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君在都市有聲小說
㈠ 西遊記小故事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土地說:「大力王即牛魔王也。」行者道:「這山本是牛魔王放的火,假名火焰山?」土地道:「不是不是,大聖若肯赦小神之罪,方敢直言。」行者道:「你有何罪?直說無妨。」土地道:「這火原是大聖放的。」行者怒道:「我在那裡,你這等亂談!我可是放火之輩?」土地道:「是你也認不得我了。此間原無這座山,因大聖五百年前大鬧天宮時,被顯聖擒了,壓赴老君,將大聖安於八卦爐內,煅煉之後開鼎,被你蹬倒丹爐,落了幾個磚來,內有餘火,到此處化為火焰山。我本是兜率宮守爐的道人,當被老君怪我失守,降下此間,就做了火焰山土地也。」豬八戒聞言恨道:「怪道你這等打扮!原來是道士變的土地!」行者半信不信道:「你且說,早尋大力王何故?』土地道:「大力王乃羅剎女丈夫。他這向撇了羅剎,現在積雷山摩雲洞。有個萬歲狐王,那狐王死了,遺下一個女兒,叫做玉面公主。那公主有百萬家私,無人掌管,二年前,訪著牛魔王神通廣大,情願倒陪家私,招贅為夫。那牛王棄了羅剎,久不回顧。若大聖尋著牛王,拜求來此,方借得真扇。一則扇息火焰,可保師父前進;二來永除火患,可保此地生靈;三者赦我歸天,回繳老君法旨。」行者道:「積雷山坐落何處?到彼有多少程途?」土地道:「在正南方。此間到彼,有三千餘里。」行者聞言,即吩咐沙僧、八戒保護師父,又教土地,陪伴勿回,隨即忽的一聲,渺然不見。那裡消半個時辰,早見一座高山凌漢。按落雲頭,停立巔峰之上觀看,真是好山——主
高不高,頂摩碧漢;大不大,根紥黃泉。山前日暖,嶺後風寒。山前日暖,有三冬草木無知;嶺後風寒,見九夏冰霜不化。龍潭接澗水長流,虎穴依崖花放早。水流千派似飛瓊,花放一心如布錦。灣環嶺上灣環樹,扢扠石外扢扌叉松。真個是高的山,峻的嶺,陡的崖,深的澗,香的花,美的果,紅的藤,紫的竹,青的松,翠的柳:八節四時顏不改,千年萬古色如龍。知
大聖看彀多時,步下尖峰,入深山,找尋路徑。正自沒個消息,忽見松陰下,有一女子,手摺了一枝香蘭,裊裊娜娜而來。大聖閃在怪石之旁,定睛觀看,那女子怎生模樣——主
嬌嬌傾國色,緩緩步移蓮。貌若王嬙,顏如楚女。如花解語,似玉生香。高髻堆青麃碧鴉,雙睛蘸綠橫秋水。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長。說什麼暮雨朝雲,真個是朱唇皓齒。錦江滑膩蛾眉秀,賽過文君與薛濤。齋
那女子漸漸走近石邊,大聖躬身施禮,緩緩而言曰:「女菩薩何往?」那女子未曾觀看,聽得叫問,卻自抬頭,忽見大聖的相貌醜陋,老大心驚,欲退難退,欲行難行,只得戰兢兢,勉強答道:「你是何方來者?敢在此間問誰?」大聖沉思道:「我若說出取經求扇之事,恐這廝與牛王有親,且只以假親托意,來請魔王之言而答方可。」那女子見他不語,變了顏色,怒聲喝道:「你是何人,敢來問我!」大聖躬身陪笑道:「我是翠雲山來的,初到貴處,不知路徑。敢問菩薩,此間可是積雷山?」那女子道:「正是。」大聖道:「有個摩雲洞,坐落何處?」那女子道:「你尋那洞做甚?」大聖道:「我是翠雲山芭蕉洞鐵扇公主央來請牛魔王的。」主
那女子一聽鐵扇公主請牛魔王之言,心中大怒,徹耳根子通紅,潑口罵道:「這賤婢,著實無知!牛王自到我家,未及二載,也不知送了他多少珠翠金銀,綾羅緞匹。年供柴,月供米,自自在在受用,還不識羞,又來請他怎的!」大聖聞言,情知是玉面公主,故意子掣出鐵棒大喝一聲道:「你這潑賤,將家私買住牛王,誠然是陪錢嫁漢!你倒不羞,卻敢罵誰!」那女子見了,唬得魄散魂飛,沒好步亂翙金蓮,戰兢兢回頭便走,這大聖吆吆喝喝,隨後相跟。原來穿過松陰,就是摩雲洞口,女子跑進去,撲的把門關了。大聖卻收了鐵棒,咳咳停步看時,好所在——主
樹林森密,崖削眯�曾。薜蘿陰冉冉,蘭蕙味馨馨。流泉漱玉穿修竹,巧石知機帶落英。煙霞籠遠岫,日月照雲屏。龍吟虎嘯,鶴唳鶯鳴。一片清幽真可愛,琪花瑤草景常明。不亞天台仙洞,勝如海上蓬瀛。齋
且不言行者這里觀看景緻,卻說那女子跑得粉汗淋淋,唬得蘭心吸吸,徑入書房裡面。原來牛魔王正在那裡靜玩丹書,這女子沒好氣倒在懷里,抓耳撓腮,放聲大哭。牛王滿面陪笑道:「美人,休得煩惱。有甚話說?」那女子跳天索地,口中罵道:「潑魔害殺我也!」牛王笑道:「你為甚事罵我?」女子道:「我因父母無依,招你護身養命。江湖中說你是條好漢,你原來是個懼內的庸夫!」牛王聞說,將女子抱住道:「美人,我有那些不是處,你且慢慢說來,我與你陪禮。」女子道:「適才我在洞外閑步花陰,折蘭采蕙,忽有一個毛臉雷公嘴的和尚,猛地前來施禮,把我嚇了個呆掙。及定性問是何人,他說是鐵扇公主央他來請牛魔王的。被我說了兩句,他倒罵了我一場,將一根棍子,趕著我打。若不是走得快些,幾乎被他打死!這不是招你為禍?害殺我也!」牛王聞言,卻與他整容陪禮,溫存良久,女子方才息氣。魔王卻發狠道:「美人在上,不敢相瞞,那芭蕉洞雖是僻靜,卻清幽自在。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個得道的女仙,卻是家門嚴謹,內無一尺之童,焉得有雷公嘴的男子央來,這想是那裡來的怪妖,或者假綽名聲,至此訪我,等我出去看看。」好魔王,拽開步,出了書房,上大廳取了披掛,結束了,拿了一條混鐵棍,出門高叫道:「是誰人在我這里無狀?」行者在旁,見他那模樣,與五百年前又大不同,只見——齋
頭上戴一頂水磨銀亮熟鐵盔,身上貫一副絨穿錦綉黃金甲,足下踏一雙卷尖粉底麂皮靴,腰間束一條攢絲三股獅蠻帶。一雙眼光如明鏡,兩道眉艷似紅霓。口若血盆,齒排銅板。吼聲響震山神怕,行動威風惡鬼慌。四海有名稱混世,西方大力號魔王。齋
