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女戶小說結局

女戶小說結局

發布時間: 2025-03-28 20:10:52

Ⅰ 王安石變法正確嗎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撫川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今浙江鄞縣,鄞音yin)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裡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每逢青黃不接的季節,窮人的口糧接不上,他就打開官倉,把糧食借給農民,到秋收以後,要他們加上官定的利息償還。這樣做,農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強的重利盤剝,日子比較好過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宋仁宗調他到京城當管理財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萬言書,提出他對改革財政的主張。宋仁宗剛剛廢除范仲淹的新政,一聽到要改革就頭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擱在一邊。王安石知道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來,他就趁母親去世的時機,辭職回家。

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見的命令,又聽說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興興應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著手?」

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開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寫個詳細的改革意見。王安石回家以後,當天晚上就寫了一份意見書,第二天送給神宗。宋神宗認為王安石提出的意見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那時候,朝廷里名義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雖然不病不老,但是一聽見改革就叫苦連天。王安石知道,跟這批人一起辦不了大事,經過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並且設立了一個專門制定新法的機構,把變法的權抓了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了。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一、青苗法。這個辦法是他在鄞縣試用過的,現在拿來推廣到全國實行。

二、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宮府僱人服役。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宮府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四、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

五、保甲法。政府把農民按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裡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個當保丁,農閑練兵,戰時編入軍隊打仗。

王安石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問他說:「外面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們的輿論,不守祖宗的規矩,你看怎麼辦?」

王安石坦然回答說:「陛下認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征詢下面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再說,人們的話也有錯誤的,只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議論。至於祖宗老規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王安石堅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

公元1074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一連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了糧食,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愁,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宋神宗,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

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只是長吁短嘆,晚上睡不著覺,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也只好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休養。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彗星。這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在當時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

王安石沒辦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了。

到宋神宗逝世以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廢除了新法,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

也許是年輕時讀過一些抨擊王安石的文章、小說,也許是對蘇東坡、司馬光諸君太崇拜了,我對王安石的印象一直不好。
以後年長一些,明白了看待歷史人物應該看他們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像列寧這樣的革命導師都在稱贊王安石的改革,我也不該對王安石有偏見。但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蘇東坡、司馬光也是一心為國的正人君子,為什麼要反對王安石利國利民的改革?君子之爭不會是由於私利或個人義氣,其原因又何在呢?

近日閑來無事帶這個問題「活學活用」地去讀書,終於「立竿見影」地有了效果。盡管王安石被稱為「拗相公」,不注意生活小節,性格又怪點,但無論從個人操守還是文才來看,都應該屬於英才之列。在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情況下,他不怕世人反對(「三不置」精神)進行變法,其富民強國的目的不容懷疑。他不是那種以變法為名博取名利者,也不是那種「公私兼顧」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同樣為國為民者的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呢?

毛澤東主席曾精闢地論證了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動機與效果應該是一致的,如果效果不好不能說動機是好的。如果一個人想為別人趕走頭上的蒼蠅,用棒子去打蒼蠅,把人打死了,能說動機好嗎?王安石讀書破萬卷,但這點道理沒弄明白。他提出並實施了不少變法措施,可惜動機不錯,效果並不好。

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青苗法,即由政府以低於私人利率的利率向農民貸款,農民以地里的青苗為貸款抵押。王安石在當地方官時這種作法效果不錯,在陝西推行時也頗受歡迎。但當推向全國時,卻引發了災難性後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貸款准備金,上級下達的任務是要全部貸出去,並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標,官員們就要用硬手段。他們根據農戶的經濟狀況,將之分為不同等級,各自要承擔不同的貸款額度,而不論你是否需要。同時,為了保證還貸,又讓富戶與不同等級的農戶結為利益共同體,由富戶提供擔保或抵押。青苗法實行後連年自然災害,官員逼債,農戶紛紛破產,連富戶也無法倖免。這豈不是禍國殃民嗎?

