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言情小說中的市民形象
『壹』 張恨水作品如何引雅入俗的
一、張恨水文學「引雅入俗」的過程
20世紀初,中國的通俗文學漸漸走入困境,五四新文學的崛起,給中國傳統小說的發展帶來了一線生機。此時,張恨水小說的出現,把中國的通俗小說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春明外史》讓讀者認識了張恨水,也是張恨水開始一步步完成他的「引雅入俗」、逐漸走向成熟的一部標志性小說。
長達100萬字左右的小說《金粉世家》是張恨水小說的驚世之作。金銓、白雄起等官僚貴族之間的勾心鬥角、興衰成敗,金燕西、冷清秋等人物愛情、婚姻的曲曲折折、離合悲歡被張恨水演繹得真真切切、活靈活現。也正是這部小說使張恨水完成了他「引雅入俗」的第二個步驟。
《啼笑因緣》是張恨水最叫好的一部作品。小說中有了主人公樊家樹與沈鳳喜、何麗娜、關秀姑三位女性的感情糾葛,有為了真愛反抗軍閥欺壓、強暴的社會線索,有武林豪傑抗壓抗暴的傳奇故事,張恨水的這部成熟之作成為他完成「引雅入俗」全部過程的標志性小說。
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諸多稱謂的張恨水是不是「引雅入俗」第一人。
二、對文學界的貢獻
1924年張恨水在北京,他在這個時候創作了一部重要的作品,這部作品就是《春明外史》。「春明」,北京的別稱,外史是什麼?外史就是正史不寫的那種野史,就是各種各樣的社會的生活。那麼換句話說,它就是寫的北京各種各樣社會的,所謂新聞吧。但是這一部小說,說它是成名作,也正是這部小說開始,張恨水開始把雅文化引到俗文化來的,走的第一步。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在這部小說中間,張恨水解決了一個問題,解決了個什麼問題呢?那就是通俗文學中間怎樣使通俗文學的,特別是通俗小說中間的很多材料,散亂的材料,怎樣把它集中游中起來呢?張恨水做了一個貢獻,在這部小說中間,他把所有的材料都服從一個人的命運,換句話說就是,用一個人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從頭到尾把它貫穿起來。
第二個好處,什麼好處呢?小說中間有頭有尾了,這個比較集中,為什麼?一個人的命運的發展,它就成了這個小說中間的一個主要的故事了。小說中間這個楊杏園就是來自於安徽的一個報人,然後到了北京來,看到各種各樣的生活,最後他死在北京,他死了,故事結局了,他可以了。如果說你沒有一個人物的話,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你可以永遠地寫下去,對不對?可以永遠寫下去,所以說不要小看小說中間一個人物、主要人物的貢獻就在這兒。其實這些問題新文學作家早解決了,但是通俗文學作家不容易,張恨水第一個。所以說張恨水的《春明外史》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由雅入俗向前狠狠地走了一大步,這一大步很重要。
張恨水的小說中間,他的第二步,我把他稱為鼎盛之作,《春明外史》是他的成名作,然後這個鼎盛之作是什麼呢?那就是《金粉世家》。那麼《金粉世家》又比《春明外史》又多了些什麼?這就是我要講的這個雅,怎麼又多了賣舉銷些雅的成分,是什麼呢?他有兩大貢獻:第一大貢獻,《金粉世家》它實際上完成了一個事情,就是說答臘通俗小說,不是這個線索往前寫,另一個線索永遠寫下去,它不是的,而是它形成了一個叫做一個情節中心論。它只是一個情節,如果我們看了《金粉世家》這部小說,那麼你就發現,它實際上就是寫的金銓總理這個家裡面的四個兒子、四個女兒的故事,它實際上是這個。那麼四個兒子、四個女兒的故事,換句話說,它這個情節非常集中,就是寫金家,它不是那麼散亂的,通俗文學越來越嚴肅化了,換句話說,通俗文學越來越雅化了,張恨水在其中做的貢獻,這個當然還講得比較抽象。
第二個貢獻就很明確了,張恨水這個時候在《金粉世家》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心理描寫和場面描寫。各位聽起來又覺得心理描寫,小說中間當然應該是有心理描寫了,但是別忘了,通俗文學,通俗小說中間恰恰就是沒有,通俗小說是什麼?就是畫本,說故事,說畫本,它不跟你講心裡想什麼,而張恨水的《金粉世家》他把這個心理描寫,他把它融入到小說中間來。
