投,致殘鼎鑊!今率兒輩去矣。」言已化為鴿,所養白鴿皆從之,飛鳴徑去。天明視之,果俱亡矣。心甚恨之,遂以所畜,分贈知交,數日而盡。異史氏曰:「物莫不聚於所好,故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而況學士之於良友,賢君之於良臣乎?而獨阿堵之物,好者更多,而聚者特少,亦以見鬼神之怒貪,而不怒痴也。」向有友人饋朱鯽於孫公子禹年,家無慧仆,以老佣往。及門,傾水出魚,索柈而進之,及達主所,魚已枯斃。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魚以饗。既歸,主人問:「公子得魚頗歡慰否?」答曰:「歡甚。」問:「何以知?」曰:「公子見魚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賜酒,且烹數尾以犒小人。」主人駭甚,自念所贈,頗不粗劣,何至烹賜下人。因責之曰:「必汝蠢頑無禮,故公子遷怒耳。」佣揚手力辯曰:「我固陋拙,遂以為非人也!登公子門,小心如許,猶恐筲斗不文,敬索柈出,一一勻排而後進之,有何不周詳也?」主人罵而遣之。
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恆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飲已將盡,並無贊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盞一拱曰:「甚熱。」此兩事,可與張公子之贈鴿同一笑也。
譯文:
鴿子種類繁多,山西有「坤星」,山東有「鶴秀」,貴州有「腋蝶」,河南一帶有「翻跳」,吳越一帶有「諸尖」,這都是品種出色的上好鴿子。另外有靴頭、點子、大白、黑石、夫婦雀、花狗眼等,名類繁多,數不勝數,只有玩鴿內行的人,才能辨識清楚。
鄒平縣有位張幼量公子,特別喜好鴿子。他按照《鴿經》上所列的名堂,四處搜求,力求搜尋到天下所有品種。他養鴿子,如同養育嬰兒一樣。天冷了,就用甘草粉給鴿子療護;天熱了,就給鴿子吃點鹽粒。鴿子好睡覺,但睡得太多了,容易得麻木症死掉。張公子在揚州花十兩銀子買到一隻鴿子,身材最小,很喜歡走動,把它放到地上,盤旋著走動,沒有停止的時候,不到死不會停下來。所以,平日常常需要人把著它。夜間,便把它放到鴿群中,使它驚動其它鴿子,可以防止麻痹病。這種鴿子,人們叫它「夜遊」。山東一帶養鴿子的行家,以張公子家為最著稱,張公子也常以善養鴿子,自我誇耀。
一天夜晚,張公子獨坐在書齋中,忽然一位身著白衣的少年叩門進來。張公子一看,素不相識,問他是什麼人,回答說:「四處漂泊的人,姓名有什麼可說的?聽傳聞說公子蓄養的鴿子最多,這是我生平中最愛好的,願意觀賞您養的鴿子。」張公子就把自己所蓄養的鴿子,全都展示出來,各種顏色的鴿子都有,五光十色璀璨如錦。少年笑著說:「人傳說的真不假啊!公子真可稱得上包羅天下名鴿的人了。我也養有一兩頭,公子願意觀賞吧?」張公子聽罷很高興,就跟著少年去了。
月色朦朧,曠野中顯出一片蕭條的景象,張公子心裡有些懷疑畏懼。少年向前指著說:「請再走一段路,我的住處就在前邊不遠。」又走了幾步,見一座道院,院內僅有兩間屋子。少年拉著張公子的手走了進去,院里暗淡,沒有燈火。少年站立在院子的中央,口裡學著鴿子的叫聲。忽然有兩只鴿子飛了出來,形狀如同平常的鴿子,但身上的羽毛純白,飛到房檐那麼高,邊叫邊斗,每次相撲,必定翻筋頭。少年一揮胳膊,兩只鴿子一齊飛去了。少年又緊撮起嘴唇,發出一種奇異的聲音,又有兩只鴿子飛出來,大的如同鴨子大,小的才如拳頭;兩只鴿子並立在台階上,學著仙鶴起舞。大的伸長脖頸,張開兩只翅膀,作孔雀開屏的.樣子,旋轉著邊叫邊跳,好像在引著小鴿子;小鴿子上下飛鳴著,時而飛到大鴿子的頭頂上,翅翼翩翩,如同燕子飛落在蒲葉上,聲音細碎,如同敲擊撥浪鼓;大的伸長脖頸不敢動。叫的聲音越急,聲音就變得如同磐石一般清脆悅耳。兩只鴿子鳴叫相合,相互間雜,很合節拍。接著,小鴿子飛起來,大鴿子就上下擺動著逗引它。張公子贊賞不已,感到自己的鴿子委實比不上,望洋興嘆。