均輸法與市易法目的在於平抑物價,抑制大商人對百姓的壟斷與盤剝。但這項政策的實質是用官商代替民商,豈不知官商比民商更壞。一來民商之間還是有競爭的,壟斷程度和能力有限,盤剝程度也有限,但當國家壟斷了市場、貨源、價格時,其盤剝的對象擴大到民商和百姓。

在這種新法之下,政府官員控制了批發與零售業務,普通商人無論大小要做生意先要經過官員的幾道審批關口。交易費用由於賄賂官員而大大增加了,物價上漲不說,許多商人無法經營下去,工商業凋零。除了掌握交易權的官員致富之外,對整個社會和百姓又有什麼好處呢?

再如免役法,用交錢代替差役,而且原來享受免役待遇的官戶、城市居民、女戶、寺觀、未成丁等也要交納助役錢,只有城市六等以下、鄉村四等以下貧困戶享受全額免納的優惠。又規定在定額之外,各路、州、縣可帶征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寬剩錢,以備災年免徵備用。這個法看上去很美,可以減輕農民負擔,使他們專事生產。但在執行中,不少地方官把貧困農戶提高到四等以上,城市貧民戶提高到六等以上,讓窮人也交免役錢。因為確定貧困戶等級的權力由官員掌握,當然可以說你不貧困就不貧困,貧困也不貧困。何況,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寬剩錢又為官員任意增加免稅錢的徵收開了一個合法的口子。結果免役法引起富人和窮人的一致反對。

任何一種新法,甚至總體上利大於弊的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都可以成為官員魚肉百姓的口實。王安石的變法的確增加了財政收入。

實行數年後,全國財政收入從宋初的1600多萬貫增加到6000多萬貫。史書評論「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但這種以民窮為基礎的國富難以持續,社會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僅僅是財政收入增加,又有什麼意義呢?

王安石與蘇東坡、司馬光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正在於王安石看到的是自己的動機絕對崇高,財政收入也增加了,而蘇東坡、司馬光看到的是新法執行的種種問題及實際社會效果。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截然不同,矛盾當然無法調和。

王安石的變法最終失敗了,其原因除了遭到上層官僚集團頑固的反對之外,重要的一條是在執行過程中的扭曲。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規定為百分之二十,官員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員用更壞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錢代替差役,官員就拚命斂錢。無論哪種措施當初的動機有多好,執行的地方官員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貨塞進去。

政策在執行中違背了初衷,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今人在評論王安石變法派和蘇東坡、司馬光反變法派之間的是非曲直時,都認為,反變法派中都是一些君子,而變法派中除了王安石之外盡是一些小人。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好找那些急於上進的新人。這些人不僅缺乏經驗,而且把變法作為進身之階,參與變法動機就不純。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與助手,如呂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呂嘉向、蔡京、李定、鄧綰等,都屬於人品不正者,其中絕大多數以後進了《宋史》的奸臣傳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沒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懷私心的人進行變法,再好的設想也沒用。

從更深層次來看,封建社會的官場腐敗是必然的。「千里來做官為的吃和穿」,「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他們當官的目的。大宋王朝從上至下都爛透了,靠這樣的官員去實施新法,新法只能成為他們的又一條生財之道。任憑王安石有幾不畏,也無法改變這種官場現實。可惜王安石在制定新法時根本沒考慮到這一點,把官員都想像成像他一樣為國分憂、為民請命的清官。

歷史上的改革大多失敗了,變法者下場也不好,這是封建社會的腐朽性決定的。變法畢竟是要鞏固而不是消滅封建制度。這就註定了變法與變法者的悲劇結局

參考資料:http://heritage.news.tom.com/Archive/2000/10/11-28986.html
回答者:wangban - 經理 四級 10-16 22:32

