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式小說結局

式小說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4-14 04:57:30

⑴ 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藝術魅力

所謂「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式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

歐·亨利,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曼哈頓桂冠詩人,其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被稱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網路全書」。之所以得此殊榮,也得益於他把這種結尾藝術發揚光大。下面以他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為例來說說這種藝術。

文中主人公蘇比為進監獄得以安身而六次惹是生非,故意犯罪,結果皆未得逞,後來他在宗教力量(姑且不論宗教力量如何)感化下,准備懸崖勒馬,改邪歸正,讀者在這時也許屏住呼吸,抱以新的希望,可就在這時,蘇比被捕了。這種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深長地突出了蘇比的願望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深刻地揭露了美國社會現實,使讀者更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本質。

正如前蘇聯作家蘇曼諾夫說的:「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這很有點像「卒章顯志」的寫法。這種文章讓人讀後盪氣回腸,不得不掩卷沉思。

⑵ 小說的結尾分幾種作用是什麼

結尾的分類:

1、小說的結局是出人意料(歐亨利式結尾)。

2、小說的結局是令人傷感的悲劇。

3、小說的結局是令人喜悅的大團圓。

4、小說的結局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結尾的作用

(一)表現手法上,與前文形成對比,升華主題,發人深思。

(二)主旨上,深化主旨,含蓄點明主旨,揭示小說主題。

(三)人物形象塑造,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質、經歷、命運、能力、成績。

(四)故事情節上,小說的結尾照應了標題和開頭,使小說結構緊湊、脈絡清晰,合情合理。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3、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⑶ 小說結尾的種類

80年代,開始有很多國外現代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記得當時讀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詩叫《觀察烏的十三種方式》,我們都覺得挺好,至少這首詩的名字起得特別好。烏是一種鳥。後來我自己寫小說也有些傾向於以數字命名,比如《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疊紙鷂的三種方法》,我挺喜歡「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題是結局,結束;俗話叫收口,「編筐編簍,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題是「結局的十三種方式」。當然肯定不止十三種了,但是為了湊十三這個數,找到第十三種方式時我就罷手了,沒再繼續找下去。無論你講什麼故事,你都得有結尾,說起來,結尾應該有無數種方式。這里將一些特別經典的方式歸納總結了一下。

1死。

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結尾。事實上在虛構寫作中,死亡確實是一個非常便當的經常被使用的結尾方式;死尤其能體現傳統的悲劇美學的原則。我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悲劇應該怎樣定義,尼采寫過《悲劇的誕生》,說老實話我沒讀過,不知道尼採到底說什麼。我一直覺得魯迅的那個定義很有意思,他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對悲劇這樣的定義,我想它和我們用死亡去結束一次敘述的行為可能相當恰切。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非常之多。

2大團圓。

剛才我說,假如把《永別了,武器》的結尾改一下,讓卡薩玲生下小卡薩玲,一切像預想的一樣,或者是順產,或者是由一個大夫簡簡單單地把自然產變成剖腹產,總之是讓大人小孩都平安無事,那麼這就變成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模式,就是大團圓。大團圓的結尾我不想羅嗦,因為太多了。好萊塢有一個原則——絕不跟觀眾為難,這可以說是一百年來好萊塢擊潰世界上所有其它電影製作機構而達到全面勝利的最主要秘訣。就是這個大團圓的結局模式。聽上去這很簡陋,但的確百試不爽。好萊塢有一個說法,觀眾自己掏腰包來看你的電影,你為什麼讓觀眾心裡堵著,心裡不舒服地離開電影院呢?這沒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裡舒服,他掏錢到電影院里坐一個半小時,絕不是來受折磨的。也正是這樣一個簡單有效、百試不爽的法則導致了好萊塢輕易就擊垮了偉大的法國電影,偉大的瑞典電影,偉大的義大利電影,偉大的德國電影;把它們打得一塌糊塗,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法國是那麼驕傲的一個國家,自由法蘭西是很多年來人類自由的象徵,但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氣質的法國電影,完全不能抵禦好萊塢的沖擊,法國政府不得不以限制進口好萊塢電影這樣笨拙的辦法來保持法國本土電影。這個就不再去多羅嗦了。

