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羽最新小說
㈠ 藏羽是那部小說中的人物
《大唐游俠傳》
㈡ 與龍相關的生活習俗 民謠、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對聯、帶龍...
龍的文化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獸腿、鷹爪、馬頭、蛇腹、鹿角、蝦眼、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徵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龍成為了皇帝的代表。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卧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影響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傢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傢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傳說中的龍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縮小如蠶蟻,伸展能遮天。有時顯露於雲端,有時隱形入深淵。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卧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樑,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裡的水吸乾,小白龍知道後,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後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卧龍湖的傳說由來。
編輯本段龍王形象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四海龍王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
龍的河流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編輯本段龍帝與天帝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單點>,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裡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不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了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里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准能賺筆外快來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 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么一條大魚。 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人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里,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里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海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一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下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 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善財一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台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岩洞里,這個岩洞後來稱為「善財龍女洞」。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錮它的水晶宮去了。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
岑港白老龍
舟山島西岸有個海灣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傾瀉下來,猶如百尺白布懸掛在峭壁上,煞是壯觀。年復一年,在嶺腳邊沖出一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龍潭」。 相傳很久以前,潭裡有一條白龍。每當乾旱之年,那白龍使吸來東海之水,化作甘霖噴降下來,使方圓數十里的村莊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感念白龍,都稱他為「岑港白老龍」。 有一年,又逢乾旱,白老龍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聽一信了東海龍王的饞言,降下旨意,不許他再到東海吸水。白老龍只得忍氣吞聲回到龍潭。一路上,只見禾菽枯焦,遍地生姻,心中好不愴然。一行走之間,忽然耳邊響起一陣哭聲,走近一看,是一位年輕婦人渾身披麻,正跪在滾燙的沙灘上,面對著大海嚎哭。白老龍聽了不免心酸,便上前問道:「大嫂因何在此啼哭?」 那婦人抹淚一看,見是一位白須白發、面目慈祥的老人,正關切地看著自己,心裡一暖,便哭訴起來。原來那婦人名叫青蓮,從小死了爹娘,由兄嫂作主,嫁給一個孤身小子,夫妻十分恩愛。誰知好景不長,兩人成親不到半年,就碰上這大旱季節。田裡沒指望了,丈夫便邀集鄉親們下海捕魚。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橫禍,船被風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她一個年輕寡婦,無依無靠,好不凄苦。 白老龍聽了非常同情,嘆了口氣說:「大嫂不要過份傷心,自古人死不能復生。若不嫌棄,我願幫你捕三年魚。」 青蓮一怔,慌忙收淚道:「這……這如何使得!俗話說『海上無風三尺浪』,你這樣大年紀怎麼受得起!」 白老龍捋著白須說:「大嫂盡管放心,老漢自有道理。」 青蓮見他說得誠懇,心裡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樣,八成也是個落荒遭災的。我何不積點陰德,將他收留下來。」於是說道:「我從小沒爹沒娘的,就讓我認你作爹吧!」.說著就要叩頭。 白老龍心裡好不喜歡,忙伸手將她扶起,笑著說:「青兒不必多禮,老漢當之有愧了!」 當天夜裡,白老龍借著星光叮叮當當動手修起船來。青蓮回家,取出一畚斗糯米,按照白老龍的囑咐,做了滿滿一籃糯米塊。第二天天亮,青蓮提著籃子來到海邊,左看右看,卻找不見那條破船,心裡正著急,忽聽有人叫她,定睛一看,見白老龍汗水淋漓地從一條嶄新的船里爬出來,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經修好了,心裡又高興又感激,忙迎上去說:「爹爹辛苦啦!快吃飯吧!」 白老龍吃過糯米塊,帶了幾名漁工,當天就出海捕魚了。漁船像箭一樣駛離港灣,不一刻就來到東海大洋。白老龍吩咐漁工撒網,自己卻枕著艙板「呼嚕呼嚕」打起瞌睡來。只見他一邊打鼾,一邊流汗,巨大的汗珠從他額上不斷地湧出來,沾濕了艙面。漁工心裡好不奇怪,卻又不敢叫醒他。不一會,鼾聲止了,又聽他夢嘆般地喊道:「快起網!快起網!」漁工聞聲,慌忙趕到船沿拉起網來。 說也奇怪,幾個人拉著偌大一頂漁網,卻像扯著一條絲線那般輕巧。拉呀拉呀,拉出海面,竟是滿滿一網大黃魚,條條金光閃亮,尾尾活蹦亂跳。漁工驚喜萬分,忙把黃魚倒進艙里。誰知倒啊倒啊,三個船艙都裝滿了,網里的魚還不見倒完。漁工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楞住了。 傍晚,漁船歸航。青蓮見捕了這許多大黃魚,心裡高興極了!大夥聽說這個白須白發老人捕魚的本事這么大,都紛紛趕來,求他作大夥的帶頭老大。白老龍捋著白須哈哈笑著,滿口答應了。 從此,白老龍使領著大夥起早摸黑地捕起魚來。每次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捕上來的魚又大又肥,鄉親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轉眼半年過去了。一天,白老龍又領著大夥出海去了。青蓮在家准備好白老龍愛吃的糯米塊,照例到海邊去等船回來。等啊等啊,直到太陽落山,月亮升起,還不見漁船歸航。青蓮又餓又累,就倚著礁石打起盹來…… 突然,她望見面容憔樵悴的義父匆匆走來,滿懷悲憤地對她說:「青兒,我要走了,你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嶺下來找,我的屋前掛著九丈六尺白布。」說罷飄然而去。」 青蓮上前去拉,卻撲了個空。頓時驚醒,才知是夢,心生疑惑。突然,只見海面上呼嘯的狂風推著小山似的大浪鋪天蓋地涌來。這風多大呀! 把岸上所有的船樁都吹跑了把最堅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連怔怔地望著洶涌的大海,想到自己丈夫的悲慘遭遇,立時臉孔發自,渾身發抖,對著茫茫海天失聲痛哭起來。 一天又一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風平浪息,可是好心腸的白老龍卻再也沒回來。青蓮想起夢里白老龍跟她說的話,就決定要到岑港嶺下去尋找義父。她做了一籃白老龍愛吃的糯米塊,告別了鄉親們上路了。 走了一天又一天,過了一村又一村,終於來到岑港嶺下,舉目一看,只見四野茫茫,哪有一戶人家?心裡不免有點害怕。正在焦慮,猛見嶺腳邊有一個石潭,上面懸著百尺飛瀑,就像飄著一塊白布。青蓮趕緊放下籃子,取出糯米塊往潭裡丟。丟一塊糯米塊,叫一聲爹。 丟了一陣,叫了一陣,潭中突然泛起一陣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一對龍角來。青蓮嚇了一跳,卻聽潭中傳出聲音道:「青兒不要害怕,我便是你的乾爹。」 青蓮聽了,傷心地哭道:「爹爹,你為啥變成這副樣子?」 白老龍道:「我本是此地的一條白老龍,想不到此番幫助百姓捕魚,又得罪了東海龍王,在玉帝面前參了一本,說我殘害水族,擾亂龍宮,玉帝降罪下來,把我禁銅在這龍潭之中,不得自由。」 青蓮聞言:心裡氣極啦!頓時揩乾眼淚,忿忿地嘆道:「唉!為什勤勞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獲罪呢?這樣不公平的世間,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完,她把糯米塊全倒進潭裡,自己也跟著跳下去。青蓮跳進龍潭,就變成一條青龍,跟著白老龍隱沒在清清的潭水中。 後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們,設立了兩個會社:一個叫白龍會,一個叫青龍會。每隔三年一小會,十二年一大會。出會時,人們敲鑼打鼓,抬著造型美觀的青、白二龍,穿村游鄉,好不熱鬧。
