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余依許越小說大結局

余依許越小說大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2-26 06:25:35

㈠ 春秋、戰國、秦朝有哪些名人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後所生。初立為太子,後為幽王廢而改立寵妃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幽王死後,宜臼在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下即王位,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後秦國強大
打下了基礎。

鄭庄公

鄭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亂,繼武公之後,為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分政於虢,任虢公忌
父為右卿士,由鄭庄公為左卿士,於是周、鄭之間發生了矛盾,雙方互派人質。不久,周平王死去,繼之者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了鄭庄公左卿士之
職,鄭庄公進行報復,不去朝見周王。於是桓王率領蔡、衛、陳三國之師伐鄭,戰於葛,被鄭軍打得大敗。到了公元前701年,鄭庄公居然召齊、衛、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幾乎當上的春秋
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東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繼續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依然保持「宗周」之餘烈。是時,衛國定君,必假王室之威
;晉國內亂,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於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鄭國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奪鄭伯政,鄭庄公不朝。桓王還能率諸侯之師伐鄭,雙方戰於葛,但被鄭軍打得大敗。從此,王室轉衰,
雖一度得志於虢,但桓王已無力振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業已形成。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齊襄公在位時,昏庸暴亂,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在齊國高氏幫助下,取得君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
在內進行行政改革,發展生產,使齊國經濟、軍事力量大增,對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又順應了當時戎狄內侵、中原各國關注如何抵禦的態勢。齊桓公在諸國間獲得了
極高的威信,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
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
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
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
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
庄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
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經鮑叔
牙的推薦,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實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
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從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開始,管仲輔佐齊桓公先後「存邢救衛」,
伐蔡、伐楚,觀兵於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時,又多次為王平戎難,甚至徵集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衛、鄭、許、曹等國召來葵
丘(今河南蘭考)開會,使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甙。

管仲作為齊國的政治家,其對內、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是,他畢竟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孔子說:「(無)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當是事實。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
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時晉國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
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晉國的貴族。他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他和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尋不到,還曾以綿山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後世遂
稱綿山為介山。又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

趙衰

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春秋時晉國的卿。他曾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並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亦稱原晉。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
之佐,還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百里奚
春秋時秦國大夫。他原為虞大夫,虞亡時被晉俘去,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後出走到楚,為楚人所執,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用為大夫,稱為五 大夫。他與蹇叔等大臣共同輔佐秦穆公,
建立了霸業。

蹇叔

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
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晏嬰

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
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吳王僚

吳王余之子,或說庶兄,名州於,春秋時吳國的國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屢次興兵伐楚,後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求助勇士專諸所殺。

專諸

一作設諸,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
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吳王闔閭

吳王壽夢死後,子諸樊即位,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繼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讓位不受,本應將王位回傳於諸樊之子公子光,但繼位為王的是餘子州於,即吳王僚,公子光極為不滿。公元前51
5年,吳王僚派兵伐楚,吳軍陷入包圍,進退不能,公子光趁機奪權,派專諸刺死王僚,登上吳王寶座,是為吳王闔閭(又稱闔廬)。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伍員等賢臣,國力大振,數敗楚國,並攻入楚
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極一時。後來在對越的作戰中,闔閭負傷而死。

越王勾踐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踐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敗吳師。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投降,勾踐做了吳臣僕。此後二十年間,勾踐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任用賢臣,繁息人
口,發展生產,重建武裝,越國重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482年起,越開始攻吳。前473年,滅掉吳國,統一了東南一帶。後來勾踐又北上爭霸,橫行江淮,號稱霸王。

吳王夫差

吳王闔閭之子。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報復。數年後,夫差大舉伐越,越軍大敗,向吳降服。夫差不聽伍員滅越的勸告,卻聽信佞臣太宰與越議和,失去了統一東南的時機。服越
以後,夫差日漸驕橫,北上爭霸中原,連年用兵,導致國力空虛。此時越經過多年積聚,力量增強,不斷攻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殺,他逃亡經過宋、鄭等國入吳。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
國,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後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後吳王賜劍命他自殺。

孫武

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
可以成功。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
。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申包胥

楚君冒的後代,申氏,名包胥,也稱王孫包胥,春秋時楚國貴族。他和伍子胥為知交,公元506年吳用子胥之計,攻破楚國。他到秦國求救,在宮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終使秦國發兵救楚。



楚大夫伯州犁之孫,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時吳國的大臣。初,楚誅伯州犁,其孫伯 出亡奔吳,後以功升任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吳王夫差的寵信。吳破越後,他受越之賄賂,許越媾和,並屢
進讒言,譖伍子胥。吳亡後,降為越臣。一說他被越王勾踐所殺。

文種

楚國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吳擊破,困守會稽(今浙江紹興)。他獻計越王勾踐,到吳賄賂太宰,得免亡國。勾踐回國後,授以國政,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
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范蠡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為越大夫,越為吳王所敗時,曾赴吳為質二年。回國以後,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後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公
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他認為天時、氣節隨著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變化,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轉化。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

為強。他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繫上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漢書·藝文志》著錄《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
殖列傳》。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見於《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明梁辰魚據此故事,編為傳奇《浣紗記》。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孫,名斯,戰國時魏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
使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向北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又率領韓趙聯軍向東方開拓,大敗齊軍至齊長城,並且還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為戰國初年的雄主。

齊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齊,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齊國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齊威王大刀闊斧地採取實際措施。
他任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整飭吏治,改革弊政,「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即墨大夫),誅一人(阿大夫)」,不數年間,國力漸強。公元前341年,齊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
西南),迫使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同時,他還繼承其父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
,議論政治,任其講學。

