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幽默短篇小說大全
㈠ 短篇經典文學著作
有:《項鏈》、《傾城之戀》、《受戒》、《社戲》、《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1、《項鏈》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2、《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3、《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4、《社戲》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5、《春風沉醉的晚上》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現代作家郁達夫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首刊於1924年2月28日《創造季刊》第2卷第2期。
《春風沉醉的晚上》 小說敘述了「 五四」以後一對貧苦淪落的男女青年,同住在上海的一幢貧民窟里,由素不相識到相互關懷、同情的故事,刻畫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誠、樂於助人、身處厄境不失堅韌意志和反抗精神的煙廠女工陳二妹的形象。
《春風沉醉的晚上》結構嚴謹精巧,語言質朴,情節自然,層層推進,心理描寫細微,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有較高的價值。
㈡ 巴金,雨果的小說,還有現代的一些幽默小說
《愛倫·坡幽默小說選》、《薩基幽默小說選》、《馬林蘇》、《擁抱的溫度36度5》。這些我都看過。
㈢ 《套中人》簡介、作者是誰
《套中人》作者簡介
契訶夫,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套中人》內容簡介
世界經典文學名著系列。
契訶夫的小說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他的名作《小公務員之死》《萬卡》《苦惱》《變色龍》等,被許多國家選為文學教材。他創作的典型人物「變色龍」「套中人」「寶貝兒」等,不僅豐富了文學人物的畫廊,也成了某類人物的代名詞和別號。
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是最著名的世界中短篇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寓意深刻;風格樸素而簡練,幽默而生動,耐人尋味。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稱契訶夫為「無與倫比的藝術家」,說他的小說「寫作手法已經登峰造極」。
《套中人》賞析評論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契訶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諷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一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開始時光從他的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他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也躲藏在豎起的大衣領里。如果僅僅這樣,那麼只是孤僻可笑罷了,就讓他躲在角落裡吧;然而不止如此,他還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這個「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個勁地嚷著:「千萬別鬧出亂子啊!」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讓他自言自語吧,用不著理睬他。但是問題遠不止此。他還要用「套子」去湊別人的思想。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么一個古怪猥瑣的人,就把大家壓得透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轄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神經質的、變態的套中人妥協讓步,可以說許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鑽進「套子」中去了。作者在這里向我們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別里科夫並不是達官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鋒芒直指扼殺一切生機的沙皇專制制度。
從藝術上著眼,小說最大的特色是諷刺手法的大量運用。首先以誇張的筆墨給別里科夫畫了一張惟紗惟肖的漫畫,顯得多麼迂腐和可笑。另外還運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以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構成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騎自行車,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經地指責道: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麼「學生就要倒過來用腦袋來走路了」。作品還不露痕跡地運用了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作者暗示我們,只有棺材,才是別里科夫應該去的地方,而且這也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小說的開頭與結尾也不能忽略。它們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小說是從一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閑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松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著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最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套中人》讀後感
