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金河短篇小說選在線看

金河短篇小說選在線看

發布時間: 2025-04-11 07:12:29

⑴ 名詞解釋 傷痕小說

是指1977年開始出現的以"文革"時期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其主旨在於展示極左思潮對同一時期的中國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殘,是新時期文學浪潮的第一波,發端於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的《傷痕》,後相繼有一批文學作品問世。

⑵ 十歲那年概括

《十歲那年》主要內容講述了一個美麗而堅強的女孩在面對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時,所經歷的心靈成長和蛻變。

小說的主人公河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家鄉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和各種傳統,她的熱情的朋友,還有那些木瓜樹。但是這一年,一場意料之外的旅行卻讓她的人生從此翻天覆地。河和家人被迫離開了飽受蹂躪的美麗家園,搬往美國南部。

適應新環境是那麼難,新的食物、新的鄰居、新的同學,一個全新的城市……最終,河會融入這個新的世界,重新變得聰明和自信。年少最美的經歷是在成長中不斷蛻去稚嫩的皮,變得勇敢而有擔當,堅強而有夢想。

賴清河在這部獲獎處女作中融入了自己很多的思考和體會,對於主人公心理變化的描寫真實可信。小說寫法獨特,詞句短小精悍,別具韻味,在內容和表述上都值得反復翻閱。

十歲那年賞析:

《長青藤國際大獎小說書系:十歲那年》是一部榮獲國際權威大獎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美國國家圖書獎青少年文學獎的兒童小說,文學性與故事性並重,屬於國際一流水準的兒童文學作品。

作者賴清河以充滿詩意的手法,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十歲那年所經歷的堅強而美麗的成長故事,詳細探討了在成長的過程中,親人的愛、師長和朋友的幫助、努力和自尊、自信的重建對一個孩子所能造成的影響。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她對主人公河的心理變化描寫尤其細膩、真實而感人。