他呢,看見冷清秋過來了,冷清秋走過來以後,無意之中看到這么個男孩子站在這地方,就微微地向他一笑,笑了一下。別忘了,一般情況下,如果說你心中無意,不管怎麼笑都沒關系。這個時候他心中有意的時候,不要說是你一笑,你手一舉一動,我都把她心裡想的,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肯定是這樣想,對不對?但是一般的通俗小說,寫到這兒,就過去了,它就不說了。但是張恨水的《金粉世家》,而恰恰在這里他開始運用了心理描寫,怎麼好極了呢?這就叫談戀愛了!不是要談戀愛嘛?他心裏面有意,這種描寫通俗小說之前沒有,它有。再舉個例子,在電視中間大家可能看了金燕西和冷清秋他們最後分手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其實在小說中間寫得很清楚,金燕西和冷清秋的這個分手有它內在的原因,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原因,就是這個金燕西他有一個思想,他有個什麼思想呢?就是說結了婚以後,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怎麼相處,他覺得結了婚以後,男人應該說話算數,應該是第一的,他有這個思想。這個在小說中間很清楚,那麼為什麼他會產生這樣的思想的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思想的呢?小說中間有很深刻的一個心理描寫,這一段心理描寫,同樣你看看,為後來他們的分手打下了一個伏筆。
「我將來和清秋結了婚,難道也是這個樣子不成?無論如何,我想自己得先振作起來,不要長了別人的威風……若是男子對他夫人有很厚的愛情,卻落了一個懼內的結果,豈不讓天下男人都不敢愛他妻?」
你這樣來看,你就發現,他們的分手似乎很自然,因為他始終就沒有把冷清秋放到他的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他沒有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而冷清秋她又是出身平民家庭,她特別看重我的位置是什麼,對不對?那麼這樣的話,他們自然會分手了,他們自然就分手,所以這一些描寫在這個《金粉世家》中間都有了。所以說這樣來看,通俗小說好看了吧,看著越來越好看了吧,它不是那麼散亂了吧!它有變化了,它在變哪,是吧?所以說這個裡面的場面描寫那就更多了,小說中間的金燕西辦了個詩社,而且各種各樣的場面,這個裡面寫得好極了,怎麼好極了呢?金燕西嘛,是一個總理的兒子,他要辦詩社,其實圍著他身邊去寫詩的人,真正的要寫詩嗎?不是的,想通過他巴結他,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然後就是寫這些詩人,詩社的這些詩人,寫的那些詩都是臭詩,寫得一塌糊塗的。但是呢,圍著金燕西,那個金燕西寫的詩,他不會寫,寫的詩都好,好得不得了。這個場面描寫把每個人在詩社的這種狀態,心理狀態全部把它寫出來,這個在通俗小說中間沒有,但張恨水小說中間寫出來了,寫了很多,很好看了那就,那很好看了。同樣的一個道理,是不是?金銓死了,總理死了,辦喪事,其實這個辦喪事我想各位都知道,這是一個機會呀,是吧?人家總理死了以後,雖然大樹倒下了,但是人家根深盤結的很多關系在這兒,對吧?你怎麼出面,送什麼禮物,以及怎麼怎麼講話,這個場面描寫寫的,這個太重要了,人情世故,對人性的刻畫,小說中真深刻得很。所以看這個小說,你就覺得通俗小說它是通俗小說,但是雅化了,它不是一般的,這是第二部作品,它同樣是兩個貢獻。
在張恨水的小說中間,我認為他最成熟的一部作品是《啼笑因緣》。《啼笑因緣》寫作時間1930年,1930年寫的《啼笑因緣》和前面比較起來,前面每一部著作都是一百多萬字,很厚啊。但是《啼笑因緣》只有20萬字不到,只有20萬字不到,但是這部小說,實際上他這部小說,他同樣解決了通俗小說中間的兩大問題,同樣解決了兩大問題,哪兩大問題呢?第一個,他解決了小說怎麼來寫社會,換句話說,他完成了所謂的社會言情小說的這個模式。講到這個地方呢,我要稍微把它展開點說,為什麼要展開,否則你不知道他這個貢獻是怎麼來的。中國的通俗小說,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它實際上呢,最早的時候是鴛鴦蝴蝶派,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沒有什麼社會內容,全部是愛情。所以魯迅新文學作家都批評他們,都說它是一對鴛鴦、一對蝴蝶,哭哭啼啼地講愛情的,沒有什麼社會內容,它是這樣的。同樣呢,有些所謂的社會小說,比如我剛才講的李涵秋曾經寫過《廣陵潮》,都是當時的社會小說,但是社會小說寫了很多是社會內容,但是它有一個毛病,什麼毛病呢?