這大聖整衣上前,深深的唱個大喏道:「長兄,還認得小弟么?」牛王答禮道:「你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么?」大聖道:「正是,正是,一向久別未拜。適才到此問一女子,方得見兄,豐采果勝常,真可賀也!」牛王喝道:「且休巧舌!我聞你鬧了天宮,被佛祖降壓在五行山下,近解脫天災,保護唐僧西天見佛求經,怎麼在號山枯松澗火雲洞把我小兒牛聖嬰害了?正在這里惱你,你卻怎麼又來尋我?」大聖作禮道:「長兄勿得誤怪小弟。當時令郎捉住吾師,要食其肉,小弟近他不得,幸觀音菩薩欲救我師,勸他歸正。現今做了善財童子,比兄長還高,享極樂之門堂,受逍遙之永壽,有何不可,返怪我耶?」牛王罵道:「這個乖嘴的猢猻!害子之情,被你說過,你才欺我愛妾,打上我門何也?」大聖笑道:「我因拜謁長兄不見,向那女子拜問,不知就是二嫂嫂。因他罵了我幾句,是小弟一時粗鹵,驚了嫂嫂。望長兄寬恕寬恕!」牛王道:「既如此說,我看故舊之情,饒你去罷。」大聖道:「既蒙寬恩,感謝不盡,但尚有一事奉瀆,萬望周濟周濟。」牛王罵道:「這猢猻不識起倒!饒了你,倒還不走,反來纏我!什麼周濟周濟!」大聖道:「實不瞞長兄,小弟因保唐僧西進,路阻火焰山,不能前進。詢問土人,知尊嫂羅剎女有一柄芭蕉扇,欲求一用。昨到舊府,奉拜嫂嫂,嫂嫂堅執不借,是以特求長兄。望兄長開天地之心,同小弟到大嫂處一行,千萬借扇扇滅火焰,保得唐僧過山,即時完璧。」牛王聞言,心如火發,咬響鋼牙罵道:「你說你不無禮,你原來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來尋我!且又趕我愛妾!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你既欺我妻,又滅我妾,多大無禮?上來吃我一棍!」大聖道:「哥要說打,弟也不懼,但求寶貝,是我真心,萬乞借我使使!」牛王道:「你若三合敵得我,我著山妻借你;如敵不過,打死你,與我雪恨!」大聖道:「哥說得是,小弟這一向疏懶,不曾與兄相會,不知這幾年武藝比昔日如何,我兄弟們請演演棍看。」這牛王那容分說,掣混鐵棍劈頭就打。這大聖持金箍棒,隨手相迎。兩個這場好鬥——齋
金箍棒,混鐵棍,變臉不以朋友論。那個說:「正怪你這猢猻害子情!」這個說:「你令郎已得道休嗔恨!」那個說:「你無知怎敢上我門?」這個說:「我有因特地來相問。」一個要求扇子保唐僧,一個不借芭蕉忒鄙吝。語去言來失舊情,舉家無義皆生忿。牛王棍起賽蛟龍,大聖棒迎神鬼遁。初時爭斗在山前,後來齊駕祥雲進。半空之內顯神通,五彩光中施妙運。兩條棍響振天關,不見輸贏皆傍寸。知
這大聖與那牛王斗經百十回合,不分勝負。正在難解難分之際,只聽得山峰上有人叫道:「牛爺爺,我大王多多拜上,幸賜早臨,好安座也。」牛王聞說,使混鐵棍支住金箍棒,叫道:「猢猻,你且住了,等我去一個朋友家赴會來者!」言畢,按下雲頭,徑至洞里。對玉面公主道:「美人,才那雷公嘴的男子乃孫悟空猢猻,被我一頓棍打走了,再不敢來,你放心耍子。我到一個朋友處吃酒去也。」他才卸了盔甲,穿一領鴉青剪絨襖子,走出門,跨上辟水金睛獸,著小的們看守門庭,半雲半霧,一直向西北方而去。主
大聖在高峰上看著,心中暗想道:「這老牛不知又結識了什麼朋友,往那裡去赴會,等老孫跟他走走。」好行者,將身幌一幌,變作一陣清風趕上,隨著同走。不多時,到了一座山中,那牛王寂然不見。大聖聚了原身,入山尋看,那山中有一面清水深潭,潭邊有一座石碣,碣上有六個大字,乃「亂石山碧波潭」。大聖暗想道:「老牛斷然下水去了。水底之精,若不是蛟精,必是龍精魚精,或是龜鱉黿鼉之精,等老孫也下去看看。古
好大聖,捻著訣,念個咒語,搖身一變,變作一個螃蟹,不大不小的,有三十六斤重,撲的跳在水中,徑沉潭底。忽見一座玲瓏剔透的牌樓,樓下拴著那個辟水金睛獸,進牌樓裡面,卻就沒水。大聖爬進去,仔細看時,只見那壁廂一派音樂之聲,但見——古
朱宮貝闕,與世不殊。黃金為屋瓦,白玉作門樞。屏開玳瑁甲,檻砌珊瑚珠。祥雲瑞藹輝蓮座,上接三光下八衢。非是天宮並海藏,果然此處賽蓬壺。高堂設宴羅賓主,大小官員冠冕珠。忙呼玉女捧牙郤,催喚仙娥調律呂。長鯨鳴,巨蟹舞,鱉吹笙,鼉擊鼓,驪頷之珠照樽俎。鳥篆之文列翠屏,蝦須之簾掛廊廡。八音迭奏雜仙韶,宮商響徹遏雲霄。青頭鱸妓撫瑤瑟,紅眼馬郎品玉簫。鱖婆頂獻香獐脯,龍女頭簪金鳳翹。吃的是,天廚八寶珍羞味;飲的是,紫府瓊漿熟醞醪。主
那上面坐的是牛魔王,左右有三四個蛟精,前面坐著一個老龍精,兩邊乃龍子龍孫龍婆龍女。正在那裡觥籌交錯之際,孫大聖一直走將上去,被老龍看見,即命:「拿下那個野蟹來!」龍子龍孫一擁上前,把大聖拿住。大聖忽作人言,只叫:「饒命,饒命!」老龍道:「你是那裡來的野蟹?怎麼敢上廳堂,在尊客之前,橫行亂走?快早供來,免汝死罪!」好大聖,假捏虛言,對眾供道:——知
生自湖中為活,傍崖作窟權居。蓋因日久得身舒,官受橫行介士。古
踏草拖泥落索,從來未習行儀。不知法度冒王威,伏望尊慈恕罪!」齋
座上眾精聞言,都拱身對老龍作禮道:「蟹介士初入瑤宮,不知王禮,望尊公饒他去罷。」老龍稱謝了。眾精即教:「放了那廝,且記打,外面伺候。」大聖應了一聲,往外逃命,徑至牌樓之下,心中暗想道:「這牛王在此貪杯,那裡等得他散?就是散了,也不肯借扇與我。不如偷了他的金睛獸,變做牛魔王,去哄那羅剎女,騙他扇子,送我師父過山為妙。」主
