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說6號房間
『壹』 契科夫簡介、作品、評價
1、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老和液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2、主要作品
反映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苦悶》、《萬卡》等);有的寫出了小人物的戰戰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態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等);有的激烈地諷刺了見風使舵的奴顏媚骨(《變色龍》等);有的刻畫了沙俄專制制度衛道士的嘴臉(《普里希別葉夫中士》等);有的揭露了專制制度對社會的壓制及其保守和虛弱(《裝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針砭了追求虛榮、庸俗無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學,並對「人變庸人」的過程進行了藝術化的表現(《跳來跳去的女人》、《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內奇》等);有的揭示了專制制度下陰森可怕的俄國社會狀況(《六號病房》、《庫頁島旅行記》等);有的反映了資本主義在俄國飛速發展後,人民卻沒有得到幸福,貧窮也沒有被消除(《一個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農階級的斗爭(《櫻桃園》等)棚行;還有的以婚外戀為題材,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從而喚起人們對渾渾噩噩的生活的討厭(《鄰居》、《帶狗的女人》等)。
3、評價
契訶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他的優秀劇本和短篇小說沒有復雜的情節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講述一些貌似平凡瑣碎的故事,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有時可以稱之為令人難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極濃的藝術氛圍。他採取簡潔的寫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學手段,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托馬斯·曼說道:「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整個歐洲文學中屬於最有利、最優秀的一類。」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說道:「我願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的確,契訶夫的作品有著「文短氣長」的簡潔,這主要得力於他在揭示人物性格時一針見血的形象化點染及開門見山的創作筆法。其許多作品都被視為經侍物典廣為傳閱。他的作品在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佔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貳』 契科夫短篇小說選 第六病室 內容概括
第六病室》這部嚴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說無疑是作家契訶夫一生所寫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國像監獄一般陰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
彌漫著污濁空氣的第六病室,與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種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觸,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叄』 契可夫《第六病房》全文
內容簡介
〈第六病房〉故事發生在某一省城的一所小醫院�,其中「第六病房」是監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別病房,由一位粗暴、動不動打人的退伍老兵看守,受監禁的病患共五名。其中一個關鍵性的病人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羅莫夫是個被虐狂,出身良好,之前擔任法庭傳達員,此人睜碧脾氣暴躁,言論尖利,他發病的起因系某個秋天早晨目睹兩名戴鐐銬的犯人被四名士兵押送,忽然神經質的想到自由的喪失,自己也極可能被捕被關監獄�,陷入如此思維泥淖的格羅莫夫,最終因為一樁找不到兇手的雙屍命案,擔心自己被認為兇手而正式發瘋,被送入第六病房。
另一方面,則是醫院的負責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這是個好脾氣、待人溫和、有處世不爭哲學的醫生,他偶爾心血來潮巡視了這個被人遺棄的第六病房,被激憤的格羅莫夫所吸引,一方面同情他的處境,一方面也以為格羅莫夫是個可談話的有意思對象,遂經常性的到第六病房來找他聊天,這個不尋常的舉動馬上在醫院在、整個省城引發議論和悶耐猜疑,並很快傳出葉菲梅奇醫生也瘋了的流言。
最終,葉菲梅奇醫生被誘騙進入第六病房,當作精神病患禁錮起來,他憤怒抗議,卻遭到老兵一陣毒打,不知幸與不幸,葉菲梅奇醫悉罩舉生很快的就此死去。
〈第六病房〉是契訶夫少數較沉重、較純粹悲劇的中篇小說,代表他小說創作的重大階段性意義,刊出後普遍得到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的喝采,托爾斯泰與列寧皆十分激賞這篇作品。本書另收錄兩篇短篇小說〈捉弄〉與〈大學生〉。
『肆』 求契科夫《第六病室》 讀後感
第一篇《第六病室》 讀後感
這是一篇悲劇性的作品.骯臟的病房,破敗的環境,爾虞我詐的醫護人員,這一切因素使第六病房成為可怖的監獄.其實,這正是沙皇俄國的一個縮影.象徵沙俄軍警的看門人尼基塔,用暴力解決一切問題而自以為在維護「秩序」,表明這個「不道德,並且對慧灶住院者的健康高度有害的機構」正是沙俄帝國和一切黑暗專制的象徵.而院方人員則是帝國官僚的體現.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愛憎分明,出身貧寒的他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他嚮往的是高尚的情趣與美德,哲學家一樣的智慧與交談,以及真正公正的社會秩序.社會的渾渾噩噩和達官貴人的腐化生活使他義憤填膺.然而,沒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由於不能無視外界的黑暗卻又無能為力,他對世界的印象完全變成了仇恨與恐懼,於是他選擇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危險中,他終於瘋了.而進入第六病室後,他才真正意識到逃避的無用.他智慧而激進的言辭正是對《第六病室》這個大監獄的反抗,而對拉京醫生的斥責不僅是反抗的一部分,更是告誡他不要步自己後塵.
