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屈原最新小說全文閱讀
A. 在屈原滿一周歲時,他的祖母抱著他抓周,當小屈原順手抓了一隻白玉蘭花時,她的母親十分沮喪,而他的父親
因為他的父親覺得白蘭花是象徵著節操高尚,不與世紛爭,潔白素雅。這樣屈原以後便是一個清白一生的人,何曾不好呢?
B. 屈原的故事
鏈接: https://pan..com/s/1uy9gcLspD1aoiYJfpWD6Ww
中華名人故事
C. 屈原與讀書洞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屈原與「讀書洞」》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
這篇文章講了屈原從小好學,放學回家後,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外,還常常吟誦古代的詩。可周圍的鄰居經常吵鬧,小屈原為這噪音感到很苦惱。於是,每當放學後,小屈原就一個人偷偷地跑到山坡上,走進一個頂部有臉盆大圓孔的山洞裡。光線透過圓孔,小屈原就在這昏暗的「燈光」下聚精會神地吟誦著古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個山洞叫做「讀書洞」。
D. 誰知道屈原的小故事急用啊!是人就幫幫忙!!!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於助人。 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後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裡感到非常滿足。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裡。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准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 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只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准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瞭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女媭勸他換個地方去休養一陣,他大聲說:"我不能帶著楚國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勸說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准備住到漢北去。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傳的郢都城啊!"
他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牆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聖賢的故事。 聖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麼這樣糊塗。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盟以後,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在下車時跌了一跤,推說跌傷腿,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盟確實已經瓦解了的消息以後,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國的土地怎麼能夠獻給人呢?" 楚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這一來,可把懷王氣昏了。 他仗著這幾年養精蓄銳,兵糧充足,就派了大將屈�,帶領十萬大軍,進攻秦國。
秦王立刻改變了攻齊的計劃,索性聯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 楚軍擋不住兩國的夾攻,連打幾個敗仗,屈�陣亡,秦兵佔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後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
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恢復聯盟。屈原高興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懷王違背聯盟,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經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 屈原還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雲夢地方,看見當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 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子蘭、靳尚聽見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後鄭袖。他們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讓他留在懷王面前,日久總是大患。 這夜,鄭袖就向懷王哭訴:"屈原在雲夢地方對百姓說,那些陣亡的,都是我向大王進言而冤死的。這回他回來,要替冤死的伸冤報仇。"懷王聽了大怒:"他敢這樣?簡直是瘋了!" 鄭袖趁機進讒:"是瘋了!不是瘋了怎會對百姓說這樣放肆的話?我怕見他!他要在郢都,就讓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懷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為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他派子蘭把命令送給屈原。 子蘭見了屈原,奸笑著向他道喜,傳達了懷王的命令。屈原卻呆了,他仰天長嘆:"大王,你再不能糊塗喲,楚國的江山,楚國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喲!" 女媭怕他再惹禍殃,勸他趕快離開郢都去上任。屈原說:"你是替我擔心,我是替楚國擔心呢!"但是尋思無計,只得准備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動戰爭。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懷王三十年,秦國佔領了楚國北部的八座城池。 懷王正在愁悶,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願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 懷王回到後宮,又聽了鄭袖一番勸行的話,這才打定了主意,馬上寫了回信,同意去武關會談。 准備了幾天,他和靳尚帶了五百人馬動身,才離郢都,途中只見有一匹馬飛一般奔來。
奔到跟前,馬上的人跳下,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懷王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 只聽他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 十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十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裡也湧起了一陣感傷。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麼意思?" 屈原氣得嘴唇發抖,顫聲說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國人,也該替楚國想想,不能把大王送進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聲叫讓開。屈原攀住了車轅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屈原爬起來,一邊追,一邊叫。靳尚只怕懷王心裡動搖,加快一鞭,那車飛一般去了。 屈原喘著氣站住了,眼睜睜望著向西而去的人馬,等到不見了影子,還獃獃立在那兒。 不到半個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和五百人馬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留,已經送往咸陽。
