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黃春明短篇小說集

黃春明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 2025-04-23 12:15:34

A. 爸爸的花兒落了 作者介紹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不久即返台,後又舉家遷居北京,父林煥文,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 祖籍廣東梅州蕉嶺;母黃愛珍,台灣板橋人。1921年隨著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烙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台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溫婉的文筆所書寫出屬於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華。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大半20世紀50年代作家相同,都經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熏陶。16歲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在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當實習記者,19歲畢業即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跑婦女新聞。而林海音也因為工作之故,認識了一生的伴侶夏承楹。兩人於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為當時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後住進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子女夏祖焯、夏祖麗。 1948年三十歲回到台灣,並開始發表文學創作。1953年受聘於《聯合報》副刊,她擔任「聯副」主編(1953-1963)時期,以敏銳的文學觸感發掘相當多的人才,且重視台灣本土的作家,如林懷民、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除外,並且鼓勵日據時代停筆的老作家,例如楊逵、鍾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再出發,是推動台灣文學的重要推手。林海音本人的創作豐收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總共寫了三部短篇小說:《曉雲》《春風》《孟珠的旅程》,和四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燭芯》,產量十分可觀。另有《林海英自選集》《林海英童話集》。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 1963年因故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副,但這樣的挫折並未打擊到她,1968年她和幾位朋友合辦了一份文學雜志《純文學月刊》。編這份雜志時,她曾親筆發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編報時所擁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好多人。《純文學月刊》得到好評,產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如彭歌譯的《改變歷史的書》,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長篇小說《藍與黑》《滾滾遼河》等都歷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寫《玻璃墊上》專欄超過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純文學特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出版《何凡文集》,這套書並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0年,林海音回到闊別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並成為兩岸文學交流的重要橋梁。她寄出全套的純文學叢書和純文學月刊給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還號召台灣出版界大量捐書以充實台灣文庫;她又擔任《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顧問,完整介紹台灣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學成就也獲得中國大陸文學界的重視,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曾於1997年以及2000年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B. 黃春明鄉土小說在哪有下

個人來說,更喜歡黃春明早期的作品,包括《青番公的故事》 、《溺死一隻老貓》、《癬》、《兒子的大玩偶》、《鑼》、《看海的日子》等,裡面濃厚、淳樸的民風,和城市工業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無情的擴張,造成的張力,使小說具有一種淡淡的哀愁之美。最棒的是結尾的處理,為本來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增添了一份文學的意境和心情,就像一記鑼聲,敲在讀者的心頭,餘音裊裊,回味無窮。

在讀到的黃春明筆下的這些人物中,印象格外深刻的是《看海的日子》里妓女白梅的形象。

一個自小就被生父母賣了、後又被養母賣到窯子的白梅,十四年間以出賣身體、被男人蹂躪為生。要一個屬於自己孩子的慾望,是悲苦絕望中的她,堅持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她在妓院的顧客中,選中了一個老實的男人,作為利用來生子的對象。當她發現自己有了受孕跡象後,便離開了妓院,回來了生父母的村子。

小說用了比較長的篇幅,來寫白梅生產的艱難,甚至危及生命。這段生動、扣人心弦的描寫,將白梅從一個個人的形象,上升到了一種象徵的符號,代表了女人強韌的生命力,和生的希望,刻畫得非常動人。

黃春明後期的作品,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寫作時的社會意識更強,比如《莎喲娜啦·再見》,和集子《放生》中關注老人問題的各篇,雖然在敘事的技巧上,更為豐富完善,並有新的嘗試探索,從內容上,也更具社會責任感,可是總覺得不如他早期的作品來得自然動人,缺少了某些原始、直覺的感性沖動。

另外還讀了一本黃春明的《毛毛有話》,借用日文書《我是嬰兒》的構想,通過一個從初生到周歲的嬰兒的眼睛,來訴說他對這個社會、對成人世界的觀察和感想。這個idea非常有意思,但是在語言和行文上,某些地方過於刻意,幾乎變成了作者的聲音,讀起來就有點奇怪了。
另一本聯合文學出版的《放生》,收集的是黃春明最近期的創作,均圍繞老人題材,反映了當代社會里,子女離家創業、老人孤伶留鄉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真實的鄉土作家——黃春明及其作品