我覺得這要看你怎麼根據什麼來看了;保甲法一直沿用到民國,事實證明很好用;法是好法,但是在執行上卻出了很大的問題;沒有一個好的幹部隊伍。

北宋和明朝進入中葉後,都面臨著「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張居正就是在這種相近的背景下各自進行了變法與改革。但是,將王安石的變法與張居正的改革進行比較,則王安石變法的成就不能與張居正的改革相提並論。

王安石變法之時就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以失敗而告終。後世學者對王安石變法也褒貶不一,可作為王氏變法不如人意的佐證。①

與王安石變法不同,張居正任相之時改革卻得以全面推行。雖然張居正身亡之後,其改革措施(除「一條鞭法」外)被明神宗廢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誣劾而被削官奪爵;但到萬曆末年,人們認識到改革的益處。因此,他的文集問世後,為其作序跋的文人、士大夫無不對其改革稱許有加,認為在他執政的「十餘年間,海宇清晏,蠻夷賓服」,②並把他譽為「救時宰相」。③天啟朝,廷臣開始為居正鳴冤。於是熹宗下詔「復(居正)故官,予葬祭」;到崇禎朝,居正父子官復原職,尚書李日宣等更稱:「故輔居正……肩勞任怨,舉廢飭馳,弼成萬曆初年之治。其時中外義安,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④可見張居正以他的改革精神贏得後世對他的追思與懷念。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所沒有的。

盡管王安石和張居正都是為了救弊圖興而進行的改革,他們的改革卻產生了迥異的社會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改革是社會危機的產物,但即使是同一類型改革,也會因改革者所採取的策略不同而產生不同效應。和王安石變法相比,張居正改革阻力較小在於他具有較高的策略水平,這主要表現在改革所奉行的宗旨方面。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嘉�5年(1160年)上《萬言書》時,就提出要改變現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後,卻亮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來的法令制度。安石此舉雖然給希望變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興奮劑,但在思想還很保守的宋代,改變「祖宗之法」無疑會招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如范純仁向神宗上疏說:「王安石變祖宗法度,掊克財利,民心不寧」;在向神宗上《尚書解》時又說:「其言皆堯、舜、禹、湯、文、武之事也,治天下無以易此。願深究而力行之!」⑤實際上就是要神宗不事更張,奉行「祖宗法度」,這種思想在當時的士大夫中是很普遍的。因此,王安石亮出的變法旗幟使他在變法之初就遇到了強大阻力。張居正的做法與王安石則不同,隆慶5年(1571年),他擔任會試主考時撰寫了《辛未會試程策》⑥,其中第二部分「法先王與法後王」的策題答案體現了他的變法思想,他認為「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說明他主張變法應以順應民心為要,即應「法後王」。但他又說,「法後王」並不是更改明太祖所制定的各種制度,相反,對於唐宋以前的君主而言,明太祖是「後王」,因此「法後王」就是恢復太祖之制中本來面貌,革除正德以來的弊政。而對於明中葉諸帝來說,太祖又是「先王」,這樣,改革並沒有違背先賢所主張的「法先王」之旨。居正任首輔後,在明神宗召見時表示:「方今國家要務,惟在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紛更改」;然後又在謝恩疏中說:自己要「為祖宗謹守成憲,不敢以臆見紛更」。⑦這樣,張居正在改革中始終打著「恪守祖制」的旗幟,從而抑制了守舊派之口,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驟不同。宋、明兩朝發展到中葉時,都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因此,王安石和張居正上台時,接手的都是家底很薄的攤子,扭轉財政危機是他們的共同任務。然而,在制定改革方針,應該孰先孰後時,王安石和張居正採取了不同的步驟,體現了他們在謀略上的差異。

王安石變法,一開始就著手整頓財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役、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頒行天下」。⑧這表明王安石為改革「積貧積弱」局面,一開始就把改革重點放在整頓財政上,以儉財為先。由於新法在推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為擾民、困民之舉,遭到百姓反對,且變法對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觸犯頗多,故又遭到這部分勢力的反對。可見,在吏治沒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沒有打破之前,改革是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的。