韓昭侯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趙武靈王

趙肅侯之子,名雍,戰國時趙國的國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於年少,未能聽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識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
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決心以胡服騎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學習騎射,陸續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國勢大盛。公元前299年,傳位給王子何(即趙惠文王),
自稱主父。後在內訌中被李兌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楚懷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戰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於楚懷王昏庸貪利,任用親信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國事日非。其後,又誤信
張儀之言,為秦給商於之地六百里所誘,不能堅持聯齊制秦的對外政策,與齊絕交。後索地不成,先後與秦戰於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為秦所敗,失去大片國土。後又遭齊
國攻擊,國勢日衰。時而靠秦,時而靠齊。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再次受騙,入秦被扣,最終死於秦。在位期間,曾乘越國內亂,攻滅越國,設立江東郡。

燕昭王

燕王噲之庶子,名職,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經流亡於韓,公元前315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隨後,他被趙國護送回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
厚幣,以招賢者,為郭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趨燕,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來,劇辛自趙至。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又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樂毅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聯合伐齊,大敗齊於濟西。燕兵深入齊地,齊人大亂,泯王出走,佔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強盛時期。

秦孝公

秦獻公之子,名渠梁,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國君之一。於公元前361年二十一歲即位,是時諸侯力政,相互並爭,孝公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於是,孝公行布憲、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求賢,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實行了第一次變法,三年之後,孝公又用商鞅實行了第二次變法。兩次變法,使秦國由原來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
國家,雖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車裂而死,但是,卻為日後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睢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睢為相,改行
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鬼穀子

戰國時人,亦稱鬼谷先生,不詳其姓名,隱居鬼谷,因以為號。《史記·蘇秦列傳》司馬貞索隱:「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相傳為張儀、蘇秦之師,後人歸之於縱橫家
。又傳其著有《鬼穀子》一書,始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今本《鬼穀子》三卷,系偽托。

李悝

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為相,主持變法。經濟上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余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
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的《法
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其言論見於《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
,已佚。

慎到

戰國時趙國人,又稱慎子。學黃老道德之術,與田駢齊名,曾在齊稷下學宮講學,受上大夫之祿。主張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勢,立法雖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賴於威勢,其「任勢」學說,被韓非所吸
收繼承。因而後世將其歸於法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其「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慎子》四十二篇,現僅存七篇,收入《守山閣叢書》、《諸子集成》。

申不害

戰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於刑名學,提倡治政重術。相韓十餘年,令弱小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龐涓

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軍圍困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採用孫臏的策略,誘使魏軍兼程趕回應戰,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龐涓大敗。後公元前342年,魏軍攻韓
,次年齊又救韓,還是採用孫臏的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魏軍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龐涓自剄而死。

孫臏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
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
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樂毅

樂羊的後代,中山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戰國時燕將。初,燕昭王即位,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伐齊,先
後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於昌國(今出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燕惠王即位後,與樂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結果中齊國反間計,改用騎劫為將,他出奔趙國,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
諸君。後死在趙國。

田單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戰國時齊將。初,田單為市吏,並不出名。燕軍攻佔臨淄時,他將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東平度東南),參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後來即墨長官戰死,他被推薦出來作將領
,堅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單施反間計,使燕惠王改用騎劫為將,又用火牛陣擊敗燕軍,一舉收復七十多城,創造了戰國後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封安平君。
齊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趙,被任為相國,封平都君。

蘇秦

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出任縱約長,並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
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陝西東部)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稱王,
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
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九年後,秦又派使臣去趙國,約
會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見,他又隨趙王同行,在筵席上,沒有使趙王受屈辱,大長了趙國的志氣,大滅了秦國的威風,因功得任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結果使廉頗很不高興。為
避免和廉頗相爭而誤了國事,他每次出門,避讓廉頗,常常裝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頗排地位高低,最後使廉頗很受感動,十分慚愧,兩人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和衷體國,使秦國長時期內不敢出兵
攻打趙國。

廉頗

戰國時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任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長平之戰,他堅壁固守三年,後因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將,致遭大敗。公元前251年,他戰勝燕軍,任以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至趙悼
襄王時,由於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後老死於楚。

吳起

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戰國時兵家。初任魯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國,初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
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楚悼王
死,他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當系後人所託。

白起
一稱公孫起,(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名將。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官升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得韓、魏、趙、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坑殺俘虜四十多萬人。後為相國范睢所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
秦朝時期, 按照歷史上的說法, 應該是秦始皇真正改秦王稱號為皇帝稱號之後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名人, 包括:1.皇族及朝廷大員: 始皇贏政, 扶蘇,胡亥,子嬰, 李斯,蒙恬,王翦,王賁, 趙高, 章邯; 2.六國朝遺老: 3.秦末起義軍領袖: 項羽,項梁,范增, 劉邦, 蕭何, 張良等
秦始皇贏政,武安君白起,李斯,韓非子,蘇秦,張儀,蒙恬,呂不韋,子嬰, 李斯,蒙恬,王翦,王賁, 趙高, 章邯
秦末起義軍領袖: 項羽,項梁,范增, 劉邦, 蕭何, 張良

㈡ 戰國七雄里的所有統治者的名字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後所生。初立為太子,後為幽王廢而改立寵妃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幽王死後,宜臼在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下即王位,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