好大聖,即現本象,將金睛獸解了韁繩,撲一把跨上雕鞍,徑直騎出水底。到於潭外,將身變作牛王模樣,打著獸,縱著雲,不多時,已至翠雲山芭蕉洞口,叫聲:「開門!」那洞門里有兩個女童,聞得聲音開了門,看見是牛魔王嘴臉,即入報:「奶奶,爺爺來家了。」那羅剎聽言,忙整雲鬟,急移蓮步,出門迎接。這大聖下雕鞍,牽進金睛獸;弄大膽,誆騙女佳人。羅剎女肉眼,認他不出,即攜手而入。著丫鬟設座看茶,一家子見是主公,無不敬謹。須臾間,敘及寒溫。「牛王」道:「夫人久闊。」羅剎道:「大王萬福。」又雲:「大王寵幸新婚,拋撇奴家,今日是那陣風兒吹你來的?』大聖笑道:「非敢拋撇,只因玉面公主招後,家事繁冗,朋友多顧,是以稽留在外,卻也又治得一個家當了。」又道:「近聞悟空那廝保唐�僧,將近火焰山界,恐他來問你借扇子。我恨那廝害子之仇未報,但來時,可差人報我,等我拿他,分屍萬段,以雪我夫妻之恨。」羅剎聞言,滴淚告道:「大王,常言說,男兒無婦財無主,女子無夫身無主。我的性命,險些兒不著這猢猻害了!」大聖聽得,故意發怒罵道:「那潑猴幾時過去了?」羅剎道:「還未去,昨日到我這里借扇子,我因他害孩兒之故,披掛了輪寶劍出門,就砍那猢猻。他忍著疼,叫我做嫂嫂,說大王曾與他結義。」大聖道:「是五百年前曾拜為七兄弟。」羅剎道:「被我罵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動手,後被我一扇子扇去。不知在那裡尋得個定風法兒,今早又在門外叫喚。是我又使扇扇,莫想得動。急輪劍砍時,他就不讓我了。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緊關上門。不知他又從何處,鑽在我肚腹之內,險被他害了性命!是我叫他幾聲叔叔,將扇與他去也。」大聖又假意捶胸道:「可惜,可惜!夫人錯了,怎麼就把這寶貝與那猢猻?惱殺我也!」羅剎笑道:「大王息怒。與他的是假扇,但哄他去了。」大聖問:「真扇在於何處?」羅剎道:「放心,放心!我收著哩。」叫丫鬟整酒接風賀喜,遂擎杯奉上道:「大王,燕爾新婚,千萬莫忘結發,且吃一杯鄉中之水。」大聖不敢不接,只得笑吟吟,舉觴在手道:「夫人先飽,我因圖治外產,久別夫人,早晚蒙護守家門,權為酬謝。」羅剎復接杯斟起,遞與大王道:「自古道,妻者齊也,夫乃養身之父,講什麼謝。」兩人謙謙講講,方才坐下巡酒。大聖不敢破葷,只吃幾個果子,與他言言語語。齋
酒至數巡,羅剎覺有半酣,色情微動,就和孫大聖挨挨擦擦,搭搭拈拈,攜著手,俏語溫存,並著肩,低聲俯就。將一杯酒,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卻又哺果。大聖假意虛情,相陪相笑,沒奈何,也與他相倚相偎。果然是——古
釣詩鉤,掃愁帚,破除萬事無過酒。男兒立節放襟懷,女子忘情開笑口。面赤似夭桃,身搖如嫩柳。絮絮叨叨話語多,捻捻掐掐風情有。時見掠雲鬟,又見輪尖手。幾番常把腳兒蹺,數次每將衣袖抖。粉項自然低,蠻腰漸覺扭。合歡言語不曾丟,酥胸半露松金鈕。醉來真個玉山頹,餳眼摩娑幾弄醜。古
大聖見他這等酣然,暗自留心,挑鬥道:「夫人,真扇子你收在那裡?早晚仔細。但恐孫行者變化多端,卻又來騙去。」羅剎笑嘻嘻的,口中吐出,只有一個杏葉兒大小,遞與大聖道:「這個不是寶貝?」大聖接在手中,卻又不信,暗想著:「這些些兒,怎生扇得火滅?怕又是假的。」羅剎見他看著寶貝沉思,忍不住上前,將粉面躭在行者臉上,叫道:「親親,你收了寶貝吃酒罷,只管出神想什麼哩?」大聖就趁腳兒蹺問他一句道:「這般小小之物,如何扇得八百里火焰?」羅剎酒陶真性,無忌憚,就說出方法道:「大王,與你別了二載,你想是晝夜貪歡,被那玉面公主弄傷了神思,怎麼自家的寶貝事情,也都忘了?只將左手大指頭捻著那柄兒上第七縷紅絲,念一聲『苾噓呵吸嘻吹呼』,即長一丈二尺長短。這寶貝變化無窮!那怕他八萬里火焰,可一扇而消也。」大聖聞言,切切記在心上,卻把扇兒也噙在口裡,把臉抹一抹,現了本象,厲聲高叫道:「羅剎女!你看看我可是你親老公!就把我纏了這許多醜勾當!不羞,不羞!」那女子一見是孫行者,慌得推倒桌席,跌落塵埃,羞愧無比,只叫「氣殺我也,氣殺我也!」主
這大聖,不管他死活,捽脫手,拽大步,徑出了芭蕉洞,正是無心貪美色,得意笑顏回。將身一縱,踏祥雲,跳上高山,將扇子吐出來,演演方法。將左手大指頭捻著那柄上第七縷紅絲,念了一聲苾噓呵吸嘻吹呼,果然長了有一丈二尺長短。拿在手中,仔細看了又看,比前番假的果是不同。只見祥光幌幌,瑞氣紛紛,上有三十六縷紅絲,穿經度絡,表裡相聯。原來行者只討了個長的方法,不曾討他個小的口訣,左右只是那等長短。沒奈何,只得搴在肩上,找舊路而回不題。齋
卻說那牛魔王在碧波潭底與眾精散了筵席,出得門來,不見了辟水金睛獸。老龍王聚眾精問道:「是誰偷放牛爺的金睛獸也?」眾精跪下道:「沒人敢偷,我等俱在筵前供酒捧盤,供唱奏樂,更無一人在前。」老龍道:「家樂兒斷乎不敢,可曾有甚生人進來?」龍子龍孫道:「適才安座之時,有個蟹精到此,那個便是生人。」牛王聞說,頓然省悟道:「不消講了!早間賢友著人邀我時,有個孫悟空保唐僧取經,路遇火焰山難過,曾問我求借芭蕉扇。我不曾與他,他和我賭斗一場,未分勝負。我卻丟了他,徑赴盛會。那猴子千般伶俐,萬樣機關,斷乎是那廝變作蟹精,來此打探消息,偷了我獸,去山妻處騙了那一把芭蕉扇兒也!」眾精見說,一個個膽戰心驚,問道:「可是那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么?」牛王道:「正是。列公若在西天路上,有不是處,切要躲避他些兒。」老龍道:「似這般說,大王的駿騎,卻如之何?」牛王笑道:「不妨,不妨,列公各散,等我趕他去來。」齋
遂而分開水路,跳出潭底,駕黃雲,徑至翠雲山芭蕉洞。只聽得羅剎女跌腳捶胸,大呼小叫,推開門,又見辟水金睛獸拴在下邊,牛王高叫:「夫人,孫悟空那廂去了?」眾女 童看見牛魔,一齊跪下道:「爺爺來了?」羅剎女扯住牛王,磕頭撞腦,口裡罵道:「潑老天殺的!怎樣這般不謹慎,著那猢猻偷了金睛獸,變作你的模樣,到此騙我!」牛王切齒道:「猢猻那廂去了?」羅剎捶著胸膛罵道:「那潑猴賺了我的寶貝,現出原身走了!氣殺我也!」牛王道:「夫人保重,勿得心焦,等我趕上猢猻,奪了寶貝,剝了他皮,銼碎他骨,擺出他的心肝,與你出氣!」叫:「拿兵器來!」女童道:「爺爺的兵器,不在這里。」牛王道:「拿你奶奶的兵器來罷!」侍婢將兩把青鋒寶劍捧出。牛王脫了那赴宴的鴉青絨襖,束一束貼身的小衣,雙手綽劍,走出芭蕉洞,徑奔火焰山上趕來。正是那:忘恩漢,騙了痴心婦;烈性魔,來近木叉人。