蠻龍歸正的神話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友誼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龍泉鄉的傳說
《創龍傳》中提到,龍泉鄉是在青海省某處地方,事實上青海省又有沒有龍泉鄉呢?前段已有說過,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而以龍泉為名的地方亦有好幾個。那龍泉在什麼地方?一般認為是現在浙江省的龍泉縣,在唐朝以前,此地稱為龍泉鄉,唐朝開始在此建縣。龍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龍泉寶劍」而來。據春秋時代越國的史書《越絕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個干將,越國有個歐冶子,都是鑄劍名家。於是派人用重金請兩位名家為楚國鑄幾把鐵劍。二人應聘之後,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鐵礦精華,鑄成三柄寶劍,一曰龍淵,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後來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龍淵劍便改稱為龍泉劍。剛才說到的浙江省龍泉縣,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但是還有幾處地方也叫龍泉。浙江省除了剛才的龍泉縣外,亦有一處龍泉在永嘉縣。據《水經注》說,泉眼之中水紋成為蛟龍的形狀,牲畜都不敢在這里飲水。河南省西平縣也有個龍泉。古書上說此泉水可以砥礪刀劍,使刀鋒堅利。江西有一龍泉場,南唐時曾立為龍泉縣,現在叫遂州。貴州有一龍泉坪,明清時也稱為龍泉縣,後來改為鳳泉縣、鳳崗縣。那麼,青海省有沒有龍泉鄉?在可考的數據中,沒有。也許有小村小鄉是這樣叫也說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侖就不得而知了。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形象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屓(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屓(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贔屓(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應為)(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西遊記》中的龍王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㈢ 誰有邪欲之皇藏羽未刪節全文啊百度雲
㈣ 有鱗的成語有什麼
鱗次櫛比
lín cì zhì bǐ
〖釋義〗櫛:梳篦的總稱。象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出處〗《詩經·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示例〗東關外羊毛衖左右,閩粵遊民群聚於此,賭館煙舍,~。(清·王韜《瀛壖雜志》)
遍體鱗傷
biàn tǐ lín shāng
〖解釋〗渾身受傷,傷痕象魚鱗一樣密。形容受傷很重。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六回:「打的遍體鱗傷,著實走不動了。」
〖示例〗
敗鱗殘甲
bài lín cán jiǎ
〖解釋〗敗:毀壞。殘敗零碎的鱗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
〖出處〗宋·張元《詠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
〖示例〗
波光鱗鱗
bō guāng lín lín
〖解釋〗形容波光像魚鱗一樣層層排列。
〖出處〗
〖示例〗旅遊度假村前面有水質清澈,~、深不見底、一望無際的水庫。
滄海一鱗
cāng hǎi yī lín
〖解釋〗大海中的一片魚鱗。比喻非常渺小。
〖出處〗《冷眼觀》第七回:「因要替一個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闊公子,把自己從前十載青燈,半生黃卷,都隨著烏鞭黑帽,猶如滄海一鱗,巫山片雲,頃刻間風弛電掣,捲入無何有之鄉。」
〖示例〗
常鱗凡介
cháng lín fán jiè
〖解釋〗一般的魚類、貝類。比喻平凡的人。
〖出處〗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匯儔也。」
〖示例〗
東鱗西爪
dōng lín xī zhǎo
〖解釋〗原指畫龍時龍體被雲遮住,只是東邊畫一片龍鱗,西邊露一隻龍爪,不見龍的全身。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清·龔自珍《識某大令集尾》:「東雲一鱗焉,西雲一爪焉,使後世求之而皆在,或皆不在。」
〖示例〗蘇東坡有一首詩好象就是在這凌雲山上做的,我只~地記得幾節。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附翼攀鱗