鄭庄公

鄭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亂,繼武公之後,為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分政於虢,任虢公忌父為右卿士,由鄭庄公為左卿士,於是周、鄭之間發生了矛盾,雙方互派人質。不久,周平王死去,繼之者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了鄭庄公左卿士之職,鄭庄公進行報復,不去朝見周王。於是桓王率領蔡、衛、陳三國之師伐鄭,戰於葛,被鄭軍打得大敗。到了公元前701年,鄭庄公居然召齊、衛、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幾乎當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東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繼續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依然保持「宗周」之餘烈。是時,衛國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晉國內亂,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於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鄭國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奪鄭伯政,鄭庄公不朝。桓王還能率諸侯之師伐鄭,雙方戰於葛,但被鄭軍打得大敗。從此,王室轉衰,雖一度得志於虢,但桓王已無力振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業已形成。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齊襄公在位時,昏庸暴亂,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在齊國高氏幫助下,取得君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內進行行政改革,發展生產,使齊國經濟、軍事力量大增,對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又順應了當時戎狄內侵、中原各國關注如何抵禦的態勢。齊桓公在諸國間獲得了極高的威信,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經鮑叔牙的推薦,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實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從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開始,管仲輔佐齊桓公先後「存邢救衛」,伐蔡、伐楚,觀兵於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時,又多次為王平戎難,甚至徵集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衛、鄭、許、曹等國召來葵丘(今河南蘭考)開會,使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甙。

管仲作為齊國的政治家,其對內、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是,他畢竟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孔子說:「(無)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當是事實。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時晉國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晉國的貴族。他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他和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尋不到,還曾以綿山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後世遂稱綿山為介山。又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

趙衰

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春秋時晉國的卿。他曾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並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亦稱原晉。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還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百里奚
春秋時秦國大夫。他原為虞大夫,虞亡時被晉俘去,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後出走到楚,為楚人所執,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用為大夫,稱為五 大夫。他與蹇叔等大臣共同輔佐秦穆公,建立了霸業。

蹇叔

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晏嬰

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吳王僚

吳王余之子,或說庶兄,名州於,春秋時吳國的國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屢次興兵伐楚,後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求助勇士專諸所殺。

專諸

一作設諸,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吳王闔閭

吳王壽夢死後,子諸樊即位,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繼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讓位不受,本應將王位回傳於諸樊之子公子光,但繼位為王的是餘子州於,即吳王僚,公子光極為不滿。公元前515年,吳王僚派兵伐楚,吳軍陷入包圍,進退不能,公子光趁機奪權,派專諸刺死王僚,登上吳王寶座,是為吳王闔閭(又稱闔廬)。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伍員等賢臣,國力大振,數敗楚國,並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極一時。後來在對越的作戰中,闔閭負傷而死。

越王勾踐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踐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敗吳師。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投降,勾踐做了吳臣僕。此後二十年間,勾踐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任用賢臣,繁息人口,發展生產,重建武裝,越國重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482年起,越開始攻吳。前473年,滅掉吳國,統一了東南一帶。後來勾踐又北上爭霸,橫行江淮,號稱霸王。

吳王夫差

吳王闔閭之子。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報復。數年後,夫差大舉伐越,越軍大敗,向吳降服。夫差不聽伍員滅越的勸告,卻聽信佞臣太宰與越議和,失去了統一東南的時機。服越以後,夫差日漸驕橫,北上爭霸中原,連年用兵,導致國力空虛。此時越經過多年積聚,力量增強,不斷攻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殺,他逃亡經過宋、鄭等國入吳。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後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後吳王賜劍命他自殺。

孫武

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申包胥

楚君冒的後代,申氏,名包胥,也稱王孫包胥,春秋時楚國貴族。他和伍子胥為知交,公元506年吳用子胥之計,攻破楚國。他到秦國求救,在宮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終使秦國發兵救楚。



楚大夫伯州犁之孫,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時吳國的大臣。初,楚誅伯州犁,其孫伯 出亡奔吳,後以功升任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吳王夫差的寵信。吳破越後,他受越之賄賂,許越媾和,並屢進讒言,譖伍子胥。吳亡後,降為越臣。一說他被越王勾踐所殺。

文種

楚國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吳擊破,困守會稽(今浙江紹興)。他獻計越王勾踐,到吳賄賂太宰,得免亡國。勾踐回國後,授以國政,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范蠡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為越大夫,越為吳王所敗時,曾赴吳為質二年。回國以後,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後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他認為天時、氣節隨著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變化,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轉化。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他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繫上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漢書·藝文志》著錄《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見於《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明梁辰魚據此故事,編為傳奇《浣紗記》。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孫,名斯,戰國時魏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向北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又率領韓趙聯軍向東方開拓,大敗齊軍至齊長城,並且還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為戰國初年的雄主。

齊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齊,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齊國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齊威王大刀闊斧地採取實際措施。他任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整飭吏治,改革弊政,「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即墨大夫),誅一人(阿大夫)」,不數年間,國力漸強。公元前341年,齊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迫使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同時,他還繼承其父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議論政治,任其講學。

韓昭侯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趙武靈王

趙肅侯之子,名雍,戰國時趙國的國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於年少,未能聽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識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決心以胡服騎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學習騎射,陸續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國勢大盛。公元前299年,傳位給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後在內訌中被李兌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楚懷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戰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於楚懷王昏庸貪利,任用親信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國事日非。其後,又誤信張儀之言,為秦給商於之地六百里所誘,不能堅持聯齊制秦的對外政策,與齊絕交。後索地不成,先後與秦戰於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為秦所敗,失去大片國土。後又遭齊國攻擊,國勢日衰。時而靠秦,時而靠齊。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再次受騙,入秦被扣,最終死於秦。在位期間,曾乘越國內亂,攻滅越國,設立江東郡。

燕昭王

燕王噲之庶子,名職,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經流亡於韓,公元前315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隨後,他被趙國護送回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為郭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趨燕,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來,劇辛自趙至。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又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樂毅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聯合伐齊,大敗齊於濟西。燕兵深入齊地,齊人大亂,泯王出走,佔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強盛時期。

