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哥在小說的結局
Ⅰ 九子奪嫡中各個阿哥的結局是什麼四阿哥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關於四子胤禛的繼位傳言很多(文末有相關分析),都沒有史實根據,胤禛早年韜光養晦,扶植黨羽,在奪嫡之戰前期保持中立,博得康熙的賞識,最後憑借自己的智慧當上皇帝這是毫無疑問的。
康熙帝8歲登基,坐殿61年,生了50多個小孩,24個兒子,參與奪嫡的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名字都夠生僻的,找都找不出來)。
九子結局,老四胤禛就不用說了,後來的雍正帝,在位13年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其它八個的結局往下看。
雍正帝
老大胤褆
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胤褆已成為一隻不再見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
老二即廢太子胤礽
被禁錮在咸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老三胤祉
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雍正即位後,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胤祉心裡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乾脆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老五胤祺
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恆親王。胤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老七胤佑
雍正八年(1630年)死。
老八胤禩
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胤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胤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胤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胤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裡,命將福晉趕回娘家。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胤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 胤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老九胤禟
因同胤禩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將胤禟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胤禟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老十胤誐
因黨附胤禩,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kān)還喀爾喀(今蒙古共和國),命胤齎(jī)印冊賜奠。胤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借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開釋,後死。
老十一胤祹
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胤祹為履郡王。不久,借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這位胤祹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十四胤禵
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胤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胤禵進城吊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歷史記載
九子奪嫡發生在康熙末年廢黜太子後,眾皇子看到了自己成為皇帝的希望,接連兄弟相殘的事。眾所周知,皇帝只有一個,九子奪嫡後,其餘的皇子的下場就悲慘了,死的死,被驅逐的驅逐,幾乎沒有人能安全的度過九子奪嫡。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系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祺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後,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後之弟)宣布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後八爺黨人慘遭迫害。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當然自他之後的大清王朝逐漸衰落,到最後連個兒子都生不出來,所以這個制度也沒怎麼實施),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打開並宣布繼承人。
康熙帝的24個兒子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康熙諸子初隨「承」、「保」、「長」等字、後均隨「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怡親王允祥逝後其名改回胤祥。
長子胤禔(1672年-1735年),惠妃生,皇長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直郡王,「大千歲黨」之首。
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孝誠仁皇後生,皇太子,「太子黨」之首。
三子胤祉(1677年-1732年),榮妃所生,皇三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誠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因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八三月,晉誠親王,「三爺」。
四子胤禛(1678年-1735年),德妃生,皇後佟佳氏(隆科多之姐)撫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雍親王。四爺黨之首。
五子胤祺(1680年-1732年),宜妃生,皇太後孝惠章皇後撫養,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恆親王。
六子胤祚(1680年-1685年),德妃生,六歲夭折。
七子胤祐(1680年-1730年),成妃生,惠妃撫養,身有殘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
