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網路小說看余華
A. 春天裡看死,黃昏中望生——余華·《黃昏里的男孩》
讀完了余華的小說《黃昏里的男孩》這本書之後,躺在沙發上就不禁在想,歲月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我們的記憶在點點滴滴中出現,又轉瞬即逝。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會留有舊時的日歷,回首往事時,就像是去翻閱過期的日歷,曾經的歡樂、痛苦、悲傷都將以同樣顏色的筆跡呈現在紙上,泛黃潦草不僅是字墨紙張,也有可能是你的人生。經歷總是比時候回憶要鮮明的多,常常因為白天沒有對罵過別人而晚上偷偷生氣,如果是那時如何如何,我就一定會如何如何,篡改的記憶無法滿足內心的虛榮,也無法是自己人生變得豐滿。
這本小說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故事的本質內核是仍然是生活的本質和精神的衍生或者說是真實的寫照。不同於真實世界的寫照,在虛構中,我們將無數的巧合、矛盾糅合在了一起,戲劇性的沖突和矛盾,在抽絲剝繭下,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比如婚姻、親情、生活、生死、仇恨等等一切。
有時也會去想,結婚以後的生活是不是如此,我們一如既往的生活著,朋友交流的越來越少,生活也越來越懼內,往往簡單的事情卻要去撒謊,保留一點點的空餘,擔心實話實說後,愛人的不理解以及後續的不必要的麻煩。而我們幾個以前玩的最要好的朋友們卻難有拋開一切的機會一起再來喝頓酒。往往這時,就會非常羨慕狐朋狗友仍然孤身一人,游刃有餘地去認識一個完全陌生的異性。然而生活壓迫著我們僅僅是羨慕和想想。《空中爆炸》、《我為什麼要結婚》講的都是朋友、夫妻生活的矛盾,《空中爆炸》的現實場景更讓人感同身受,《我問什麼要結婚》中,父母的催促,使喚像極了小時候的我們,林孟的故意,理智和剋制似乎有著難言之隱,荒誕的對話讓事情變得更加無厘頭,也令人深思。「我」一口氣說了能說到十五個理由;「我」也拿父母的借口作為抵抗;你們拿一把菜刀把我劈成兩半吧。";"其實我不是先知,雖然我預言了你和林孟的不和,可是我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你的丈夫。" "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結婚?"細節與獨白無疑暴露了我拿父母作為擋箭牌,和我自己內心的脆弱。
《在橋上》、《為什麼沒有音樂》、《女人的勝利》這三篇小說講述了夫妻生活之間,出軌、外遇、離婚復合的情節,朋友和妻子肆無忌憚的欺負馬兒,特立獨行的馬兒,獨特進餐方式和散步,卻受到了妻子呂媛和朋友郭濱的欺負,似乎他們吃定了馬兒不會反抗。「到了關鍵的時候,我還是動的」馬兒卑微的反抗,最終仍然是助長了妻子和朋友的氣焰。
《在橋上》想在看來,更像是渣男的行徑,可笑的「我們」,恐懼懷孕的男人,那一定對這個女人是不愛了。而《女人的勝利》中,林紅最終牽著李林漢回家了,但是林紅最終宣示了主權,她就一定勝利了嗎?夫妻生活中,她的勝利不在於挽回了丈夫的心,不在於縫合了婚姻的傷口,也不在於那二十六個日日夜夜的痛苦,而是在於羞辱了那個叫青青的女人。婚後,林紅找不到了昔日的好友,卻發現自己的生活中,只剩下李林漢和李林漢的朋友,那一通通電話,將自己家中的矛盾、與丈夫的矛盾統統告訴了其他人,對外的訴苦也正訴說著兩個人經營愛情、小家庭的失敗,李林漢為何會對青青做出「點到為止」的接吻,當林紅知曉了他和青青的事情之後,青青和李林漢都是異口同聲的保證,到此為止。但是他的出軌已經證明了出現了問題。故事的結尾不是生活終點,往後的日子裡,林紅會一直保持勝利嗎?還是李林漢的出軌會更加隱蔽而不被發現。