㈡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紅樓夢>>作者簡介,<<水滸傳>>作者簡介,<<三國演義>>作者簡介,要詳細的!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公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里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里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里,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里,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施耐庵生平
元成宗元貞二年丙申(1296)1歲
十月初二誕生於泰州海陵縣白駒場(現屬江蘇大豐市白駒鎮),取名彥端,字子安。屬相:猴。父親施元
德,字長卿;母親卞淑貞,與蘇州楓橋遷鹽城便倉卞氏為同一支。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13歲
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
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15歲
繼續在季氏家塾就讀。
延佑元年寅(1314)19歲
實行科舉,史稱「延佑科舉」,此前的元朝科舉已廢。這一年考中秀才。因在季氏家塾就讀時間較長,交誼
甚厚,所以與季氏女兒季丹紅結婚。
延佑七年庚申(1320)25歲
被蘇州官吏於諸戶內特別推薦為孝行信義。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29歲
赴杭州參加江浙行省鄉試,中舉人。
天歷三年至順元年庚午(1330)35歲
赴大都(北京)會試途中,考察梁山泊,應試不第。
至順二年辛未(1331)36歲
因地方政府推薦稱「鄉貢進士」或「賜進士」。經國子監司業劉本善推薦,任鄆城縣訓導。
元寧宗至順三年壬申(1332)37歲
繼續在鄆城縣訓導任上,力倡農桑,搜集水滸英雄軼事。
至順四年元惠宗元統元年癸酉(1333)38歲
再赴大都(北京)會試,應試不第。浙江青田(現文成)人劉伯溫作《龍虎台賦》,中三甲第二名進士。因
同為江浙行省人,同應會試,故有同窗之稱。
元統二年甲戍(1334)39歲
赴任錢塘縣丞,想有所作為,但大權掌握在達魯花赤手中。
元統三年至元元年乙亥(1335)40歲
繼續在錢塘縣丞任上。從元代中葉起,元雜劇的中心由大都南移至杭州,搜集整理水滸戲。
至元二年丙子(1336)41歲
「官錢塘二載」之後辭官歸蘇州故里。蘇州懷胥橋北有施家巷,閶門外有施子祠。先祖是孔子高足施之常後
裔,唐朝時從吳興(湖州)遷至蘇州,傳至施耐庵是十五世。這一年,劉伯溫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丞。
至元三年丁丑(1337)42歲
在蘇州設塾教書。並漫遊四方。
至元六年庚辰(1340)45歲
劉伯溫辭官江西,赴丹徒任教,在蘇州教書的施耐庵應歐陽修後裔、丹徒太守之邀,與劉伯溫相會。
至正元年辛已(1340)46歲
應劉伯溫之邀,赴溫州(鹿城)同游江心嶼,赴處州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現屬文成縣)訪劉伯溫故里。
伯溫隱居力學三年,作《百戰奇略》。
至正七年丁亥(1347)52歲
在蘇州設館,收太原清徐人羅貫中為門徒,羅貫中約18歲,是「有志圖王者」。
至正八年戊子(1348)53歲
台州方國珍起兵反元。
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56歲
四月,賈魯治黃河。
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起義。
八月,徐壽輝在蘄州起義,國號天完,改元治平。
芝麻李佔領徐州,次年被元軍鎮壓。
劉伯溫帶病從杭州返回青田,施耐庵往來於蘇州與泰州白駒場之間。
吳承恩字汝忠,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屬射陽縣,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自署「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淮安地處淮水之南,古代又曾屬過淮陰縣,故吳承恩在署名時,前面往往冠以「淮陰」二字。
吳承恩先世漣水人。他在為他父親撰寫的墓誌銘中,雖能說清由他向上五代的情況,但對遷淮時間卻沒有明確交代。據此推測他家遷淮當在五世之前,即至遲在明初已遷居淮安了。元末,由於戰爭頻仍,淮安土著人口銳減,據曹鑣《淮城信今錄》,僅存潘、劉、楊、吳、李、王關等七家。明太祖實行移民政策,來淮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吳承恩家由北南遷,當不屬於這個潮流,可能是破產農民的流遷。
吳家遷居府城後,就在商業繁榮的河下落戶。起初,可能是經營小商業,後來由商而儒,並且出了靠讀書做小官為生的兩代人:曾祖吳銘做過浙江餘姚縣的訓導;祖父吳貞由例貢做過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的教偷。訓導與教渝都是官微俸薄的學官,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妻兒往往不能團聚在一起。當吳承恩父親吳銳四歲時,其母梁氏帶著他一起去仁和,夫妻母子團聚以享天倫之樂。當梁氏母子到仁和後未數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吳貞競病逝於任所。梁氏無奈,只得攜帶四歲的孤兒回准。由於他家兩代經營的是「九儒十丐」的「窮儒」,既無什麼積蓄,更無地產收入,所以,家境越來越窮。因為窮,又無親友接濟,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比別的孩子遲了好幾年,才開始進入社學讀書。因為無錢給社學先生送禮,先生就不教吳銳了。但是,吳銳很聰明,在旁邊偷聽,居然學得很好。吳銳的聰慧雖然得到先生的贊賞,但終因窮困而輟學了。吳銳輟學以後,娶了小商人的女兒徐氏,理起了祖上的舊業,開始跟著他的岳父經營彩縷文糓的生意。