這里所說的「真實」,包含著兩個意涵。

首先,黃春明是真正的「鄉土小說家」。本來,所謂的鄉土文學,並不等同於「鄉村文學」,像陳映真〈面攤〉中的小人物,是在城市的一角擺攤。所謂鄉土,就是本土,就是我們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真實表現這塊土地上的生活面貌,便是「鄉土文學」,陳映真被列入「鄉土文學作家」的原因在此。然而,畢竟「鄉土文學」所高舉的「鄉土」二字,使人自然有「鄉下、土地」的聯想,而鄉村也才是真正能夠與土地貼近的地方,因此一般人心目中正統的「鄉土文學」,會是接近鄉村文學的概念。黃春明便是以寫鄉下小人物成名的小說家,所以說他是「真實的」鄉土作家。

其次,從創作心靈來分析,黃春明也是以「真實的」態度來處理他的小說的。這一點,把他和陳映真做一個比較最能看出來。如前一節所言,陳映真往往以理論、理想或意識形態來指導他的創作,黃春明則只是以其悲憫之情,如實的表現小說人物的喜怒哀樂。林瑞明說得好:「對他而言,『鄉土』並非刻意標榜或建構出來的文學虛像,反倒是真真實實的生活實存。」 [30]黃春明對於生活於鄉下或小鎮中的小人物有「真實」的了解,能深入到他們的靈魂深處,他只是把他所看見的,所意識到的「真實」表現出來,所以何欣說:「黃春明的文章是噴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31]

黃春明的寫作歷程也和陳映真一樣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其中又以第二個時期的寫作成績最受稱道。

黃春明是宜蘭羅東人,1939年生。父親開設百貨行,母親過逝時他才八歲,以後便由祖母照顧長大。讀中學時因打架而退學,加上不堪繼母的虐待,偷偷的搭上一班貨車離家出走。到台北後在一家電器行當學徒,一面自修苦讀,以同等學歷考上台北師范。但他仍因不馴的性格屢次闖禍,被迫先轉學至台南師范,最後畢業於屏東師范。步入社會後他當過小學教員、廣播電台主持人兼製作人、廣告公司企劃,後來又從事電影事業、兒童藝術工作。豐富的生活閱歷,積極的人生態度,都影響了黃春明的小說創作。

(一)第一期

同於陳映真,黃春明的第一期作品也是處在「現代文學時期」而無法超越。對於這一時期的作品,黃春明並不滿意,所以在較早的皇冠版《黃春明小說集》均未收錄,只在《莎喲娜拉.再見》的自序中把其中的一篇〈男人與小刀〉放進去,並且自嘲說:「〈男人與小刀〉就是在這么幼稚的心理年齡寫出來的,那時候還以為自己寫了一篇世界名著哪!真慚愧。現在我把它呈現在讀者諸君的面前,看它有多蒼白就多蒼白,有多孤絕就多孤絕。」這篇〈男人與小刀〉正好可以做為他第一時期作品風格的代表,有論者說:「作者運用象徵手法,表現了男主角陽育顧影自憐、逃避社會的心理現象,最後終用小刀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結果似乎與存在主義所宣揚的『人生來就是痛苦的,唯有死才能擺脫痛苦』的生死觀相吻合,也代表了作者早期的創作傾向。」 [32]這里所說的早期,即我們所歸類的第一期,時間從1962年三月黃春明在聯副發表〈城仔落車〉開始,到1967年四月在《台灣文藝》發表〈他媽的,悲哀!〉為止。此期作品除上述的兩篇外,還有:〈北門街〉、〈玩火〉、〈胖姑姑〉、〈兩萬年的歷史〉、〈把瓶子升上去〉、〈請勿與司機談話〉、〈麗的結婚消息〉、〈借個火〉、〈男人與小刀〉、〈照鏡子〉、〈跟著腳走〉、〈沒有頭的胡蜂〉。 [33]

(二)第二期

1967年四月,就在〈他媽的,悲哀!〉發表的同時,黃春明也發表了進入第二期風格的〈青番公的故事〉。第二期可以稱作黃春明的「蘭陽經驗時期」,此期發表的小說多半取材於他在故鄉宜蘭的所見所聞,而他被稱許為「最純粹的鄉土小說家」 [34],應該也是針對此一時期作品而言的。此一時期為時不長,大約僅有兩三年的時間,但作品的質與量卻甚有可觀。除了〈青番公的故事〉之外,此期作品尚有〈溺死一隻老貓〉、〈看海的日子〉、〈癬〉、〈阿屘與警察〉、〈魚〉、〈兒子的大玩偶〉、〈鑼〉,總共八篇。