張公子向少年行禮,請求少年能夠割愛。少年不同意,張公子又懇切地乞求。少年讓兩只舞蹈的鴿子飛去後,又學著以前喚鴿的聲音,招兩只白鴿來,伸手捉住,對張公子說:「若不嫌棄,就把這兩只白鴿送給您,聊以塞責。」張公子把兩只白鴿接到手,細心地觀看著,只見白鴿兩隻眼睛在月光映照下,呈現琥珀色,兩眼通明透亮,好像中間沒有間隔一樣,中間的黑眼珠,圓如花椒粒。掀起鴿子的翅膀看,肋間的肌肉,如同晶瑩的水晶,五臟六腑都看得清楚。張公子感到很奇異,但還是覺得不滿足,乞求少年再送給他幾只。少年說:「我還有兩種未敢奉獻,現在不敢再請您觀賞了。」兩人剛在爭執間,家人點著麻桿火把來找主人。張公子回頭看少年,已化為一隻白鴿,大如雞,沖天飛去。又看眼前的院落、房舍,都消失了,只有一座小墳墓,兩棵柏樹。張公子與家人抱著白鴿,驚駭嘆息而歸。回到家中,試驗著讓白鴿飛翔,異常馴良,邊飛邊斗如初見時一樣,雖然算不上少年養鴿中的優良品種,但也是人世間絕無僅有的。張公子對兩只鴿子愛惜備至。過了兩年,這對白鴿又生了小公鴿小母鴿各三隻,即使是親朋好友來索求,也得不到。
有一位張公子父親的朋友,是個貴官。一天,見到公子,問:「你養了多少只鴿呵?」張公子謹慎地回答幾句,就退下來。懷疑某公是愛好鴿子的,想贈送兩只鴿子,但是實在捨不得。又想到長輩來索求,不能過於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鴿子送給他應付差使,就選兩只白鴿,用籠子盛著去送給他,自己以為就是送千金的禮物,也不如這兩只鴿子珍貴。
過了幾天張公子見到某公,自己臉上很有居功得意之色,而某公說話間,並無一語感謝贈送鴿子的事。張公子不能忍耐,便問:「前天我送的鴿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說:「也挺肥美。」張公子驚訝地說:「大人把鴿子烹了?」某公回答說:「是啊!」張公子大驚地說:「這不是尋常的鴿子,就是平常所說的佳種『靼韃』的。」某公回想了一下說:「味道也沒什麼特殊的。」張公子聽罷,悔恨地回到家裡。
到夜裡,張公子夢見白衣少年來見他,責備說:「我原以為你能很愛惜鴿子,所以把子孫託付於你。你怎麼能把明珠投到黑暗中,致使我的子孫喪身於鍋、鼎!今日我就率子孫去了。」說罷,化作鴿子,張公子所豢養的白鴿全都跟著它飛走了。
天明,張公子去看籠中的白鴿子,果然都不見了。心中很悔恨,接著把所養的鴿子,分別贈送給自己的好友,幾日內就分光了。
異史氏說:任何東西都會匯聚在愛好它們的人那裡,所以葉公喜歡龍,真龍就進入他屋子,何況是學士渴求好友,賢君渴求良臣嘰?獨有錢這東西,喜好的人更多,而得到的人卻很少,從這里可以看出鬼神是生貪婪人的氣而不生痴心人的氣。
從前有一個朋友給孫禹年公子送紅鯽魚,他家中沒有聰明的僕人,就找一個老僕人去了。到了孫家門前,老僕人潑掉了水,拿出魚來,向孫家要了一個盤子裝上去送。等到了孫公子住處,魚已經干到死了。公子笑笑沒說話,讓拿酒犒勞那老僕,就把那魚做熟了讓他吃。回去之後,主人問他:「孫公子得到那魚,高興嗎?」老僕回答說:「高興得很。」主人又問:「你怎麼知道?」老僕說:「公子見到魚便高興得臉上帶著笑容,立刻賞我酒喝,並且烹了幾條用來犒賞我。」主人聽了很吃驚,自己想想所贈的東西並不粗劣,哪裡至於烹熟了賞賜給下人呢!就責備那老僕說:「一定是你愚蠢無禮,所以公子轉而把氣出在我身上。」那老僕揮舞著手極力辯解說:「我本來沒見識,拙笨,因以您不把我當人。到了公子門前,我小心翼翼,還怕用水筲不文雅,恭敬地向他們要了一個盤子出來,一條一條均勻地擺好了送上去的,有什麼不周到的呢?」主人罵了他一頓,把他解僱了。
靈隱寺某和尚,因為茶出了名。他煎茶搗茶用的鐺和臼都很精良。然而他所藏的茶葉有好幾等,總是看客人身分貴賤來烹煮獻上。其中最上等的,不是貴客或者懂得品茶的人,一次也沒拿出來過。有一天,有一位貴官來了,那和尚行禮拜見,態度十分恭謹,拿出上好茶葉親自沏好奉獻上去,希望得到稱贊。貴官沉默不語,和尚感到疑惑不解。他又用最上等的茶葉沏好了進奉給貴官。快喝光了,那貴官卻沒有一句稱贊的話。和尚急得忍不住了,向貴官鞠了一躬說:「茶怎麼樣?」那貴官端起茶碗來拱手說:「很熱。」這兩件事可以與張公子贈鴿的事同樣可以一笑啊!