fù yì pān lín
〖解釋〗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同「攀龍附鳳」。
〖出處〗《北史·孫騰斛律羨等傳論》:「位非寵進,功籍勢成,附翼攀鱗,郁為佐命之首。」
〖示例〗~原不易,楊花生性悔輕狂。 ★柳亞子《再題〈圭塘倡和集〉》詩
斗水活鱗
dòu shuǐ huó lín
〖解釋〗比喻得到微薄的資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出處〗語出《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示例〗聞說道盧家廣施,我挈兒女從鄉來至,但只願~,敢指望千金布地。 ★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五齣
斷羽絕鱗
àn yǔ jué lín
〖解釋〗斷絕書信。羽鱗,猶魚雁。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套書》:「因科舉離鄉半春,從別後斷羽絕鱗。今日天教遇你們,趁良使附歸音信。」
〖示例〗
附驥攀鱗
fù jì pān lín
〖解釋〗比喻追隨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
〖出處〗宋·釋惠洪《代夏均甫宴人致語》詩:「青天白日心常在,附驥攀龍志未摧。」
〖示例〗
腹有鱗甲
fù yǒu lín jiǎ
〖解釋〗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出處〗《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孝起前是入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示例〗
龜龍鱗鳳
guī lóng lín fèng
〖解釋〗傳統上用來象徵高壽、尊貴、吉祥的四種動物。比喻身處高位德蓋四海的人。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太皇太後臨政,有龜龍鱗鳳之應。」
〖示例〗
戢鱗潛翼
jí lín qián yì
〖解釋〗戢:收斂;潛:隱居。魚兒收斂鱗甲,鳥兒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
〖出處〗《晉書·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示例〗
戢鱗委翼
jí lín wěi yì
〖解釋〗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同「戢鱗潛翼」。
〖出處〗唐·韓愈《贈鄭兵曹》詩:「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翼無復望。」
〖示例〗
鴻稀鱗絕
hóng xī lín jué
〖解釋〗比喻音信極少。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自別顏范,鴻稀鱗絕,悲愴不勝。」
〖示例〗
鱗次相比
lín cì xiāng bǐ
〖解釋〗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同「鱗次櫛比」。
〖出處〗
〖示例〗
鱗次櫛比
lín cì zhì bǐ
〖解釋〗櫛:梳篦的總稱。象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出處〗《詩經·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示例〗東關外羊毛衖左右,閩粵遊民群聚於此,賭館煙舍,~。 ★清·王韜《瀛壖雜志》
鱗萃比櫛
lín cuì bǐ zhì
〖解釋〗猶言鱗次櫛比。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出處〗
〖示例〗
鱗集毛萃
lín jí máo cuì
〖解釋〗指如魚鳥成群而至。
〖出處〗
〖示例〗
鱗集仰流
lín jí yǎng liú
〖解釋〗如魚群迎向上流。比喻人心歸向。
〖出處〗
〖示例〗
目斷鱗鴻
mù àn lín hóng
〖解釋〗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出處〗
〖示例〗
鳥集鱗萃
niǎo jí lín cuì
〖解釋〗鱗:魚;萃:聚集。象鳥類或魚類那樣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
〖出處〗漢·張衡《西京賦》:「瓌貨方至,鳥集鱗萃。」
〖示例〗
批鱗請劍
pī lín qǐng jiàn
〖解釋〗指敢於直言犯上請斬巨奸。
〖出處〗漢成帝時,槐里令朱雲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餘。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雲傳》。
〖示例〗吾平生志在~,以忠鯁南遷。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
批逆龍鱗
pī nì lóng lín
〖解釋〗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有觸之必怒而殺人。常以喻弱者觸怒強者或臣下觸犯君主等。
〖出處〗
〖示例〗
攀鱗附翼
pān lín fù yì
〖解釋〗猶言攀龍附鳳。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出處〗