這八篇小說寫作手法都很純熟,幾乎每篇都寫得相當的成功。〈青番公的故事〉歌頌了台灣農民堅強的毅力,以及對土地的深情。青番公是當年洪水後,全家唯一的倖存者,但他親手重建了自己的田園,何欣說:青番公「傲然地望著他的土地和他的後代,並且要把他的經驗和智能教給他的後人。」 [35]不過何欣沒有看到的是,青番公的智能其實只有七歲大的孫子願意領受,其它的家人已經不太認同,而小說最後描寫濁水溪橋上兩輛貨車互不相讓,「幾乎要動武」,象徵著另外一種人生態度隨著工商業的腳步入侵,而青番公卻只沉浸在橋下水鬼故事的世界中。這篇小說是黃春明鄉土小說的初步嘗試,在寫實中帶有很重的抒情成分,遼寧大學出版的《現代台灣文學史》說:「這是一篇詩一般的小說。」 [36]這種「詩一般」的風格,在後來的鄉土小說中偶爾也會出現。

〈溺死一隻老貓〉似乎順著〈青番公的故事〉的結尾,接寫資本主義經濟入侵後,農村中的保守派所展開的一場無力的掙扎。在這篇小說中,詩的意味淡化了,嘲弄的意味增強了,如果說黃春明對於擁抱土地,尚未深切感受新文明入侵的青番公仍有一分禮贊,那麼對於正式抗拒社會變遷的阿盛伯則只有無奈與同情了。小說中阿盛伯對於興建游泳池的抗爭是失敗了,他以殉道者的精神投入池中自盡,但這殉道並未給他帶來任何的榮耀。黃春明以戲劇性的手法,描寫當他出殯的棺木經過泳池的門口,雖然泳池答應暫停開放,然而「四周的鐵絲網還是關不住清泉村的小孩偷進去戲水的那份愉快的如銀鈴的笑聲,不斷地從牆里傳出來....。」顯然黃春明雖然在感情上同情阿盛伯的處境,但理智上對於他的作法是不認同的,但也不至於像古繼堂所說的:「作品的名字〈溺死一隻老貓〉就帶有輕蔑、鄙視之意。」 [37]其實黃春明對於這個人物是充滿了悲憫之情的。

〈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都曾經拍成電影,得到廣大的回響。〈看海的日子〉寫妓女白梅從十四歲被賣到娼寮,十四年來靠她的肉體,改善了家人的生活,但她的靈魂並沒有因此而沉淪,她仍嚮往清白的、有尊嚴的人生,並且付諸行動,她離開了娼寮,並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新生的孩子身上,許下對自己的承諾說:「不,我不相信我這樣的母親,這孩子將來就沒有希望。」這篇小說相當感人,也得到過極高的贊譽 [38],但浪漫的色彩實在太濃,大大減低了小說的實感,呂正惠就說:「〈看海的日子〉就完全是黃春明式的純幻想的解決辦法了..黃春明在他幻想的王國里,建立了一個絕對不可能實現的『溫情的烏托邦』。」 [39]王德威也有類似的看法,甚至更尖刻的說:「正因為黃春明有系統的將白梅的故事堆砌到一匪夷所思的浪漫情境,反倒使多數讀者忽略絕大部分妓女的境遇『不是』像白梅這樣的幸運。」 [40]呂正惠和王德威的看法是合理的,〈看海的日子〉的確還帶有黃春明早期的抒情風格。至於〈兒子的大玩偶〉,就比較沒有爭議了,文評家對這篇小說的肯定是較為一致的。小說中靠背著廣告牌遊街過活的小人物坤樹,像白梅一樣,也在追求著生命中最基本的一樣東西——「尊嚴」。然而諷刺的是,當他自認為找回自尊,不用再妝扮成小丑遊街時,兒子阿龍卻認不得他了,他只好再次粉墨登場,以博取兒子的歡心,然而當他恢復「本來面目」時,兒子卻早已進入夢鄉了。評論家凌雪分析說:「扭曲的生活,也扭曲了父親的形象,可憐小兒不識父,原是怪不得阿龍的呀!」 [41]然而,坤樹在沉默中,必然也更堅定了他身為父親的責任,只要下一代有希望,他的委屈是值得的。

〈癬〉這一篇,生動的表現了一個工人家庭的困窘生活。阿發一家七口擠在一張床上,連夫妻之間的親蜜空間都沒有,作者用「癬」來象徵夫妻之間的「性事」,不想、不摸、不碰就沒事,一想一碰就會有事(懷孕),如果要碰又想沒事,只有裝「樂普」來避孕,但男人不肯,因為不想讓熟識的人碰他的妻子。黃春明總是用一種半玩笑的筆法,既同情又嘲弄的道出中下階層因為知識不足造成的窘況,對阿發如此,對於阿盛伯也是如此。