惡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為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盟,用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 子蘭等人是勸懷王去秦國的,怕懷王回來問罪,又怕得罪秦國。因此不但不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後,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 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王就大會群臣,然後接見懷王,要他當面立下割讓黔中地方的文書。懷王憤怒已極,一口拒絕了。 秦國就把他扣押起來。關了一年多,看守漸漸鬆了,懷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換了服裝逃出咸陽。
走了幾天,到了趙國地界,懷王說明情由,請求救援,但是趙國人恨他屢次破壞聯盟,不許進城。 懷王懊惱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國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經追到,把他捉住了。 懷王重新被押回咸陽,氣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頃襄王三年時死了。
秦國把這副無用的枯骨送還楚國。懷王的靈柩到達郢都的時候,楚國百姓個個感到奇恥大辱,沿路都有人失聲痛哭。 這事件把屈原的心擊碎了,他本來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託在懷王的醒悟上,現在覺得什麼都完了。他在懷王靈柩面前哭昏了過去。 他要求頃襄王趁各國都在怨恨秦國的機會,設法聯絡,一同對付秦國。頃襄王全不聽他。
他就日夜在宮門前痛哭,期望打動頃襄王。這可惱了鄭袖,叫子蘭來斥罵他:"你不聽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嗎?再不回去,就叫人押著你走!" 屈原厲聲大罵:"是你勸大王到秦國去的!你是楚國的令尹嗎?你是秦國的奸細啊!把國家鬧成這個樣子,楚國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蘭慌忙報告鄭袖,鄭袖大怒:"這是瘋子,還能讓他做什麼官,讓他死得遠遠的,永遠不準回來!"
她立刻叫頃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閭大夫職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遠不準過江。。 屈原被押回家,見了女媭,長嘆一聲:"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緊,只恨他們把國家斷送了!"他把這個家,托女媭搬回故鄉去。 又設了靈位,祭奠懷王。他念著招魂的長詩,懷念著當年興旺的楚國。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漵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裡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裡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姦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姦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託了無限的深情。後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傑出的愛國詩人。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字在,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十分懂事而且胸懷大志。
屈原學習非常刻苦,常常了了讀一本書整夜不睡。慢慢地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在天文、歷法、地理、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方面,他更稱得上是一位大學者。
屈原年輕時楚國國力下降,內憂外患接連不斷。看到自己美麗的國家和勤勞的人民正在遭受苦難,他決心為國家為國民貢獻自己的一切,同時盼望楚王走改革圖強的道路,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25歲那年,屈原從故鄉來到了楚國的都城郢。楚懷王見他學識淵博,又懂得治國的道理,非常器重他,讓他做了左徒。屈原擔任左徒之後,決心把楚國治理好。他提出改革政治,任用賢能,立法圖強,聯齊抗秦等一系列主張,曾一度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好景不長,代表舊貴族利益的公子子蘭和姦臣靳尚都起來反對他,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挑撥屈原與楚懷王的關系,楚懷王偏聽偏信,把屈原降為三閭大夫,開始疏遠他。後來,屈原又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能夠繼續改革,壯大國力,都被公子子蘭和靳尚等人破壞了。後來,秦國為了破壞六國合縱抗秦的聯盟,挑撥齊楚之間的關系,讓楚懷王吃了不少苦頭,才又想起屈原,重新委以重任。
楚國為了抵抗秦國,派屈原出使齊國,想與齊國聯合抗秦國。秦國為了打破楚齊聯盟,假意與楚國訂立盟約修好,約楚懷王在武關當面簽約。楚懷王沒有聽從屈原的勸告,登上車馬,直奔武關,就被秦軍綁架,扣押了3年,楚懷王連氣帶病死在了秦國。
屈原用生命,情操和滿腔抱負,譜寫了大量優秀的詩篇,給中國和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把屈原作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進行紀念。
E. 誰知道一些關於屈原的小說的
天問
《天問》
《天問》藝術上的獨創,在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這首先表現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熱烈的情感相結合。《天問》全詩都由問句組成,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的深思熟慮後的見解、質疑,極富哲理,但它同時是一篇滿含激情的文學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長詩。其次,《天問》通過眾多疑問詞和虛詞的運用,不同句式的變化,使全詩錯落有致、疾徐相間,獨具風采。句式、問式的錯綜變化,加上豐富的感情色彩,構成了全詩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
《天問》是一篇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學情思的經典詩作。郭沫若先生稱:「其實《天問》這篇要算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學者講,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學術思想,可謂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動的理性思想的脈博。可以說《天問》一篇,是屈原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總體認識的總結與升華的一種藝術再現,在那個時代,已不啻構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還有學者提出,《天問》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國巫史文獻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這一點從它涉獵廣泛的170餘個問題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證的。