〖示例〗
片鱗半爪
piàn lín bàn zhǎo
〖解釋〗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出處〗清·陳田《明詩紀事·孫宜》:「余觀其詩,剽擬字句,了無意味,求杜之片鱗半爪不可得。」
〖示例〗
片鱗殘甲
piàn lín cán jiǎ
〖解釋〗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同「片鱗只甲」。
〖出處〗梁啟超《新史學·中國之舊史學》:「時或借外國人之著述,窺其片鱗殘甲。」
〖示例〗
片鱗碎甲
piàn lín suì jiǎ
〖解釋〗猶片鱗半爪。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出處〗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雖然,其前此各著述,片鱗碎甲,發明此主義者,固已不少。」
〖示例〗
片鱗只甲
piàn lín zhī jiǎ
〖解釋〗猶片鱗半爪。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出處〗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昔惟聞海上諸君子傳,傳誦其詩,有『入市無屠狗,驕人讓沐猴』之句,深以片鱗只甲為憾。」
〖示例〗
潛鱗戢羽
qián lín jí yǔ
〖解釋〗指隱藏形跡。
〖出處〗明·張煌言《曹雲霖中丞〈從龍詩集〉序》:「潛鱗戢羽,幸舟逢鄂君。」
〖示例〗
鎩羽暴鱗
shā yǔ bào lín
〖解釋〗飛鳥羽毛脫落,養魚之水已乾涸。用以比喻不得志,處境極為困難。
〖出處〗
〖示例〗
鎩羽涸鱗
shā yǔ hé lín
〖解釋〗用以比喻不得志,處境極為困難。同「鎩羽暴鱗」。
〖出處〗
〖示例〗
霧鱗雲爪
wù lín yún zhǎo
〖解釋〗猶言藏頭露尾,畏首畏尾。
〖出處〗
〖示例〗
胸有鱗甲
xiōng yǒu lín jiǎ
〖解釋〗比喻存心險惡。
〖出處〗《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示例〗
胸中鱗甲
xiōng zhōng lín jiǎ
〖解釋〗比喻存心險惡。
〖出處〗《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示例〗
修鱗養爪
xiū lín yǎng zhǎo
〖解釋〗比喻保養、積蓄戰鬥力。
〖出處〗
〖示例〗
一鱗半甲
yī lín bàn jiǎ
〖解釋〗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示例〗
一鱗半爪
yī lín bàn zhǎo
〖解釋〗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示例〗身後著作,年久多散佚,余遍為搜羅,僅得詩三帙,叢殘不具首尾,於諸集殆不過~耳。 ★清·葉廷琯《鷗波漁話·莪洲公詩》
一鱗片甲
yī lín piàn jiǎ
〖解釋〗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鱗半甲」。
〖出處〗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倖存,其字其詩遂不朽。」
〖示例〗
一鱗片爪
yī lín piàn zhǎo
〖解釋〗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鱗一爪」。
〖出處〗《〈王西彥小說選〉自序》:「現在重讀自己這一鱗片爪時,就愈益感覺到,對那個暴風雨前的黑暗時代,我們實在太需要宏偉的史詩了。」
〖示例〗
一鱗一爪
yī lín yī zhǎo
〖解釋〗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示例〗批評陶詩,用的正是現在的語言,~,雖然不是全韻,表現著陶詩給予現代的我們的影像。 ★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詩》
隱鱗藏彩
yǐn lín cáng cǎi
〖解釋〗比喻潛藏起來,等待時機。
〖出處〗《後漢書·逸民傳·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
〖示例〗
隱鱗戢翼
yǐn lín jí yì
〖解釋〗龍隱匿鱗甲,鳳收斂翅膀。比喻賢者隱居待時。
〖出處〗
〖示例〗
隱鱗戢羽
yǐn lín jí yǔ
〖解釋〗比喻賢者隱居待時。同「隱鱗戢翼」。
〖出處〗
〖示例〗
雲次鱗集
yún cì lín jí
〖解釋〗會聚;會合。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姜堯章自敘》:「薄海英才,雲次鱗集。」
〖示例〗
櫛比鱗次
zhì bǐ lín cì
〖解釋〗像梳子的齒和魚的鱗,密密地排列著。亦作「櫛比鱗差」。亦作「櫛比鱗臻」。
〖出處〗《元史·河渠志三》:「岸善崩者,密築江石以護之,上植楊柳,旁種蔓荊,櫛比鱗次,賴以為固。」
〖示例〗萬綠叢中的土屋,~的排列著。 ★冰心《最後的安息》
櫛比鱗臻
zhì bǐ lín zhēn
〖解釋〗像梳子的齒和魚的鱗,密密地排列著。同「櫛比鱗次」。
〖出處〗唐·范攄《雲溪友議》卷六:「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於錢唐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感其華麗,競為詩題於墓樹,櫛比鱗臻。」
〖示例〗
累死我啦!!終於打完了。就這些。總共49個!!!
㈤ 藏羽什麼意思
是人名。
小說《該死的穿越》中的人物。
㈥ 求邪欲之皇170章之後的
相愛了三年的男朋友結婚了,新娘不是她!