3詩意。

這在諸多經典的結束方式中是最多也最容易舉出例子的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是特別典型的例子。

我一篇小說《海邊也是一個世界》,也採用了這種詩意的結束方式。故事有些殘酷,發生在知青年代。一對好朋友勒了附近部隊農場里養的一條狗,對方為這條狗上門找他們拚命。這之前他們帶了自己的狗去跟對方的狗打架。自己這條狗比較小,而且在和對方的狗對峙過程中顯出了膽怯。回來之後,他們把像親兄弟一樣的這條狗勒死了,一方面是懲罰它的膽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逃避懲罰。因為他們接著勒死了人家的狗,把狗吃掉;然後他們又勒死了自己的狗,把狗的身體埋掉,把狗頭掛起來。等第二天凶神惡煞般的狗主人來找他們算帳的時候也無話可說——因為昨天這里確實吃過狗肉,這一點已經瞞不掉;但是掛的是他們自己養的狗的頭。那麼他們說是殺掉了自己的狗吃肉,對方狗主人也不好再怎樣糾纏;他們就這樣逃脫了懲罰。

4揭謎。

這也是很習見的結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說結局幾乎都是揭謎,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盡管是20世紀作家,但是她小說的美學方式基本上仍是經典的傳統的。作家在開始設置了一連串的謎,構成一個連鎖的巨大的謎團,到最後就像剝筍似的一層一層把謎底揭開。這個也不多說。

5解嘲。

經典的結尾還有一類是喜劇,在文學作品中,喜劇所佔的比重應該超過悲劇,超過正劇。喜劇的結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劇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結尾。我想這是因為,既然是喜劇,你就很難以一種很鄭重其事、很壓抑很強烈的方式,來為一個喜劇人物最終畫上句號。

6有去無歸。

可以這么說,這是故意走向虛無的一種美學方式,這種方式有時能帶來傳統悲劇美學的那種悲壯和庄嚴感。特別典型的例子是聖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個試飛員在執行越洋試飛的任務時,飛機的操縱開關失靈,與地面指揮部門失去聯絡;而這時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飛,前路漫漫,我們只知道他飛出去了,卻不知道他究竟怎麼結束,根據一般的經驗判斷,他應該是墜海。但是誰也不願意簡單地把結局定位到墜海。聖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結局就這樣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裡。然而有趣的是,聖埃克絮佩里個人生命的結局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呈現的。作家自己也是試飛員,在一次試飛任務中,他突然走入虛無,再也沒有任何音訊。這種有去無歸的方式,這種突然墮入虛無的消失,充滿了悲壯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謎。

7夢魘。

我們東北話里有時會說,誰誰誰被魘住了。魘住了就是在夢里沒出來。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種情形。夢魘也是我們在20世紀小說里見得特別多的一種方式。我以前說過我的《虛構》,講一個在麻瘋村裡的故事。寫這篇小說那段時間,都是在夜裡寫,那時我在北京廠橋一個招待所里住了十幾天。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虛構》會寫成這個樣子,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當時我剛從西藏回來,一時還不能很適應,尤其是像北京這種大都市裡的喧囂。好像一到白天,一點感覺都沒有,我一定得在夜間才能寫作。後來發現夜裡寫出來的東西和白天寫出來的東西特別不一樣。你們自己也可以嘗試一下,你會發現你個人的寫作在白天和夜晚會有很大差別。我說夜的感覺實際就是夢魘的感覺,你在夜裡寫作的時候,不經意間會帶上這種感覺。現在重讀《虛構》,我發現《虛構》本身就像一個白日夢,這個故事真是不可思議。小說剛發表不久,王安憶就跟我說,明知道寫的都是假的,但是讀起來總覺得像真的。尤其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結尾,結尾的時候等於用夢一下子把整個故事都消解掉了。進入麻瘋村那天是五月三號,「我」特別疲倦地進入麻瘋村,但是醒來的那個早上是五月四號。「我」是在公路旁一個道班裡醒過來的,那麼在麻瘋村裡度過的幾個日日夜夜,居然在日歷上都不存在。我忽然發現這等於是——寫小說的這個過程和現在讀這個小說的過程、和主人公在小說里經歷的時間,這些全部都不存在,全部以夢的方式呈現。實際上你看到小說最後,根據小說文本,你可以這么判斷,主人公在西藏走到路邊某一個道班的時候,進去睡了一覺,在這一覺里,他自己做了一場大夢,被夢魘著了,才惹出這么一篇小說。

