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短篇小說片段
⑴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蕭蕭
1. 20世紀最優秀的中國文學家之一沈從文的短篇小說《蕭蕭》以農村娶親的場景作為開端:「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會有的事情。」這樣的開頭彷彿農人在茶餘飯後閑聊,不經意間引起讀者的興趣。全文讀完,才領悟這開頭正是圍繞媳婦的故事,再現了20世紀20年代農村童養媳的生活。
2. 小說通過對比大多數小女人出嫁與蕭蕭出嫁的情景,揭示了蕭蕭在年僅12歲時,因無知而成為別人媳婦的境遇。蕭蕭沒有母親,由種田的伯父撫養,做著與同齡農村小孩相似的活計,因此她對出嫁沒有哭泣。而其他小女人因害怕離開母親,與陌生人共眠,擔憂承宗接祖的使命,故而哭泣。
3. 描述蕭蕭照顧小丈夫的情節,展現了她作為童養媳的乖巧和懂事。12歲的年紀,現在的孩子還在貪睡,但蕭蕭不能。她時常夜間起床安撫小丈夫,有時抱他看月光,或親嘴以哄其入睡。
4. 小說描繪蕭蕭的勤勞與聰明,她能幹各種家務,如績麻、紡車、洗衣、照料丈夫,還能打豬草、推磨,漿紗織布。她在勞作中積攢了大量的麻和棉紗,顯示了她的能乾和對家庭的貢獻。
5. 通過鄉人對女學生的看法,小說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農民的保守思想,以及蕭蕭朦朧的進步意識。女學生被視為異類,她們的自由、獨立和現代化穿著都受到農民的質疑和嘲笑。而蕭蕭對女學生的幻想也僅是短暫的。
6. 蕭蕭面臨被發賣的命運,但因懷孕母憑子貴,得以繼續留在婆家。她的故事展示了童養媳制度的殘酷與無奈。
7. 蕭蕭因與花狗私通懷孕,面臨沉潭或發賣的懲罰。她的娘家大伯在遵循當地規則和保全蕭蕭性命之間選擇了發賣,使蕭蕭得以倖免。
8. 最終,蕭蕭在婆家生下一子,因生子而得以留下。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童養媳的依賴和對子嗣的重視。
9. 小說結尾,蕭蕭作為童養媳,對這一制度表現出麻木。她平靜地看著自己12歲的兒子娶童養媳,這種平靜表明了她對童養媳制度的接受和無奈。
⑵ 沈從文<蕭蕭>的故事梗概
1. 蕭蕭十二歲成為童養媳,她的「丈夫」年紀尚幼。
2. 十五歲時,她被年長的長工花狗誘騙失身,並懷孕,犯了族規中的大罪。
3. 面臨「發賣」的懲罰,但由於沒有適合的人家接受蕭蕭,處罰被推遲。
4. 十月懷胎後,蕭蕭生下一個兒子,全家高興,她得以繼續留在家中。
5. 兒子長到十二歲時,娶了比他大六歲的媳婦,蕭蕭成為婆婆。
《蕭蕭》是沈從文於1929年以湘西農村生活為背景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了童養媳蕭蕭的不幸遭遇和命運。小說展現了湘西民風的淳樸,並探討了順應人性的主題,同時批判了童養媳制度的落後,並對民族文化和歷史進行了深刻反思。小說語言簡潔,景色描寫優雅,充滿鄉土氣息;情節平靜,細節豐富而細膩。
創作背景:沈從文在1929年冬天創作《蕭蕭》,當時他由湘西來到上海,對都市文明的異化感到失望。因此,他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反映中國人天人合一社會理想的「湘西世界」,強調人性的重要性,以抵禦現代物質文明對人的侵蝕。沈從文著力描繪鄉下人物貼近人性的品質,通過三個階段探討這一主題:童養媳的婚姻、蕭蕭的誘惑與結局。他對童養媳現象的描寫自然不做作,沒有做道德判斷。小說中,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人性最終獲勝。雖然蕭蕭的命運受到外部力量的決定,但她的一生也存在偶然性和幸運。她的快樂中隱藏著無知和麻木。
⑶ 《如蕤》:愛你,是因為你的不可替代性;離開,是因為你不懂我
一夜春宵之後,男的醒來,房中不見女人,枕邊有封信:
「我不知為什麼,總覺得走了較好,為了我的快樂,為了不委屈我自己的感情,我就走了......你本來不明白我的。我所希望的,幾年來為這點兒願心經驗一切痛苦,也只是要你明白我。現在你既然已明白我,而且愛了我,為了把我們生命解釋得更美一些,我走了,當然比我同你住下去較好的......」
這是沈從文短篇小說《如蕤》結尾的片段。
如蕤苦追3年,梅先生方才說出「我愛你」,兩人一夜廝守,第二天早上如蕤卻不辭而別。
信中說「現在你既然已明白我,而且愛了我」,可到底是誰明白了誰呢?與其說是梅先生明白了如蕤,不如說是如蕤明白了梅先生,更明白了自己:
愛是發自內心,情乃起於自願 , 她和梅先生之間所謂的「愛情」結束了。 只是明白這個道理,如蕤用了3年時間。
梅爾勒·塞恩曾說:「 愛並不是誰為誰犧牲,誰為誰做什麼,一旦愛變成這樣,這就不是愛。 」愛是平等的,也是獨立的,只有保持自我,才能相互欣賞,走到婚姻的殿堂。
小說開頭,如蕤去醫院探望梅先生,兩人的簡單寒暄中,梅先生連用7個反問句:
1.「不想它,能認識它嗎?」
2.「昨天不是早已說好不許這樣嗎?」
3.「你為什麼知道我不正在念你?」
4.「你什麼時候動身?」
5.「你為什麼要走?」
6.「外面一定很冷了,你怎麼不穿紫衣?」
7.「你不走,你同我上山,不很好嗎?」
梅先生住院一個月,如蕤天天去探望,本是走過場的寒暄,卻讓梅先生說話的語氣搞得氣氛壓抑,尷尬無比。這7個反問句,氣勢如虹,威力巨大,給如蕤帶來極大不舒適感,而梅先生話里話外透出的優越感更讓如蕤無力招架:
先是頭柔弱無力地垂下去,輕輕地透口氣;接著把頭低著,帶著傷感自言自語;然後裝作不曾聽到,無力扭著自己那兩只手套。
低頭,嘆氣,扭動手套,連串的身體語言無聲地宣告了這場寒暄的結局 :梅先生佔了上風,如蕤處於守勢,只能沉默或迴避。
如蕤的窘態,恰恰反映了她的內心狀態: 她是緊張的,擔心說錯什麼;也是不安的,害怕聽到什麼;更是矛盾的,既患得又患失。
嶗山腳下洶涌的波濤中,梅先生救了她的命,也拴住了兩人的心。
返回北京後,才得知她是官僚的女子,聽了些傳聞,得到些故事後,梅先生開始避著她。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就這樣急劇降溫。
面對謠言,梅先生沒有核實,而是選擇相信,他瞧不起她,以為她就如傳聞一樣,覺得和這樣的女孩交往會玷污自己的名聲,所以,他刻意與如蕤保持距離;
但梅先生是個男人,血氣方剛,他有慾望,有面子,也有虛榮,他無法忘懷如蕤的美麗,期待眾人艷羨的場景,更享受虛榮被滿足的快感,他需要保持與如蕤的關系;
於是在不遠不近的距離中,不聚不散的曖昧中,兩人的感情不冷不熱,無聊地打發了一千個日子。
當如蕤告訴他,她預備去法國時,梅先生的回應一如既往地驕傲、無情,他應付差事式的回答,讓她最後的希望破滅,梅先生對她的成見還在。
他們的愛情被偏見隔開了。雖然她還有意,但他已無情。
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中,寫到:「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的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為了這個男人,張愛玲甘願低到塵埃里,但最後兩人仍是塵歸塵,土歸土。
在梅先生和如蕤相處的一千多天里,如蕤為了得到梅先生的愛,同樣把自己低到塵埃里。
作為xx總長庶出的女兒,百萬遺產繼承人的如蕤,她希冀的男方是永遠不動搖的大樹,在她面前盎然立定,不至於為她那點兒美麗所征服。但她和梅先生的這場愛情,男人沒有被征服,她卻被梅先生的魅力給征服了。
風暴中她的小艇翻了,被剛滿20歲的梅先生救起。她對梅先生頗有好感,這個丁真一般的男人,有著強健的體魄和羞怯的表情,帶著鄉下人的氣分和莫名的野性,渾身透著青春的羞澀和絲絲的單純,瞬間俘虜了她的心,她愛上了他。
為了得到梅先生的心,如蕤跟隨梅先生到了北京,從此之後,她變了,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
因為梅先生聽信傳聞,他們之間有了隔閡。 梅先生不拒絕她的好意,也不給她靠近的機會,不遠不近的距離,似有非有的成見,若隱若現的希望,理不斷,剪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但如蕤沒有放棄,她相信自己的美麗,更相信自己的清白。她覺得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只要自己堅持下去,梅先生就能接受她。於是,在一千天的等待中,在各種冷淡中,她仍然保持自己的那份真誠,她期待堅冰融化的一刻,更期待梅先生對她說出「我愛你」。
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滅。「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一千天的等待,就是一千天的煎熬。 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愛情,終究敗給了世俗的力量,梅先生始終不冷不熱,讓如蕤心生放棄。