㈦ 求襄樊山或水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源於襄樊2006-8-18 作者:董梵谷堯 來源:襄樊日報·漢江都市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愛情傳說之一。「梁祝」、「孟姜女傳說」、「白蛇傳」基本已考證了傳說來源地的問題。牛郎織女傳說起源何處,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杜漢華運用古代典籍、史料、民間傳說、古天文學、古文字、地理學、歷史學等多種資料和多學科角度進行考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牛郎織女傳說源於襄樊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些經典古詩詞將中國人推崇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千百年來,牛郎織女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牛郎織女美麗的愛情傳說感染著人們。今年5月,國務院核定並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牛郎織女」傳說密切相關的七夕節與春節、中秋節等一起被列入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牛郎織女」、「七夕節」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但長期以來,關於這一傳說的發源地,眾說紛紜,一直困擾著學術界。近日,湖北省楚文化學會會員、江漢旅遊研究所所長、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杜漢華告訴記者,經過10多年考證、研究,他認為,七夕節和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在襄樊。七夕節來源於穿天節杜漢華說,早在新石器時代,夏人就已經在襄陽棲居,最早棲居的地方是距襄陽城西的萬山,後來才逐漸遷移到如今的襄陽城區地域。夏民族有崇石習俗,認為石頭是神性的物質,《淮南子·修務訓》載雲:「禹生於石」。又雲:「禹化為熊,塗山氏慚而化為石,於是生啟。」於是就產生了大禹是從石頭里生出來的神話傳說。相傳「禹母吞薏苡而生」,夏族先民認為薏苡這種植物,結籽疙疙瘩瘩,一串一串,生殖力特強。而襄樊漢江中的特產——有孔的石頭,形狀像薏苡,具有薏苡和石頭的雙重神力。採集這種石子,「以絲貫之,懸插於首」的穿天節習俗,就有生殖繁盛的象徵意義。據有關史料記載,「穿天節」的習俗從夏朝一直流傳到宋朝。據杜漢華推測,可能是在宋末元初襄陽戰役時,襄陽城被圍困6年,「穿天節」因此中斷,但它的影響卻一直在繼續,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襄陽城還流傳著一句俗話為「有窟眼兒的石頭都讓你撿走了(意思是讓你佔了便宜)。」杜漢華說,據有關史料記載,七夕節起源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漢代時才與牛郎織女傳說聯系在一起。杜漢華認為,「穿天節」活動的核心內容是「求小白石有穿者,以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祥。」「七夕節」活動的核心內容是「乞巧」穿七孔針「穿針線」,「乞巧」的文化內涵和穿天節活動的文化內涵一脈相承。「顯然,『七夕節』乞巧活動的穿針線,就是由『穿天節』的習俗演變而來。」牛郎織女故事的內容及演變史現在公認的牛郎織女傳說內容是:牛郎父母早逝後,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給牛郎一頭老牛。織女是天上一位聰明美麗的仙女,有一次她與其他仙女一道到銀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將織女的天衣偷走。織女不能重返天宮,遂與牛郎結成夫妻,生有一兒一女,自耕自織過著幸福美滿生活。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皮埋在井裡。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後,勃然大怒,派了天兵天將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急忙披上牛皮,挑著兒女來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劃,二人之間頓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逢七月七日,便有無數的喜鵲在天河兩岸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據杜漢華介紹,「牛郎、織女」的名稱,目前可見的最早出處為《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從這首詩歌可以看出,西周以前,人們眼中的牛郎織女只是天上的兩顆星,雖然把它們人格化了,但還沒成為傳說故事,看不出它們之間發生了愛情。到了秦漢時期,牽牛星織女星在人間有了重要的地位。劉邦建立都城長安時,仿照天上的星辰來建設自己的宮殿,把牽牛星、織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宮苑之中。「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附會了愛情故事。