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屬於短篇小說嗎
1. 《安娜·卡列尼娜》是怎樣一本書呢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安娜的形象:1.安娜是一個追求新生活,具有個性解放特點的的貴族婦女形象。她真誠、善良、賦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強盛。在她身上總流露出一種純真的、發自內心的對真正生活得熱切嚮往之情。2.安娜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新女性,這種理想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最初的內心的沖突來自對新生活,來自於她對周圍人當中比比皆是的謊言和偽善。她的不同凡響首先在於她不屈從於不合理的環境,勇敢的追求和保衛嚮往的幸福生活。3.安娜也是一個矛盾群體的代表,他們一方面嚮往自己的已經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並在受到威脅時奮力的保衛和戰斗,但另一方面又會在內心時時升騰出一種「犯罪」的恐懼感,這在她和伏倫斯基的相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這種罪惡感牽絆著她最終限於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從安娜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的悲劇。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馬原有一個說法,他認為托爾斯泰是小說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里所說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一位傑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說家的地位。 在我的學生中間,對托爾斯泰不屑一顧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學生,依我看他的導師是一名頗有學問的俄國文學專家,不知何故,該生卻對恩師頗為不滿,提出是否可以轉到我的名下,讓我給他指導。我問他為何要更換導師,他便列舉了原導師的幾個罪狀,其中一條是:他竟然讓我去讀什麼《安娜·卡列尼娜》。可見,在這些言必稱美國的學生們的頭腦中,老托爾斯泰顯然已經是一個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對他說,導師就不必換了。因為如果我當你的導師,第一本推薦的書恐怕還是《安娜·卡列尼娜》。 (以上是三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 《窮人》 《窮人》是列夫·托爾斯泰的第一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說, 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小說用朴實、准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窮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窮人的性格以及他們所受的種種委屈。同時,小說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封建農奴制一步步地崩潰瓦解,廣大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反抗斗爭日趨高漲,逐漸形成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在這個時期,貴族、資產階級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華而道德墮落;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窮人》這篇小說,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