《楚辭》篇名。屈原作。關於「天問」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群生的,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為「天問」。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此說不一定可靠。至於《天問》的寫作時間,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後,也有可能作於懷王之時。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統計標准不一,一說116問)。由於存在錯簡或脫漏等情況,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順的現象。但總的看來,還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經指出:「篇內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終於以楚先,未嘗無次序存焉。」(《楚辭通釋》)自篇首至「曜靈安藏」,以天事為主,雜以與天事有關的神話;自「不任汨鴻」至「烏焉解羽」,以地事為主,包括鯀禹治水傳說;自「禹之力獻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詳,最後以楚國事為主,憂國情緒在這部分里頗為明顯,但從文氣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脫漏所致。全詩表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反映了他大膽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體及歷史傳說,多為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北方中原地區產生的諸書所不道,可能出於楚國所傳舊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
《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楚辭》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
《天問》作連續發問,有一問到底之勢,體式比較特殊。但先秦書中亦不乏其例。零星數句的如《莊子·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全章整節的如《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至「敢問何故」,以及《列子·湯問》篇「湯問於夏革」一段。接近於全篇的如《逸周書·周祝解》「故萬物之所生也」至「牝牡之合,孰交之」。又,《莊子·天下》篇也說到:「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可見屈原前後已有好些《天問》體式的文章論著。不但如此,在世界古代經典中,亦可發現與《天問》類似的詩篇。如印度《梨俱吠陀·創造之歌》第一章第六段寫道:「孰知其真?孰窮其故?何所自在?何因而作?明神繼之,合此造化,是誰知之?孰施行之?」伊斯蘭《火教經》(伊朗《波斯古經》)有:「誰分大地,下麗於天,以免於傾?水與植物,誰孽生之?誰役風雲,周道是遵?嗚呼智人,誰更啟我善心?」《舊約全書·約伯記》也說:「是誰定天地的尺度?是誰把准繩拉在其上?他的根基安置在何處?他的路標是誰安放的?……光明從何而至?黑暗原來位於何所?」幾個文明古國的哲人不約而同地發出這類問題,並形諸吟詠,頗堪尋味。但作為長篇哲理詩,《天問》可謂獨步一時。
《天問》問世之後,摹擬的作品為數不少。晉傅玄有《擬天問》,梁江淹有《遂古篇》,北齊顏之推有《歸心篇·釋一》,唐楊炯有《渾天賦》,柳宗元有《天對》,明方孝孺有《雜問》,王廷相有《答天問》95首,黃道周有《續天問》,清李雯也有《天問》。至於用《天問》體寫詩詞的就更多了。
天問
·屈原·
曰 遂古之初 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 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 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 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 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 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 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 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 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 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
出於湯谷 次於濛汜
自明及晦 所行幾里
夜光所德 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 而顧菟在腹
女岐無合 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 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 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 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 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 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 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 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 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 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 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 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 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 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 何畫何歷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 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 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 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 其修孰多
南北順橢 其衍幾何
昆侖縣圃 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 其高幾里
四方之門 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 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 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 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 何獸能言
焉有虯龍 負熊以游
雄虺九首 倏忽焉在
何所不死 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 枲華安居
一蛇吞象 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 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 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 鬿堆焉處