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用現在的文學理論語言來說,叫做「鏡子說」,它這個鏡子說,就是用《廣陵潮》那句話來說,就是我寫的這個東西,我寫的這個小說,我作家不表示任何的是非的、褒貶的態度,我不表現,至於說你們的好和壞,你讀者去看,你根據這個看,像照鏡子一樣,你看看你自己是美還是丑,聽明白了嗎?就是說它是客觀性,讓你自己反思去。但是你如果僅僅地去寫這個,沒有作家的自己的褒和貶,你僅僅寫這種生活,而且他們又習慣寫那些比較骯臟的生活負面,因為這樣才有讀者看嘛!結果造成了什麼呢?所謂的黑幕小說就出現了,什麼叫黑幕小說?就是把黑幕寫出來以後,他作家沒有對這些黑幕進行自己的評價,你的批判,你的分析,你都沒有,它就是生活,這樣拿出來了。那麼講到這個地方你就知道了,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我剛才說了,它是社會言情小說,他把言情當然是放進去了,這個肯定不用多說。他把社會放進去以後呢,但是他有自己的是非判斷,那就是反軍閥、反壓迫,《啼笑因緣》看了,肯定都有這個,它這是一個軍閥對老百姓的殘暴壓迫、專橫,它是這樣的。所以這部小說很富有那種市民氣息,那種市民對社會的評價,它表現得非常充分。也就是說,作家自己的政治態度、社會態度,他把它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社會言情小說。我要講的是什麼呢?就是第二個。
這個第二個呢,我覺得是張恨水做的一個重要的貢獻,他實際上完成了整個中國小說的一個很重要的美學模式,那就是小說中間要寫故事,說故事、要寫人物。說故事、寫人物這個創作模式,《啼笑因緣》。那麼我來做一點解釋,你故事要說,沒有個好看的故事,也沒人看,這部小說好看的故事它首先有了,但是你如果僅僅寫一個好看的故事的只能說就通俗小說來說,它也只是一般的檔次,因為通俗小說都有好看的故事嘛!那麼張恨水的特點是什麼?它不但有好看的故事,還有精彩的人物性格,這個好,什麼叫精彩的人物?精彩人物就是寫性格、寫形象。通俗小說寫人物有一個習慣的手法,什麼叫習慣的手法呢?比如說,門一開進來一個人,通俗小說作家一般都是這樣寫:這個人,某人、某者、某也,換句話說,從什麼地方來的,到我們這里來干什麼,從上面,頭上戴了個什麼帽子,臉上長得怎麼樣,衣服穿得怎麼樣,鞋子怎麼樣,然後慢慢走進來怎麼樣,它是每一筆都寫下去。所以茅盾先生在批判鴛鴦蝴蝶派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這叫寫小說嗎?這叫生活起居注,就是生活起居注,什麼都寫,確實這是通俗小說的弊病,確實是毛病。可以這么說,在他的《春明外史》中間還是存在著的,但是《啼笑因緣》沒了,這就是《啼笑因緣》的貢獻了。
我這里看《啼笑因緣》的四個人物的出場,他怎麼出場,我不用多說,你們看看這是誰。換句話說,張恨水開始寫人物,他再也不是從頭到腳地寫下去,他也知道了我要抓住最傳神的、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那幾筆,勾勒幾筆就出來了。按魯迅的話說叫畫眼睛,眼睛一畫神就傳出來了,這叫寫人物了,人物已經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我們看:「見他穿了一件藍湖縐夾袍,在大襟上掛了一個自來水筆的筆插。白凈的面孔,架了一副玳瑁邊圓框眼鏡,頭上的頭發雖然分齊,卻又捲起有些蓬亂,這分明是個貴族式的大學生。」這是誰呀?對,樊家樹,一聽就知道這是樊家樹。你看,長袍,知識分子的象徵,自來水筆放在這兒,洋學生,對不對?洋學生自來水筆,是吧?然後頭發呢,他梳得很整齊,但是有點蓬鬆,為什麼?有點貴族氣息,對不對?蓬蓬鬆鬆很瀟灑。他就那麼幾筆,這幾筆很靈活,寫人。張恨水到這兒,是不是他成熟了,對不對?再看:「這時出來一位姑娘,約莫有十八九歲,挽了辮子在後面梳著一字橫髻,前面只有一些很短的劉海,一張圓圓的臉兒,穿了一身的青布衣服,襯著手臉倒還白凈,頭發上拖了一根紅線,手上拿了一塊白十字布,走將出來。」誰呀?對了,關秀姑。你看了之後,紅繩子,衣服,關秀姑哪兒人?她是山東人,你看她,人物身份幾筆頭就出來了,她的了留海還是整整齊齊的,來自於農村的一個小姑娘。
我們再看,「說話時,來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面孔略尖,卻是白里泛出紅來,顯得清秀,梳著復發,長齊眉邊,由稀稀的發網里,露出白皮膚來。身上穿舊藍竹布長衫,倒也干凈齊整。說著,就站在那婦人身後,反過手去,拿了自己的辮梢到前面來,只是把手去撫弄。家樹先見她唱大鼓的那種神氣,就覺不錯,現在又見她含情脈脈,不帶點些兒輕狂,風塵中有這樣的人物,卻是不可多得。」注意這幾個字,拿著辮梢含情脈脈地躲在一個夫人的後面來偷偷地看著樊家樹。誰呀?沈鳳喜,是不是?這幾句,你看,沈鳳喜的人物形象,沈鳳喜的性格全出來了,也就是說,這個作家就是寫他的靈魂。