;⑵ 蒲松齡創作過哪些作品
蒲松齡創作的作品包括:
1. 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作品是中國清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高峰,以揭露封建統治黑暗、抨擊科舉制度腐朽、反抗封建禮教束縛為主題,塑造了眾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文筆簡練細膩。
2. 俚曲作品,包括《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蓬萊宴俊夜叉》、《魘殃琴瑟樂》、《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牆頭記》等。
3. 文集《聊齋文集》、詩集《聊齋詩集》、俚曲集《聊齋俚曲》,以及關於農業、醫葯等通俗讀物的多種著作。
4. 戲本《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
5. 其他作品,如《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草木傳》、《傷寒葯性賦》《醒世姻緣傳》、《紅椒山房筆記》、《晴雲山房詩文集》、《省身錄》、《懷刑錄》、《歷字文》、《聊齋白話韻》、《雜說片雲詩話》等。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是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外蒲家莊人。他出身沒落地主家庭,多次參加舉人考試未能中舉。直至72歲赴青州補為歲貢生。蒲松齡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其作品至今仍廣受讀者喜愛。
⑶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是誰寫的
這是郭沫若1962年為蒲松齡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蒲松齡故居題寫的一副對聯。
對聯稱贊了一位借「寫鬼寫妖」來「刺貪刺虐」的清代名家:蒲松齡。他的一部著作《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3)蒲松齡短篇小說集有哪些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清代王士禎《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准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 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
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⑷ 蒲松齡有哪些作品
蒲松齡的作品有很多,例如《農桑經》、《日用俗字》、《葯崇書》、《草木傳》、《醒世姻緣傳》、《紅椒山房筆記》,但最出名的還得是《聊齋志異》。
「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五百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為讀者描繪了一個詭異奇幻的世界,借描繪狐仙鬼怪,反映人間百態,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書中既有對漆黑如墨的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官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贊嘆;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美愛情。
此書歷來被視為小說中的翹楚之作,有「空前絕後」的美譽。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創作背景:
-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康熙元年,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⑸ 蒲松齡的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一、《辛十四娘》
二、《阿綉》
三、《賈奉雉》
四、《嬰寧》
五、《封三娘》
六、《阿寶》
七、《鸚鵡奇緣》
八、《雲翠仙》
九、《竇女情仇》
十、《西湖主》
十一、《花仙奇緣》
十二、《地府娘娘》
十三、《陸判》
十四、《書痴》
十五、《魯公女》
十六、《狐仙馴悍記》
十七、《八大王》
十八、《連瑣》
十九、《娥眉一笑》
二十、《田七郎》
二十一、《喬女》
二十二、《梅女》
二十三、《狐俠》
二十四、《蓮香》
二十五、《鬼宅》
二十六、《香玉》
二十七、《嬌娜》
具體劇情:
一、《辛十四娘》