⑶ 傷痕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涵義概說十年文革期間,無數知識青年被捲入了上山下鄉運動中。「傷痕文學」的出現直接起因於上山下鄉,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官員及城鄉普通民眾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劇性的遭遇。
圖為盧新華最早登於《文匯報》小說《傷痕》較早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傷痕文學」是北京作家劉心武刊發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這一短篇的主要價值是揭露了「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內傷」,有的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與當年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出的救救被封建禮教毒害的孩子的呼聲遙相呼應,使小說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歷史感,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啟蒙精神。
然而「傷痕文學」的名稱,則源自盧新華刊登於1978年8月11日《文匯報》的短篇小說《傷痕》。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隨後,揭露「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盧新華"傷痕"一詞在學術界被用來概括文學思潮,最早可見於旅美華裔學者許芥昱的《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共文學討論會的講話》一文。許芥昱認為,中國大陸自1976年10月後,短篇小說最為活躍,並說:"最引大眾注目的內容,我稱之為'Hurts Generations',即'傷痕文學',因為有篇小說叫做《傷痕》,很出風頭。"有人曾對這個概括性的詞彙提出過異議,認為不如使用"暴露文學"切合這個階段的文學實質,但由於此詞已於是被學術界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這里我們延用之。
"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十年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 [編輯本段]藝術評價從藝術內容來說,早期的「傷痕小說」大多把上山下鄉看作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惡夢,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歲月中苦難、悲慘的人生轉折,丑惡、相互欺騙、傾軋、相互利用的對於人類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調基本是一種憤懣不平心曲的宣洩,這一切都表現出對以往極左路線和政策強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識,在涉及個人經驗、情感時,則有著比較濃重的傷感情緒,對當下和未來的迷惘,失落,苦悶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這種感傷情緒在後來的「反思文學」中得以深化,轉為帶著對個人對社會對人生對未來深刻思索的有意識追求和奮進,將一場神聖與荒謬雜糅的運動不只簡單歸咎於社會,政治,同時也開始探討個人悲劇或命運與整個大社會大背景的聯系。
從藝術審美來看,早期的「傷痕文學」藝術成就並不高。剛剛從夢魘中醒來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訴說,情緒激動,感情過於濃烈,敘述過於急切,揭露曝光丑惡的功利性過強,說教味濃重,藝術上的幼稚、矯揉造作,斧鑿的痕跡較明顯。
從「傷痕文學」的出現至今,對其評說爭論從未停止過,它甚至引發了當代文學史上幾次著名的文藝爭論。「傷痕文學」最初是帶有貶斥含義的稱謂,被一些批評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學」「寫陰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圍繞《傷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發生了熱烈的爭論。文藝與意識形態、文藝的社會功用等命題得到的重新辯論與爭鳴。1979年1月陳恭敏在《戲劇藝術》上發表《工具論還是反映論——關於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同年4月《上海文學》評論員文章《為文藝正名—駁「文藝是階級斗爭工具」說》,兩文都有力駁斥了文藝純粹為功用政治附庸的說法,對「傷痕文學」暴露性描寫給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當人們今天重審這批「傷痕文學」作品,人們會發現,無論當初的爭論如何在肯定與否定中輾轉,在審美意識形態一元化的社會文化體制之中,「它雖然力圖掙脫,但在實際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帶有著舊的歷史印跡。過去的時代無論是在作家主體,還是在文本的主題話語,敘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辭等方面,均都體現出頑固不化的歷史影響」。而從政治審美形態來說。「傷痕文學」無疑也秉承了那個時代的政治意志。
關於現實主義的爭論,也圍繞現實主義「真實性」諸方面展開了討論,並在相關作品的具體分析中逐步深入。現實主義復歸的事實是當時審美「言說」的方式,這一言說對「歷史」(文革)的審視,對自我的探求(反思),對未來的追求和前進(改革文學)都與當時政治言說是高度一致的。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否認了文學作為政治傳聲筒的附屬地位,卻也明白,文藝在與現實相接的時刻不可能完全擺脫政治、權勢話語的囿限。即便作為思潮存在的「傷痕文學」離開政治因素,不僅無從表述,也毫無意義。「傷痕文學」的文化取值,政治選擇與民眾期望高度一致,文學言說與政治言說一致,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傷痕文學」後來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葉辛《蹉跎歲月》、《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及馮驥才的作品普遍表現出對於人性的關懷,對於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討論,引發了1980年代前期規模最大的對人性,人情,人道主義問題的文藝思想討論和對於人的尊嚴、價值、權利的呼喚。
作為一個時代的「證言」,「傷痕文學」無疑真實記錄了那一時代的血淚。隨著時代的反思,也許文學將進一步升華。「文革」題材在很大程度上給了作家挖掘人性、內心的空間。一個時代的代價不可能是單維度的,它在一個方面使我們失去了許多,也許會在另外的地方給我們補償。
作為剛剛擺脫的文革僵死的創作模式的文學先聲,"傷痕文學"的局限又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
,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它只是從政治、社會、人際關系的角度考察浩劫產生的原因,而缺少對傳統文化心理、封建意識的分析。作品對罪行的譴責往往歸之於"壞人做壞事",表現出一種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與不平,是一種在肯定"個人崇拜"前提下的,對野心家的譴責。
其次
,在藝術表現上,"傷痕文學"顯得十分幼稚。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小說中的語言明顯帶有文革左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這樣形容張俊石老師:"像一架永不生銹的播種機,不斷在學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另外,由於"傷痕文學"作者們關注現實的強烈的責任感,他們常常會壓抑不住激盪的情感而跳出來對某個情節直接高談闊論,表述自己療救時弊的觀點,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趨於膚淺。
第三
,"傷痕文學"作品中雖然重新出現了悲劇意識,但其悲劇精神卻具有表層性的弱點。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可見,悲劇的深化應該有兩個層次:其一,是表現災難;其二,是在災難中展現崇高。而"傷痕文學"只是停留在悲劇的第一個層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慘故事的敘述而忽視了對人格的刻劃。這樣,主人公就只是單純的受難者而非美的體現者,其悲劇只是災難的展現而不是"美的毀滅",只能引起人們"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給人以永恆的的震撼和心靈的升華。
例如,在孔捷生的短篇小說《在小河那邊》(1979,2)中,作者力圖展現在文革"血統論"的錯誤導向下所造成的悲劇:因父母被打倒,主人公嚴涼與穆蘭受盡了折磨,他們在小河邊相識並相愛結合了,幸福似乎降臨在他們頭上,然而他們卻發現兩人竟然是姐弟關系--歷史把他們分開,歷史又這樣無情地捉弄了他們!小說的悲劇色彩在這時達到了高潮,但在讀者為這種"亂倫"慘劇嘆息的同時卻不能不感到其中過分的偶然性因素,這種刻意添加的悲慘無疑使作品顯得虛假,同時也無法產生使人震撼的力度。
最後
,需要指出的是"傷痕文學"模式化的喜劇結尾。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環境尚未明朗,文藝界仍然存在著"寫暴露"、"寫悲劇"的禁忌;同時大多數作者仍然難以擺脫以往"左"的創作觀念的慣性影響,因而往往在結尾加入一個"前途光明"的機械性預言或大團圓式的喜劇性結局,以至淡化了悲劇效果,影響了作品的深刻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剛剛提到的《在小河那邊》,在作品描寫了一場"亂倫"慘劇後,筆鋒一轉,寫到了四人幫被粉碎,姐弟二人得到母親被平反的消息,母親工作的銀行也表示要將二人從農村調回,安排工作,最令人吃驚的是,從母親留下的一封遺書中他們得知,原來穆蘭是母親在戰爭中抱養的女兒,與嚴涼並無血緣關系!--一切的陰翳都被排除,正像小說最後兩節的題目一樣:"飛向光明"、"鵲橋相會"。這種完滿的"大團圓"結局無疑充滿了人為的痕跡。
又如,《從森林裡來的孩子》林中少年孫長寧帶著老師的遺願與笛聲,在無法報名的情況下闖進了音樂學院的考場,並恰巧碰到老師的知己主考。後者聽著少年的笛聲,彷彿看到了老朋友的身影,感到了老朋友生命的繼續。這個情節無疑暗示了少年前途的光明,但其中卻不免因其過份巧合與順利而顯得不夠真實。
再如,在《傷痕》中,當王曉華讀罷母親的遺書後,作者進行了一段人物"化悲痛為力量"的描寫:
"她的苦痛的面龐忽然變得那樣激憤。她默默無言地緊攥著小蘇的手,瞪大了燃燒著火樣的眸子,然後在心中低低地、緩緩地、一字一句地說道:'媽媽,親愛的媽媽,你放心吧,女兒永遠也不會忘記您和我心上的傷痛是誰戳下的。我一定不忘黨的恩情,緊跟黨中央,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夜,是靜靜的。黃浦江的水在向東滾滾奔流。忽然,遠處傳來巨輪上汽笛的大聲怒吼。曉華便覺得渾身的熱血一下子都在往上沸涌。於是,她猛地一把拉了小蘇的胳膊,下了石階,朝著燈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這兩個段落無疑是在講述了一個悲慘故事之後,預示了前途的無限光明,然而這種預言又因毫無根據而顯得十分空洞。
總之,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審視,"傷痕文學"具有明顯的局限,在新時期的文學發展中,它的最大價值所在,是它連接文革"假、大、空"文學與新的體現"人"的真實性的文學之間的過渡作用。這種過渡性在馮驥才的《啊!》以及金河的《重逢》等作品中表現十分明顯,後者雖然被譽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但卻已經顯示出反思文學的深刻力度。

