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中的經典比喻句
㈠ 這是一個「施暴+出軌+吸毒」女人的故事——《金鎖記》
不用說你們都知道了,201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出軌姿銷睜」、「家暴」和「吸毒」成了熱搜。
「出軌」、「家暴」和「吸毒」放到哪都會引起熱議。
早在七十多年前,我們的祖師奶奶張愛玲在《金鎖記》里完美的將這3個元素集中到了主人公曹七巧身上。不得不說,張愛玲也是一個觀察人性的高手。
《金鎖記》的內容,用通俗一點的話翻譯過來就是:
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觀點,這就是一部狗血的小說。但偏偏就是這部狗血的小說被印刷再版好多次,而且還被翻拍成了好幾個版本的電視劇。
這是為什麼?
因為張愛玲寫出了人性。
七巧原本也是有人疼有人愛的好姑娘,但是被哥哥嫁給姜家殘疾的2哥,那時已經埋下了雷。
婚後,因為出身低,婆家人甚至連丫鬟也不待見她,原本就心有怨念的七巧用語言跟她們對抗,形成自己的保護膜,間接對婆家人冷暴力,然後惡性循環。這時雷的導火線被點燃。
施暴前的七巧其實也是一個冷暴力的受害者。
長期生活在一個壓抑、冷暴力和毒癮的環境之下,七巧的性格變得扭曲。自己過得不幸福,也看不得別人幸福。兒子的婚姻、女兒的幸福都毀在七巧的手上斗罩。此時,雷已經引爆。
原本健康、正常的長白和長安,硬生生被七巧養成了蛀蟲、傀儡。別人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她卻眼紅兒女的幸福,要毀了他們。可以說是相當變態了。
張愛玲筆下的這個變態的角色,現實生活中一直都存在。只要有慾望,就會有這樣的人物產生。這就是人性。(但不是所有的慾望都會讓人變態,所以,不要跟我抬杠哈。)
但是呢,作為一名寫作者,研究一本書、一篇文章,我是一定要學到點什麼寫作技巧的,不能讓自己白看。畢竟,我之前就說過,我看書都是有目的的。
透過小說的內容,我Get到了幾個點。
比如姜家三兄弟,分別以伯澤,仲澤,季澤,取名,「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這三個字在古代也常用來排年齡輩分。取名用這三個字比較省事,也好聽。
七巧的兒子取名「長白」、女兒取名「長安」,就顯得很有詩意啊。
別的不說,至少在給人物取名字這塊,跟著張愛玲還是可以提高一點雅興的。
把月亮比作臉盆,還是赤金色的,真是富麗堂皇。赤金臉盆跟小說名字《金鎖記》的金對應了。整個小說都是金色調,連比喻也不放過。
我們一般說臉抖可能就想到抽搐、顫抖、痙攣,然後再給它們加個「激烈」、「微微」等程度的形容詞修飾。但像張愛玲這樣「抖得像嘴裡含著滾燙的蠟燭油似的」,我以前還真沒想過。現在我是見識到世面了。
你說酸梅湯灑在桌上,滴下來就滴下來唄,還能聯想到夜漏,再進一步想到時間的流逝。我是沒有這種文筆和水平。
其實小說里還有很多很有特色的比喻句。我把它們摘錄到一個金句素材庫里備用。沒有大師的文筆,但是可以跟著大師學啊。多看書多學。
這里我有個小建議,以後看到讓你驚艷的句子,摘錄下來,存到一個素材庫里,經常去逛逛,你會收到意外的靈感。
看到這個時間過渡的描寫,真的很驚艷啊。
以往電視劇、小說的時間過渡大多是一黑屏,然後出現幾個字「十年後」。簡單省事點就直接來個「一晃,十年過去了」。稍微高級一點就是上一秒還是小孩、青年、下一秒「游個泳」、「吃個飯」、「下個雨」後就變成大人、老人了。讓人看得尷尬。
我只能說,張愛玲不愧是小說界的祖師奶奶,厲害。
我現在看張愛玲的作品是分2種身份看。
當我的身份是普通讀者時,我會更加關注小說的情節內容和人物感情糾葛。
當我的身份是寫作者時,我更多關注的是她的寫作技巧、框架脈絡和經驗積累。再把偷師的東西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上。
四捨五入,我也算張愛玲的弟子了。跟我有類似想法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多多關照哈。
以上呢,就是我讀完《跡歲金鎖記》後的一些感悟和收獲。同時給你一個小建議,不管是看書還是學習,你要明確自己的身份。
身份是讀者還是寫作者,取決於你自己。你想要輕松消遣自由你就用讀者的身份,你想要練就一雙「火眼」,提高自己的文字敏感度和認知水平,那就請用寫作者的身份吧。
你想要什麼,就去做什麼,以合適的身份做合適的事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