吳銳得子很遲,大約到了四十一歲才生下吳承恩。這年是明正德元年(公元l506年),正好是明武宗皇帶即位的第一年。新皇踐祚,覃恩天下,萬方承而沐之,所以,吳銳立即肇賜他一個嘉名:承恩。他希望他長大以後,重操儒業,為國為君做一番事業。
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穎悟。據記載,他「生有異質,甫周歲未行時,從壁間以粉土為畫,無不肖物。」甚至能畫飛著的天鵝。隨著年齡的長大,他的才華越來越表現出來。他能「讀書目數行下」,「工制藝,博極群書」。同時,他興趣極為廣泛。他愛填詞度曲,小令套數,作品很精湛,後來還曾汰選《花間集》和《草堂詩余》匯成一部《花草新編》。他喜愛繪畫,山水人物無不妙肖,「觀者以為通神佳手」。到了成年以後他不再作畫了,所以未見他的畫作流傳下來。但是,從他的作品《序伎贈寫真李山人》中看來,他對繪畫的理論很有研究而且很有見地。吳承恩對圍棋也很精通,他曾為當時圍棋國手鮑景遠、李釜分別寫過圍棋歌,把奕棋的布局與歷史軍事戰爭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有張有弛,形象生動。他在《西遊記》第十回中敘述唐太宗與魏徵博奕時,也曾捏出一段《爛柯經》來,對腹邊角、斷連疏密等等戰略戰術,大發了一通議論。吳承恩還擅長書法,他的書法藝術師承虞世南和歐陽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巧合:據說歐陽詢外貌生得象猴,長孫無忌嘲笑他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後人進而附會出一個《補江總白猿傳》。說梁將歐陽紇南征,其妻在長樂為猿妖所攝。當歐陽紇滅猿獲妻時,其妻已與白猿有孕。後生一子,就是歐陽詢,能文善書而貌絕類猿。吳承恩恰恰正是描寫猴王的專家,不知他是不是曾從這個故事裡得到過一點啟示。吳承恩的書法當時頗負盛名,家鄉一帶的金石碑牌多出其手。他在長興做官時,也曾書寫了三塊石碑。吳承恩還喜愛收藏名人書畫法貼。著名的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書的《婆羅樹碑》舊拓,就是他收藏的。這個碑文中談到的婆羅樹本產在印度,據說釋迦牟尼就是在這種樹下圓寂的。這本來也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西遊記》中幾處說到了「婆羅雙樹」,可知這個舊拓法書對他創作《西遊記》曾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吳承恩喜愛詩書禮樂,擅長琴棋書畫。至「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因此,他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正德十五年(公元1519年)閏八月,中了探花在翰林院任編修六年的蔡昂第一次回家,大宴賓客,炫耀鄉里。當時一些達官文人均以能夠被邀請赴宴,甚至哪怕一見面、一接談都引以為榮耀。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吳承恩,登門言事,應對機智、敏捷,立即受到探花郎蔡翰林的賞識,奉為上賓,一時引起多少人的羨慕啊!吳承恩本人二十年後對此事依然記憶猶新。當時被譽為「金陵四大家」和「十才子」之一的寶應朱應登,見了吳承恩便「愛如己子,謂汝忠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因此,吳承恩學問日進、才名藉甚,一時投刺造廬,「乞言問字者恆相屬」。吳承恩也經常為官府和縉紳促刀撰文,常游於南京、蘇州一帶。他與朱日藩深交莫逆,唱和不輟;曾受到王寵的賞識,多次互通書簡;還曾與文徵明唱和於石湖之上,與友人登臨金山寺。一時詩篇雅興不絕,對前程充滿幻想。
吳承恩才華橫溢,文名鵲起,就連督學使者也「奇其文」,認為他「叨一第如拾一芥耳」。照理說,他在科學(舉?)道路上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他在科場上極不得意,考了多少次竟連一個舉人都未能考中。直至嘉靖二十九年他已四十五歲的時候,才考上一個歲貢生。這種現象,充分說明當時的社會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科舉上的不得意,滿腹經綸無法貨與帝王家,這個殘酷的事實,給了吳承恩以無情的打擊,使得他精神苦悶而彷徨。加之,他出身寒微,因而到處受人白眼。吳承恩的父親是老老實實的商人,對於官府和胥吏的欺壓和敲詐,一向是逆來順受,寧願受欺受壓,萬事不與人爭。因而被人稱為「痴子」。吳承恩小時在市上玩,常被人呼為「吳痴子的兒子」。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埋下憤恨和反抗的種子。他早就立志,好好讀書,長大做官,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不得已只好讀書自娛,憤嫉著書,發泄不平之氣。
