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林斤瀾短篇小說集

林斤瀾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 2022-03-12 11:08:02

① 林斤瀾的其人其事


林斤瀾1923年出生於溫州,1937年開始在粟裕任校長的閩浙抗日幹部學校學習,不久便轉入溫台地區的地下斗爭。他和北京文壇的緣分要從1950年起在北京人藝和北京文聯工作開始。那時,他擔任老舍的助手。「老舍委派他去農村搜集素材,協助采訪。他也幫老舍先生謄寫材料。」北京作協駐會副主席李青說,當時老舍就非常看好他和汪曾祺。 林斤瀾的成名作是發表於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姑娘》。北京作協主席劉恆記得,「我17歲時在當兵,正是文學意識萌芽的時候,在連隊里一本《人民文學》上看到了這個作品,對我影響非常大。」劉恆說,《台灣姑娘》文筆細致,人物婉約動人,是靈感充沛之作。「這種精確細膩的手法,是林老文學的標志,漸入老邁之後又添了空靈之氣,境界便越發曠達了。他的小說和雜文造詣極深,大家開玩笑,說他成精了。」
隨著上世紀80年代《頭像》、「矮凳橋風情系列」等當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代表作的問世,林斤瀾被文學界譽為「短篇小說聖手」。他主張小說創作要「無事生非」「空穴來風」(強調小說的虛構性、想像力);「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現實中經常存在的就不要說了,因為有新聞等其他文體來說;如果別人常說,我就不說了,要創造);「以小見大」「小說說小」(強調從小處著眼,強調小說的細節,切入點要小,強調小說藝術的特殊性)。
在北京晚報中,寫了一篇《春風》。 甘居文壇邊緣固守文人寂寞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林斤瀾的創作別具一格。早期,他善於在短篇小說中表現深廣的社會現實內容。新時期以來,小說潮流更迭變幻,林斤瀾不合群、不跟風,堅持獨樹一幟地進行自己的小說創作。
林斤瀾喜歡在創作中進行語言探索。不同風格的語言在他的筆下交融,鍛造出簡約凝練的語言。《十年十癔》京味較濃,文筆練達,而作為一名溫州籍作家,他又把溫州話化入文學語言之中。汪曾祺曾評價:「林斤瀾不但能說溫州話,且深知溫州話的美。他把溫州話融入文學語言,我以為是成功的。」
人們常把林斤瀾與汪曾祺放在一起談論。兩者的創作風格其實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甘居文壇的邊緣,固守文人的寂寞,在文學創作中誠摯地繼承著中國的文化傳統。作家何立偉曾寫道:「對上一代作家,(葉)兆言與我有同好,惟特別喜歡汪曾祺老與林斤瀾老。他們的作品皆是高品,而且極個人、極風格,少有人能比肩。」 林斤瀾愛喝酒,愛喝高度白酒,這點文學圈內無人不知。
在林老家裡,有兩面格外「飽滿」的牆。一面從上到下都是書,一面從上到下都是酒瓶。甚至衛生間的壁燈都是酒瓶形狀的。這個家的設計者是林布穀,她也是父親忠實的酒友之一。
「我上人大新聞系時,老師說得接近生活,讓不想和你說話的人能和你聊天。我就跑到街上賣高粱燒酒的櫃台邊,一邊喝一邊和老大爺們聊天。」布穀說,父親發現後來了一句,「回家喝吧,我陪你喝。」於是乎,爺倆幾乎天天對酌。「爸爸說,真正的好酒要下到喉嚨管,你在那轉口才能體會到它的味道。」
林老和朋友聚會,和晚輩談文學,也都是無酒不成書。好友汪曾祺晚年時醫生不讓沾酒,可林老還和陳建功一起拉他出來偷偷喝。
因為愛喝酒,進而喜愛收集酒瓶,這個愛好讓很多朋友都記在心上,於是「酒瓶給斤瀾留著」成了朋友們酒干席散時常說的一句話。劉慶邦本來約定昨天下午去看望林老,沒想到晚了一步。「前陣子,我從河南帶回一個酒瓶子,還沒來得及捎給他,他就走了。
林斤瀾一生愛酒。他身體健碩,極少醉酒,善飲在文學界是很出名的。他家中擺放著一整架子的酒瓶,常常與朋友開懷暢飲。很多人和他喝酒交往,但始終不知道他的酒量。陸文夫逝世後,林斤瀾曾對程紹國說:「曉聲走了,曾祺走了,現在文夫也走了。人說我們是文壇酒中四仙,咳,只剩下一個我了。」而如今,這剩下的一個文壇「酒仙」,也杳然而逝了…… 林斤瀾的老鄉、作家程紹國曾撰寫了一本《林斤瀾說》,記錄了林斤瀾生前的許多故事。林斤瀾一生淡泊名利,創作卻始終沒有擱下。年屆八十高齡,依然有文章問世。他的好友曾勸他不要寫了,成就已經夠了,該是愛惜身體、安享晚年的時候了,但是林斤瀾放不下手中的筆。
「他並沒有真正的『老』。有的人是從腦袋衰敗開始變老的,自大了,落後了,封閉了,守舊了,容不得新人新事物了。林斤瀾完全不是這樣的老人,他的手一直與青年握著。這樣的老人是不多的。」程紹國表示。
何立偉談及印象中的林斤瀾時說道:「林老是個忠厚的長者,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追求他所能達到的文學高度,贏得了青年作家的尊敬。但他又極謙和、極低調、保持沉默,更多的是傾聽青年人的意氣風發,揮斥方遒。他面露和善的微笑,迎接各樣的奇談怪論,在內心裡作出自己的評判,卻從不輕易表達出來。」在很多讀者心中,他就是這么一位低調的作家、和善的長者。