三、對張恨水文學的評價
那麼這部小說整個情節走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它突然就轉下去了,原來他們是一種純情的關系,後來就開始慘了,出現了慘情的關系了,這么一變的話,但是這種變化來自於什麼地方?你不得不說,性格,沈鳳喜的性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小說情節的發展,符合性格的要求,對不對?這樣的小說你看到就覺得好看了,有根據,這個就是它的一個重要的貢獻,你說這樣的小說寫到通俗小說寫到這個程度,你說好看不好看?當然好看,當然好看了!是吧?故事。我剛才說情節曲折的故事精彩的故事,又有非常精彩的人物性格。這么講,《啼笑因緣》之後,應該說中國的通俗小說進入了一個現代的階段,誰是引路人?誰是貢獻者?張恨水,那麼在這個以前它都沒有,他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我下面再做一個評價。
第一個評價,張恨水的這種,它雅嘛!入俗,這個「雅」不是張恨水的發明,這個應該看清楚。張恨水的這個所謂的「雅」,注意,我剛才特地把時間都說了,他只不過把當時在中國開始廣為流行的,流行的新文學的魯迅等人的新文學的美學的東西,把它放到通俗文學中間來,不是發明,他只不過是拿過來。因為寫人,小說中間的寫人,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魯迅等人解決的,不是張恨水解決的。
第二個評價,張恨水的三部小說,我們盡管說他是引雅入俗,但是我也的確應該說明的是,小說中間它畢竟有很強的市場氣息,他也在追求他的商品,商業的效應,市場的效應,這個也不可忘記。張恨水是用小說來養家的,他家16個人,他是用小說來養家。換句話說,用張恨水自己的話來說,他說他就是個文字勞工,他自己說是文字勞工。我是打工的,我要賺錢,我寫小說要賺錢,要賺錢。所以他特別追求這種市場的效應,他特別追求。比如說《啼笑因緣》,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啼笑因緣》裡面的商品價值,起碼我可以舉兩個例子是非常明顯的。這部小說除了言情之外,這個裡面還加了很多武俠,關氏父子實際上就是一種武俠人物,武功非常高的。為什麼加武俠呢?當然這個有小說背景,因為當時新聞報的編者有這個要求,但是有一個張恨水非常明白,因為當時的武俠小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武俠小說在南方廣為流行,讀者很喜歡看,所以穿插了武俠,這個叫做市場效應。
第三個評價,就是這種說故事、寫人物的這個模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應該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你如果僅僅是寫故事,沒有一個人物的高度,我剛才說了,你整個的小說格調不高,你的整個的人物挖掘得不深,小說中間的人物的形象你不突出。換句話說,美感,小說是追求美的東西,美的東西不突出,小說僅僅是一個故事的話,沒有這種深刻的東西,你也不能打動我,所以說它這個應該是兩者結合,這兩者結合是張恨水的貢獻。如果我們把眼光向後推,張恨水之後的情況推,我個人覺得,其實張愛玲的小說,什麼?張愛玲的小說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但是都有一個曲折的人生,對不對?你一看到這條路子,張恨水把這條路子開辟下來以後,往前看,我甚至可以一直看到我們現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作品。這條線索你如果隱隱約約地把它貫穿起來的話,我想你們各位就會想到張恨水的確有重要的貢獻,因為他確實做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叫做雅俗共賞,或者說雅俗合流。
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諸多稱謂的張恨水是不是「引雅入俗」第一人?對張恨水該做何評價?·孔慶東:《啼笑因緣》的愛情三模式二十世紀我國產生了很多名家名作,但是最轟動的一部作品,它不是魯迅的《阿Q正傳》不是茅盾的《子夜》,不是曹禺的《雷雨》,不是郭沫若的《女神蔡文姬》,而是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為什麼這部小說有這么大的轟動?