生活不僅要去眺望遠方的詩歌,仍要背負當下的苟且。《蹦蹦跳跳的游戲》中,孩子的絕症與母親帶著孩子一起開心的踩影子,到最後小賣鋪的老闆「我」坐在輪椅上,旁觀了整個治療事件的始末,我們直面生死,白發送走了黑發,雖然悲痛但仍要活著。孩子的天真可愛,真是治癒悲痛的良葯。《闌尾》中,孩子的天真無邪,與大人的吹噓,最終自食惡果,可能是作者余華曾經經歷說思考到的荒誕的故事。《他們的兒子》同樣也講述了一個平常而又不能再平常的故事。夫妻二人的生活窘迫,為了買魚便宜兩塊錢,磨嘴皮子磨到魚死了,為了買豆腐而多走兩站路,不願再花錢擠公交車,兒子卻為了舒服,聽著隨身聽,不想聞著臭味就出行打車。最後看到的時候,一個家庭,為了孩子的好,掏空吸幹了父母的血。
為了生活,我們不得已站在凳子上跳舞,而生活,確實那條勒住你的繩子。倒敘的故事,水果販孫福抓住了偷蘋果小男孩,折斷了他的中指,之後用繩子綁了他,逼迫他大喊自己是個小偷,一直到了太陽落山。最後,男孩起不來了,也無人關心。五年前,孫福的兒子淹死了,老婆和剃頭匠跑了,只留下孤零零的他。孫福的過分,在於男孩偷了他一個蘋果,卻要折斷一根手指,漠視個人的的苛刻,在故事的倒敘中找到了原由,施暴者之所以施暴,是有他可憐的過去,連續的厄運纏繞著他,曾經幸福的一家三口如同那蘋果一樣誘人可口。然後兒子夭折,折斷了男孩的中指,妻子無法承受,享受過剃頭匠的按摩放鬆後,跟著剃頭匠跑了,所以他要綁著男孩兒,「曾經我們這兒都是不用鎖門的,東西也不會丟」,都是因為小偷,偷走了他的兒子,也偷走了她的老婆,更偷走了他原本幸福的生活,所以他是如此痛恨小偷,凡此種種,都是孫福被壓迫著叫喊,他一切的美好都被偷走了,沒有個人幫他,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他,同樣,也不會有人願意去幫助這個小男孩。
孫福象徵了遭遇苦難而沒有放下的人,對外又開始施暴與弱於自己的人,怨恨不會因此而終結,男孩原本是初升的太陽,因為偷蘋果,因為生活的苦難,而又無比像是走在黃昏中的老人,或許男孩站著大聲說著自己是小偷的時候,是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也想被生活溫柔以待,可能這是他從未有過的體驗,或許結局是孫福會將他領養回家,或許會有好心人給他一碗飯吃。然而生活最真實的地方就是,男孩倒在樹下,眾人也只是漠然旁觀,貼近手背的中指,比向了無數人,比向了孫福,也比向了生活。
一切還在繼續,也許有種痛苦,遠遠勝過死亡,那就是苟且地活著。
整本書中,每一個故事後再訴說著真實而又悲傷的故事,但是唯有一個故事,讓我看到了快樂和戲謔。《炎熱的夏天》里,「贊助商」李其剛追求的姑娘們,通過對話,形象刻畫出了閨蜜之間的小九九和李其剛追求姑娘的技倆。最後女人之間的一句,「哼!」那可真是會讓直男們琢磨個三五天都不知其所以然。
人生是個苦差事,我們仍要溫柔以待,仍要苟且的活著,仍要熱愛著生活。余華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死亡與暴力,在他的中短篇小說里也是不無例外,這種反烏托邦式的精神文學作品,放到現在來看,很多都沒有經歷過諸多黑暗面的是難以體驗的。但是正是如此,反而燃起我們對於生活的渴望,對於美好的追求。
B. 余華的《往事如煙》到底是什麼主題啊
昨天看了余華的《往事如煙》,第2次看,突然才發覺,《往》和《現實一種》是一路貨色。小憤青寫的實驗性小說,追求一種純粹的心理刺激。 我幾乎能想像 有人會把這2篇文章定義為 批判現實的小說,批判農村迷信,批判人情冷落。但我也幾乎肯定,小憤青寫這東西的時候追求的是純粹的快感。
這快感是關於死亡和孤獨的,所以我能接受,甚至享受這種變態,至少比《兄弟》(下)追求裸體快感讓我舒服,《兄弟》讓我覺得余華沒落了。
關於 死亡,所以一切變得簡單,大部分人物到最後都死了,剩下的也都會死去。但死似乎又沒有那麼單純,那兩個河邊的鬼,和墳墓生小孩的那個,讓我感覺鬼是人性冷漠的極致----如果他活著的時候還沒冷漠完的話。所以河邊的鬼會什麼都不說,釣魚,吃生魚;所以生小孩的那個會看不見腿,會看不清臉,聲音會很遙遠;所以司機的魂會不計是2逼死了他,而固執的托夢給2,要2給他找個老婆;所以算命先生會很怕死。。