② 林斤瀾簡介

林斤瀾,中國浙江溫州人,中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2007年北京作協為他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中文名:林斤瀾

出生日期:1923年06月01日

逝世日期:2009年04月11日

籍貫:浙江溫州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23年8月

職業:作家

畢業院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③ 林斤瀾寫作的《春風》中用了什麼手法

1、作家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對比烘托,把他對北國春風別樣的體會和哲思,抒寫的淋漓盡致,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
2、創作背景
林斤瀾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參加過抗日救亡宣傳,後來進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讀書,解放前夕到過台灣做地下工作,1957 年與「右派」擦肩而過。「文革」中,林斤瀾「一字不寫」,躲過一劫。在「文化大革命」的運動中,林斤瀾的許多文友遭到迫害。《春風》寫在粉碎「四人幫」後,林斤瀾借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
3、主題
《春風》的主題思想即歌頌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文章通過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作者站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上發現北國春風的獨特之處,抒寫北國春風的美好,詮釋北國春風的精神,將文人的個性與北國春風的品質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喜歡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著解氣。」在《春風》一文表面充滿寒意的春風中,滾動著一顆作家激動滾燙的心。
4、作者簡介
著名作家林斤瀾, 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林斤瀾是中國文學評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聖手」,主要作品有:劇本集《布穀》,小說集《惹禍》、《第一個考驗》、《春雷》、《飛筐》、《山裡紅》、《石火》、《滿城飛花》、《矮凳橋風情》、《草台竹地》、《十年十癔》、《林斤瀾小說選》,他寫於1950年代的《台灣姑娘》、1980年代的《頭像》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

④ 林斤瀾的主要作品

1950年,他在《蘇南日報》發表了第一個劇本——反映了抗美援朝的獨幕劇《祖國在召喚》,1957年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而在文壇嶄露頭角,被視為他早期創作的代表作品。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井亭》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短篇小說佳作獎,《去不回門》獲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2009年4月11日,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同仁醫院去世。[1]
新時期林斤瀾出版小說集、散文集十多部,代表作是描寫浙江溫州為背景的小說集《矮凳橋風情》和以文革為背景的小說集《十年十癔》,以及系列小說《門》和《去不回門》等。他還主編過《北京文學》,鼓勵新銳,培養新人,回歸文學本體。