〈阿屘與警察〉、〈魚〉是兩個小短篇,其中〈魚〉曾經選入國中課本,並引起過爭議。 [42]這兩篇小說有很多類似之處,情節都是由兩個相應人物的對話構成的,一篇是非法擺菜擔的阿屘和執法不阿的警察,另一篇是有愛心但脾氣火爆的阿公和有孝心但個性忸怩的孫子,他們全都以相反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警察同情小販卻一付很兇的樣子,祖父愛孫子卻拿扁擔打他,還不準他再踏進門,只因為孝順的孫子好不容易幫他買了魚,卻因為懊惱魚掉了而在使性子。這些生動的對話和簡單的動作描寫,活畫了鄉野小民的草根性格,他們一點也不溫柔、不浪漫,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有著敦厚的、質朴的真情。

最後談到〈鑼〉,這一篇是黃春明小說由第二期轉入第三期具有關鍵地位的一篇,也是倍受肯定的一篇。尉天驄說:「〈鑼〉是黃春明創作的一個高峰,也是他即將面臨轉變、即將進入沉思的階段。...(後來的小說)把他寫作的領域,由原來的小市鎮擴大到幾個,特別是台北那樣的大都市。」 [43]事實上,〈鑼〉的寫作方向是從〈青番公的故事〉到〈溺死一隻老貓〉到〈兒子的大玩偶〉的延續,都在寫資本主義經濟對於農村或小鎮帶來的沖擊。只是〈鑼〉的處理方式更為圓熟、人物形象更為突出、具體細節的描寫更為細膩傳神,而小說人物的悲劇色彩更為濃烈,從而使這篇小說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整篇小說的故事內容其實非常簡單,不過是一個被大時代的洪流淹沒的小人物的悲劇——擴音器取代了打鑼這種在過去稱得上高尚的行業,失業的打鑼人在肚皮和人性尊嚴之間掙扎的過程。然而簡單的故事卻承載了沉重的生命價值的追求,主角憨欽仔阿Q式的自我安慰,及以誇大的言語來掩飾自卑,都只不過想要維持一個起碼的自尊罷了。然而對於住在防空洞,三餐以偷來的地瓜果腹的憨欽仔來說,這一點點的自尊維持起來卻是如此的困難。這么一個卑微的人物,在黃春明筆下卻有這么多的內心掙扎,對於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有這么多的自省或懊喪,黃春明冷漠而嘲謔的筆法,讓讀者想要笑又不忍笑,想要同情又無處可同情。雖然比較嚴苛的批評家,如呂正惠對這篇仍有微詞 [44],然而我們可以相信,像憨欽仔這樣一個既自卑又自尊、既渺小又神聖的典型人物,必然會在文學史上成為不朽形象的。

(三)第三期

黃春明的第三期小說以描寫都市生活為多,依發表年代先後有:〈兩個油漆匠〉、〈蘋果的滋味〉、〈莎喲娜拉.再見〉、〈小寡婦〉、〈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我愛瑪莉〉等。但仍有延續第二期風格的鄉村小說,如〈甘庚伯的黃昏〉。這一期小說的寫作成績評論界看法不一,大體而言,站在社會批判的角度來看,這批小說受到較多的贊美,但站在創作藝術的角度看,負面的評價就比較多了。何欣比較說:「黃春明是土生土長的作家,他認識也了解生活在鄉村中的這些小人物,所以寫來頗不費力使他們活生生地表現在讀者面前。...脫離開這些人物,黃春明似乎就失掉了他的力量。」 [45]有人說:「我不愛瑪莉。」 [46]也有人「懷念那聲鑼」 [47]。林瑞明則說:「這類反映『買辦經濟』、『跨國公司』的小說如〈小寡婦〉、〈我愛瑪莉〉,由於太過急切表達理念,反而沒有先前作品的自在,而充滿了鑿枘之跡。」 [48]如果要就這些同一時期的作品中做比較,則〈蘋果的滋味〉、〈莎喲娜拉.再見〉的評價似乎要比〈小寡婦〉、〈我愛瑪莉〉高一點。 [49]