拉京醫生是個正直的人.醫生的天職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對第六病房這種陰暗荒唐的存在.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學使他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對世界的逃避筆法風中的伊凡更甚:她已習慣了在自己虛構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一死,那麼生存就毫無意義;痛苦、嚴寒只是生命體對世界的一種印象,努力剋制便自然無事;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在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存在,人和石頭沒有區別;無論環境多麼黑暗,只要自己內心光明,那麼,無須斗爭,邪惡會自行消亡,真理將自己來到.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現實,對醫院的骯臟置若罔聞.而對光明的嚮往使他一次又一次與伊凡暢談.他被關進病房並慘死其中的結局,徹底證明拉京那種第歐根尼幻想的破滅和「勿以暴力抗惡」理念失敗的必然.
在這黑暗的環境下,郵政局長和其他病人依然繼續著他們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們是麻木的國民的代表.正如魯迅筆下的中國大眾一般,他們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幫凶,與院方一道形成扼殺主人公的網羅.
在黑暗的現實和世界觀局限的影響下,作者沒有給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時憤怒的吼叫,其實正是這座監獄毀前高扮滅的徵兆.
第二篇
契訶夫的在《第六病室》里引用了一句俄羅斯諺語——「誰也不能保險一輩子不討飯和不坐牢」.這話非常警醒人,就像我們中國人說的「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能保證明天的自己會是什麼樣.也許一個災難就讓明天的我們衣食無著,只能沿街乞討;也許一個事件就會讓我們學梁山好漢「一時興起」而提刀殺人.在後一個問題上可能有些人走得更遠,比如我在馬原的書里就看到過他探討了一個我也想過的問題——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殺人?
人生的魅力可能就在於此,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海水會沖來什麼.
然而,當我讀完《第六病室》之後我的心裡卻更加凄涼,我把那句俄羅斯諺語加以了改動,讓它變成了——「誰也不能保險一輩子不討飯、不坐牢,不進瘋人院」.
契訶夫的這篇小說從一開始就著重地去描寫了「第六病室」——這個精神病患者所居住的病室的種種情形,同時也描寫了住在這里的病人的情況,並且著重介紹了其中的一位,讓我們感覺此人就是小說的主角.契訶夫在寫這個人的時候似乎是順便提到了一位醫生——即第六病室所在的醫院的醫生,這個醫生並不真的關心病人的疾苦,也不認為醫學有用,他只是偶爾到醫院例行公事.他每天過著一絲不苟同時又渾渾噩噩的日子:整天讀書,到什麼時間喝啤酒到什麼時間吃飯都會嚴格地執行.他不關心任何人,他對醫院里的種種弊端在心裡深惡痛絕但決不會表露在表面上.這個人就像是混日子的市儈,對社會無害但也沒什麼好處,而對於他自己,可能我們既會同情也會鄙視他,同時還會為第六病室的病人遇到這念殲樣一位醫生而更多了一份同情.
然而,契訶夫就是契訶夫,他的筆鋒一轉,就讓這個醫生同第六病室的一位病人聊起了天,而且醫生居然覺得病人的觀點非常有意思,進而迷上了這種聊天.他在病人對他的指責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問題,於是他開始了反思.他開始積極地探尋人生的意義,他不再迷戀讀書和啤酒.他開始轉變.
可是,更厲害的還在後邊,他的這種轉變,在別人的眼裡卻變成了反常.人們開始認為這個喜歡和精神病人聊天的醫生的精神也不正常.於是,他的朋友們開始為他想辦法,給他治病,帶他出行.最後,他們親手把他送進第六病室……
真是不寒而慄!