東漢時期的牛郎織女已具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已經有了愛情的因素,並且已有鵲橋相會的故事。只是故事情節還比較簡單。魏晉時期牛郎織女已經成為了夫婦。南朝梁殷芸的《小說》中較完整地描述了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情景,產生了牛郎織女故事的大致梗概。但那時的牛郎織女,仍然都只是天上的神仙夫婦而已,與後來的牛郎織女「人神戀愛」,區別甚大。到了唐宋時期,「牛郎織女」開始有了「人神戀愛」的要素,明清以後,才有了流傳到現在的牛郎織女比較完整的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傳說中的銀河是漢水杜漢華告訴記者,根據他的研究,牛郎織女傳說中天上的銀河,其實對應的就是人間的漢水。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早在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已有較發達的星象學。古人出於天人感應的觀念,常會把地上的景物比擬天上的星辰。漢水及沿岸的襄陽由於特殊歷史淵源、物產和地理形勢,被古人對應到天上,形成了「天河」及「牛郎織女」星辰。章太炎先生在《訄書》中曾說過:「漢之左右,謂之夏楚」。漢水兩岸的襄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非常大的兩個古老民族夏和楚生活過的地方。劉邦建立的漢朝和漢民族形成的發祥地,也在漢水流域。他們把自己生活過的清清的漢水和天上的淡淡的銀河聯系在一起,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把發生在漢水流域的民間故事和節俗與天上的星辰聯系起來,普及到民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就這樣,地上的「漢水」,也就成了天上的「雲漢」、「天漢」,在漢語中,銀河古稱為「雲漢」、「天河」、「天漢」,並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是合而為一的。「漢水流域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有:『戊申、己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的記載。過去襄陽府管轄的鄖西縣就存在著『天河』、『天河口』等地名,所屬的均縣(今丹江口市),還存在十分古老樸素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傳說故事。」杜漢華說。[page]牛郎織女傳說來源於襄樊的古代傳說杜漢華說,據他研究,牛郎織女傳說的內核,應該是來源於《詩經·漢廣》,而故事的三個因子,都與襄樊的古老神話一脈相承。杜漢華將「牛郎織女」傳說歸納出一個內核和三個因子。內核就是「牧夫」「苦戀」,三個因子是「人神戀愛」,即牛郎是凡人,織女是仙女,他們一個生活在人間,一個生活在天上,共同在人間結合成一個家庭;「羽(毛)衣」,即織女身著「仙衣」,可以在天上自由來往,仙衣實際上與飛禽的羽衣功能相同,是由羽衣演化而來。「毛衣」指老牛皮,也有飛行的功能,牛郎靠它飛上了天;「藏羽(毛)衣入井」,即為了留住仙妻,把有神力的羽(毛)衣藏在井裡。「確定故事的內核和因子,就為我論證牛郎織女傳說來源於襄樊確定了切入點。也為論證這個觀點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杜漢華介紹說,萬山是襄樊最古老的文化名山,是襄樊人的始祖生活之地,這里產生了南北文化交流的第一塊結晶《詩經·漢廣》詩、獨有的傳統節日「穿天節」和「鄭交甫會漢水女神」的傳說故事。《詩經·漢廣》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是一首男青年(或可認為是樵子、牧夫)苦戀追求心中的偶象卻可望而不可及的深情戀歌。「顯然,這就是牛郎『苦戀』織女的最古老注釋。」在研究過程中,杜漢華發現,史料記載確鑿的最早的人神戀愛,就是發生在襄樊萬山的「鄭交甫會漢水女神」故事。據劉向《列仙傳》記載,一位叫鄭交甫的青年,曾經在萬山見到漢水女神,漢水女神穿著華麗的服裝,親手解下佩帶的明珠送給鄭交甫。鄭交甫是北方男子,漢水女神在漢水南岸的萬山遊玩,雙方在此地相戀,故事內涵和地理位置,都與天上的牛郎織女星神和後來的牛郎織女傳說有諸多相合之處,二者有血脈相連的內在聯系。牛郎織女傳說中有關於羽(毛)衣的情節。楚人有「九頭鳥」「鬼鳥」「夜行游女」的故事,它們「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長期生活在襄樊的梁朝《荊楚歲時記》作者宗懍和唐代《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有專門記述,這些楚地神話是哺育滋養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特殊土壤、營養。上世紀60年代杜漢華還親耳聽過襄樊的一群不識字的老年婦女議論這些神話,說明這些神話在襄樊源遠流長。在襄陽峴山有座東晉釋道安創建的卧佛寺,寺旁有一眼古井,名叫虎皮井。這里流傳著一個藏「羽(毛)衣」入井的故事,據清同治年間楊宗時編篡的《襄陽縣志》記載,相傳唐代開元年間,一位姓崔的年輕書生進京趕考,在卧佛寺住宿,見一隻老虎進入寺內,脫下虎皮,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女子。崔生趁她不注意,把虎皮丟進了井中。這個女子尋找虎皮不見,只得跟隨崔生一道進京,成了他的夫人。這口井就被命名為虎皮井。唐代《原化記》也記述了這個故事。