羿焉彃日 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 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塗山女 而通之於台桑
閔妃匹合 厥身是繼
胡維嗜不同味 而快鼌飽
啟代益作後 卒然離蠥
何啟惟憂 而能拘是達
皆歸「身矢」鞠 而無害厥躬
何後益作革 而禹播降
啟棘賓商 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 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 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 而妻彼雒嬪
馮珧利決 封豨是射
何獻蒸肉之膏 而後帝不若
浞娶純狐 眩妻爰謀
何羿之射革 而交吞揆之
阻窮西征 岩何越焉
化為黃熊 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 莆雚是營
何由並投 而鯀疾修盈
白霓嬰茀 胡為此堂
安得夫良葯 不能固藏
天式從橫 陽離爰死
大鳥何鳴 夫焉喪厥體
蓱號起雨 何以興之
撰體協肋 鹿何膺之
鰲戴山抃 何以安之
釋舟陵行 何以遷之
惟澆在戶 何求於嫂
何少康逐犬 而顛隕厥首
女歧縫裳 而館同爰止
何殿易厥首 而親以逢殆
湯謀易旋 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 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 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 湯何殛焉
舜閔在家 父何以鱞
堯不姚告 二女何親
厥萌在初 何所憶焉
璜台十成 誰所極焉
登立為帝 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 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 終然為害
何肆犬體 而厥身不危敗
吳獲迄古 南嶽是止
孰期去斯 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 後帝是饗
何乘謀夏桀 終以滅喪
帝乃降觀 下逢伊摯
何條方致罰 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台 嚳何宜
玄鳥致貽 女何喜
該秉季德 厥父是臧
胡終弊於有扈 牧夫牛羊
干協時舞 何以懷之
平肋曼膚 何以肥之
有扈牧豎 雲何而逢
擊床先出 其命何從
恆秉季德 焉得夫朴牛
何往營班祿 不但還來
昏微遵跡 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 負子肆情
眩弟並淫 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 後嗣而逢長
成湯東巡 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 而吉妃是得
水濱之木 得彼小子
夫何惡之 媵有莘之婦
湯出重泉 夫何辠尤
不勝心伐帝 夫誰使挑之
會朝爭盟 何踐吾期
蒼鳥群飛 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 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 定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 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 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 何以行之
並驅擊翼 何以將之
昭後成游 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 逢彼白雉
慕王巧梅 夫何為周流
環理天下 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 何號於市
周幽誰誅 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 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 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 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 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 而抑沈之
雷開何順 而賜封之
何聖人之一德 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 箕子佯狂
稷維元子 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 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 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 何逢長之
伯昌好衰 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 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 何能依
殷有惑婦 何所譏
受賜茲醢 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 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 昌何識
鼓刀揚聲 後何喜
武發殺殷 何所悒
載屍集成 何所急
伯林雉經 惟其何故
何感天抑地 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 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 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 後茲承輔
何卒官湯 尊食宗緒
勛闔夢生 少離散亡
何壯武厲 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 帝何饗
受壽永多 夫何長
中央共牧 後何怒
蜂蛾微命 力何固
驚女採薇 鹿何佑
北至四水 萃何喜
兄有噬犬 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 卒無祿
薄暮雷電 歸何憂
厥嚴不奉 帝何求
伏匿穴處 爰何雲
荊勛作師 夫何長
悟過改更 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 久余是勝
何環穿自閭社丘陵 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 忠名彌彰
F. 屈原的故事,請稍簡短些!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 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後來曾經被召返。 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 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 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 再次驅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 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 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 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 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於助人。以下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後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裡感到非常滿足。
G. 屈原的一些事情,故事,名言