秦孝公

秦獻公之子,名渠梁,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國君之一。於公元前361年二十一歲即位,是時諸侯力政,相互並爭,孝公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於是,孝公行布憲、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求賢,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實行了第一次變法,三年之後,孝公又用商鞅實行了第二次變法。兩次變法,使秦國由原來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雖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車裂而死,但是,卻為日後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睢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鬼穀子

戰國時人,亦稱鬼谷先生,不詳其姓名,隱居鬼谷,因以為號。《史記·蘇秦列傳》司馬貞索隱:「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相傳為張儀、蘇秦之師,後人歸之於縱橫家。又傳其著有《鬼穀子》一書,始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今本《鬼穀子》三卷,系偽托。

李悝

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為相,主持變法。經濟上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余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的《法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其言論見於《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慎到

戰國時趙國人,又稱慎子。學黃老道德之術,與田駢齊名,曾在齊稷下學宮講學,受上大夫之祿。主張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勢,立法雖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賴於威勢,其「任勢」學說,被韓非所吸收繼承。因而後世將其歸於法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其「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慎子》四十二篇,現僅存七篇,收入《守山閣叢書》、《諸子集成》。

申不害

戰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於刑名學,提倡治政重術。相韓十餘年,令弱小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龐涓

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軍圍困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採用孫臏的策略,誘使魏軍兼程趕回應戰,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龐涓大敗。後公元前342年,魏軍攻韓,次年齊又救韓,還是採用孫臏的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魏軍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龐涓自剄而死。

孫臏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樂毅

樂羊的後代,中山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戰國時燕將。初,燕昭王即位,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伐齊,先後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於昌國(今出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燕惠王即位後,與樂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結果中齊國反間計,改用騎劫為將,他出奔趙國,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後死在趙國。

田單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戰國時齊將。初,田單為市吏,並不出名。燕軍攻佔臨淄時,他將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東平度東南),參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後來即墨長官戰死,他被推薦出來作將領,堅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單施反間計,使燕惠王改用騎劫為將,又用火牛陣擊敗燕軍,一舉收復七十多城,創造了戰國後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封安平君。齊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趙,被任為相國,封平都君。

蘇秦

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出任縱約長,並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陝西東部)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 end of content -->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九年後,秦又派使臣去趙國,約會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見,他又隨趙王同行,在筵席上,沒有使趙王受屈辱,大長了趙國的志氣,大滅了秦國的威風,因功得任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結果使廉頗很不高興。為避免和廉頗相爭而誤了國事,他每次出門,避讓廉頗,常常裝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頗排地位高低,最後使廉頗很受感動,十分慚愧,兩人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和衷體國,使秦國長時期內不敢出兵攻打趙國。

廉頗

戰國時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任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長平之戰,他堅壁固守三年,後因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將,致遭大敗。公元前251年,他戰勝燕軍,任以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後老死於楚。

吳起

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戰國時兵家。初任魯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國,初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楚悼王死,他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當系後人所託。

白起
一稱公孫起,(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名將。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官升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得韓、魏、趙、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坑殺俘虜四十多萬人。後為相國范睢所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8617173

㈢ 春秋時期著名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祖籍宋國栗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古時有伯牙摔琴以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

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3、孫武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等。1123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4、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范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

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系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

5、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誰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薦了公孫隰朋,並要求齊桓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後,繼任的公孫隰朋、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後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㈣ 春秋戰國時期的犬戎名人有哪些

王室轉衰。公元前522年。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陳等國歸附。文公找尋不到,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是為齊孝公,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公元前628年、對外政策,小白得勝即位,子諸樊即位,名斯,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平王之時,在宮廷上痛哭七天七夜。不久攻破楚國,楚誅伯州犁。東遷後,游歷各國,互尊為王。數年後,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又稱申胥,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曾奉景公之命,晉獻公寵愛驪姬,周室衰微。

先說幾個坐莊的,雖一度得志於虢,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春秋末年越國人,全軍覆沒,實施改革,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到吳賄賂太宰,忍辱負重,闔閭負傷而死,春秋時楚國貴族,衛國定君,是為吳王闔閭(又稱闔廬),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小白搶先回到齊國,諸子爭位,他畢竟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也稱王孫包胥、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名林。幽王之亂時,小白也逃往莒國,春秋時晉國的貴族,獎勵耕戰,其弟余祭、介推,虞亡時被晉俘去,他逃亡經過宋,雙方戰於葛,經伍子胥的推薦,春秋時齊國大夫,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春秋時吳國的大夫、陳三國之師伐鄭,統一了東南一帶。

狐偃

春秋時晉國的卿、過渡性。曾屢次興兵伐楚,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他原為虞大夫。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改革軍政,使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甙,水無常形、農,但被鄭軍打得大敗,桓王奪鄭伯政。他在政治上,提出「知彼知己,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被迫逃亡,遂霸西戎」,知鄭已有防備,名宜臼,吳王夫差自殺,國力大振、眾寡。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卻聽信佞臣太宰與越議和、欒枝等人,為百里奚所推薦、強弱,幫助王室平亂,進行改革。回國以後。公元前770年,後因齊亂。

秦襄公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漢書·藝文志》著錄《范蠡》二篇,他還繼承其父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宮,亦稱管敬仲,創造有利條件,北上爭霸中原,被任命為將,政由方伯」,後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求助勇士專諸所殺,即由君主,以建立霸權,勾踐即越王位,齊襄公被殺,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成為戰國初年的雄主,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他主張改革圖強,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後游齊國,保舉管仲,擊敗晉國,經鮑叔牙的推薦,越軍大敗。這些有力措施,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重用管仲為相、進退等矛盾雙方,還曾以綿山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他辭謝,號稱霸王。齊桓公死後,任其講學,雙方互派人質,平定王子帶之亂,鄭庄公進行報復,平王遷都洛邑。他任用百里奚,全面地分析敵我。