襄樊是梁武帝蕭衍稱帝之前的根據地,蕭衍命令殷芸寫了《小說》10卷,吳均寫《續齊諧記》,宗懍寫《荊楚歲時記》,這三位梁朝的官員都記述了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以及七夕民俗,足以證明襄陽在牛郎織女傳說及七夕節的起源和演變歷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在漢南北朝至唐宋這么一個『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孕育成型的關鍵時期,《詩經·漢廣》、「鄭交甫會漢水女神」及「虎皮井的傳說」,都為「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孕育成型提供了條件。再加上襄陽素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和唐宋兩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長安、洛陽、開封一帶時,這里更是輻射中國南北東西的交通熱線,歷代的南北戰爭、商貿、科考求官、游學觀光、人口流動和遷徙,從這里把牛郎織女的傳說,傳向了各地。」[page]「牛郎織女」起源地諸說辨析杜漢華告訴記者,「牛郎織女」與「梁祝」、「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被稱為中國四大愛情傳說,每個傳說的來歷都眾說紛紜,但除牛郎織女傳說以外,基本都已考證了傳說來源地的問題。近年來,包括河北、陝西、江蘇、山東、河南等在內的諸多省,都想自認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原生地。在日本、韓國,也有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故事在流傳,甚至還有觀點認為「牛郎織女」故事起源於日本。自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起源地的,目前可知的有:河北鹿泉、邢台,江蘇太倉,陝西西安,山東沂源,日本福岡等。「這些地方提出的一些說法,大多歷史短暫,史料不足,都缺少一脈相承的直接聯系,難以確認是起源地。我提出的漢水襄陽說,運用了古代典籍、史料、民間傳說、古天文學、古文字、地理學、歷史學等多種資料和多學科角度考證得出的結果。我寫的論文是國內第一篇通過大量翔實的資料論證,指出牛郎織女和七夕節具體起源地的論文。」杜漢華言之鑿鑿。十年辛苦作文章「怎麼想起研究這個題目的。」記者饒有興趣。「其實這也是一種責任感。」杜漢華說。「襄樊是座有著28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文化沉澱非常深厚,我有責任,有義務去為這個城市做點什麼,留下點什麼。」據杜漢華介紹,他的父親杜棣生原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傳統音樂和音樂史教師,1958年到襄樊後,對楚文化和江漢文化的研究矢志不渝,孜孜不倦,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省內外,甚至日本楚學界皆有影響。耳濡目染,杜漢華也一直關注著楚文化和江漢流域文化的研究工作。1992年,杜漢華完成《說「穿天節」》的詳細考證文章之後,一種奇妙的感覺在他大腦里產生了,就是七夕節與穿天節、牛郎織女傳說與鄭交甫傳說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就這樣,牛郎織女傳說源頭的考證工作就擺在了他的案頭。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也讓他越來越興奮,因為一直以來,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是空白,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似乎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話題。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研究這個問題、注重開發這個旅遊資源的人和地方越來越多。到了2002年以後,「上網一查,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的說法越來越多,但據我來看,真正言之有據的基本沒有。」杜漢華說。同時,這種現象也讓杜漢華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加緊了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工作,這十幾年來,他查閱了《史記》等大量正史和野史,去湖北省圖書館、武漢的各大圖書館及書店借閱購買資料,去各相關遺跡考察,終於完成了近2萬字的研究論文《「牛郎織女」「七夕節」源考》。目前,河南社科院主辦的《中州學刊》、《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萬方和維普資料庫均已收錄了杜漢華的論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名人談牛郎織女》一書中,也收錄了杜漢華關於牛郎織女起源地的相關文章。他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節」起源的論文通過了湖北省教育廳社科「十五」規劃研究項目結題評審。襄樊市委黨校的晉宏忠教授和襄樊學院文學院的張發祥教授在杜漢華的研究項目結題評審中認為:杜漢華關於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的研究,資料翔實,初步解決了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