屈原代表著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名言名句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長嘆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魂兮歸來!(《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裡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為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來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離間,可以說處境很困難。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他)遠古提到帝嚳,近古提到齊桓公,中古提道商湯、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這些事用來諷刺當世社會。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出來的。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於世。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象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以便超脫世俗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污垢,出於污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推究這種志行,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這以後秦國想進攻齊國,齊國與楚國聯合抗秦。秦惠王以為這是憂患,便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送給楚國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卻同楚國聯合,如果楚國真能同齊國斷絕外交關系,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一帶六百里地方。"楚懷王貪得土地就相信了張儀,於是同齊國絕齊,派使者到秦國,接受秦國所允許割讓的土地。張儀欺騙楚國使者說:"我同楚王約定是六里的地方,沒聽說給六百里。"楚國的使者生氣地離開,回來報告給楚懷王。懷王很生氣,便大規模調動軍隊去打秦國。秦國派兵迎擊楚國軍隊,在丹水、淅水,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八萬人,俘虜楚大將屈匄,於是奪取楚國的漢中地區。楚懷王就調動全國軍隊,深入秦地作戰,在藍田開戰。魏國聽說這消息,偷襲楚國鄧地,楚軍害怕了,從秦撤回。但是齊國始終怨恨楚國絕交,不救楚國,楚國處境十分困難。 第二年,秦國割還漢中土地來同楚國講和。楚王說:"不願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情願了。"張儀聽說了,就說:"用一個張儀可抵當漢中土地,臣請求前往到楚國。"到楚國後,張儀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還讓他對懷王的寵妃鄭袖編造了一套騙人的假話。懷王終於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齊國,回來後,勸諫懷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後悔了,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在這以後,諸侯聯合進攻楚國,把楚國打得大敗,殺死楚國的大將唐眜。 這時秦昭王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見。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楚王去:"為會么要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於去了。進入武關後,秦國的伏兵截斷了歸楚的後路。便扣留懷王來求得割讓土地。懷王很生氣,不答應。逃跑到趙國,趙國不敢接納。又回到秦國,終於死在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埋葬。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做國君,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 楚國人全抱怨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去秦國卻未回來;屈原也痛恨他,雖然被流放,仍然眷戀楚國,關心懷王,不忘祖國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夠一旦覺悟,楚國壞的習俗一旦改變。他關心君王振興國家,想把楚國從衰弱的局勢中挽救過來,在(《離騷》)一篇作品裡再三表達這種意願。然而終於無濟於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後從這些事情看出懷王始終沒有醒悟了。 做君王的無論愚昧的、聰明的、賢良的,不賢良的,沒有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做好國君,選拔賢良的人輔佐自己;但是亡國破家的事一件接著一件,而聖明治國的君主好幾代都沒見到過,正是他們所謂忠臣不忠,所謂賢人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應盡的職責本分,所以在內為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結果)軍隊被打敗,國土被割削,丟失漢中六個郡的地方,自己遠離故國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就是不識人的禍害了。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憤恨他的話後,很生氣,馬上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聽了很生氣,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邊,披散著頭發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和容貌都象乾枯的樹木一樣。一個漁翁看見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里?"屈原說:"全世混濁卻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卻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翁說:"聰明賢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順隨世俗的變化。全世上都混濁,為什麼不順著潮流推波助瀾?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麼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一個人,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去受臟物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入水中,葬身魚腹,又怎能用高尚純結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塵垢呢?"於是寫下了《懷沙》賦,便抱著石頭,自己跳到汨羅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學,由於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始終沒有人敢於直諫。從這以後,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所滅亡。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於助人。以下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後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裡感到非常滿足
H. 屈原小的故事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於助人。以下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後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裡感到非常滿足