如果契訶夫選的是一個激進的、瘋狂的、或是抑鬱的人,最後把他送進第六病室,那麼還好說.可是契訶夫所選中的這個人恰恰不是這樣的,他恰恰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得過且過的傢伙.他沒有目標,沒有性格,沒有太多的想法,他的人生經歷也不復雜,也沒有受到過什麼打擊,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最終還是走進了瘋人院.
同樣,如果送他進瘋人院的是他的敵人那也好說,可是把他送進去的偏偏就是他的朋友和下屬,這個朋友甚至導致他破了產.
有人把主角進瘋人院的下場歸咎於沙俄制度,也許契訶夫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有過類似的出發點,然而我卻認為這個故事換一個社會背景也一樣可以出現.當一個人開始有自己的思想、這種思想又不為常人所接受的時候,那麼他就是不正常的.所謂「世人皆醉我獨醒」,在世人的眼裡就是瘋子,沒有什麼可以說.
所以,當你的想法和社會的普遍想法不一致的時候,你就會比較危險.寫到這里忽然想起蘇聯文人的信條:「別想.想了別說.說了別寫.寫了,別怕……」
就此打住.
第三篇
《第六病室》讀後感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
小說《第六病室》創作於1892年,是一部思想深刻和藝術完美的作品.本文以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金為主人公,以第六病室里醫生與「瘋子」格羅莫夫的對話為主線,表明作者對當時俄國社會的感受與批評.
首先,契訶夫將對於「瘋子」德米特里和「有頭腦的」格羅莫夫的描繪巧妙地穿插起來,而且匠心獨運地安排了「瘋子」德米特里同「健康人」安德烈醫生之間的爭論,十分自然地給我造成一種印象:在當時的俄國,善於思考並敢於直言的人被認作是「瘋子」,而洞察罪惡的恰好是這些「瘋子」.
文章以介紹第六病室中的「瘋子」為開頭,並且著重描繪了本文的另一名主人公——「瘋子」德米特里;隨後,便是本文的主體:醫生與「瘋子」的對話;最後,作者寫出了全文最悲哀的段落:安德烈醫生自己被關進了第六病室.
從安德烈醫生與「瘋子」德米特里的幾次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到這個所謂的「瘋子」,其實頭腦清醒.他與醫生之間的交流,總是富有哲理,有思想,令醫生也為他的話語表示嘆服.可就是這樣一個令醫生感到可以交談的聰明有趣的人,最後竟然使安德烈醫生也被關進第六病室.
在小說中,「瘋子」德米特里有這樣一個場景:
伊凡·德米特里眼睛發亮,站了起來,朝窗子方向伸出雙手,用激動的聲音繼續道:
「為了這些鐵窗我祝福你們!真理萬歲!我高興!」
就是這個看似演戲的動作,表達了德米特里嚮往自由的心情.他不認為自己有病,他認為成百上千的瘋子行動自由,而醫生分不清誰是瘋子,誰是健康人,就把他關進了第六病室.
主人公安德烈·葉菲梅奇·拉金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他的遭遇烘托和強化了我的印象:只因為安德烈和德米特里交談過幾次,他竟然也被視為精神病人而被關進第六病室直到慘死在那裡.
在小說的末尾,安德烈和德米特里進行了最後一次交談,在這次交談中,安德烈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們軟弱,親愛的……我就垂頭喪氣……意識消沉……我們軟弱,無用……我們軟弱,軟弱啊!」這句話以及安德烈的遭遇表明:一切鼓吹放棄斗爭的主張勢必遭到失敗.
這里有三篇不同風格的讀後感,你自己看著選一個···
『伍』 契科夫的《六號病房》里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主要人物
格羅莫夫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
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
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格羅莫夫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盡管契訶夫在創作格羅莫夫這個角色時表達了對他的好感為此甚至是觸犯了他一向堅持「客觀」描寫的原則。然而格羅莫夫歷在的那個城市裡的人們是怎麼對待他的呢?
