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穿越古代 » 小說月報圖片最新

小說月報圖片最新

發布時間: 2024-10-19 19:53:31

㈠ 老捨生平簡介

(1)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2)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3)1899年老捨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

(4)1918年畢業,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兩年之後,晉升為京師教育局北郊勸學員,但是由於很難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舊勢力共事,很快便主動辭去了這份待遇優厚的職務,重新回到學校教書。

(5)1922年,受禮加入基督教,後在天津南開中學教國文,並在北京教育會、北京地方服務團工作。在此期間,他熱衷於社會服務事業,同時還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學補習英文。

(6)1932年,創作《貓城記》,並在《現代》雜志連載。此後幾年,老舍陸續創作了《離婚》和《月牙兒》等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7)1936年,老舍辭去山東大學教授一職專心從事寫作。9月,《駱駝祥子》在《宇宙風》連載,1939年該書由人間書屋正式發行。

(8)1938年,老舍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並全面負責總會的領導工作。同年7月,隨文協西遷重慶。

拓展資料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1939年,老舍翻譯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倫敦出版,譯名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為西方比較權威的《金瓶梅》譯本,先後發行四次。

1944年,創作並由良友復興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㈡ 鄭振鐸 代表作

著名文學史家,文物考古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及文學研究所所長

鄭振鐸,原名木官,字警民。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市),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1919年11月,與瞿秋白、耿濟之等人創辦《新社會》,宣傳「五四」新文化思想。1921年到上海先後主編《時事新報》的《學燈》和《文學旬刊》,1923年起主編《小說月報》。1925年,與葉聖陶、胡愈之等人合編《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1931年9月後,到北平燕京大學中文系任教,並主編《文學》月刊和《文學季刊》。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創辦大型文學叢刊《世界文庫》。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危險艱難的條件下,與許廣平等人組族陸穗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列寧文選》。新中國成立後,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文化兆卜部副部長,並兼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所長。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王國訪問時,因飛機失事而犧牲。

鄭振鐸的學術活動貫穿於他一生的工作中,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許多方面,其突出貢獻主要是在新文學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探討、中國文學史的建樹、中國文物考古學的開拓三個方面。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鄭振鐸堅持新文學的現實主義的方向。

他在《文學研究會叢書緣起》、《〈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序》、《文學的定義》、《文學與革命》等文章中,把文學比作「人生的鏡子」,主張文學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為此,他十分強調生活對於創作的重要作用。在長期的創作與研究過程中,鄭振鐸有完整的現實主義文學觀。他認為,第一,文學應當「為人生」;第二,我們需要的是血的文學,淚的文學,它們將成為中國文壇的趨向;第三,作品中不僅單純需要「血」與「淚」,而是必須顧到「文學」二字,必須有審美指向;第四,作者真切而深摯的「血」和「淚」的經驗與感覺,是審美指向成功的關鍵;第五,作品中要融化有作者的最高理想,以此來指導如何載取社會生活斷片,使作品顯示它的意義;這種最悉握高理想,又不是硬嵌進去的,而是「融化」進去的,使之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成為作品的靈魂。這就避免了標語口號式的文學。

鄭振鐸的學術活動中,對古典文學研究佔有重要地位,其中特別是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的關注的時間最長,成果也最為豐饒。早在「五四」新文學發韌之初,他就對整理古代文學遺產,發掘其中民主性精華有較清醒的認識,沒有絕對化地一味要打倒、要拋棄。他在主編《小說月報》伊始,就在該刊組織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的討論,並且自己撰文明確表示:「我主張在新文學運動的熱潮里,應有整理國故的一種舉動」。他把整理國故看成是新文化運動的題中應有之義。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史》,是鄭振鐸的一部代表作,標志著中國「俗文學」學科的正式建立。他把「大眾的」

視為俗文學的第一大特徵,認為「俗文學是發生於民間,為民眾所寫作,且為民眾而生存的」。同時,鄭振鐸還對俗文學本體進行研究,指出俗文學由集體創作,在民間流傳,廣大民眾既是俗文學的作者,又是它的傳播者和享受者。

鄭振鐸對中國美術史,特別是美術考古和古代社會生活方面的文物資料,進行了廣泛的收集和開拓性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他主持全國的文物管理和圖書館、博物館工作,兼管考古研究所工作,是新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的主要奠基人。鄭振鐸對中國古代版畫資料的收集與研究,花費了許多精力,他率先墾植了中國美術史上這片被人忽視的處女地。抗戰勝利以後,鄭振鐸就著手編纂《中國歷史參考圖譜》。

從1946年到1950年,這部24輯的《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出齊,共計618版,收錄各類圖片3003幅,從上古、殷商、春秋戰國,一直至清代,選錄了大量精緻的睛,特別是刊載了許多歷史發掘中尚未正式發表的考古照片,相當充分地體現了那個時期的考古成果,實在是難能可貴。

鄭振鐸還為部分圖譜撰寫了說明,既有各輯所涉歷史情況的總體說明,又有每個圖版和每幅圖片的具體介紹。這部「圖譜」,不僅為人民大眾學習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方便,對於搜集資料不易的史學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在鄭振鐸的生命路程和學術研究生涯中,他強調學術創新,認為創新是學術前進和發展的動力。1956年鄭振鐸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考古學組組長的名義,與尹達、夏鼐等一道,主持制訂了《考古學研究工作二十年遠景規劃》,這個規劃的基本設想是,考古研究的主要任務應該放在創新方面。這就是說,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提高田野考古的科學水平,以便取得翔實可靠的實物資料,然後利用這些新取得的資料,結合過去積累的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使考古學成為真正的歷史科學。鄭振鐸就是這樣,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完成了史學、文學、文物考古等方面一系列彪柄史冊的大工程。