I. 屈原的故事 急!!!!幫幫忙!!!!
屈原的政治活動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度過。了解他的政治活動經歷,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學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屈瑕任莫敖後,這個職位幾乎全由屈氏子孫世襲。其職位僅次於令尹。《屈原列傳》說屈原曾為楚懷王左徒。據現有史料可以考知的戰國時期擔任過楚左徒的,僅屈原與春申君二人。春申君以左徒升為令尹,與楚舊制莫敖升為令尹相同。而從《屈原列傳》所載屈原在內政、外交方面擔負的職責來看,左徒亦與莫敖職位相當,可能就是春秋時代的莫敖。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屈原列傳》所載,並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政方面輔佐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於齊。
屈原的政治活動是和當時歷史發生變革的情況相聯系的。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形勢發展的要求,諸侯國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爭霸,楚國的形勢與中原各國有相似之處,並由於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條件,發展成新興大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實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經過長期兼並,形成了七雄並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為最強。
屈原輔佐楚懷王,正在七雄激烈爭斗之時。屈原起初很受懷王信任重用,懷王讓他「造為憲令」,即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憲令」涉及推行變法之事。楚國在悼王時,已有吳起變法的先例。懷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為,曾爭到合縱之長,因而屈原希望變舊更新,一度受到懷王的支持。可是,楚國的變法本來就不夠徹底,政權主要掌握在貴族重臣手中,他們為了保持個人祿位而反對變法。
當時楚國朝廷中佞臣充斥,與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懷嫉妒,與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奪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懷王庸懦昏聵,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遠,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觸犯了貴族利益,遭到舊貴族們的中傷打擊。
屈原和舊貴族集團的斗爭,還表現在對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當時形勢,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的策略,這是對楚國有利的正確策略,懷王曾採納他的主張,並派他出使齊國。屈原被疏遠後,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土地誘惑楚懷王。目光短淺的懷王就改變了對外政策,採取絕齊親秦方針,結果使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虧。懷王惱怒,又輕率出兵伐秦。由於沒有齊國的支援,被秦國打得大敗,還喪失了漢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勢下,屈原曾被懷王再次派往齊國,以圖修復兩國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兩國聯姻,要與楚王會面,屈原諫阻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之子子蘭卻勸懷王去秦,說:「奈何絕秦歡?」懷王終於去了秦國,果然被扣留,最後客死於秦。當時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漢北地區。
楚懷王死了以後,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大約此時郢都在庄暴郢之後,「百姓震愆」,「民離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鄉而就遠。輾轉流離在沅、湘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於國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嘆而已。於是,他又慢慢地順著沅江,向長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游、求賢又不成,這時他「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於汨羅江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除左徒外,屈原還曾擔任過「三閭大夫」一職。三閭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閭大夫應當就是春秋、戰國以來晉、魯等國的公族大夫,職務是管理宗族事務,教育貴族子弟,漢代的宗正與之相當。屈原之為三閭大夫,肩負著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這在《離騷》中有很清楚的表述:「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他為培養後備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結果卻是「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他辛勤培育的一批人,竟變成了反對自己的敵對力量,使他感到極大的苦痛。
屈原的思想和創作屈原學識淵博。他對天文、 地理、禮樂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和一些重要的歷史傳說,都很熟悉;對於春秋以來各大國的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對楚國先王的創業史,尤為精熟。在這廣闊的領域里,他總結了許多經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隨處都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容就是「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他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和社會的現實,使楚國強大起來。他熱烈頌揚古代的聖君如堯、舜、禹、湯、後稷、文王以及齊桓、晉文和楚之三後等,熱烈頌揚古代的賢臣如伊尹、傅說、呂望、周公、寧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齊、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還用對比的方法講一些非聖之君如桀、紂、羿、寒浞、澆等。他想通過對比來說明聖君賢相的重要,並藉以說明楚無聖君賢相的危險性,這些都是針對現實而發的。「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離騷》),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對國君的最高要求。所謂賢臣,則以伊、傅、呂、寧為楷模,而不以貴胄為對象。這就是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的意思,屈原在講到賢臣時,往往用忠貞、忠誠、忠信這些語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愛國的思想支配下,敢於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古代賢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現。
J. 屈原與讀書洞這篇短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屈原與「讀書洞」》這篇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文中講了屈原從小好學,放學回家後,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外,還常常吟誦古代的詩。可周圍的鄰居經常吵鬧,於是,每當放學後,小屈原就一個人偷偷地跑到山坡上,走進一個頂部有臉盆大圓孔的山洞裡。光線透過圓孔,小屈原就在這昏暗的「燈光」下聚精會神地吟誦著古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個山洞叫做「讀書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