吳承恩壯年時代即開始創作他的名著《西遊記》。《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創作這樣一部小說,必須熟練地掌握大量神話故事和寫作技能,而吳承恩恰恰充分具備了這個條件。吳承恩的父親是個質朴君子,無事即攜領他的獨生子遍游近郊的古寺叢林,常在其中俯仰徘徊。有時一邊看著泥塑木雕的神像和紅綠彩繪壁畫,一邊給吳承恩講述優美神奇的民間故事,諸如龜山無支祈、龍窩大聖堂、龍興寺旃檀佛像、十王堂的地府、老君殿的道士、雷神殿的雷神等等故事,使吳承恩從小即產生好聽奇聞的習性。這種習性使得他後來搜集了大量的神話資料,以至他創作了百回八十萬言的長篇巨著,並成為世界文壇上的瑰寶。他在《禹鼎志•序》中說:「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學社時,每偷閱市廛野言稗史,懼為父、師呵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這說明他三十歲後即搜集了非常多的奇聞,並有了摹仿創作的打算了。他在《禹鼎志》創作完後曾經說過:「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也就是說,是神怪故事在推動他寫作,而不是他搜索神怪故事再去寫作的;在運用神怪故事寫作上,他已進入了一個運用自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自由王國了。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是有許多有利條件的。唐僧西天取經故事是一個古老的題材,從五代以來即逐漸被引入說話、戲劇中。到了吳承恩時代,人們可以讀到《西遊記》評話,聽到藝人說這類故事,看到藝人搬演這類戲劇,這些都是取材的良好條件。但是這些話本、戲劇,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古拙,藝術性也不高。吳承恩沒有簡單地利用,而是加以再創造,「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繪」,使得故事完全改觀。因為吳承恩稟性「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以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寓以玩世不恭的情趣,嘲笑諷刺了閻君、龍王、玉帝、佛祖等一切「至高至尊」的神佛。第五回,當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時,孫公然不理,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詩酒且圖今日樂,功名休問幾時成。」這正是吳承恩本人功名失意的思想反映。
吳承恩當時並沒有將《西遊記》寫完,他只寫了前面的十幾回。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被薦為歲貢生,入京求官,因而中斷了他的寫作。但是,他的這部分作品,當時即被傳抄出去,並被書賈刊刻流傳海內了。
嘉靖二十九年春天,吳承恩應貢進北京,在京住了六個月,並沒有求到官,只被分到南京國子監讀書。他在北京看到兩件事:一是八月俺答兵圍北京,他親身經歷了一場北京保衛戰;二是淮安同鄉好友張侃,因循例為丁汝夔事諫言被廷杖削職為民。他看到當時社會政治如此黑暗,發出「世味由來已備嘗,鷗心寧復到鵷行」的感慨,於是,就在當年秋天匆匆忙忙地回家了。
回淮以後,他一半時間在南京國子監讀書,一半時間來回於淮安家鄉。這期間,他的愛子鳳毛不幸夭拆,以後他就沒有再生兒子,就將他表外孫丘度領在身邊,精心課讀培養,後來中了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嘉靖三十八年,他利用一個暑天,編了一本選詞集《花草新編》,現在上海圖書館還收藏著這本書的殘抄本。嘉靖四十年左右,他又娶了第二個夫人牛氏。吳承恩在南京國子監沒有什麼事做,只是和一些文人如何良俊、何良傅、文彭、文嘉、黃姬水、朱日藩等人飲酒賦詩而已。
嘉靖四十三年冬天,因為應在北京做吏部侍郎的好友李春芳的敦請,吳承恩第二次到北京去,希望銓選到一官半職,使其生活有所著落。這時他已年近六旬了,由於生活困窘而老母尚在,他只好遵母命、應友約進京去了。然而依然不很順利,在北京耽了一年,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才得到一個長興縣丞的職務。雖然官不大,又遠離家鄉,他總算是做了官了,所以他還是高高興興地去上任了。因為他文名早就揚出去了,許多人都知道他的文筆,他一到杭州,就被上司、縉紳請了去捉刀,撰了一篇篇書序、碑文、書啟。到了長興,人們羨慕他的書法,曾在一天之內請他書寫了三通碑文。這三篇碑文石刻,至今還留在人間。這階段,他個人的詩作也很多。但不久,因與上司不合,便拂袖離任回淮了。接著又被選補為「荊王府紀善」,可能又到那裡做了一段時間的官。此後,他就一直在家,繼續從事他的《西遊記》的寫作。
《西遊記》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最後完成定稿的。