⑤ 林斤瀾有什麼作品

林斤瀾
中國作家。原名林慶瀾。浙江溫州人。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溫州百里坊八仙樓口。中學時代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地下革命活動。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曾學習過電影戲劇專業。1950年發表第一個劇本,其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於1957年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使其嶄露頭角。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
林斤瀾文集之書影林斤瀾的《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以故鄉溫州的家鄉人和事為題材,融現實生活的變動和民間傳說的敘說為一體,描繪了一幅幅夢幻般變化著的溫州風俗畫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個兩三年裡就發起來的矮凳橋全國紐扣集散市場,鎮上有一條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飯館的街道和又綠又藍非綠非藍的如幔之溪,從憨憨跑供銷扯到空心大好佬講的黑胡須白鬍須憨憨造樓的傳說,魚圓店女店主溪鰻與傳說中的美麗水妖互相游移……。林斤瀾這些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首先是傳說性。這些「並不是作者家鄉改革開放的諸人事的實寫,而是一種『當代傳說』,它在發生的一剎那已和其他傳說一樣,成為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歷史上的又一則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舊夢和將信將疑的新夢糾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場面和時遠時近的傳說攪和在一起,給作品造成了奇異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卻使人不僅能感覺到混沌體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還能感覺到其中閃爍著的現實與歷史雙重復合的文化審視和思考,可以觸及到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深層的某些東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橋世界是一個寓言的世界,它講述著一個關於歷史的過去與明天、關於認識過去與明天、關於拯救過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瀾同汪曾祺—樣,是新時期里少有的專心致志於短篇小說創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說,以結構和語言見長。就其結構而言,精緻縝密而又奇巧多變。情節並不繁復,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虛實相生,呈現出反正相符、表裡烘托的審美特徵。作者在具體組織和裁剪素材時,十分注意主次詳略、疏密遠近、高低藏露的藝術處理,細節也都精心篩選過。他的作品語言,無論人物的語言還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都很簡潔凝練。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較濃,頗為練達;而《矮凳橋風情》里,則有意融人了溫州土話,似更喧騰。林斤瀾的作品也的確有點澀,但耐人咀嚼.
《春風》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它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為我們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它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在寫法上另鳴新聲.

⑥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海明威《雨中貓》、《白象般的群山》、《殺手》。

博爾赫斯《第三者》、《無禮的掌禮官上野介》、《南方》。

納博科夫《菲雅爾塔的春天》、《奧勒留》。

昆德拉《愛德華和他的上帝》(似乎是這篇名,忘了)。

村上春樹《盲柳與睡女》、《象的失蹤》。

川端康成《睡美人》

莫泊桑《項鏈》、《首飾》。契訶夫《農民》。麥克尤恩《立體幾何》。巴別爾《鹽》。皮里尼亞克《紅木》。塞林格《捕捉香蕉魚的季節》和《給艾斯美的故事》名氣極大,但如果非要我選,《木匠們,把房梁抬高些》最好。

卡佛的《真跑了那麼多英里嗎》很好,但我很鍾意他寫他父親那篇,非常真情流露。

魯爾福《烈火平原》。魯迅《鑄劍》。汪曾祺《受戒》。張愛玲《鴻鸞喜》。余華《朋友》。沈從文《丈夫》。

⑦ 朱自清的《春》里描寫春風和林斤瀾的《春風》里的描寫有什麼不同

朱自清的《春》描寫的春風是輕悄悄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並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用以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非常親切可感。

林斤瀾的《春風》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

朱自清的《春》創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林斤瀾的《春風》寫在粉碎「四人幫」後,林斤瀾借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

(7)林斤瀾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綠》、《背影》、《荷塘月色》《倫敦雜記》等,著有詩集《雪朝》,詩文集《蹤跡》,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