8循環往復。

在80年代的時候,現代西方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專著開始被大量翻譯進來。我記得有一本書專門談「怪圈」,一個德國版畫家好象叫艾舍爾,他畫了一種圖形,這圖形很怪。比如看上去他畫的是一條河,河水是往下流,可是流來流去不知怎麼,河水雙流回到開始那個地方。當然他畫的還不是河水,他畫的大部分是建築,其實他就是利用視覺差,製造出一種有循環往復無盡之妙的圖案,可能在音樂中也有類似的情形,我自己一點不懂音樂,我聽搞音樂的朋友說,《卡門》里有這種很奇怪的循環。

9得而復失。

有個成語叫「失而復得」,而在20世紀敘事結構里有一個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爾復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老人與海》。看《老人與海》,最後簡直會覺得莫名奇妙。而且你會覺得他們的漁夫跟我們的漁夫不太一樣,是不是上帝對待我們中國這邊的海有些不公道呢?海明威小說里寫到的這種馬林魚我們好像捕不到。他們很小的漁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幾千磅的大馬林魚,而且在他們的海灘上經常有這種魚的骨架。老漁夫桑地亞哥費了那麼大的力量,歷盡千辛萬苦,結果卻只帶回去一具毫無用處的魚骨架,因為類似的魚骨架在海灘上不是一兩具,漁民們捕完魚取下魚肉後,經常就把魚骨架留在海灘上。

10走出敘事人視野。

剛才我講的「有去無歸」是導向虛無的一種結局方式,但它充滿了悲壯感,還有一種方式是索性走出敘事人的視野,故意地消失掉。這和「有去無歸」走入虛無的方式還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現出無奈。毛姆的傑作《刀鋒》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結尾,據說《刀鋒》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為原型。拉里的結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敘述人視野。拉里忽然不見了,敘述人從此再也追蹤不到他,敘述人對他可能的行蹤作了若干假設。但是最後他說,「這些不過都是我的假設,拉里究竟在不在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為他已經走出我的視線。」

11以死亡來終止。

我前面講過博爾赫斯的《等待》,類似的例子很多。這個方式和我在這次課上一開始說到的死亡結局是不同的,那個是屬於傳統悲劇美學的范圍,是以死亡把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而這個不是。《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著跟死了沒有太大差別,他死了跟活著也沒有太大差別,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說,一個故事講到沒辦法結束的時候,只能讓主人公死掉,沒有別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說,他這個死亡是自己找來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像海明威的《殺人者》,雖然安德瑞森作為殺手的目標在小說里沒有被殺;殺手在餐館等他,但這天他沒出門,沒去餐館,所以他逃過一次。但是我們讀了小說之後,我們覺到的是,他終究難逃追殺,他的命運和《等待》里主人公的命運基本上是一致的。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由於故事本身的無奈,使得故事的結束只能停留在死。