和王安石相比,張居正顯然要老練許多。在他看來,「治理之道莫急於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於核吏治」,⑨否則,吏風不正,一切政令都會流於形式。「上澤雖布而不得下疏,下情雖苦而不得上達」⑩,即是當時官僚作風的寫照。正德、嘉靖年間的改革之所以不了了之,正是吏治腐敗所致,張居正對此深有體會。因此,雖然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他卻沒有一上來就貿然整頓財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於萬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機構的行政效率,史稱「自是,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由此,張居正是在獲得了一個得心應手的政治工具後,然後再運用這個經過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貫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與許可權不同。中國封建社會,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權至高無上。因此,要革舊圖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權支持,故韓非說:「事在四方,在要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但是,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變法,不僅決定了改革者所擁有的許可權大小,也決定了改革最終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變法也有不如張居正改革之處。

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調入京師後,宋神宗謙虛地說:「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聊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躋此道!」

雖然孫固、唐介等力言安石不可任相,但神宗不為所動,次年就以其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此時神宗對變法充滿了幻想,因此在變法初期對安石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使改革得以逐步展開。但是,隨著反對派聲勢的高漲,神宗對安石的不信任日益增加,對變法也動搖起來。當他看了韓琦指責青苗法的上疏後,對安石等執政大臣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審!」

雖然安石作了辯駁,神宗仍半信半疑,安石不得不「稱疾家居」。

神宗欲罷青苗法,直到安石以辭職相脅時,這才「為巽辭謝之」。

又如神宗在親策賢良方正時,太原判官呂陶奏請罷理財之說,神宗讓安石讀卷,見安石神色沮喪時,他又讓反對變法的馮京續讀,並稱其言有理,這對安石等變法派來說,不能不是一種打擊。此類事例甚多,不再枚舉。

其實,宋神宗對安石的牽制遠不止此,在用人政策上他也留了一手。變法之初,安石就提醒神宗不要為異論所惑,神宗表面允諾,卻又把司馬光、馮京、文彥博等反對派留在朝中,以牽制和監視變法。這些人後來雖因政見不合而離開朝廷,但也為反對派阻撓變法提供了條件。對神宗這種態度,安石也有所覺察,嘆道「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隨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並暗責神宗「只從得五分時也得也!」

這些情況都表明,當反對派大舉進攻新法時,神宗的動搖性就暴露出來,使反對派抓住他這一弱點,從而給變法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
明神宗即位時,只是個十多歲的孩童,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正是這一因素使張居正在改革中取得了皇權的支持,牢牢掌握著改革大權。居正任首輔後,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後與司禮太臨馮保的信任,成為他們在朝廷的代言人,而居正又利用自己作為帝師的特殊身份,向神宗灌輸改革思想,這樣,幼小的神宗自然而然地把張居正奉若神明,對改革更唯居正是從。因此,神宗這時只不過是皇權的符號,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權者,他有效地利用了皇權這把尚方寶劍來清除障礙,有力地推動了改革的進行。

明神宗成年後,更把居正視為頂樑柱,萬曆5年(1577年)9月,居正父在江陵病逝,按封建倫理,他必須回原籍守制三年,然而此時改革正處關鍵時刻,反對派在暗中活動,居正一旦離去,改革和他本人的前程都將凶吉難卜,因此無論對朝廷還是對他本人來說,居正都不能離開。這一點神宗十分清楚,故有人提議居正「奪情」時,神宗立即同意,並下詔說:「父制當守,君父尤重」,

明確表示要居正奪情,使輿論大嘩,甚至有人上疏稱:「國有非此不可以為國,家有非此不可以為家,人而非此則禽獸矣,中華而非此則夷狄矣」,

並說這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正好這年有慧星從東南方升起,反對派便把它附會為上天對奪情的不滿,甚至有人「懸謗書通衢」。