在《啼笑因緣》里,張恨水締造了一個三角戀愛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夠引起那麼大的轟動,是與這一男三女所擔負的文化含量有關的。張中良:張恨水小說的社會風俗畫電視連續劇《金粉世家》的播出,再度掀起了人們關注張恨水小說的熱潮,之後的《啼笑因緣》、《紅粉世家》更使很多讀者對張恨水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張恨水用犀利的筆鋒畫就了20世紀上半葉在門第、權力與金錢交織下的社會生活,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這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情態。有達官貴人的腐敗、奢華,有窮苦大眾的窘迫和情趣。袁進:與「三」結緣的張恨水、「三多」作家張恨水:首先,張恨水作品的數量多,他一生寫了近三千萬字;其次,他的作品發行多,就《啼笑因緣》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26版;第三,張恨水的小說同時創作的數量多。張恨水在鼎盛時期,他要同時創作六、七部小說。事實上,張恨水的小說不僅能夠打動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夠感動高層次的讀者,做到真正地雅俗共賞。
『貳』 啼笑因緣的作品鑒賞
《啼笑因緣》描寫的是主人公樊家樹和沈鳳喜、何麗娜、關秀姑三位女子的戀愛糾葛,在這樣一個多角戀愛故事中,又穿插了封建軍閥強占民女,武俠鋤強扶弱的情節,故事曲折離奇,富有傳奇色彩,體現了 「I土會」、「言情」與「武俠」三位一體的藝術大融合。張恨水曾說、,「到我寫《啼笑因緣》時,我就有了寫小說必須趕上時代的想法。「他的所謂「趕上時代」表現在創作時,注意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注意到了當時讀者群文化意識的變化,試圖掙脫舊派小說「才子佳人」纏綿愛情的陳舊模式,因此在《啼笑因緣》里,「才子佳人的角色被普通民眾所取代,而反封建思想和平民稍神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張揚。
主人公樊家樹,代表著具有平民化」意識的新型知識分子。出身貧寒的鼓姬沈鳳喜,見義勇為的俠女關秀姑,都埔於平民階層「才子佳人向市民階層的人物轉化,使作品鮮明地表現了男女平等、婚炳由的民主思想,這與當時的時代精神無疑是合拍的。同時,張恨水已開始有了為文化較低的普通讀者寫作的朦朧意識,已經注意把筆力重心轉移到描寫平民階層,細滅地表現社會生活中普通人之間的真情,而且作者將故事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時代背景下,真實地揭餌了封建軍閥的罪行,使作品貫注了一股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在《啼笑因緣》的幾個主要人物中.沈鳳喜形象塑造得最為成功,在沈鳳喜的人生命運沉浮中,樊家樹和劉將軍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對於沈鳳喜的生活和命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鳳喜的悲劇在於,樊家樹和劉將軍對她的愛與認同首先都建立在「姿色」的層面,平民化的少爺樊家樹在初次遇到沈鳳喜時,一下子就被她少女的青春魅力所吸引,「來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面孔略尖,卻是白里泛出紅來,顯得淸秀一雖然十分寒索,自是有一種淸媚態度,可以引動餚的人。」少年學子樊家樹雖是「平民化的少爺」,但畢竟是上流社會中的一員.他和天橋鼓姬沈鳳苒之間地位懸殊很大,沈鳳喜之所以能輕而易舉地俘獲樊家樹的心,並且使樊家樹摒棄一切世俗利害關系而死心塌地愛上她,最主要的原因躭是因為沈鳳喜的靑春和美貌。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雙方的愛好、興趣、文化層次、精神情感等都和諧一致的基礎之上的。我們不能不說這份愛情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一見鍾情式的愛情抽掉了相互理解基礎上.