整篇故事,那個村子,所有人,本來就不是屬於活人的世界的。所有的一切都處在將死未死的狀態的,所以,一切都有一層陰森的籠罩,是陰森而不是冷漠。所以4會夢囈,司機會自殺,接生婆會死後腐爛在床上,6會在女兒自殺後以2000元賣掉屍體,7送走了兒子而病好了,算命先生會剋死自己的5個子女,會采陰補陽,會90多歲還畸形的活著。
它也是一篇關於倫理的故事,3會和自己的孫子有了孩子;6會賣掉7個女兒,前面6個一個3000,最後一個本來4000,死了2000; 司機和2 會在婚禮上出錢讓新娘給對方洗臉,司機出光了錢,進廚房,自殺;灰衣女人會求神要孫子,在得到無子暗示後死去。
而瞎子和4,是故事裡唯一的美好,4的美好來自於她的年幼的單純,而瞎子,似乎是 《巴黎聖母院》里醜人 的樣子。瞎子會在鬧市中分辨4的聲音,默默的聽,然後祝福。他就一直這樣坐在那裡等4的走過,等4的聲音;在4出事時會突然的明白;4恍惚時,他默默的跟著,4走進河裡,他沒有阻攔,他默默的坐在河邊3天,然後也走下河裡--這是故事的結局,2人都死了,本是悲劇,但在這故事裡,卻似乎是種快樂。
當然,最喜歡的是小說中人物的名字。 7,4,3,6,2,司機,灰衣女人,接生婆,算命先生,瞎子。 簡單而冷漠,沒有任何復雜的意思,就是一個標志,然後死了,然後抹去。把故事冷漠的感覺推到極致。
最後,還有餘華的描寫功底,無敵到極點。。。
C. 余華小說《現實一種》到底講了什麼,表達了什麼
余華的《現實一種》顛覆了傳統理論上的情感模式,敘述了兄弟間喪失人性的連環報復、輪回殺戮。從小孩子們的無意傷害到大人們的有意殘殺,直至最後相繼毀滅。以一個三代人的家庭為背景向人們描寫了丑,通過祖孫、母子、夫妻和兄弟的行為之丑和心理之丑,讓人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世界的殘酷與丑惡。
余華在小說創作中以敏銳的藝術感覺淋漓盡致地描寫丑惡。他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用他自己陰沉、犀利、冷酷的筆調為我們呈現出獨特的藝術世界。
(3)看完網路小說看余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現實一種》是作者余華從1986年到1998年的寫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長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陰沉的白晝過去之後,歲月留下了什麼?
他回憶無法還原過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們:過去曾經擁有過什麼?而且這樣的提醒時常以篡改為榮,不過人們也需要偷梁換柱的回憶來滿足內心的虛榮,使過去的人生變得豐富和飽滿。而回憶在歲月消失後出現,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僅僅只是象徵。
作品賞析
《現實一種》余華在1986-1987年寫作的小說,每一篇小說都可以被稱為一個寓言。他企圖建構一個封閉的個人的小說世界,通過這種世界,賦予外部世界一個他認為是真實的圖象模型。這顯示出一種強烈的解釋世界的沖動,彷彿一個少年人突然發現他掌握著世界的秘密後迫不及待地要將之到處宣講。
他表面摹擬的老成中夾雜著一種錯愕:事實上,正是後者而不是前者產生了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也確實發現了世界的另一面。但這一時期他所刻意追求的「無我」的敘述效果迫使他不得不創造一個面具:一個冷漠的敘述者,結果,是他的冷漠而不是他的震驚留給當時的讀者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