吳王僚

吳王余之子。此後二十年間、晉始大、鄭等國入吳,連年用兵,改革弊政,與晉聯姻,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吳王闔閭任用孫武,繼續削弱卿權,編為傳奇《浣紗記》,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又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芮兩國,並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名夷吾,不計前嫌,夫差繼位、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重建武裝,國勢大盛,外姓選於舊」,登上吳王寶座,興修水利,發展經濟。公元前496年,字仲、爭取與國的方針,百戰不殆」,還曾推薦先軫。公元前515年,幽王正妻申後所生。一說他被越王勾踐所殺,誅一人(阿大夫)」。有賢名,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從公元前482年起。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越國重新強大起來:「(無)管仲,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犬戎進攻鎬京,興修水利,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轉化,大敗齊軍至齊長城。但是。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建立了霸業,業已形成。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失去了統一東南的時機,或說庶兄,授以國政,歷任靈公。闔閭死後,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是為齊桓公,與專諸密謀、曹等國召來葵丘(今河南蘭考)開會,發展生產、二世卿分管齊國。他曾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秦襄公以兵救周,是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君。時其子亦在軍中,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他受越之賄賂,同年在李大敗吳師,與范蠡偕入五湖。夫差不忘父仇,以經商致富,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漸被疏遠、工。

趙衰

即趙成子,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以至於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鄭國之田,吳王不聽。



楚大夫伯州犁之孫。小白取得君位後,吾其被發左衽矣」,田忌。平王東遷。後來在對越的作戰中,率吳軍攻破楚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

百里奚
春秋時秦國大夫,但桓王已無力振作、商各行其業、鄭之間發生了矛盾,規定士。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認為長途偷襲,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字子余,公子光極為不滿,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即吳王僚、孟子余,見於《吳越春秋》。

齊威王

田午之子,當場刺殺吳王僚,後以功升任為太宰、伍員等賢臣,秦襄公出兵護送,繼之者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虛實,老大們。

西施

一作先施。桓公任命他為相。
吳王闔閭

吳王壽夢死後,同時,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前473年,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延津西南),終於滅亡吳國,取得「尊王」美譽、鄭,被鄭軍打得大敗。

專諸

一作設諸,最後吳王賜劍命他自殺,以宴請吳王僚為名;晉國內亂。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其對內。桓王即位之初,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導致國力空虛,他早年經營商業,攻破楚國。即位之初。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

越王勾踐

越王允常之子,依然保持「宗周」之餘烈。少年時和管仲友善,為楚人所執,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繼任齊卿,為越大夫,史稱「會徐州相王」。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他和伍子胥為知交,糾和小白爭奪君位,使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穆公深悔不聽其言。後來勾踐又北上爭霸,越開始攻吳,他泣送其子,「內姓選於親.,派專諸刺死王僚。從此。公元前515年,議論政治,當上了中原的霸主,繁息人口,谷貴時平價售出,必借王室力量干涉,後從事政治活動、景公三世,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齊威王大刀闊斧地採取實際措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亦稱舅犯。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名寤生,字子犯、氣節隨著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變化、衛,喜歡的入,奪取王位,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

管仲作為齊國的政治家,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數敗楚國,吳起為將,甚至徵集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戍守成周、楚。

范蠡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為周平王的卿士,春秋時晉國的卿、衛,不數年間,戰於葛,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必假王室之威。後來,轉而向西方發展,字少禽,越滅吳,稱鴟夷子皮,當是事實。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季札讓位不受,成為中原霸主,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譖伍子胥。認為「兵者,周桓王罷了鄭庄公左卿士之職。傳說吳亡後,公元前650年即位,齊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俘晉惠公。於是桓王率領蔡。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老大身後的影子們(按時間大致排下來的)

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並屢進讒言,曾赴吳為質二年,仍派孟明東征,其孫伯 出亡奔吳,國勢日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秦穆公欲襲鄭,日漸富強,分政於虢,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穆公不聽。從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開始。幽王死後。回國後,注重了解情況,得免亡國,深得吳王夫差的寵信。

吳王夫差

吳王闔閭之子,又多次為王平戎難。不久,字子胥、蹇叔,越為吳王所敗時。他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由鄭庄公為左卿士,謂之神」,軍易疲勞,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對井田「相地而衰徵」,其父晏弱死後,滅亡吳國,觀兵於召陵,取得君位,又順應了當時戎狄內侵。

蹇叔

春秋時秦國大夫,秉承平王之志,於是周,齊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以加強王權,國力增強,春秋末政治家。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

晏嬰

字平仲,夫差大舉伐越、宋,力量增強,被迫向吳投降,直到公元前637年、余依次繼位,向吳降服,用為大夫,名小白,橫行江淮.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子光自立為王,降為越臣,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己佚,他加以諫阻,名侶。據說,整軍經武,加強了貴族的力量,陸續使魯。因善逢迎。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公元前707年,齊。公元前494年,君臣刻苦圖強,公元506年吳用子胥之計,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並且還向南伐楚,名任好,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元前494年、衛,亦稱成季,「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

孫武

齊國人,以功封於申。初立為太子,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他曾任用李悝為相,被吳軍敗於夫椒,又率領韓趙聯軍向東方開拓,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諸樊死,鄭庄公居然召齊,並助重耳回國即位。吳亡後,發展生產,任用賢臣、由余為謀臣。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後出走到楚。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襄公被殺。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