使愛悄孕育產生的土壤,那種缺乏精神文化共振的愛必定是飄浮無根的空中樓閣,這是造成樊家樹和沈鳳喜愛情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樊家樹到北京來投考學校,隨後在一所髙等學校接受現代教育,因此他接受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新觀念。而沈鳳喜由於家境貧寒,沒有進過學堂,只「稍微認識幾個字」,因此她無法和樊家樹在內在的精神層次上取得溝通。有論者曾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動機理論)來分析樊沈之間愛情的實質,認為:「導致樊家樹沈鳳喜之間愛情悲劇的原因,就在於他倆對愛情的需求不同……樊家樹迷戀的是沈鳳喜的朴實、清秀的自然美,而沈鳳喜及其家人驚喜的是樊家樹慷慨解囊的金錢……一個愛自然美,一個愛銅臭錢。「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樊家樹出錢供沈鳳喜上學就是在潛意識里覺得沈鳳喜的文化層次太低,這樣她的那份美麗和淸純就缺乏了相應的文化內涵,也就相應地滿足不了男人潛意識里膨脹的虛榮心。中國男人傳統理想中的女子應該是才貌雙全,既要美貌絕倫,又要精通琴棋書畫、詩詞曲陚。這樣,男人在才貌雙全的女子身上既能滿足佔有可餐秀色的慾望,又了卻了 紅抽添香夜讀書」的心願,在這一點上,樊家樹也未能免俗,他認為沈鳳喜「這女子實在可人意,只可惜出在這唱大鼓書的人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溫柔之間總不免有點放盪的樣子」「等她上學之後,再加上一點文明氣象,就越發的好了」。因此,樊家樹供沈鳳喜上學,表面上看是為沈鳳軎著想,實際上他的潛在動機是為了滿足他作為男人潛意識里膨脹的虛榮心。總之,雖然不能排除樊家樹身上具有急公好義、樂於助人、救危濟難的高尚品格,但也要看到樊家樹對沈鳳喜的愛慕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的心理動機主要是建立在他對沈鳳喜「姿色的欣賞與佔有基礎上的。
封建軍閥劉將軍對沈鳳喜的著迷和霸佔更是赤裸裸地建立在沈鳳喜「姿色」的基礎之上。他第一次見到沈鳳喜時,「早是渾身的汗毛管向上一翮,酥麻了一陣,不料憑空走出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來」.和樊家樹一樣,劉將軍對沈鳳喜幾乎也是―見鍾情,一見傾心,所不同的是,樊家樹對沈鳳喜「姿色的追慕套上了一層對少女清純之美渴望的詩情畫意,而劉將軍對沈鳳喜「姿色」的霸佔則完全撕破了那種溫情脈脈的詩意麵紗,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和金錢輕易地霸佔了沈鳳喜。他說:「有主兒要什麼緊,漫說沒出門、還是人家大閨女。就算出了門子,讓咱們爺們愛上了,會弄不到手嗎?」當劉將軍在各種軟硬手段兼施之後,沈鳳喜欣然地接過了劉將軍的家私賬木,從肉體到精神都被俘虜了。
雖然在樊家樹和劉將軍的眼裡,沈鳳喜是一個美明的大使,但他們都沒有把沈鳳喜當做獨立的大寫的「人」來看待,都沒有尊重她作為女人應有的尊嚴和人格,這也是造成沈鳳喜悲劇的原因。樊家樹雖然是一個錦衣玉食的大少爺,卻看不慣何麗娜奢侈、華貴、鋪張的生活習氣,而且認為她「美麗是美麗,放盪也就太放盪了」;他也不欣賞關秀姑的老實淳樸,而只沉醉於沈鳳喜清純、淡雅的女性「姿色」。劉將軍對沈鳳喜的愛慕顯得更赤裸裸、更生物化一些,那就是純粹的佔有。沈鳳喜無論在他們哪個人的眼裡都不是一個有獨立的尊嚴、人格、悄感與意志的人」,而是一個具有天使般容貌的「物」或「工具」 』這就註定了她無法逃避被男人佔有、操縱和賞玩的命運。樊家樹送沈鳳喜上學,花錢幫沈家把舊屋打扮一新,每月供給沈家五十塊錢的家用,給沈鳳喜買手錶、兩截式髙跟鞋、白紡綢圍巾、自來水筆、玳瑁邊眼鏡、金戒指等,樊家樹所做的一切,確實有他對沈鳳喜的感情,但是更深層的動機還是建立在他認為沈鳳喜具有可以賞玩的價值上。因此,樊家樹所有投資的真正目的是使沈鳳喜這個具有天使般容貌的「物」更加賞心悅目,而且他自始至終都珍愛著這個「物」,直到沈鳳喜被軍閥劉將軍簕占之後,他還對她念念不忘。