契河夫是19世紀末俄國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他的小說短小精悍,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套中人》極為深刻地揭示了那個社會對於人性的壓迫與戕害。「套中人」別里科夫既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同時也是那個吞沒一切新鮮事物的黑暗環境的象徵。這是契訶夫對那個吃人社會提出的最為嚴厲的指控。
㈣ 推薦一些有趣的國外文學書
馬克。吐溫的小說和大仲馬的小說都很有趣舉例:馬克吐溫的《百萬富翁》大仲馬的《三劍客》酸臭之屋簡介 ······
令人驚異的《猜火車》作者歐文�6�1威爾許,曾入圍文壇極負盛名的布克獎,是最讓讀者意想不到的新銳作家。其最新力作《酸臭之屋》,在日本的年終票選被選為最被期待出版的外國小說。
本書包括二十個短篇故事和一個中篇小說,主要敘述吸毒者、酗酒者的下層生活,從仇恨的寫實主義到瘋狂的幻想,是歐文�6�1威爾許的拿手題材,絕對讓讀者再次陷入新奇、病態、感人、恐怖、有趣、悲傷的迷幻情境,猛烈轟擊讀者的閱讀感官。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本書:「如此活力充沛、如此嚴厲苛刻、如此高度幽默、如此有同情心、如此使用文字、如此創新的結構,沒有人可以抗拒本書。」
㈤ 米蘭·昆德拉一生主要寫了哪些作品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是以作者母語捷克文寫成。而他的長篇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則是以法文寫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戲劇代表作。
米蘭·昆德拉小說非常注重故事視角和時間視角的選擇。傳統敘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稱語式的敘述,也只不過是前兩種人稱敘述的變異而已。米蘭·昆德拉在敘述人稱選擇上與人別無二致。但是,米蘭·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稱講述故事時,卻能營造一種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發生與作者的寫作、讀者的閱讀同步進行,二者之間構成一種共時狀態,從而使作品獲得一種前所末有的真實感,有種切膚的「現場直播」式的「在場」感。
米蘭·昆德拉是陀氏「復調小說」的忠實信徒,也是「復調」理論的堅定實踐者。「復調」式敘事或者「多聲部」敘事是米蘭·昆德拉十分迷戀,應用得十分得心應手的敘事技巧。
米蘭·昆德拉常常將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順手拈來,揉進自己的小說中,同時講述兩種甚至幾種故事。在其作品中,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構雜揉在一起,既可隨意拆開,也可隨意拼裝。拆開來是各自獨立的故事,組裝起來就是一部詩意的「復調式」小說。
對於米蘭·昆德拉而言,小說敘述形式的選擇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帶給他創造的歡欣。應該說,他的這種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為小說敘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實驗。他的共時性敘述方式和復調敘述方式,分別從敘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話語角度,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個時序和邏輯框架。敘述語態和語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獲得了一種形式和內容上的真實感。米蘭·昆德拉夢幻敘述的靈感源於卡夫卡、喬伊斯和普魯斯特等小說大師。但米蘭·昆德拉對它的迷戀和熟悉絲毫不比他的老師們遜色。對它的機巧運用,使得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獲得了一種朦朧的美學意境,也使他帶有存在主義色彩的小說找到了一條接近小說主題的捷徑。因為似花非花既是一種含混的美學意境,又是一種存在主義者們眼中生存狀態的模擬寫真。
作品主題
1、自媚(Kitsch)。kitsch是對無價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圖取悅大眾。kitsch更准確的意義是「矯情」,隨時要賦予自己的情緒以正當合法性。哭不是因為悲慟,是為了應當表達悲慟;笑不是因為快樂,是為了應該感到快樂,這是人類究極無聊的一種表現。
2、古典音樂。昆德拉喜歡用一種譜曲的方式寫作小說,為了將哲學、敘事和理想譜進同一支曲,他的小說格外講求內容和主題之間的旋律配合。用欣賞古典音樂的方式讀他的小說,你會發現他達到了不同要素間的平等和整體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賦格曲。
3、心理現實主義。昆德拉運用心理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使讀者對人物的思維過程的關心程度超過了他們對人物外貌的關心,因為昆德拉不僅將自己置身於小說之中,與創作進行互動,他也邀請讀者參與其中,請讀者與他筆下的人物建立起聯系,他堅信讀者的想像力能夠自動補完作者的想像力。
㈥ 外國有什麼經典的諷刺小說
1、《我的叔叔於勒》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可笑過程。
2、《歐也妮·葛朗台》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諷刺了歐也妮·葛朗台的父親,是法國索漠城一個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為人卻極其吝嗇,在他眼裡,女兒妻子還不如他的一枚零幣。是守財奴的代表。
3、《變色龍》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奧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
4、《漂亮朋友》(又譯《俊友》)是莫泊桑一八八五年創作的長篇傑作,講述了法國駐阿爾及利亞殖民軍的下級軍官杜洛瓦來到巴黎,進入報館當編輯,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悅女人的手段,專門勾引上流社會的女子,並以此為跳板,走上飛黃騰達的道路。最後他拐走了報館老闆的女兒,迫使老闆把女兒嫁給他,自己成為該報的總編輯。小說結尾還暗示他即將當上參議員和內閣部長,前程還遠大著呢
5、其他還有:世界第一篇長篇幽默諷刺小說《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狄更斯《聖誕歡歌》;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敗壞了哈德來堡的人》,無厘頭風格的《白象失蹤記》,諷刺現實的《王子與貧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