⑷ 主角得到一枚戒指的都市小說

主角得到一枚戒指的都市小說是《邪氣凜然》。

小說《邪氣凜然》的作者是跳舞,小說是完結狀態,字數為375.2萬字,跳舞寫文時整個文風呈現出踏踏實實的感覺,明明是一本異能小說,偏偏寫的就像真實世界一樣,讓人沉浸其中。邪氣凜然更是其中楚翹,巔峰之作!主線並不復雜,但在跳舞的筆鋒下,每一個人物都刻畫的有血有肉,葉歡、喬喬、金河,不論主角還是配角,看書的時候會不由自主浮現出他們的身影。

小說主要講述了主角陳陽意外得到一枚戒指,可以改變自身運氣,雖然有副作用,但這么逆天的金手指顯然會受用一生。為了老大禪大的女兒,陳陽得罪了青洪幫,逃亡路上卻遭到老大的出賣,一路上行敬結識了很多兄弟,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也從小五哥變成了人人尊敬的五爺。回國後見到老大,老大自殺!

與小說《邪氣凜然》類似的小說:

1、《遮天》:辰東巔峰之作,群像流巔峰之一,遮天開篇就氣勢恢宏,引人入勝,九龍拉棺,真心佩服東哥的想像力。人物刻畫超級棒,狠人大帝,無始大帝,虛空大帝,段德,黑皇全都塑造的生動形象。

2、《雪中悍刀行》:烽火大大的用心力作,小說通過北涼王世子徐鳳年串聯了起來成為一部江湖史詩。本文故事線非常龐大,角色性格鮮明,文字非常精湛。廟堂、江湖兩條線牽連如堅韌的蛛網張馳有力,江湖的精彩與廟堂的算計無奈,武人匹夫一怒文士指點江山都恰到好處。

3、《將夜》:故事是從主角17歲開始的,一開始是為了復仇而變強,後面是為了守護而變強,貓膩大大的文筆不愧是大神級的,是一部大氣磅礴的史詩畫卷,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超精彩,令人愛不釋手!這部書當之無愧神作的賀帶豎稱呼,不看真的後悔,真是一部好書!

熱點內容
小說游戲銅幣能提現 發布:2025-04-16 16:31:14 瀏覽:914
最經典的恐龍小說 發布:2025-04-16 16:19:38 瀏覽:72
日本野人轉生輕小說 發布:2025-04-16 16:14:09 瀏覽:854
穿越言情玄幻廢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4-16 16:09:17 瀏覽:920
紅黑游戲小說推薦 發布:2025-04-16 15:55:12 瀏覽:787
小說總裁爹地季梟寒 發布:2025-04-16 15:32:48 瀏覽:320
求女主視角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5-04-16 15:22:21 瀏覽:448
上海王大結局小說 發布:2025-04-16 15:20:07 瀏覽:758
重生古言小說推薦完結男強女強 發布:2025-04-16 15:15:56 瀏覽:62
妻子和總裁吵架的小說 發布:2025-04-16 15:04:53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