〈莎喲娜拉.再見〉曾引起過廣泛的回響,當然,也不免毀譽參半。這篇小說如同一把雙面利刃,一面斬向日本帝國主義,一面斬向台灣人的媚日心態。敘述者黃君為了民族自尊心,用阿Q式的手法,在言詞上狠狠修理了來台灣嫖妓的日本人,同時也批判了崇日的台大學生,因為他一心想到日本去研究中國文學,卻沒有到過台北的「故宮」。這篇小說由於批判色彩濃烈,獲得不少掌聲,但也遭來不少非議,何欣說:「那股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心占據了他整個的心靈,... 這股強烈感情控制了一位做為藝術家之手,使手服從了感情激流,因此整篇故事的結構,就相當凌亂;尤其是黃君在很多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的解釋,穿插在敘述中,也構成了這篇故事中的缺點。」 [50]彭瑞金在〈我不愛瑪莉〉一文中也認為文學的本質不適合做這么激情的演出。關於這一點,黃春明本人曾如此表示:「七O年代台灣面臨了退出聯合國與釣魚台事件等沖擊,國人的民族主義因這些國際事件而高漲,甚至顯得激動,這是很自然的的事情,絕對是對的。所以我寫那樣子的作品也是很自然的事,慷慨激昂並沒有錯,文章里不是都只有冷冷的描寫,應該什麼都有。」 [51]的確,文學中有浪漫派,有寫實派,浪漫派直抒胸臆,寫實派的感情表現則比較含蓄。一個作家何嘗不可以有時浪漫,有時寫實?一篇作品能夠激勵人心,就已經算是成功之作了。評論家用寫實主義的精神去對浪漫作品求全責備,是有欠公平的。

呂正惠認為〈蘋果的滋味〉比〈莎喲娜拉.再見〉好,因為「阿發阿桂的悲喜劇以相當令人信服的方式加以展開,而〈莎喲娜拉.再見〉里那個公司職員的尷尬處境卻以阿Q式的自我膨脹加以解決。」 [52]但何欣卻說他「不太喜歡(〈蘋果的滋味〉)這個故事」 [53],可見文學作品的評價其實難有客觀的標准。〈蘋果的滋味〉寫工人阿發被美國上校撞傷後,送到高級醫院治療,雖然犧牲了一條腿,卻因此而解決了家庭的困境。這篇小說的主題說法很多,有人說是「揭露了所謂『外援』的虛假」 [54],有人說是「對民族的軟骨病患者進行無情的批判,辛辣的諷刺。」 [55]其實這篇小說著墨最多的是工人家庭的悲哀,孩子交不出學費被罰站因而不想再上學的描寫,以及女兒沈浸在「一定會賣給人家做養女」的感傷,是最令人鼻酸的情節。美援也好,社會的進步也好,最重要的是基本生存權的維持。阿發一家人吃著美國人送的蘋果,雖然「覺得沒有想像那麼甜美」,但卻是他們平時再怎麼辛苦工作,也無法享受到的美味。如果一個工人家庭的幸福,需要靠讓美國人撞斷一條腿才能獲得,試想,這樣的社會如何能不讓人患上「軟骨病」?沒有人有資格指責阿發一家人對美國人的感恩的心情,要讓民族信心重新建立,唯有經濟富足、民生無虞才能達到。我想,被譽為「小市民代言人」的黃春明,對於阿發一家應該是不忍苛責的吧?

1977年在時報副刊發表的〈我愛瑪莉〉,是黃春明此一時期所寫的最後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引來了「我不愛瑪莉」的評語已如前述,主要是因為「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 [56],其性質已接近於「譴責小說」。其主題在於對崇洋媚外的嘲諷,例如寫崇洋者只對別人喊他洋名子有反應,為了巴結洋老闆而「奉養」他留下來的洋狗瑪莉,並且讓這只洋狗凌駕於他的家人之上等,採用的是漫畫式的筆法,讓人物做各種丑態的演出,從而達到嘲諷的效果。這篇小說雖然稍嫌露骨,不過卻不能不承認其成功的戲劇效果。

(四)第四期

在發表過〈我愛瑪莉〉之後,黃春明投入電影事業,將近十年的時間停筆未寫小說。直到1986年在聯副一口氣發表〈現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等三篇有關老人的小說,從此,黃春明斷斷續續以關懷老人為題材,正式進入其小說寫作的第四期。

此期作品以1987年發表的〈放生〉最受重視,入選為當年爾雅出版社的年度小說選 [57],公元兩千年這批老人系列的作品結集,也以《放生》為書名。〈放生〉雖然從老人的視角切入,但倒不是寫老人問題,而是寫可貴的親情(老夫妻之間、老父母與兒子之間),兼及對政、經惡勢力的批判。書中的另外一篇力作為〈最後一隻鳳鳥〉,篇中刻劃了一位受繼父虐待、被一群忘恩負義的同母異父弟孤立,甚至於三、四十年未能與親生母親見面的,善良又孝順的吳老先生的動人形象。這篇小說可以說是一篇親情小說,吳老先生雖然倍受凌虐,他的繼父甚至在他離家多年,成家立業之後還時常到他家來打他,連鄰居都看不過去來打抱不平,但他仍然善待異父的弟弟,而對母親的思念也始終不渝。不過,吳老先生的子孫都很孝順,對他來說,也並沒有一般所謂的「老人問題」。