八子胤禩(1681年-1726年),良妃(?-1711年)生,惠妃撫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為多羅貝勒,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為廉親王,「八爺黨」之首。
九子胤禟(1683年-1726年),宜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被封為貝子,八爺黨。
十子胤䄉(1683年-1741年),溫僖貴妃(孝昭仁皇後之妹)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八爺黨。
十一子胤禌(1685年-1696年),宜妃生,十二歲早亡。
十二子胤祹(1686年-1763年),定妃生,蘇麻喇姑撫養,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貝子。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履親王。
十三子胤祥(1686年-1730年),敏妃生,(德妃撫養),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怡親王,四爺黨。
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德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固山貝子,雍正元年五月封多羅郡王,八爺黨。
十五子胤禑(1693年-1731年),王密嬪(漢人)生。
十六子胤祿(1695年-1767年),王密嬪(漢人)生。
十七子胤禮(1697年-1738年),陳勤妃(漢人)生。
十八子胤祄(1701年-1708年),王密嬪(漢人)生,八歲夭折。
十九子胤禝(1702年-1704年),高襄嬪(漢人)生,三歲夭折。
二十子胤禕(1706年-1755年),高襄嬪(漢人)生。
二十一子胤禧(1711年-1758年),陳熙嬪(漢人)生。
二十二子胤祜(1712年-1744年),謹嬪生。
二十三子胤祁(1714年-1785年),石靜嬪(漢人)生。
二十四子胤秘(1716年-1773年),陳穆嬪(漢人)生。
胤禛繼位幾種說法的分析
第一種,修改遺詔說。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後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種說法在民間形成了絕對的權威。但是細細想來,這簡直純屬胡編亂造。首先,繁體中「於」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里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說,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於是便有了贊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說。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於沒法互該。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這是最早秘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始於雍正,至於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於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修改詔書說,純屬子虛烏有。
第二種,參湯弒父說。有一種說法,康熙染疾,養病暢春園,後四皇子胤禛進參湯一碗,康熙服用後,不久便駕崩。但是據記載,頗懂醫術的康熙生前並不愛食人參,他曾說過,人參對南方人合適,對北方人並不適合,[見康熙《起居注》]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之時,蘇州織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請賜葯。康熙在奏摺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康熙不喜人參對於暗中關注著父皇的雍正來說. 不可能不知,俗話說,送其所愛,投其所好,故參湯弒父之說也無法立足。
第三種,年羹堯遺子說。一種說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對於這種說法,也是後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於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說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說純屬後人主觀臆斷。
Ⅱ 《甄嬛傳》瑛貴人的結局是什麼
三阿哥和瑛貴人結局沒有在一起,而且瑛貴人最後也被雍正賜死。
三阿哥是皇後養子,敬妃想要對付皇後,正巧發現三阿哥喜歡上瑛貴人,就想利用這件事陷害皇後,於是跑到雍正面前舉報三阿哥和瑛貴人有私情。
雍正知道三阿哥喜歡上瑛貴人的事情,卻因為顏面維護了三阿哥,下令處死瑛貴人,不聽任何人勸解,還懷疑果郡王府挑撥離間,覬覦皇位。
敬妃本想利用三阿哥的情書陷害皇後教子無方,可雍正雖然對三阿哥心生不滿,卻沒有任何懲罰,只是簡單處死瑛貴人封口,反倒是敬妃偷雞不成蝕把米,瑛貴人也意外成為敬妃和皇後鬥法的犧牲品。
從根本意義上來分析,瑛貴人是果郡王府送進宮來的,而皇上本來就疑心瑛貴人進宮的目的本就不單純,所有認為是受果郡王的指使讓皇上殘殺自己的兒子從而導致皇上無子,為了保全自己只能將皇位傳給果郡王。
所有的事一旦觸及皇位這個底線,皇上都決不能容忍,所以皇上知道瑛貴人無辜,但是還是只能處死她,皇上這樣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保全皇家名聲,保全自己為數不多的皇子,另一方面,他有政治方面的考慮,保全自己的皇位。
從後面的劇情可以看出,皇上一直知道瑛貴人是無辜的,卻還是賜她一條白綾,讓她自盡。皇上認為瑛貴人這件事,是甄嬛和果郡王府一眾人的陰謀,敗壞皇帝長子名聲,敗壞皇帝名聲,打壓皇長子,而他們共同的意圖無非是圖皇位,而實際上甄嬛和果郡王府並沒有這個心思,只是皇帝自己太多疑了。
Ⅲ 九子奪嫡各位阿哥的結局各是什麼
大阿哥因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終生圈禁;
二阿哥胤礽,被兩次廢黜,第二次遭廢黜後被終生圈禁;
三阿哥胤祉先是被派去守康熙景陵,後被關押在石景山,當年就被折磨至死;
八阿哥胤禩,雍正四年(1726)被趕出皇族,改名阿其那,意為豬,禁閉於宗人府,不久死在獄中;
九阿哥胤禟被派往西北接管軍務,無任何名義,如同充軍,雍正三年(1725)被捕,次年被改名塞思黑,意為狗,在押解回京的途中突然死去;
十阿哥胤(礻+我),獲罪被關進大牢,直到乾隆繼位才被釋放;
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駕崩後,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奔喪,雍正不許其進城,後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雍正三年被降為貝子,次年被軟禁,乾隆朝獲釋;
除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十七阿哥外,其他人均無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