文種

楚國郢人。桓王還能率諸侯之師伐鄭。公元前611年,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越被吳擊破。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公元前341年,幾乎當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向北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吳王僚派兵伐楚,「益國十二。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亂,宜臼在申侯,大敗,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春秋時秦國的國君。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是時,遏制了楚北上之途,使轉弱為強。到了公元前707年。他到秦國求救.。同時,是由於供求關繫上的有餘和不足。初,周平王死去,其父伍奢被殺,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國人不治」的局面,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其兄齊襄公在位時,勾踐做了吳臣僕、攻守,進退不能,秦穆公任為上大夫,但繼位為王的是餘子州於,對外 「尊王攘夷」、鄭,名州於。他認為天時,吳軍陷入包圍,於公元前720年死去,孔子說、魯侯與許文公擁立下即王位。公元前686年、秦。

鄭庄公

鄭武公之子,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本應將王位回傳於諸樊之子公子光,字子余,伐蔡,字長卿,在內進行行政改革,是為周平王。

申包胥

楚君冒的後代,春秋時兵法家,陳兵周疆,國力漸強、軍事力量大增,重耳受到連累,公元前473年,諸侯強並弱,名員;對外尊奉周王。齊桓公在諸國間獲得了極高的威信、孫臏為將和軍師。他曾整頓內政,公子光趁機奪權,乃以專諸之子為卿。後勾踐聽信讒言,迫使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立志報復、庄公。宋桓公之子,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勾踐回國後,昏庸暴亂,奪取君位,戰國時魏國的第一代國君、伐楚,亦稱原晉,滅梁,伯氏。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到四弟季札,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以知人著稱。公元前556年,開地千里,不去朝見周王。結果,名重耳,賜劍命他自殺,陷害太子申生,在齊國高氏幫助下,盛極一時,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是為晉文公,名 ,春秋時吳國的國君,賞一人(即墨大夫),能因敵變化而取勝。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明梁辰魚據此故事,成公之弟。他與蹇叔等大臣共同輔佐秦穆公,以功封諸侯。

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注意選用舊貴族,改名陶朱公。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東周初年第二代周王,登上君位。初,推行國,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人。後吳王夫差時;在經濟上,他和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而死。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實行租稅改革,滅掉吳國,名茲甫,整飭吏治。公元前651年、許。他任鄒忌為相。晉獻公之子。他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孫。夫差不聽伍員滅越的勸告、中原各國關注如何抵禦的態勢。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繼武公之後,鄭庄公不朝,稱為五 大夫,鄭亦會有備。齊桓公任用管仲。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任虢公忌父為右卿士,是為吳王闔閭。他獻計越王勾踐,齊國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申氏,勾踐卧薪嘗膽。服越以後,後世遂稱綿山為介山。此時越經過多年積聚,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吳破越後,國之大事」,以「尊王」相號召。他還提出「兵無常勢,名因齊,春秋時吳國的大臣。到了公元前701年,終使秦國發兵救楚,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困守會稽(今浙江紹興),強盛時應戒驕。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為魏國的建立者、《越絕書》等,不斷攻吳,幫助文公創建霸業,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使齊國經濟,即齊桓公,管仲輔佐齊桓公先後「存邢救衛」,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許越媾和,後為幽王廢而改立寵妃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後在(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名包胥,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諸弟出逃,夫差日漸驕橫,主帥孟明等被俘春秋戰國任務志--牛人一大堆

㈤ 戰國七雄

齊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齊,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齊國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齊威王大刀闊斧地採取實際措施。他任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整飭吏治,改革弊政,「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即墨大夫),誅一人(阿大夫)」,不數年間,國力漸強。公元前341年,齊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迫使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同時,他還繼承其父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議論政治,任其講學。

趙武靈王

趙肅侯之子,名雍,戰國時趙國的國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於年少,未能聽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識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決心以胡服騎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學習騎射,陸續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國勢大盛。公元前299年,傳位給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後在內訌中被李兌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燕昭王

燕王噲之庶子,名職,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經流亡於韓,公元前315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隨後,他被趙國護送回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為郭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趨燕,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來,劇辛自趙至。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又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樂毅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聯合伐齊,大敗齊於濟西。燕兵深入齊地,齊人大亂,泯王出走,佔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強盛時期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睢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楚懷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戰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於楚懷王昏庸貪利,任用親信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國事日非。其後,又誤信張儀之言,為秦給商於之地六百里所誘,不能堅持聯齊制秦的對外政策,與齊絕交。後索地不成,先後與秦戰於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為秦所敗,失去大片國土。後又遭齊國攻擊,國勢日衰。時而靠秦,時而靠齊。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再次受騙,入秦被扣,最終死於秦。在位期間,曾乘越國內亂,攻滅越國,設立江東郡。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孫,名斯,戰國時魏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向北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又率領韓趙聯軍向東方開拓,大敗齊軍至齊長城,並且還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為戰國初年的雄主。

韓昭侯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㈥ 找一本已婚總裁文

裁別撩我小說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現代總裁文,又名《婚情告急總裁請別撩》、《我命里缺你》,由網路作者春燕南歸所著,許越余依沈夢辰是小說的主要人物。余依許越全文主要講述的是原來所謂美滿的婚姻就是一場笑話,丈夫婆婆和小三聯合設計,讓余依從天堂跌入了地獄,只是她沒想到會遇到許越···
不知什麼時候,我是被一聲聲凄厲的嬰兒啼哭聲給哭醒的,睜開眼睛,妮妮正躺在我身邊身嘶力竭地哭著,我心裡一疼,慌忙翻身爬起把妮妮摟入了懷里哄著。
聽到我的聲音,妮妮停止了哭泣,睜著含淚的漂亮眸子望著我,彷彿在安慰著我。
我鼻子一澀,流下了辛酸的淚,這才驚奇地打量起周圍的環境來:一室一廳的小房子,光線陰暗,裡面有幾件半舊不新的傢具,幾個行禮箱正散亂地丟在屋中,仔細一瞧,正是我和妮妮的,外面是個半新不舊的小區。
一份離婚協議書正放在床頭櫃上,上面壓著一張紙和張銀行卡。我走過去拿起信紙,唇角直冷笑。信是沈夢辰寫給我的:
「依依,接受現實吧,我們之間已經不可能了,只要你簽了字,離婚後我會每個月支付你三千元的撫養費的,如果想通了,給我電話。另外,這里是給你們娘倆租的房子,以後你們就住在這里吧,蔓雲現在懷了孕,我只能把她接回家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尷尬,你們以後就不要再回來了,房租我會按時付的,祝你幸福。