真正觸及老人問題的,是〈打蒼蠅〉、〈死去活來〉、〈銀須上的春天〉、〈售票口〉這幾篇。〈打蒼蠅〉中的老夫婦把地契房契讓兒子拿去還債,每個月在等候郵差送來掛號信的焦慮中度日,老先生無所事事只能打蒼蠅,比他年輕將近二十歲的老妻每天賭博,一句「你不叫她賭博,你叫她做什麼?」道盡了老來生活無所寄託的無奈和悲哀。〈死去活來〉寫兩次迴光返照的老太婆,對於子孫兩次趕回來奔喪,而自己卻沒死成,感到十分抱歉,一再聲明:「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對於平時少來探視,只有送終才會出現的子孫多所嘲諷。〈銀須上的春天〉寫老人的寂寞,裝睡忍受頑童玩弄他的胡須,只為了享有片刻的天倫之趣。〈售票口〉寫老年人為了希望子女多回家,每周固定清早四點多便起來,排隊幫他們買回程的車票,在一個大寒的早晨,有一對老夫婦因此而送醫急救,老里長覺得亡妻一直再拉他,一家飯店的老闆因此而猝死在車站。

黃春明雖然一直強調他這個時期寫小說,「較具中心,比較有社會意識」 [58],但可貴的是,這些小說並沒有讓「意識」牽著「藝術」走。故事中的人情味、鄉土味,生命中的普泛價值、生存智能,很自然的在這些小說中流轉。沒有刻意塑造的悲情,沒有為了突顯問題而製造悲劇,黃春明此一時期的小說風格可以用「平淡而真實,高貴而不失俚俗」這十二個字來概括。

C. 我讀過的台港文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探索台港文學的瑰寶:《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獨特魅力



打開《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這扇窗,我們得以跨越地域的界限,深入理解那些曾被歷史銘記的台港文學作品。盡管評選過程可能引發爭議,但它無疑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全新的文學世界,其中,白先勇、餘光中、金庸等名字背後,隱藏著更深邃的文學瑰寶。



在尋找與閱讀的過程中,我有幸接觸到了一些經典之作,它們以獨特的魅力,展現出真誠、孤獨與浪漫的交織。以下是我在閱讀中挑選的幾部不容錯過的台港文學代表作:




  • 台北人 - 白先勇,台灣文學的璀璨明珠,他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台北的獨特風貌。

  • 將軍族 - 陳映真,台灣鄉土文學的領軍人物,他的短篇集《將軍族》中,《將軍族》一篇尤為引人入勝,短小精悍卻力量非凡。

  • 亞細亞的孤兒 - 吳濁流,台灣孤兒心聲的文學投影,通過《亞細亞的孤兒》感受那份歷史的沉重與掙扎。

  • 兒子的大玩偶與莎呦娜拉,再見 - 黃春明的這兩篇作品,一悲一喜,揭示出生活中的苦澀與溫情。

  • 惹事與鄉土韻味 - 賴和的作品,如《惹事》,充滿了濃厚的台灣方言和鄉土氣息,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的生活現場。

  • 嫁妝一牛車與平凡生活 - 王禎和的小說,如《嫁妝一牛車》展現了小人物在生活瑣碎中的堅韌與智慧。

  • 原鄉人與歷史痕跡 - 鍾理和等人的作品,如《原鄉人》,是台灣文學的基石,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吶喊。

  • 現代與歷史的碰撞 - 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反映了香港文學的現代轉型,雖略顯過時,但仍值得品味。

  • 台灣抗日題材的深度探討 - 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還未拜讀,但其題材令人期待。



除了以上,朱西寧的《鐵漿》以短篇集的形式,彰顯了台灣文學對短篇的重視;於梨華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則代表了海外華人的文學成就;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則因其深刻的社會批判而被封殺,但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劉以鬯的《酒徒》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香港嚴肅文學的處境,同時充滿文學理論的探討;張系國的《棋王》則融入了科普元素,展現出作者的創新思維;李碧華的《霸王別姬》則是才女的巔峰之作,情節深入人心。



當然,如《殺夫》這般情感強烈的作品,雖然引人入勝,但也需讀者做好心理准備;而《北極風情畫》則代表了一種浪漫主義的極致,彷彿來自異國的詩意之聲。



這些作品,如同一個個歷史的碎片,拼湊出台港文學的豐富多元,每一部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感受那些曾照亮一個時代的文字與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拓寬了視野,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學的力量與價值。