百回本《西遊記》一經問世,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當時人將它目(?)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後來又被人們列為我國古代小說四部名著之一。自它產生以後,其他關於「西遊」題材的小說立即相形見絀,喪失存在價值;而百回本《西遊記》則逐漸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書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生動,令人喜愛。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已經作為英勇頑強、敢於藐視困難、敢於戰斗的英雄的代表了。幾百年來流傳不衰,幾乎婦孺皆知。可惜因為種種原因,當時各種版本《西遊記》都未署上吳承恩的名字,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不知道此書真正的作者就是他。他的著作權無端被元初道士丘處機所攘奪,直到「五四」以後,魯迅先生才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現在,隨著《西遊記》的大量外譯,吳承恩的名字已傳遍了五洲四海。
吳承恩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長篇小說《西遊記》,其他方面都被掩映了。其實,吳承恩的詩歌藝術造詣也很深。他的詩清新可愛,富有強烈的人民性,例如《舟行》:「白鷺群翻隔浦風,斜陽遙映樹重重。前村一片雲將雨,閑倚船窗看掛龍。」是多麼清新雋永啊!《夏日》詩雲:「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廉夢秋雨;豈知寒燠運天功,為我黎民實禾黍。」這是勞動人民的心聲。著名的《二郎搜山圖歌》更是膾炙人口。吳承恩的詩出自胸臆,不剽擬古人,沖破七子籠罩當時文壇的迷霧,自成一家,是很不簡單的。清人丁宴將他與冰壑老人、張虞山並提,稱為明代淮安之鼎足,「謝華啟秀各名一家」。陳文燭則將他與淮人陸賈、枚乘、匡衡、陳琳、鮑照、趙嘏、張耒相比擬,稱他為「文潛以後,一人而已。」
公元1582年,也就是明萬曆十年,吳承恩年老多病,卒於淮安家中,終年七十七歲,葬於淮安城南二十里灌溝(今馬甸鄉二堡村)祖塋中。1982年在吳承恩逝世四百周年之際,淮安縣人民政府拔款重修了他的陵墓,以迎接全國研究《西遊記》的專家、學者,在他的家鄉淮安召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曹雪芹(約1715 ~ 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先世為漢人,很早就加入滿洲旗籍,隸屬滿洲正
曹雪芹(約1715~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後,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屬於最高統治層中的成員。出身貴族世家,經歷了一個封建富豪家庭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代的豪華生活,使他熟悉了貴族大家庭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人情和世態。晚年的貧困潦倒,使他能夠更清醒地、深刻地觀察生活,看清剝削階級的腐朽和罪惡。有了這樣一個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礎,再加上他的進步的思想意識,良好的藝術修養,認真的創作態度,正確的創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創作出《紅樓夢》這部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創作高峰的傑作。全書共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後40回大家都認為是高鶚續寫。高鶚的續書雖然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上與前80回有差異,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並使全書的故事完整無缺,得以在廣大讀者中間廣泛流傳。
㈢ 豐都真的有鬼城嗎要是有,在哪啊
四川豐都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酆都「鬼城」是人們憑想像建造的「陰曹地府」,「鬼城」廟會的規模和景象都是長江流域罕見的。「鬼城」風景秀麗、溪水潺潺、山花欲燃、風光山色、鳥語泉鳴,令人心醉。人們憑想像,用類似人間的法律機制先後建成「閻王殿」、「鬼門關」、「陰陽界」、「十八層地獄」等一系列陰間機構。各關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態,崢嶸古怪。刑具令人恐怖萬分,不寒而慄,這就是展現在豐都鬼城的「陰曹地府」,一個鬼的世界就由此形成了。進入鬼城大門,便可看到人們俗稱的「陰陽橋」,它是人們由陰間返陽間的必經之路。人們上行到名山山腰便可看到一個古式樓亭,在血銹般的門匾上書有三個大字,這就是著名的「鬼門關」。天子殿坐落在名山頂,它是山上最大的一座廟宇,與名山對立的是雙桂山,位於雙桂山的山腰是大成殿,規模宏大,獨具特色。廟會是「鬼城」民族文化特色與金貿融為一體的民間貿易形式,每逢農歷三月三至十五,豐都縣城雲集四海商賈商客,匯聚巴蜀,民俗文化活動異彩紛呈。被人們稱為「鬼臉奇容」是其中一景。 對於酆都鬼城的大概算是有了一個大致的理解,我們現在來看看它神奇的傳說。 酆都城是陽間的「鬼城」和「十八層地獄」? 陰曹地府和十八層地獄,本來只是佛教典籍中所描述的死後世界,可是後來卻被道教沿用,並為其說詞尋得合理的根據。 在酆都城有一座景色優美的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五福地。