12歪打正著。

這可以說是特別能顯示生活荒謬性的一種結局方式。歪打正著的方式在古典主義小說中也有運用,但不強烈,典型的兩個例子是被譽為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兩個大哲學家薩特和加謬。薩特的小說《牆》是詮釋他的「人生荒誕」這個哲學命題的特別明確的例子。主人公是個革命者,主人公被俘了。本來他肯定是要被槍斃的,他拒絕配合,但是到最後臨刑之時,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處死的,何不要弄他們一下,他就順嘴胡謅了一通,說你們要找的那個人我現在告訴你們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個古墓里,他完全是想趁最後的機會嘲弄一下敵人。結果在他等著被處決的時候,突然傳來命令要釋放他;他自己都糊塗了,不明白為什麼要釋放自己。敵人告訴他,跟據他提供的情報,他們來到古墓,正好那個人拿槍還擊,於是他們一下子把他擊斃了。前面他完全是順嘴亂說,他根本不知道敵人要他交待的那個人剛好真的在古墓里。居然被他說著了,典型的歪打正著。我以前講到過的加謬的名劇《誤會》,情形差不多,也是典型的歪打正著。

13迷失。

我還是把這最後一個方式湊上。博爾赫斯的小說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為結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說叫《沙之書》。有一個人上門推銷書,他說他有各種版本的《聖經》,「我」說「我」不缺《聖經》,然後他說他有一本書叫《沙之書》,他把書拿出來讓「我」看。這本書沒有頁數,任何一頁都不會重復,沒有任何秩序,無始無終。當然這是個哲學小說。一開始「我」還充滿熱情地看這本《沙之書》,看到最後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沒有意思;這種東西太玄了,於是「我」想讓它消失掉。因為我供職在一個圖書館里,這時我想到一句話,「藏匿一片樹葉最好的地方是森林」。於是「我」把這本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奇書,隨便放到了圖書館里一個書架上,「我」故意不記是哪個架子,那麼這本書一下子混跡於圖書館浩瀚的書海里,書本身變成了一顆渺茫不可尋的沙粒。「我」有意地讓這本書迷失在一個龐大的國立圖書館里。

再回到卷首語——

馬原:

80年代,開始有很多國外現代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記得當時讀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詩叫《觀察烏的十三種方式》,我們都覺得挺好,至少這首詩的名字起得特別好。烏是一種鳥。後來我自己寫小說也有些傾向於以數字命名,比如《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疊紙鷂的三種方法》,我挺喜歡「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題是結局,結束;俗話叫收口,「編筐編簍,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題是「結局的十三種方式」。當然肯定不止十三種了,但是為了湊十三這個數,找到第十三種方式時我就罷手了,沒再繼續找下去。無論你講什麼故事,你都得有結尾,說起來,結尾應該有無數種方式。這里將一些特別經典的方式歸納總結了一下。

後記:不管是什麼結局,死亡也好,迷失也好,還是要看和小說的匹配度,不可輕易加上結局

言情小說首頁 > 都市小說 > 職場勵志 > 寧氏小說課http://novel.hongxiu.com/a/545705/6079165.html

⑷ 莫泊桑式結尾和歐亨利式結尾是什麼

莫泊桑式結尾和歐亨利式結尾如下:

1、莫泊桑短篇小說構思巧妙,往往先把故事背景勾畫出來,然後便描寫人物,或相貌特點、慣有動作,或口頭禪等,接著展開故事情節,內容也不復雜:或是釣魚或是打獵或是社會新聞,最後情節突然一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2、所謂歐亨利詩的結尾,通常是指小說在文章結束時突然使人物心境發生意外變化,或主人公命運突然逆轉,發生意外效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種結局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豐富文章的內容,深化文章的主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發人深思,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歐亨利式的結尾是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讓人覺得茅塞頓開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神采奕奕的人在深夜搭上出租,跟司機交談融洽,中途司機打開廣播放著計程車殺人魔的事情,計程車司機表示無感,結果下車的時候那個神采奕奕的人就是那個殺人狂魔。

歐·亨利

歐利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家之他的小說從各個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描寫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頌揚了他們的真誠愛情和友誼、自我犧牲的高尚行為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他小說的結尾採取喜劇的形式,表達深刻的社會內涵、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升華,並進一步指出這種現實的不可逃避性。本文探討了歐·亨利小說中的「歐·亨利式結尾」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在他文章中的體現和作用。

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的藤葉》等。就以他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為例來說說這種藝術。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