對這些攻擊性言論,神宗不為所動,並下詔:再論此事者誅無赦。同年12月,朝野又議論紛起,說居正將有異舉。為了辟謠,神宗再次出來為居正說話,重申:「綱常人紀,君臣為大」,斥責反對派「藐朕沖年,忌憚元輔忠正,不便己私,乃借綱常之說,肆為排擠之計,欲使朕孤立於上,得以任意自恣,殊為悖逆不道,傾危社稷,大傷朕心。」

反對派果然被鎮住,使居正得以集中精力把改革推向深入。

盡管有人認為神宗對居正的尊敬是長期受李太後、居正嚴格管束所產生的敬畏心理的表現,並不是其內心思想的真實反映,

但不可否認的是,神宗在改革過程中是給予了居正以極大的支持的,而不是像宋神宗那樣處處制肘王安石。至於居正死後,神宗幾乎盡廢其法,並抄居正家產和削官奪爵,卻不是神宗反對改革本身所致,而是諸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引發的悲劇。

第四,與同僚關系不同。要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能不依賴官僚機構和各級官吏。改革者如何處理與同僚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方面,張居正顯然又比王安石略勝一籌。

王安石在變法時,對反對派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和排擠,就掃清變法障礙而言,此舉無可指責。然而,對那些只是指陳新法過失、對新法並無惡意的大臣,以及居於變法與反變法之間的大臣,安石也沒有採取積極措施爭取他們,而是一律予以壓制,把他們推向了反對派一方,壯大了對立勢力,給改革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後果。此外,變法派內部也存在集團利益之爭,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安石與呂惠卿之間的斗爭。當安石應詔二次任相時,呂惠卿「忌安石復用,遂欲逆閉其途,凡可以害安石者,無所不用其智」,廷臣「遂更朋附之」。

安石復相後,立即上疏反斥惠卿,終於把他趕出朝廷。但惠卿並不甘心,又在地方上疏稱: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力行力年歲之間。雖矢志倒行逆施者,殆不如此,」

竭力想扳倒安石。可見,安石不僅不善於處理與中間派的關系,即使同是變法派內部,一旦涉及切身利益時,他們也會作殊死搏鬥,暴露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短視,這就難怪變法會以失敗而告終了。

張居正在處理與同僚關系方面的情況,要分期來看。在奪情以前,居正在這個問題上很有理智,對於那些「以言亂政」者堅決予以清除,而對持不同政見者,則把他們安排到非要害部門,或令其退休。同時,他又注意錄用人才,「無問是誰親故鄉黨,無計從來所作眚過,但能辦國家事、有禮於君者,即舉而錄之。」

事實上,居正也是按這一原則來舉薦官員的,如素逆於居正的馬自強因精明能幹而受推薦,自強「不自意得之,頗德居正」。

高拱的心腹楊博也被任為吏部尚書。這樣,一些懷才不遇的官員把居正看成了升遷的希望,一部分高拱舊屬也轉而支持居正,居正也因此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威信和權力,故時人稱「相權之重,本朝罕儷」。

正是憑借這一有利形勢,居正得以把改革全面推行開來。在奪情以後,居正受到極大刺激,加上已大權在握,對形勢判斷不清,凡反對改革,或上疏言事但有利於改革的士大夫,他一概貶斥不用。從此以後,居正開始以個人感情任用官員,給改革造成了不利影響。不過,由於居正掌握了內外大權,仍能按既定的方針施政,所以改革能推行無阻,但居正身死之後新法被廢的隱患也由此種下。

第五,改革者信念和毅力不同。歷來凡是改革者都會遭到攻擊和誹謗,因為改革會觸動一部分人利益,他們勢必不遺餘力地阻撓、破壞改革。這時,改革者信念和毅力就會經受嚴峻考驗,其信念和毅力也將決定他們採用什麼態度來反擊反對派的進攻,從而繼續推行改革,取得更大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也不如張居正。