(王保生)

鄭振鐸,原名木官,字警民。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市),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1919年11月,與瞿秋白、耿濟之等人創辦《新社會》,宣傳「五四」新文化思想。1921年到上海先後主編《時事新報》的《學燈》和《文學旬刊》,1923年起主編《小說月報》。1925年,與葉聖陶、胡愈之等人合編《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1931年9月後,到北平燕京大學中文系任教,並主編《文學》月刊和《文學季刊》。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創辦大型文學叢刊《世界文庫》。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危險艱難的條件下,與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列寧文選》。新中國成立後,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並兼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所長。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王國訪問時,因飛機失事而犧牲。

鄭振鐸的學術活動貫穿於他一生的工作中,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許多方面,其突出貢獻主要是在新文學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探討、中國文學史的建樹、中國文物考古學的開拓三個方面。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鄭振鐸堅持新文學的現實主義的方向。

他在《文學研究會叢書緣起》、《〈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序》、《文學的定義》、《文學與革命》等文章中,把文學比作「人生的鏡子」,主張文學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為此,他十分強調生活對於創作的重要作用。在長期的創作與研究過程中,鄭振鐸有完整的現實主義文學觀。他認為,第一,文學應當「為人生」;第二,我們需要的是血的文學,淚的文學,它們將成為中國文壇的趨向;第三,作品中不僅單純需要「血」與「淚」,而是必須顧到「文學」二字,必須有審美指向;第四,作者真切而深摯的「血」和「淚」的經驗與感覺,是審美指向成功的關鍵;第五,作品中要融化有作者的最高理想,以此來指導如何載取社會生活斷片,使作品顯示它的意義;這種最高理想,又不是硬嵌進去的,而是「融化」進去的,使之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成為作品的靈魂。這就避免了標語口號式的文學。

鄭振鐸的學術活動中,對古典文學研究佔有重要地位,其中特別是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的關注的時間最長,成果也最為豐饒。早在「五四」新文學發韌之初,他就對整理古代文學遺產,發掘其中民主性精華有較清醒的認識,沒有絕對化地一味要打倒、要拋棄。他在主編《小說月報》伊始,就在該刊組織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的討論,並且自己撰文明確表示:「我主張在新文學運動的熱潮里,應有整理國故的一種舉動」。他把整理國故看成是新文化運動的題中應有之義。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史》,是鄭振鐸的一部代表作,標志著中國「俗文學」學科的正式建立。他把「大眾的」

視為俗文學的第一大特徵,認為「俗文學是發生於民間,為民眾所寫作,且為民眾而生存的」。同時,鄭振鐸還對俗文學本體進行研究,指出俗文學由集體創作,在民間流傳,廣大民眾既是俗文學的作者,又是它的傳播者和享受者。

鄭振鐸對中國美術史,特別是美術考古和古代社會生活方面的文物資料,進行了廣泛的收集和開拓性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他主持全國的文物管理和圖書館、博物館工作,兼管考古研究所工作,是新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的主要奠基人。鄭振鐸對中國古代版畫資料的收集與研究,花費了許多精力,他率先墾植了中國美術史上這片被人忽視的處女地。抗戰勝利以後,鄭振鐸就著手編纂《中國歷史參考圖譜》。

從1946年到1950年,這部24輯的《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出齊,共計618版,收錄各類圖片3003幅,從上古、殷商、春秋戰國,一直至清代,選錄了大量精緻的睛,特別是刊載了許多歷史發掘中尚未正式發表的考古照片,相當充分地體現了那個時期的考古成果,實在是難能可貴。

鄭振鐸還為部分圖譜撰寫了說明,既有各輯所涉歷史情況的總體說明,又有每個圖版和每幅圖片的具體介紹。這部「圖譜」,不僅為人民大眾學習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方便,對於搜集資料不易的史學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在鄭振鐸的生命路程和學術研究生涯中,他強調學術創新,認為創新是學術前進和發展的動力。1956年鄭振鐸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考古學組組長的名義,與尹達、夏鼐等一道,主持制訂了《考古學研究工作二十年遠景規劃》,這個規劃的基本設想是,考古研究的主要任務應該放在創新方面。這就是說,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提高田野考古的科學水平,以便取得翔實可靠的實物資料,然後利用這些新取得的資料,結合過去積累的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使考古學成為真正的歷史科學。鄭振鐸就是這樣,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完成了史學、文學、文物考古等方面一系列彪柄史冊的大工程。

熱點內容
一隻左手總裁小說 發布:2024-11-24 00:45:41 瀏覽:375
重生六零年代東北小說 發布:2024-11-24 00:44:07 瀏覽:337
重生進宮為妃的小說 發布:2024-11-24 00:42:25 瀏覽:719
歡夜小說全文免費閱讀王亮 發布:2024-11-24 00:38:21 瀏覽:235
言情小說離婚後再愛 發布:2024-11-24 00:29:02 瀏覽:373
網路小說音頻論壇 發布:2024-11-24 00:26:36 瀏覽:984
校園文甜寵小說完結短篇 發布:2024-11-24 00:20:27 瀏覽:922
女主重生現代的玄學小說 發布:2024-11-24 00:19:54 瀏覽:19
金鎖記小說結局的看法 發布:2024-11-24 00:09:59 瀏覽:256
天涯寒盡染錦衣小說的結局 發布:2024-11-24 00:09:46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