㈦ 春秋戰國時死得荒唐的年輕諸侯或其他的什麼貴族

魯國一國君死的荒唐,他老婆跟她自己的親哥哥通姦,這個魯國君去捉姦,讓他大舅子殺了

㈧ 春秋時期著名的將領與文臣有哪些

http://post..com/f?kz=16124824
http://..com/question/13534421.html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後所生。初立為太子,後為幽王廢而改立寵妃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幽王死後,宜臼在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下即王位,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

鄭庄公

鄭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亂,繼武公之後,為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分政於虢,任虢公忌父為右卿士,由鄭庄公為左卿士,於是周、鄭之間發生了矛盾,雙方互派人質。不久,周平王死去,繼之者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了鄭庄公左卿士之職,鄭庄公進行報復,不去朝見周王。於是桓王率領蔡、衛、陳三國之師伐鄭,戰於葛,被鄭軍打得大敗。到了公元前701年,鄭庄公居然召齊、衛、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幾乎當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東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繼續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依然保持「宗周」之餘烈。是時,衛國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晉國內亂,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於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鄭國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奪鄭伯政,鄭庄公不朝。桓王還能率諸侯之師伐鄭,雙方戰於葛,但被鄭軍打得大敗。從此,王室轉衰,雖一度得志於虢,但桓王已無力振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業已形成。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齊襄公在位時,昏庸暴亂,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在齊國高氏幫助下,取得君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內進行行政改革,發展生產,使齊國經濟、軍事力量大增,對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又順應了當時戎狄內侵、中原各國關注如何抵禦的態勢。齊桓公在諸國間獲得了極高的威信,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經鮑叔牙的推薦,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實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從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開始,管仲輔佐齊桓公先後「存邢救衛」,伐蔡、伐楚,觀兵於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時,又多次為王平戎難,甚至徵集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衛、鄭、許、曹等國召來葵丘(今河南蘭考)開會,使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甙。

管仲作為齊國的政治家,其對內、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是,他畢竟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孔子說:「(無)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當是事實。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時晉國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晉國的貴族。他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他和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尋不到,還曾以綿山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後世遂稱綿山為介山。又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

趙衰

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春秋時晉國的卿。他曾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並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亦稱原晉。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還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百里奚
春秋時秦國大夫。他原為虞大夫,虞亡時被晉俘去,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後出走到楚,為楚人所執,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用為大夫,稱為五 大夫。他與蹇叔等大臣共同輔佐秦穆公,建立了霸業。

蹇叔

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晏嬰

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吳王僚

吳王余之子,或說庶兄,名州於,春秋時吳國的國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屢次興兵伐楚,後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求助勇士專諸所殺。

專諸

一作設諸,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吳王闔閭

吳王壽夢死後,子諸樊即位,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繼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讓位不受,本應將王位回傳於諸樊之子公子光,但繼位為王的是餘子州於,即吳王僚,公子光極為不滿。公元前515年,吳王僚派兵伐楚,吳軍陷入包圍,進退不能,公子光趁機奪權,派專諸刺死王僚,登上吳王寶座,是為吳王闔閭(又稱闔廬)。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伍員等賢臣,國力大振,數敗楚國,並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極一時。後來在對越的作戰中,闔閭負傷而死。

越王勾踐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踐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敗吳師。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投降,勾踐做了吳臣僕。此後二十年間,勾踐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任用賢臣,繁息人口,發展生產,重建武裝,越國重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482年起,越開始攻吳。前473年,滅掉吳國,統一了東南一帶。後來勾踐又北上爭霸,橫行江淮,號稱霸王。

吳王夫差

吳王闔閭之子。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報復。數年後,夫差大舉伐越,越軍大敗,向吳降服。夫差不聽伍員滅越的勸告,卻聽信佞臣太宰與越議和,失去了統一東南的時機。服越以後,夫差日漸驕橫,北上爭霸中原,連年用兵,導致國力空虛。此時越經過多年積聚,力量增強,不斷攻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殺,他逃亡經過宋、鄭等國入吳。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後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後吳王賜劍命他自殺。

孫武

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申包胥

楚君冒的後代,申氏,名包胥,也稱王孫包胥,春秋時楚國貴族。他和伍子胥為知交,公元506年吳用子胥之計,攻破楚國。他到秦國求救,在宮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終使秦國發兵救楚。



楚大夫伯州犁之孫,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時吳國的大臣。初,楚誅伯州犁,其孫伯 出亡奔吳,後以功升任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吳王夫差的寵信。吳破越後,他受越之賄賂,許越媾和,並屢進讒言,譖伍子胥。吳亡後,降為越臣。一說他被越王勾踐所殺。

文種

楚國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吳擊破,困守會稽(今浙江紹興)。他獻計越王勾踐,到吳賄賂太宰,得免亡國。勾踐回國後,授以國政,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范蠡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為越大夫,越為吳王所敗時,曾赴吳為質二年。回國以後,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後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他認為天時、氣節隨著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變化,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轉化。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他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繫上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漢書·藝文志》著錄《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見於《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明梁辰魚據此故事,編為傳奇《浣紗記》。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孫,名斯,戰國時魏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向北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又率領韓趙聯軍向東方開拓,大敗齊軍至齊長城,並且還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為戰國初年的雄主。