王安石任相前,曾大力提倡要求重視人才,可當他開始變法時,卻沒按這一方針來推行吏治改革,而是把目光放在經濟改革方面,這其中固然有宋神宗急於求成的原因在內,但安石鑒於慶歷新政的失敗,不敢得罪大官僚等既得利益者,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正因為下面官吏的陽奉陰違,才使王安石變法失去了初衷。因此,不敢力行吏治改革,可以說是安石毅力欠缺的一種表現。安石任相後,御史中丞呂誨上疏說安石「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希望神宗不要受其欺騙。神宗不受,呂誨求去,安石亦求去。當神宗說:「若出誨,恐安石不自安」時,安石立即向神宗表示:「臣以身許國,陛下處之有義,臣何敢以形跡自嫌,苟為去就」。

從安石的話表面看來,他似乎真的是「以身許國」,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但言外之意卻是只有呂誨被斥後,他才出來變法!宋神宗當然聽出了話外之意,只好貶出呂誨,安石這才滿足心願。在以後的變法中,安石也多以謝病來消極抵抗神宗的動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復相後意氣消沉,屢次謝病求去,還在信中對人說「自念行不足以悅眾」,「智不足以知人」

。這時他對變法的畏難情緒是顯而易見的。當他兒子王雨方死後,安石更是悲傷難抑,力請辭職。神宗見他去意已決,也對他失去信心,讓他去了江寧。從此,王安石就以寫詩來消愁解悶。由此可見,王安石對變法並沒有堅定的信念,他本人的毅力也不足以使他擔當北宋中葉救弊圖興的變法重任。

相反,張居正在這方面卻勝過王安石。早在隆慶年間,徐階致仕,將國事託付居正,他表示:「大丈夫既以身許國家、許知己,惟鞠躬盡瘁而已,他復何言!」

改開始後,居正明知整頓吏治會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對,但他毫無畏懼,表示自己「且受深恩,義當死報,雖怨誹有所弗恤也。」

當他遭到自己門生劉台彈劾時,仍堅持初衷,聲稱「吾但欲安國家、定社稷耳,怨仇何足恤乎」,「使吾為劊子手,吾亦不離法場而證菩提」。

表現了改革者的無畏精神。居正直到臨死時還把改革大權抓在手中,在病榻上還想著如何把改革推向深入。因此,張居正改革能夠取得巨大成就,與他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勇於任事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綜上

所述,就「政治家」這一稱謂而言,王安石有不如張居正之處;就變法本身而言,王安石變法在策略和步驟上不如張居正改革那樣靈活;就改革者的地位和許可權而言,王安石更不能和張居正相比;就改革班子而言,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也不如以張居正為首的改革派那樣齊心協力。因此,王安石變法的成就自然不能與張居正改革相提並論。

Ⅱ 求男主是反派的小說類似沒有類似! 女主系統文類似【攻略蛇精病男主】這種風格!女主所攻略的男主全

黑化什麼的最討厭了 論如何從病嬌手裡逃生

追答:
重生之防基友崩壞手冊
如何從病嬌手中逃生
病嬌與反病嬌
難言之隱
作者:李暮夕
文案

對於收養了自己的非血親姐姐,白潛心裡一直都有著很微妙的情愫。
這種感情在朝夕相處中變成了一種難以啟齒的暗戀。
千方百計,用盡手段才到手的東西,總是分外珍惜。
爾後的日子,從大陸到金三角,從金三角到日本……在這個充滿了慾望、紛爭與戰火的地方,禾藍一直都是他心裡的一方凈土。
PS:腹黑弟弟撲倒姐姐,暗戀+強取滴故事。
樓主簡述:這本我挺喜歡的,我比較萌亂倫比如兄妹或者姐弟ww(喂
男主從小被拋棄看到女主就和陽光那樣,佔有欲非常強,想盡各種方式讓女主落入自己懷抱。不是親的姐弟~
PS.男女主雙c七十七夜
作者:甲蟲花花
文案:中篇.
本文男主沒名字.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題材.
還有,向 電鋸驚魂 和 乙一 致敬
簡述:女主被男主抓到一個地方看著到和她一起抓來的人一個一個全部都死了在男主手下...接下來自己看吧~
【標簽】重口味 抖S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結局HE王子與玫瑰