如蕤告訴了梅先生出國的決定,他的回應是禮貌性的,習慣性的,沒有悲傷,沒有挽留,更沒有留戀,甚至他還拒絕了如蕤借錢給梅先生一起出國讀書的好意。
為了梅先生,如蕤從南方跑到北京,苦等3年,及至梅先生在實驗室中毒,她每天去探望,出院後又陪著去爬山。為了愛情,真的是卑微到了極點。
她不喜歡都市中人,就是因為這些人因為愛她,就把自己的靈魂、感情、言語和行為弄走了樣子。只是她沒想到,3年後,她竟然變成了之前她討厭的模樣。
在梅先生和如蕤的愛情里,梅先生覺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點之上;如蕤太想得到梅先生,以至於低到塵埃里,喪失自我,但她的卑微和犧牲,並未贏得梅先生的同情,也未讓梅先生接納真實的她。
出院後的梅先生對如蕤說出了她期待已久的「我愛你」, 只是三年時間,東海揚塵,此情此景此人,物是人非,山長水闊。
對梅先生來說,這一個多月,一人待在孤寂的病房裡,他渴望有人陪他聊天說話,打發時間。在他內心最孤獨、最害怕的時候,如蕤的出現挽救了他,他感激她,對如蕤重拾好感,希望和她在一起;
因緣際遇的變化,讓梅先生想起自己3年來如何被愛,又如何拒絕;中毒後承蒙如蕤照顧,還耽誤了如蕤出國,他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慚,心生愧疚,他想用行動彌補如蕤逝去的歲月。
只是,此時的如蕤已然看透,更明白了自己。 三年時間求愛情而不得,一朝擁有卻發現早已不是本來模樣。她不喜歡變成世俗男子的梅先生,也不喜歡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的自己,這不是她想要的愛情。
小說結尾,兩人共度良宵,第二天卻一別兩寬。
梅先生希望與如蕤再續前緣,但為時已晚,愛情沒有等待,錯過就錯過了。
如蕤把自己交給梅先生,一夜廝守,只是給自己一個交待和解脫,情還在,但心已死,愛不再。
梅先生和如蕤的愛情本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卻因雙方沒有好好把握而失去本來顏色。
別林斯基曾說:「 愛情就是兩個親密的靈魂在生活及忠實,善良,美麗事物方面的和諧與默契」 ,所以愛情 與地位、金錢和人格無關,所以才有了灰姑娘的童話,才有了愛德華八世的「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傳奇。
如何讓我們的愛情保鮮?積極心理學家給出了以下三個辦法:
1.善於發現戀人的優勢。
我們墜入愛河,通常是因為戀人在我們身上看到了我們的優勢與美德。「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發現戀人身上的優點,並能給予尊重和贊揚,就能讓雙方關系愉悅,愛情甜蜜,擁有很強的幸福感。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 滿意的戀人在對方身上看到的是美德和優勢;相反,不滿意的戀人看到的是缺點的放大。
如蕤看到的梅先生,渾身都是優點,所以她能在三年時間內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對他的好感與愛慕,不管梅先生對她如何冷淡,都能坦然受之;而梅先生眼裡的如蕤,只有放大的缺點,他無法忘記她的傳聞,所以他對她刻意保持距離,不咸不淡。
2.把你的注意力給予你所愛的人。
既然找到所愛的人,就要將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讓對方時刻感受到我們的存在和溫暖。
與戀人溝通時,態度要端正,不要心不在焉。 當對方說話時,我們必須要盡力讓對方知道,我們是在認真聽ta說話,不要隨意打斷ta講話。
不要著急拋出我們的解決方案。 戀人向我們訴說,只是希望我們做個聽眾,給ta傾訴的機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傾聽,以適當的詞彙引導戀人繼續講述ta的故事。
以平等心態去溝通。 如果戀人需要我們提供解決方案,也不要馬上和盤托出,應該先肯定戀人方案的優點並著重稱贊,再提出改進之處,既照顧了戀人的面子又增進了雙方的感情。
珍惜在一起的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美德,讓我們的形象在戀人眼裡變得更加偉大。
如蕤喜歡梅先生,所以關注他,三年時間未曾間斷,去醫院探望,見面後問他「你好些了沒?睡得好不好?」,即便打算要出國了,還擔心梅先生沒錢留學要借錢給他,處處為梅先生考慮。