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

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⑸ 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分析

1862年9月11日,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他的小說的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歐·亨利不愧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其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得他的小說有了「歐·亨利式」這一稱號。
以下是歐.亨利的名作《麥琪的禮物》賞析 :
《麥琪的禮物》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設置懸念,德拉只有一元八毛,可是明天就是聖誕節了,她不夠錢給丈夫買禮物,作者接著圍繞德拉一頭美麗的秀發和傑姆的金錶展開描寫,德拉為了給吉姆買他夢寐以求的金錶表鏈,忍痛割愛,賣掉了一頭的秀發。等到吉姆回來,她發現丈夫看見她的短發,神情不對,在這里又設下了一個懸念,待德拉打開傑姆送給她的禮物,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吉姆送給妻子一套發梳,德拉已經用不著了,接著,德拉送禮物給吉姆,再次出人意料,德拉的禮物也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吉姆的金錶也賣掉了。故事到此結束,卻給人回味無窮。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情節」和「歐·亨利結局」,歐·亨利的寫作風格我們可以從這里大概了解到一些。
文章極具「歐·亨利式的語言」,幽默、風趣、詼諧、俏皮、善用誇張和比喻。如那句「現在,他的收入縮減到二十美元,『迪林厄姆』 的字母也顯得模糊不清,似乎它們正嚴肅地思忖著是否縮寫成謙遜而又講求實際的字母D。」給窮人生活的無奈增添了喜劇的色彩。
文章還極為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他描寫德拉瘦小而靈巧,身材苗條,特別是形容她的頭發,用了誇張和比喻的手法,「如果示巴女王也住在天井對面的公寓里,總有一天德拉會把頭發披散下來,露出窗外晾乾,使那女王的珍珠寶貝黔然失色。」 「德拉的秀發潑撒在她的周圍,微波起伏,閃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他描寫吉姆,「吉姆站在屋裡的門口邊,紋絲不動地好像獵犬嗅到了鵪鶉的氣味似的。他的兩眼固定在德拉身上」。「『你說你的頭發沒有了嗎?』他差不多是白痴似地問道。」把一個疼愛妻子,甘願把祖傳家寶賣掉為妻子買禮物的丈夫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不免感到遺憾那對貧窮的夫妻,為了愛人,他們賣掉了自己最為珍貴的東西,可是他們送給對方的禮物卻都沒有用處了。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從中體會到那對夫妻的純潔和善良,體會到他們永恆的愛情,同時也領會到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作者對他們事實給予了深深的同情和祝福的。
最後一段,揭示文章的深刻主題,麥琪本是指聖嬰基督出生時來自東方送禮的三賢人,作者把他們稱作是麥琪,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和熱愛,同時給他們的禮物披上了神聖的色彩,是具有人性的,閃爍著愛的光芒的禮物。

⑹ 尤里.納吉賓式的結局和歐.亨利式結局分別是

尤里·納吉賓式的結局是順理成章的、現實而又殘酷的悲劇結局。歐·亨利式結局即指峰迴路轉的、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突然的結局,也帶有一定浪漫主義色彩。

所謂「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

歐亨利的作品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6)式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從歐·亨利的作品來看,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描寫,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並且批判了美國的局部黑暗,所以可以得出歐亨利是美國20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結論。

歐·亨利的批判現實主義對於美國來說,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深刻揭露了美國社會存在的問題,從而令官方當局重視並解決問題;

二、為美國的文學創造了極其重要的價值。

歐.亨利式結局的舉例:

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的藤葉》等。以下為兩個例子:

1、《警察與贊美詩》中,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

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2、《最後的藤葉》中,老畫家一直要畫一副傳世之作,面對鄰居請求時冷漠無比,甚至讓人討厭,一副這個女人的死跟我有啥關系的形象。然後當病人數著落葉等死時,一夜風雨過後仍然挺立的枯葉,讓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漸開始康復。就在大家以為這是個普通的醫學奇跡時,女主角幾句話讓劇情陡然而變。那片救了人的枯葉就是令人討厭的老畫家半夜冒風雨畫上去的,而在完成這幅傳世之作後,老畫家可能因為活下去的希望沒了,在感染了肺結核後沒有挺過來。