醉仙馮子平仰慕辛十四娘的笑聲,冒然訪古剎,自薦為婿。辛家痛恨酒徒,推將出門。馮子平精神恍然,鬼使神差竟來到早已仙逝的姨婆家,發誓戒酒,姨婆欣然為媒。婚後,馮子平經不住酒友的勸說又飲酒無度,最後陷入圈套而被誣陷入獄。
辛十四娘為救馮生,願意付出三十年陽壽為代價。當馮子平躊躇回到家時,折壽三十年的辛十四娘,驟然變成為老嫗而壽終正寢了。留下丫頭做了馮生的妻子。
二、《阿綉》
劉子固拜訪舅舅時認識了雜貨鋪姣美艷麗的少女阿綉,念念不忘,寢食難安。劉母只好讓舅舅提親,才知阿綉已許人。劉生垂頭喪氣。這時,狐女化成阿綉的模樣來和劉子固歡會。建州反明,遼東戰火蔓延,劉生逃命途中見一女子,劉生細看竟是阿綉。
原來姚家姑娘是假阿綉狐仙,真阿綉是她前世轉生的一個妹妹。假阿綉在戰亂中救出阿 綉與劉生相逢,兩人騎馬回家擇日成婚。狐女幫薄情郎和阿綉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後,真假阿綉開始了妙趣橫生的比美。
三、《賈奉雉》
賈奉雉才名冠世,考試卻屢戰屢敗。朋友郎生,幫他記住許多自己看不起的文章,居然在鄉試中一舉奪魁。他慚愧萬分,於是看破世情。郎生便帶他投到自己師父的門下學習 修仙得道。爾後他因為不能忘懷妻子被逐出山門。回到家中,才發現已經過了一百多年,連孫子都五十多歲了,妻子一直沉睡到他回來才醒。
家裡敗落得不成樣子,孫子和後輩都 窮而且沒有文化,逐漸地,他們也不大願意奉養照顧他了。賈奉雉又後悔又氣憤,看到妻子挨餓,他只好重操舊業,通過科舉考試,當了官。
他為官清廉,官越做越大。可是,不肖的後人卻假他的名義在鄉里作威作福,以致他終於獲罪充軍。賈奉雉徹底看破塵世,與妻子一起,隨郎生尋仙而去。
四、《封三娘》
范十一娘,心地善良,有傾國傾城之貌。一日在丫環陪同下去水月寺遊玩,遇上美麗熱情的封三娘,頓生愛慕。分別時,約三娘去她家玩。十一娘回家後,日夜思念三娘,鬱郁成疾。重陽節這天,丫環扶十一娘在花園賞花,忽見封三娘正攀牆向園內張望,於是被請進園來並住下,十一娘的病就此痊癒。
二人同床共枕,耳鬢廝磨,親密無間。來年春天,她倆結伴郊遊。十一娘偶遇年輕英俊的貧寒秀才孟安仁,在三娘幫助下,私定婚約,有一顯貴相中十一娘,十一娘父母懼怕權勢,同意了這門親事。就在迎親前一天,十一娘自縊 。
孟安仁聽到噩耗,萬分悲痛,夜晚到十一娘墳上大哭。忽聽三娘在背後說:「你快挖開墳,我有辦法。」孟安仁挖開墳將十一娘背回家中。經封三娘調葯相救,十一娘蘇醒,二人成婚。十一娘欲留三娘,設計讓她與孟安仁同床,致其顯出狐狸原形。三娘後雖修煉成仙,卻留下一條狐尾。
五、《嬰寧》
書生王子服在上元佳節偶遇佳人,他撿起姑娘丟落的梅花,相思成疾。表兄吳生誑他說女子是他的表妹,在西南三十里的山裡。王子服一人入山尋找,見到佳人,不想竟是自己的姨妹,叫嬰寧。嬰寧本為狐產,且隨鬼母長大,全然不知人間禮數,憨純無比。
當子服向她求寢時,她竟然以「不慣與生人睡」相答,並將此事告訴鬼母。後來,嬰寧和子服一起歸家。王母和吳生都疑心是鬼,但見她整日愛花愛笑,不避太陽,就讓她與子服成親。婚後,嬰寧設計懲治了鄰家浪盪子,但由此引發官司,被母斥責,嬰寧從此失去了笑容。
⑹ 聊齋一共有幾部
4部
內地2005年版《聊齋》、(聊齋1)、《小倩》、《陰差陽錯》、(陸判)、《畫皮》、《小翠》、《阿寶》、《小謝》。
內地2007版《聊齋奇女子》
《宦娘》、《連城》、《俠女》、《辛十四娘》
內地2007年版《聊齋志異之二》
《胭脂》、《義犬》、《粉蝶》、《蓮香》、《羅剎海市》、《嬰寧》
內地2009年版《聊齋之3》
《梅女》、《畫壁》、《白秋練》、《庚娘》、《公孫九娘》、《江城》、《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6)蒲松齡短篇小說集有哪些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川縣(今山東淄博)人,清代傑出小說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有極高的聲譽。蒲松齡自幼聰慧好學,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縣、府、道三考皆第一,名聞鄉里,他熱衷功名,但後來卻科場不利,直到七十一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曾給寶應縣知縣孫蕙做了數年幕賓,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官宦人家做塾師,前後將近四十年。他將自己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反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思考,傾注於筆端,集成《聊齋》一書。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
計有文集十三卷,四百餘篇;詩集六卷,一千餘首;詞一卷,一百餘闋;戲本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十四種(《牆頭記》、《姑娘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傷寒葯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計近二百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