林斤瀾,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

林斤瀾是中國文學評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聖手」,主要作品有:劇本集《布穀》,小說集《惹禍》、《第一個考驗》、《春雷》、《飛筐》、《山裡紅》、《石火》、《滿城飛花》、《矮凳橋風情》、《草台竹地》、《林斤瀾小說選》,他寫於1950年代的《台灣姑娘》、1980年代的《頭像》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

⑧ 林斤瀾在作品中提到了哪些好友

摘要 茅盾涉及林斤瀾的佚信來自於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珍檔手跡」。其中的「書信」編收錄了一封茅盾致劉白羽的信。此信未見於新舊版的《茅盾全集》以及《茅盾友朋書札》和《茅盾書信集》等,可以認定是一封佚信。據鍾桂松先生考察,這封信是在韋韜捐獻給桐鄉檔案館的資料中發現的。信札涉及茅盾、劉白羽、秦兆陽及《人民文學》等不同的人和事,信末落款無具體年份,應屬於建國初期「十七年」間的一封佚信。信的內容涉及到《人民文學》對幾篇短篇小說的評價問題,信札不長,

⑨ 林斤瀾的作品

短篇小說集《春雷》、《山裡紅》,特寫集《飛筐》和話劇集《布穀鳥》。新時期以來致力於短篇小說創作,結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橋風情》及《林斤瀾小說選集》。其中《頭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⑩ 林斤瀾的《溪鰻》講的什麼內容

有評論指出,《溪鰻》寫的是性,林斤瀾的好友、老作家汪曾祺也曾說過:《溪鰻》這篇小說里同時存在兩個主題:性主題和道德主題,這頗有道理。但直觀看去看不出來,因為作者始終採取一種隱喻、象徵的手法,寫得隱晦而頗具詩意與美的聯想。其實這種手法古已有之。聞一多早就著文指出:中國從《詩經》到現代民歌里的「魚」都是「庾辭」。寫性也是在寫人生,那個鎮長雖然有過一段「二十多歲、氣色紅潤」的輝煌歷史,然而最終癱瘓了,說的是他性的枯萎,同時也暗指他所代表的那段歷史、那種人生已經枯萎。相反,溪鰻自始至終都具有蓬勃的朝氣與生命力。以前且不說,現在五十多歲了,「說作三十歲也可以。」她所代表的,又是另一種生命,一種令人贊美的生命,似乎永不枯竭。值得分析的是溪鰻最後將癱瘓的鎮長接回家養著伺候著,這就牽扯到汪曾祺說的那個「道德主題」了。 汪曾祺說:「這是一種心甘情願也心安理得的犧牲,一種東方式的道德的自我完成。既是高貴的,又是悲劇性的……性和道德的關系,這是一個既復雜而又深邃的問題,還很少有作家碰過。」然而,就這兩個主題來說,作者也僅只是「碰」了,自然寫得含含糊糊、朦朦朧朧,因為他也沒想清楚,要和讀者一起想。歸根結底,想想「魚非魚」店名的緣起——白居易那首名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不是把整篇小說都概括了嗎?「魚非魚」也正是「花非花,霧非霧」啊!

熱點內容
總裁與兒媳的小說 發布:2024-10-07 02:31:28 瀏覽:116
網路小說臨海指哪裡 發布:2024-10-07 02:31:28 瀏覽:234
顧總裁和沈影帝愛做的那些事小說 發布:2024-10-07 02:14:14 瀏覽:31
有什麼都市重生類的小說好看 發布:2024-10-07 02:05:53 瀏覽:182
小說青鸞的結局 發布:2024-10-07 02:05:11 瀏覽:332
都市小說主角叫葉 發布:2024-10-07 01:46:13 瀏覽:406
高甜純愛短篇小說 發布:2024-10-07 01:45:30 瀏覽:878
地鐵游戲原型小說 發布:2024-10-07 01:29:55 瀏覽:341
讓他又愛又恨的女人總裁小說 發布:2024-10-07 01:25:43 瀏覽:361
都市男主是個總裁姓絕的小說全集 發布:2024-10-07 01:01:03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