突然整個充滿寒意的社會關系變得暖暖的讓人感動。而老畫家通過一個畫上去的枯葉完成了生命與希望的傳承,這幅畫更是無愧一開始提到的絕世之畫。

⑺ 介紹下歐·亨利式的結尾

歐·亨利式小說結尾,是一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文章結尾方式。這種結尾方式首先要「蓄勢」——製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趨勢,處處給讀者以暗示必然要產生的某種結局,但到結尾時,卻突然來個「反彈琵琶」——與讀者的期待恰恰相反,然而,這種意外的結果卻又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

主要特徵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具體講,在小說的故事情節順勢發展的過程中,作者埋下了很隱秘的伏筆,直到結尾處,故事情節突然峰迴路轉,幾乎是完全令讀者意想不到。但是如果你仔細回味一下(結合前邊的伏筆)就會發現,這個結局是合乎情理的。這時候,你也會不得不贊嘆作家構思的巧妙。

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式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

⑻ 小說反轉式結尾的效果

反轉式結尾就是把小說的結尾設定成讀者完全預料不到的內容,和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態發展情況。這樣做可以加強讀者印象,升華小說內涵,使小說韻味悠長,使人回味無窮。

⑼ 小說結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1、【比喻式結尾】 結尾的方式之一,古稱「喻結」,是在結尾處運用生動的比喻對全文的思想內容、事理情感作形象的概括和具體的表現,以激發思考,引起聯想,加深讀者對文章作品的理解。

2、【問句式結尾】 結尾的方式之一,古稱「問結」,是在結尾處用問句收束。

一、設問作結,自問自答,在前文分析敘寫的基礎上,或推問結論,或表達深刻的思想。

二、反詰句作結,對文章內容加倍肯定,突出強調,有問無答,結得有力。

三、設問和反詰同時並舉,以發揮兩種問句作結的雙重作用,先設問逐層深入,引出中心,以反問充分肯定,發人深省。如《岳陽樓記》。四、疑問作結,提出求答,把思路延伸到文外,引發讀者思考作答,含蓄親切,富於韻味。



(9)式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小說劇情發展的推動力:

1、主動:內心情感的自發表現,滿足需求和慾望。

心懷美好、痴情,就會自發主動、自然而然的產生美好、痴情的言行,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滿足需求和慾望,也會自發主動的做事。只要有事可做,就有事可寫,這樣劇情就會向前發展。

2、被動:解決問題和危機,矛盾沖突。

問題或危機來了,不得不解決,這就有事可寫了。

故事發展是起伏的:平靜的生活過久了,問題或危機就會出現,解決問題或危機,重獲平靜的生活,過段時間新的問題或危機又來了。小說中,陽光過後,必有風雨,風雨過後,必有陽光。

⑽ 求目前小說里的各種結尾的方法。

1.死
2.大團圓
3.詩意
4.揭秘
5.嘲諷
6.留白、開放式結局、留懸念。
7.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熱點內容
什麼都市類小說主角叫陸銘 發布:2025-01-19 20:34:40 瀏覽:42
重生受悔過的純愛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9 20:29:50 瀏覽:177
都市小說主角父親當官本身是孤兒 發布:2025-01-19 20:19:00 瀏覽:507
鬼谷經典小說 發布:2025-01-19 20:17:42 瀏覽:365
哪裡能免費看都市絕品好人小說 發布:2025-01-19 20:07:13 瀏覽:857
好看青梅竹馬言情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9 20:06:41 瀏覽:763
兩個男人戀愛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1-19 20:01:24 瀏覽:110
小說總裁大人輕點秦煙 發布:2025-01-19 19:49:28 瀏覽:800
元靈界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1-19 19:47:48 瀏覽:365
經典小說800字左右 發布:2025-01-19 19:38:17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