齊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齊,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齊國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齊威王大刀闊斧地採取實際措施。他任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整飭吏治,改革弊政,「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即墨大夫),誅一人(阿大夫)」,不數年間,國力漸強。公元前341年,齊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迫使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同時,他還繼承其父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議論政治,任其講學。

韓昭侯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趙武靈王

趙肅侯之子,名雍,戰國時趙國的國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於年少,未能聽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識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決心以胡服騎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學習騎射,陸續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國勢大盛。公元前299年,傳位給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後在內訌中被李兌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楚懷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戰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於楚懷王昏庸貪利,任用親信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國事日非。其後,又誤信張儀之言,為秦給商於之地六百里所誘,不能堅持聯齊制秦的對外政策,與齊絕交。後索地不成,先後與秦戰於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為秦所敗,失去大片國土。後又遭齊國攻擊,國勢日衰。時而靠秦,時而靠齊。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再次受騙,入秦被扣,最終死於秦。在位期間,曾乘越國內亂,攻滅越國,設立江東郡。

燕昭王

燕王噲之庶子,名職,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經流亡於韓,公元前315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隨後,他被趙國護送回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為郭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趨燕,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來,劇辛自趙至。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又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樂毅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聯合伐齊,大敗齊於濟西。燕兵深入齊地,齊人大亂,泯王出走,佔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強盛時期。

秦孝公

秦獻公之子,名渠梁,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國君之一。於公元前361年二十一歲即位,是時諸侯力政,相互並爭,孝公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於是,孝公行布憲、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求賢,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實行了第一次變法,三年之後,孝公又用商鞅實行了第二次變法。兩次變法,使秦國由原來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雖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車裂而死,但是,卻為日後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睢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鬼穀子

戰國時人,亦稱鬼谷先生,不詳其姓名,隱居鬼谷,因以為號。《史記·蘇秦列傳》司馬貞索隱:「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相傳為張儀、蘇秦之師,後人歸之於縱橫家。又傳其著有《鬼穀子》一書,始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今本《鬼穀子》三卷,系偽托。

李悝

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為相,主持變法。經濟上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余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的《法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其言論見於《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慎到

戰國時趙國人,又稱慎子。學黃老道德之術,與田駢齊名,曾在齊稷下學宮講學,受上大夫之祿。主張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勢,立法雖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賴於威勢,其「任勢」學說,被韓非所吸收繼承。因而後世將其歸於法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其「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慎子》四十二篇,現僅存七篇,收入《守山閣叢書》、《諸子集成》。

申不害

戰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於刑名學,提倡治政重術。相韓十餘年,令弱小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龐涓

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軍圍困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採用孫臏的策略,誘使魏軍兼程趕回應戰,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龐涓大敗。後公元前342年,魏軍攻韓,次年齊又救韓,還是採用孫臏的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魏軍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龐涓自剄而死。

孫臏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樂毅

樂羊的後代,中山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戰國時燕將。初,燕昭王即位,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伐齊,先後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於昌國(今出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燕惠王即位後,與樂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結果中齊國反間計,改用騎劫為將,他出奔趙國,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後死在趙國。

田單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戰國時齊將。初,田單為市吏,並不出名。燕軍攻佔臨淄時,他將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東平度東南),參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後來即墨長官戰死,他被推薦出來作將領,堅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單施反間計,使燕惠王改用騎劫為將,又用火牛陣擊敗燕軍,一舉收復七十多城,創造了戰國後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封安平君。齊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趙,被任為相國,封平都君。

蘇秦

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出任縱約長,並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陝西東部)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 end of content -->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九年後,秦又派使臣去趙國,約會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見,他又隨趙王同行,在筵席上,沒有使趙王受屈辱,大長了趙國的志氣,大滅了秦國的威風,因功得任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結果使廉頗很不高興。為避免和廉頗相爭而誤了國事,他每次出門,避讓廉頗,常常裝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頗排地位高低,最後使廉頗很受感動,十分慚愧,兩人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和衷體國,使秦國長時期內不敢出兵攻打趙國。

廉頗

戰國時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任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長平之戰,他堅壁固守三年,後因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將,致遭大敗。公元前251年,他戰勝燕軍,任以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後老死於楚。

吳起

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戰國時兵家。初任魯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國,初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楚悼王死,他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當系後人所託。

白起
一稱公孫起,(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名將。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官升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得韓、魏、趙、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坑殺俘虜四十多萬人。後為相國范睢所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 <!-- end of

㈨ 追加200分!!!求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人物有很多,如商鞅,藺相如,廉頗,田單,文化方面還形成了"百家爭鳴"如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
這個網站有很多資料http://www.yudan928.com/chaodai/zhanguo.htm

熱點內容
穿越末世重生有聲小說 發布:2024-12-23 15:11:42 瀏覽:20
洛明軒小說結局 發布:2024-12-23 15:00:06 瀏覽:924
著名言情穿越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2-23 14:58:27 瀏覽:524
楚喬傳大結局在小說里是第幾話 發布:2024-12-23 14:57:38 瀏覽:913
很長的總裁小說 發布:2024-12-23 14:46:31 瀏覽:390
非常搞笑的游戲小說 發布:2024-12-23 14:39:49 瀏覽:946
短篇推薦言情小說 發布:2024-12-23 14:25:56 瀏覽:454
在線免費看言情小說美味關系 發布:2024-12-23 14:20:18 瀏覽:618
免費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4-12-23 14:13:32 瀏覽:816
火影之網游類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4-12-23 14:10:42 瀏覽: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