D. 《蘋果的滋味》根據誰的小說改編,主要內容以及別人的一些評價

《蘋果的滋味》是根據台灣作家黃春明的同名短篇小說《蘋果的滋味》改編的。

主要內容:內容敘述格雷上校開車撞到江阿發的經過情形;一個外事警官帶著格雷上校造訪江太太,說明江阿發被汽車壓傷,已經送到醫院急救;阿珠趕忙到學校帶回阿吉和阿松,跟媽媽阿桂一起到醫院探望。

格雷上校開車戴著警察和母子四人賓士於公路,阿桂卻放聲大哭;來到醫院後,洋護士告訴她,江阿發只是腿斷了,阿桂總算安心一些;不一會兒,江阿發從手術室推出來,又推進病房裡。

阿桂看到斷腿的江阿發,不禁喃喃飲泣;不久,江阿發蘇醒過來,幾個小孩靠著床沿叫喚爸爸,一時之間,阿發的心裡覺得很難過;阿桂一邊流淚,一邊抱怨;格雷上校跨進病房,遞給阿發兩萬塊錢,他竟然覺得不知所措!

他們一家人一邊吃三明治,一邊喝汽水,還有說有笑,顯得很融洽;阿發喝著牛奶,偷偷看了阿桂一眼,正好和阿桂的目光相觸,兩人同時漾起會心的微笑;格雷上校又攜帶蘋果來慰問,阿發叫小孩子拿蘋果吃,阿桂也輕咬蘋果,於是,阿發禁不起誘惑,叫阿珠也拿一個蘋果給他吃。

評價:
「蘋果的滋味」評析 .李 華.
就如同這篇小說之前對黃春明的介紹,黃春明擁有一面心靈的明鏡,寬廣的胸懷和敏銳的觸覺。他的作品一直與社會緊密配合,反應出銳變中的社會種種問題與現象。黃春明具有多方面的才華,會寫、會編、會導也會說。
黃春明的小說,一方面反應現實,一方面也表現出時代的悲情,且深具鄉土氣。字里行間也隱隱約約的感覺出對社會諸多不公平現象的不滿。而他的一些小說正是我們走過的時代、走過的背景,就好像我們鄰居發生的事情一樣,很容易讓我們自然的溶入他的故事中,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
蘋果的滋味,整個故事的結構很簡單,描述五十年代,以台灣的一個工人家庭為主軸。家裡的支柱,一家之主的男主人,突然遭遇了車禍,而肇禍者是個美國的駐台上校(可能是美軍顧問)。當女主人初聞他男人發生了車禍,表現出她的悲傷,擔心以後的日子怎麼過,怎麼能活下去,如她女兒告訴她爸爸被車壓了。「阿桂的臉一下被扭曲得變形」而在去醫院的路上,一路的哭說著:「叫我們母子六人怎麼活下去?」怎麼活下去?因為全家人要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而阿發這個一家之主,是這個家的支柱,支柱垮了,什麼也都完了。女主人顯然沒受過什麼教育,孩子小的小,啞的啞,對家庭完全無法幫得上忙,而且夫妻有這么多孩子,自然有一份感情存在,她的悲傷是應該理解的,若過份鎮靜反而讓人不能理解。
在「公訓時間」這一段里,提到了當時的學校,小學生受教育的問題。政府推行國民教育,不遺餘力,不管貧富都得上小學。但當時老師素質不一,雖然當時學校學費很少,但有些學校要繳代辦費,無非就是補習費、教室建築費、廁所整修費、教師節敬師金。有些學校美其名曰樂捐,但往往是不樂之捐。所以江阿吉運氣不好,碰到了沒有愛心的老師,沒繳代辦費就要每天罰站。這對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來說,心靈的傷害是多麼嚴重,甚至可造成他終身的自卑感,而製造社會問題。為人師者能不慎乎?而越都市化的地方,越是功利,北部沒有南部純朴。阿吉想起,要是以前在南部代辦費晚交,楊金枝老師也不會叫人罰站,小孩子還是很在意,因為沒繳代辦費而被罰站。
窮人家的孩子,特別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煎熬,心裡狀況就早熟。爸爸受傷,阿珠就想去當養女,希望能減輕家裡的負擔。
乘車不會開車門,進了醫院看見樣樣東西都新奇,甚至坐著上廁所也新鮮,跑錯了男廁還不知道,衛生紙也都令他們心動,頗似劉姥姥進大觀園。
當美軍上校格雷送來了兩萬元、三明治、蘋果及承諾負責到底,並願意送啞巴女兒到美國念書後,整個氣氛都變了,好像全家都鬆了一口氣。警察在旁說:這次你們運氣好,被美國車撞到,要是給別人撞到了,現在你恐怕躺在路旁,用草席蓋著呢!這怎麼運氣好呢?運氣不好才會被撞,雖然被撞的後果有所不同,總是被撞斷了腿。當然了,這也表現出美國人當時對人的負責態度,與我們社會上有錢、有權、有勢的人草菅人命的一個強烈對比。
當受害人得知這個結果後,竟感動涕零地說:「謝謝,謝謝,對不起,對不起…」真是搞錯了,應該說對不起的是肇禍者而不是江阿發,人的無知、忠厚,表露無遺。
當阿發心情放鬆後,心清氣爽,阿桂痴看的看著阿發,「看,什麼時候像現在這樣清秀過,今天總算像個人樣了。」其實阿發還是阿發,只是阿桂心裡踏實了,一切都看順眼了而已,貧賤夫妻百事哀,誠哉斯言!
當全家人吃著值四斤米一個的蘋果時,每個人都好像有一種因禍得福的感覺。到底是福是禍並沒有深思。整個故事平鋪直述,一開始就讓人感覺到窮人家的生活---唯一飯包里的一顆鹹蛋,木箱板及鐵皮搭建起來的違建,阿吉交不出代辦費被老師的處罰及羞辱,對醫院中廁所里的衛生紙的貪心,阿珠的想法去當養女來減輕家庭負擔,都顯示出當時窮人家的苦與認命。當然了,這些生活的情形,如今的年輕人是無法體會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背景,也有那個時代人物的不同心理心理狀態。