根據東漢的《列仙傳》和晉朝葛洪的《神仙傳》書中所言,在漢代,曾有王方平和陰長生等人,棄官到此修道,最後終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隨著王方平、陰長生二位仙人的名聲日盛,招引了不少仙人到此來拜訪。如傳說中的麻仙姑,就曾來拜訪過王方平,可惜沒遇上。直到現在還留有她住過的「仙姑岩」、「麻姑洞」等遺跡。 此外,呂洞賓也曾拜訪過王方平和陰長生。 後來,「王、陰」二仙人被訛傳為「陰王」,又誤作為「陰間之王」,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酆都,進而成為閻羅王所主宰的陰曹地府了。 東漢末年,五斗米教盛行於四川,而酆都在漢時屬於巴郡,是早期道教的重鎮之一。五斗米教因揉雜了許多巫術方面的東西而被稱為「鬼道」,並將道中的巫師稱為「鬼吏」。 於是,這種神仙人鬼混雜的道教信仰,促成了「鬼城」的形成。 因此,原來充滿仙氣的平都山漸漸漸地被鬼氣所籠罩了,一大群的陰間鬼神紛紛涌進鬼國的京都——酆都,使這個地方成了陽間的陰曹地府。 鬼城之說日益普遍 後來,又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小說的誇張渲染,酆都城是鬼城的說法越來越普遍,假的也成了真的。最後,成了真正的"鬼城"。 自宋朝以來,人們藉著自己心中對陰曹地府的揣想,在此處修築了一套如冥府般的建築,使酆都更成了名符其實的鬼城。 在酆都鬼城中,有各種如陰間的建築,即: (一)路引:所謂的路引,長長三尺、寬二尺,以粗紙印成的一張通行照:上面印著「酆都天子發給路引」、「普天之下必備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轉世升天」,上方印有閻羅王的圖像,下方印有「酆都天子」、「酆都城隍」和「酆都縣府」三個大印。 人死之後,要到陰間去報到的幽靈就得手持這張閻羅王所發的通行護照,在經過看守鬼門關的小鬼檢查過後,才得以進入鬼國。 從前,許多人為了替自己留一條後路,為自己的身後事打算,於是都到酆都來買路引,希望死後能夠早日超生。因此,酆都的路引大大暢銷,甚至連東南亞國家的人民都千里迢迢來買路引。 (二)奈何橋:本叫通仙橋,是明朝的蜀獻王所建。原意是說走過這座橋就可以得道成仙。可是,後來這座橋竟被改名為奈河橋。 「奈河」是地獄中的河名,在《宣室志》中有一段關於奈河的敘述: 「董觀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於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 由此可知,奈河是一條來自地獄、充滿腥味、流著血水的河流。 在奈河之上有一座橋,就是奈何(奈河)橋。這座橋又窄又險,凡是惡人的鬼魂經過這座橋,都會掉到奈河中,被河中惡鬼毒蟲吃掉。 《西遊記》中所說的:「銅蛇鐵狗任爭食,永墮奈河無出路。」就是這種情形。可是,如果生前是善人,則可順利通過這座橋,轉世為人。 就這樣,「通仙橋」這座「仙橋」便成了「鬼橋」——「奈何橋」。 在酆都的奈河橋下開鑿了一個池子,叫做「血河池」。有許多人為了死後能好過些,便到橋前焚紙錢、燒香、施捨財物。 有趣的是,酆都的和尚尼姑們為了廣開財源,故意在橋面上塗蛋白、桐油等物,使得許多過橋的人常常摔倒;這些人為了消災免害,都大方地布財獻祭,深怕得罪了諸鬼眾神。 (三)鬼門關:據說人死了之後,在進鬼國之前,必須先經過一座陰森森、把守嚴密的關口,俗稱鬼門關。 酆都的鬼門關相當嚇人。從玉皇大殿往上走、就會發現一座黑漆漆的山門,彷佛血銹一般的橫匾上寫著"鬼門關"三個陰森森的大字。這個地方有一大片的參天古木、樹上棲息著一群群的烏鴉,當冷風陰颯颯的吹過,確實鬼氣逼人。 (四)五雲洞:位於三仙樓的東邊,深不見底。據說這里是成仙的陰長生煉丹之處,也有人說是陰曹地府的入口。 許多來此的香客,都會到五雲洞的入口處焚燒紙錢,然後丟入洞中。因為洞很深,每當香客們將紙錢丟進洞中,一陣陣地風吹來,把紙錢吹得瑟瑟有聲,一旁的山僧就說這是「群鬼搶錢」。 酆都這座鬼城的名堂還有很多,除了以上所說的之外,尚有望鄉台、登天梯、孽障台等。 水陸道場渡餓鬼 這里也有十王殿和十八層地獄的塑像,同樣很著名。 除了酆都之外,還有另一個地方的十八層地獄塑像也非常有名。那就是位於山西省浦縣柏山的東岳廟。 東岳廟的規模極為宏大,佔地也很廣。廟中有各式建築六十餘座。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十八層地獄,為了凸顯陰曹地府的特色,這十八層地獄全都建在地下,讓人身歷其境時,有如身在地獄中。 這十八層地獄由十五個孔竅洞所組成,其中有三個孔竅洞分成兩層,總共有十八層。裡面雕塑了五嶽大帝、十殿閻君和六曹判官等和人身一般高的塑像。 除了這些塑像之外,還刻有各種小鬼冥吏、刀山、碾磨、油鍋、鋸解等群像,共一百二十多個。這些塑像可說是目前中國寺廟中罕見的明代泥塑,是極為珍貴的古物。 另外,佛教在舉行水陸道場時所懸掛的水陸畫上,也有關於陰曹地府的描繪。所謂的水陸道場,起源於印度,根據佛書所雲:阿難曾經在夜裡夢見餓鬼向他要東西吃,於是阿難就設水陸道場,布施食物以救渡餓鬼。 後來傳至中國,據說是從南朝梁武帝時代先開始的。根據佛教的說法,凡是被水陸道場所超渡過的孤魂野鬼,都可以免去罪罰而得以升天,因此,一直到後世仍歷久不衰。 水陸書上所畫的,有十殿閻羅、六曹四司判官、五道將軍、牛頭馬面、小鬼夜叉及各式各樣的地獄。 目前傳下來的明代水陸畫以山西寶寧寺藏量最豐,共有一百三十九幅,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文物。 如此人間美景,還不一睹為快。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75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