作者:諾言

文案:在遇見林以墨之前,聶笑笑擁有著何婉怡的友情與康雷的愛情,她覺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林以墨表面上是英俊的王子,卻有著玫瑰般尖利的刺。
心態異於常人的他,對笑笑一見鍾情、瘋狂追逐。為了得到她的心,他不惜設枝空計令何婉怡和康雷的曖昧展示在笑笑面前。並間接令深受良心譴責的康雷在登山時發生意外,生死不明型搭陸。

他終於成功地感動了深受打擊的笑笑,帶她遠走他鄉。然而迥異的個性和人生觀,在相處後漸漸露出來。
四年後,笑笑鼓起勇氣離開,卻在得知林以墨重病垂危後心甘情願地回到他身邊,原來她早已愛上他。兩人在愛與恨中糾纏。林以墨是否能為了笑笑而磨平自己過於尖銳的稜角?在這個錯綜復雜的愛情故事裡,誰是誰的王子,誰又是誰的玫瑰?

【標簽】HE 病嬌《讀者和主角絕逼是真愛》 《穿越之魔皇武尊》《重生成系統》
西子緒《我有特殊的高冷技巧》(雖然黑化蛇精病,但是有兩個攻,恩,倆攻是雙胞胎,慎入)
《反派邪魅卜頃一笑》也不錯
《二分之一教主》
還有個現代文《獻給深不可測的白恩大人》攻君有神經病,是真`神經病,但是對小受很好啦。

Ⅲ 推薦一些歷史架空類小說

《慶余年》(架空)
這個應該看過吧,沒看過就快看吧,經典中的經典。
《天寶風流》(唐)
情節生動,文筆不錯,男主俊逸瀟灑,很好看的故事。
《迷失在康熙末年》(清)
故事編的有點離譜,但是還不錯看,作者有些筆下功夫。
《十龍奪嫡》(清)
主角穿越成了康熙的兒子,跟那些阿哥爭奪皇位的故事。
《權柄》(架空)
主角是一個特種部隊的王牌教官穿越成一個質子,回國後也是爭奪皇位。
《大唐酒徒》(清)
這個作者歷史類的書看這一部就行了,他的書情節橋段都極其相似,這部算裡面比較不錯的。
《大唐萬戶侯》(唐)
主角是那種比較踏實的類型,一步步走向高位的,本文比較慢熱。
《智冠天下之風流軍師》(三國)
算是三國文裡面比較好看的男穿了。
《文物販子在唐朝》(初唐)
穿越成四大世家之一的盧家之子,文采風流啊。
《武唐攻略》(唐)
穿越成了武則天的兒子李賢,作者算是寫這類書裡面比較厲害的女性了。
《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架空)
這個不是穿越的,屬於架空歷史里的經典文了,按理說早該看了的。

這些都是全本,放心看就是。

熱點內容
遇見你之前的小說結局 發布:2025-03-31 14:48:48 瀏覽:859
有哪些接地氣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3-31 14:31:56 瀏覽:159
契科夫短篇小說精選適合兒童讀嗎 發布:2025-03-31 14:21:46 瀏覽:436
都市小說大全2020 發布:2025-03-31 14:21:09 瀏覽:755
總裁少爺丟了小說 發布:2025-03-31 14:21:02 瀏覽:783
短篇小說青春勵志 發布:2025-03-31 14:10:21 瀏覽:613
未來言情女主小說 發布:2025-03-31 13:54:49 瀏覽:980
江南短篇小說合集岸 發布:2025-03-31 13:53:59 瀏覽:455
推薦好看的都市小說1988 發布:2025-03-31 13:53:22 瀏覽:191
重生之帶靈植空間的小說 發布:2025-03-31 13:53:18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