蘋果之後——讀黃春明《蘋果的滋味》
很努力地想我第一次吃蘋果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滋味,盡管記憶飄盪了很遠還是無法記起。對我們來說,蘋果太熟悉了,而一旦認真地去回味它的滋味,的確無從體味了。
而黃春明所描繪的《蘋果的滋味》,在文章的最後深深地觸動著我,心靈深處的一絲疼痛無法抹去,那就是蘋果之後的滋味。
被美軍車輛撞傷的阿發,真的因禍得福么?的確,全家人吃到了從未吃過的蘋果,貧窮的命運也有很大的改觀。而這一切,又是什麼換來的呢?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雙有力的腳。
說不清我對這一家人的感受,也無法想像一個有著五個孩子的貧困家庭如何在城市中掙扎生存。的確,人的生存能力是不可估量的,用一種較為現代的眼光去看隔了幾個時代的生活,膈膜固然會存在。
最感慨的還是作者寫作的深度和技巧的運用。對底層人的關注和關懷,同情,自不言說,而在人命關天時刻對這一家人的描寫,可謂細膩精緻,同時淡化了悲劇氣氛,以戲劇的手法來展示悲劇的更慘。阿發一家沒坐過轎車,孩子大人對乘車的表現讓人啼笑皆非,望著緊閉的車門,不知如何下手,「在猶豫間,阿吉伸手拉住把手。拉不動。索性左腳踏在車身,雙手握緊把手,使勁往後拉,還是不動。」洋人幫他們打開車門,阿吉差些就往後翻過去。帶著幾分不慣玉懼怕鑽進車子,母親阿桂驚訝與車內的豪華,變得木訥不哭了,意識到自己不哭會曝露先前的假詐,於是,逐漸放聲縱情大聲嚎哭起來。雖然有幾分好笑,也寫出了底層人木訥本份背後的一些虛偽和精明。在醫院里,一家人更是洋相盡出,不知道廁所在哪裡,去了還要偷出很多衛生紙,女兒塞在胸前,母親塞在腹部,可笑有可憐。對於外國的修女,「孩子們都瞪著驚奇的眼睛露出笑容來,使他們想到卡片上帶翅膀的天使」。醫院里的滑稽表演,以及被損害者的感激涕零,更是透露出場景背後的悲哀。
生存條件淹沒了應有的理智和思索。人的生命在生存面前又是多麼卑微。

熱點內容
飛塵小說結局 發布:2025-04-23 16:48:17 瀏覽:590
經典電車痴漢小說 發布:2025-04-23 16:46:34 瀏覽:334
天使魚言情系列小說 發布:2025-04-23 16:43:33 瀏覽:908
突圍原著小說結局李順樂 發布:2025-04-23 16:39:41 瀏覽:933
龍族有聲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4-23 16:39:31 瀏覽:331
代替姐姐嫁給坐輪椅的總裁小說版 發布:2025-04-23 16:29:40 瀏覽:760
高智商大佬強強對決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4-23 16:17:53 瀏覽:189
排名前十的都市特種兵小說 發布:2025-04-23 16:14:05 瀏覽:430
石悠萱盛瀚鈺免費小說 發布:2025-04-23 16:13:48 瀏覽:656
網路小說誤闖浴室 發布:2025-04-23 16:13:06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