在他被關進第六病室之前:「盡管他理論尖刻,脾氣暴躁,城裡的人卻喜愛他,背地裡總是親切地稱他為「瓦尼亞」,他瀕博的知識,正值善良的性格「總是在人們心中引起美好的,熱烈的,憂郁的感情。」可是人們真的喜歡他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格羅莫夫被抓走之後。
過了一年,城裡的人已經完全忘記伊萬·搏米特里維奇,他的書被小孩子們陸續擄走了。」原來人們也只是喜歡格羅莫夫身上的知識分子的身上具有的美好品德。
為什麼他僅僅才過了一年,城裡的人就完全忘記這個可憐的格羅莫夫了呢?為什麼在他披抓到第六病室之後就從來就沒有人去看望過他呢?難道精神病人不是更值得關心的嗎?或許他無緣無故地從這個城市裡消失甚至從來都沒有人發現過。
人類的溫情哪裡去了,人們對格羅莫夫的喜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從來都沒有人發自內心的關心過這個可憐的知識分子。
人們總是健忘,他們忘記了,格羅莫夫在總是為社會風氣的不正和老實人過的窮苦生活抱不平,心中懷有的正義的理想:人們更不會想到.即使是格羅莫夫被關進了第六病室他的斷斷續續的話語中含著對未來人類的美好生活的嚮往。
拉京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
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
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尼基塔
那個粗暴的看門人尼基塔是個退伍的老兵,人間萬物之中他最愛暴力。為了維持秩序而打那些瘋子在尼基塔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可以隨時對他們拳腳相加.在描寫尼基塔時契訶夫說到一個細節「他的衣服上的肩章已經褪成棕色了」。
既然已經退伍很久了,那為何還要戴著肩章呢?或許在尼基塔退伍之前就是如此,軍隊里的肩章向來就是權利的象徵。上級讓下級干什麼,下級就得干什麼,容不得有異議。戴著肩章的人可以對沒有肩章的人隨便的命令和懲罰。
而且軍隊里的生活讓尼基塔深刻地明白了程序的含義,所以熱愛秩序的想法已經深入他內心。他之所以戴著已經褪色的肩章,是因為肩章給他的是可以繼續欺壓弱者的權利和理由。
在第六病室這個小小的地方,尼基塔是所有人的上級,一切都是他說了算。在他的拳頭揮向這些可憐的精神病人時,他的統治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這個尼基塔不僅兇狠殘暴,還暴虐之極。契訶夫在另一處寫到「凡是他(傻子莫伊塞依卡)帶回來的財務,尼基塔統統搶過來給他自己享用。」
這個尼基塔一邊剝削猶太傻子討來的東西,一邊還要上帝做見證,賭咒他再也不讓猶太人上街了,在他看來,這種違背秩序的事情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壞。」還真是有這樣的人一邊做著壞事,一邊還想著良心不受譴責。
莫伊塞依卡
在描寫第六病室里那個呆傻農民時契河夫沒有留一點情面,說他是個「不動的、貪吃的、不愛干凈的動物,早已失去思想和感覺到能力」。契訶夫的寥寥數筆是對托爾斯泰「知識分子應該有農民來教育」的論斷的尖銳諷刺和批判。
契詞夫喜歡的是受過教育的,文明的人,他看到的農民就是「愚鈍的」「骯臟的」。就算是尼基塔拚命地打他,他也毫無反應:「既不發出任何聲音,也不作出任何動作,連眼睛也毫無反應,而只是身子稍稍搖晃幾下,好比一個沉重的大圓桶」。
這種人怎麼會擔心污濁的社會風氣帶來的種種惡果帶入人類未來的新生活。
故事情節
知識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羅莫夫受盡生活的煎熬,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因為看到一隊被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過來:自己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
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於是被關進了治療「瘋子」的第六病室。
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京剛來醫院時,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並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哲學。
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最終被迫害至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
(5)契科夫短篇小說6號房間擴展閱讀
《第六病室》藝術特色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具體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一個縮影。作品一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壞的台階,完全是一種悲慘陰沉的氣氛。
病室裡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一切構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
小說以拉京與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並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並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
正是通過這一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種「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一方面不滿於黑暗現實而嚮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復雜心態。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作品影響
作為契訶夫的經典小說,《第六病室》自問世以來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經久不息的好評,它以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風范、超時代的思想內涵而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通過描述拉京醫生與病人格羅其夫的遭遇,表現了當時俄羅斯人的生存危機和精神危機。
整部作品突破了狹窄的民族范圍的限制與時代的范圍,在對荒謬世界中人類生存因境及孤獨感受的闡釋中,形象地展現了不屬於個人文主義時代的西方存在主義理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