而梅先生只有在剛認識如蕤和最後一晚關注過她,其他時間他的注意力都在學業上,這讓如蕤感受到了深深的漠視。
3.不可替代性。
戀人交往期間,要保持獨立,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唯有如此,才能持續擁有對對方的吸引力。
紀伯倫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很多人相戀之後,為了討好對方,選擇放棄自己,犧牲自我,一味去迎合,這樣就能讓愛情長久保鮮嗎?
答案正好相反。個性的湮滅意味著我們喪失了不可替代性,時間久了,我們對戀人的吸引力下降,甚至讓ta感到厭倦。
前面說過,我們墜入愛河,是因為戀人喜歡我們身上的優勢與美德,吸引戀人的正是我們身上獨一無二的氣質和風格。如果我們身上的優勢和美德就不復存在,愛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梅先生吸引如蕤的,是他健美的身材,野性的氣質,羞怯的表情和青春的美麗,所以如蕤追求三年而不棄,就是因為梅先生身上的這些特質是都市男人不具備的,是不可替代的。
出院後兩人一同去爬山,聽到梅先生對她的恭維,如蕤把臉掉過去,遮飾了自己的悲哀,把頭低下去不再說話。
如蕤為什麼會悲哀?因為梅先生變了,已經不是她眼中不可替代的那個人,變得和都市中人一樣俗氣,梅先生已經成為公式的男子,他們的愛情也成了公式的愛情。而這正是她最討厭的。
「 世界上最殘忍的事,不是沒遇到愛的人,而是遇到你卻錯過了;世界上最傷心的事,不是你愛的人不愛你,而是她愛過你後,最後卻不愛你。」
如蕤走了,留給梅先生的是無盡的悔恨。對於已經擁有的我們,又該如何對待我們的戀人和愛人呢?
#富書讀書會# #沈從文#
END
⑷ 沈從文寫的一篇情書
原文:
「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我念誦著雅歌來希望你,我的好人。
你的眼睛還沒掉轉來望我,只起了一個勢,我早驚亂得同一隻聽到彈弓弦子響中的小雀了。我是這樣怕與你靈魂接觸,因為你太美麗了的緣故。
但這只小雀它願意常常在弓弦響聲下驚驚惶惶亂竄,從驚亂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適快活了。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閃閃爍爍底星群,有你底眼睛存在:因你底眼睛也正是這樣閃爍不定,且不要風吹。
出處:出自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
1929年沈從文被胡適先生聘請到上海當了老師。這樣,沈從文就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也就是當上老師的第一節課上,他認識了他後來的結發妻子,張兆和。
1930年5月,胡適辭去了中國公學校長一職,胡適的離開,使沈從文不能在中國公學繼續任教。在離開中國公學之前,沈從文希望自己對張兆和的追求有一個結果。與胡適會面之後的幾天里,張兆和接連收到了沈從文寄來的情書。其中,沈從文7月12日寫給她的信函竟長達六頁。
至此,張兆和終於默許了沈從文對自己的追求,這一段在情書攻勢中展開的師生戀在校園內成為美談。1932年7月張兆和從上海中國公學畢業回到了蘇州。
(4)沈從文短篇小說片段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張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
現代作家。沈從文先生之妻。1932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49年就讀於華北大學二部。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曾任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師大二附中教師和《人民文學》編輯。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
1930年7月張兆和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著心中的傾慕。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
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