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經典微型小說
⑴ 求海明威短篇小說《一天的等待》的點評!最好另外附有作者的語言特色的!
像這篇《等待的一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六單元),講的是一個九歲的男孩,由於不了解「華氏」(Fahrenheit)和「攝氏」(Celsius)換算方法,誤以為自己快要發燒燒「死」了。小說形象、具體、細致地刻畫了在「一天的等待死亡」過程中,小男孩所表現出來的不畏死神的勇氣。
海明威曾經表明他的立場:「作家最困難的工作莫過於描寫人物時要真實,要做到這一點,作家要十分熟悉自己所要描寫的對象,其次必須懂得怎樣寫。光是這兩點就夠你學一輩子了。」事實上,這篇短篇小說也確實取材於他和他兒子的一次真實的鄉村度假的經歷。狩獵鵪鶉也是他駕輕就熟的事情。同時,讀了「我」(爸爸)去狩獵鵪鶉的詳細的描寫後,我們從中可以體味到在嚴寒中,也就是逆境中一切生靈的頑強的生命力。
海明威力求生動而精確地表達印象深刻的重大尖銳時刻,表達那種「對事物真諦的頓悟」的經歷。有讀者認為,在這篇小說中,「父親象徵了知識和力量,兒子則象徵了天真和無知」。可以說這是從一個視角來詮釋該處的象徵意義。但我以為海明威在這里的筆墨並不是著重於表現兒子的「天真和無知」,而是著重於他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勇氣以及對父母的體諒。他具體形象地把一個九歲的小孩,壓抑情感的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些對壓抑的情緒的描寫在本篇小說中隨處可見。如「我」給兒子讀故事時小說是這樣描述的:
I sat at the foot of the bed and read to myself while I waited for it to be time to give another capsule. I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 for him to go to sleep, but when I looked up 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 looking very strangely(以一種奇怪的眼神望著床角).
另外,當男孩拒絕他人進入自己的房間時,「我」散步回來後看到兒子還是「我出去時躺著的姿勢,臉色煞白,由於發燒臉蛋緋紅,像先前那樣怔怔望著床角」(…….. staring still, as he had stared, at the foot of the bed.。所有這些表明, 這個男孩在拚命壓抑自己的情緒,在那躺著靜靜地等待「死亡」。
我認為一個九歲的小孩,由於知識和閱歷所限,在以為自己「快要死了」的情形下所表現出的「隱忍、堅強和勇氣」,才是海明威所想展現給讀者的。他並不是一個特別無知的孩子,他認為自己得了感冒,於是不想讓自己的父母也被凍病,所以「He came into the room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 were still in bed……..」。他已經渾身發抖了,面色蒼白,走路都困難了,(He was shivering , his face was white, and he walked slowly as though it ached to move.), 但他想到的還是父母,並且忍受著病痛不想讓父母擔心。請看父子的簡短對話: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
「No. I』m all right.」
當「我」下樓後看到兒子確實病得不輕時,又說:
「You go up to bed, you are sick」.
但兒子仍然說:「I』m all right.」
另一地方就是當「我」散步回來後,家人告訴「我」兒子拒絕讓任何人進入他的房間.他雖然內心很恐懼,真的以為自己快死了,但他還是為家人考慮,怕他們感染上他的病:
「You can』t come in. You mustn』t get what I have.」短短的一句話,一個九歲男孩面對死亡的態度和形象躍然紙上。
海明威的風格簡約明快,形象富於動作性。他運用視覺、觸覺和聽覺等感覺刻畫形象,如小說中的許多地方對男孩的眼神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強的可見性。另外,《等待的一天》中,到處可見以對話和細節間接地暗示主題和意向,增強了作品的含蓄和隱晦。因為海明威曾經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強調其作品的內在的寓意:「露出水平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下面的對話,經過細細品味,可以發現作者就是利用雙關(Pun)的修辭方法來暗示主題和突出主人公個性的:
「Why don』t you try to sleep? 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
「I』d rather stay awake」(兒子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寧願「醒」著,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沒多久可活了)。
兒子還對「我」說:「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
「It doesn』t bother me.」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here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寓意「兒子」的死肯定將會使「爸爸」難受、心煩的)。
由於對體溫的華氏和攝氏的誤解,男孩真的以為自己吃葯也不會「起死回生」了,但他還是用平靜的語氣和安祥的眼神來寬慰「我」。下面這段兒子與父親的對話,作者用反語法(Irony)和雙關(Pun)來加強戲劇效果,更加深刻地刻畫男孩的「視死如歸」的復雜心理:
(眼睛直直地朝前看著)
從上面的分析中, 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九歲的男孩在「一天的等待」中(wait for death to come),所走過的心路歷程。我們也更清楚地了解了海明威想展示給讀者的主題——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一種精神,即敢於承受痛苦,蔑視死亡」。
讀著這些精練、寓意深刻的對話,讀者可以看出,海明威在一種貌似粗獷朴實的筆觸下流動著極為深沉熾熱的情感。在他的小說中沒有為了渲染人物性格的華麗詞藻;沒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說明和議論;更沒有蹩腳的形容和華而不實的比喻。他破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修飾,以簡潔冼練的文筆還文章以本來面目。正如英國作家歐.貝茨所說:「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
海明威雖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卻是一位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他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但讓我無法理解的是,被海明威所摒棄的,卻被時下我們的許多文人當寶貝似地撿回,樂此不疲地製造著成堆的文字垃圾。我們的百歲老人海明威如果還活著的話,他會做何感想呢?
⑵ 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中的小男孩的形象
希望你喜歡並採納:
短篇小說《一天的等待》中小男孩在困境中所表現出的勇氣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體現。小說中作者所表現出的生態主義思想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具有積極和現實的意義。
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以簡潔、精確的文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海明威主人公」所特有的「硬漢子」形象,充分展現了經歷過世界大戰肉體與心靈創傷的「迷惘的一代」所應追求的那種「壓力下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