在劉將軍的眼中,沈鳳喜更是被當做「物或「工具」來看的,由於羨沈鳳喜的容貌之美,劉將軍一開始還是比較憐惜沈鳳喜這個讓他中意的」物」的,他讓沈鳳喜錦衣玉食、由眾多的僕役服侍,「洋樓,汽車,珠寶,如花似錦的陳設,成群結隊的傭人」,其豪華、奢侈的程度是沈鳳喜以前從來不敢也無法想像的。劉將軍的這種炫富式的疼愛無非是為了讓沈鳳喜這個「物」最大限度地歸順自己,從而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某種「工具」。因此,當沈鳳喜與樊家樹的一次秘密約會被劉將軍發現之後,劉將軍認為沈鳳喜對樊家樹舊情難斷,尚有留戀之意,就把她慮待而至於瘋狂,作品到此也就完成了對沈鳳喜這個悲劇形象的藝術塑造。
《啼笑因緣》一時竟有「啼笑因緣迷」的口號,能使閱者如此迷戀,這在當時近人著作中,實在「創造小說界的新紀錄」。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故亊情節的巧妙。樊家樹巧識沈鳳喜,關壽峰父女,更巧的是何麗娜面貌與沈鳳喜酷似,通過一張相片,誤會環生,糾纏不清,熱鬧非凡。情節曲折動人,饒有情趣。
二是寫作技法「新」。作家將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和驚險緊張的武俠小說熔於一爐,在章回小說的傳統寫法中糅進西洋小說的技巧。筆法新鮮,創新成功,自然擴大了讀者面。
三是消閑意味「濃」。《啼笑因緣》屬於言情社會小說,作者著力渲染「情」與「義」。寫「情」』男歡女悅的相意,使人驚喜不已;凄絕哀婉的離別,叫人萬分痛心。寫「義,類關相識,一股俠義豪情;除暴扶弱。頓覺人心大快。悲喜相交、張弛相適,閱者「高枕燈下」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張恨水構築的小說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有較鮮明的個性,他們在故事情節的波濤起伏中構成了種種復雜的糾葛,展現了一幅舊中國社會生活的生動圖畫。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在語言運用上,有真意,少做作,無論是敘述、描寫或口語,都力避繁冗和堆砌,不以華麗粉飾取寵,而以樸素無華見長。這些特點,也是作品獲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作品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主要表現在對樊家樹的描寫
但作品有明顯的不足。首先,是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意趣仍沒有完全脫盡「鴛作蝴蝶」式的言情窠臼,尤其在表現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調情挑逗時,某些細節的描寫,流於粗俗,不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由於作品的注意力重點放在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糾葛,渲染情致纏綿的情緒,使暴露社會黑暗的功能受到很大的沖淡;作品對貧富之間懸殊差別雖時有揭示,但對人與人之間在黑暗現實中的階級關系,基本上是模糊的。「女俠」關秀姑雖不同於一般武俠小說中那種「飛檐走壁」、「口吐白光」式的俠客,不乏一個有血有肉的常人,但讓她來除暴安良刺殺一個大軍閥,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作者所編造的這種「圓滿」結局,除了為迎合一部分讀者(特別是小市民)的藝術趣味外,談不上有什麼積極的社會意義。此外,過多的「誤會」 「巧合」,使整個作品的真實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郁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社會意義的長篇小說。
『叄』 請簡單介紹鴛鴦蝴蝶派的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
包天笑為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亞、張恨水、吳雙熱、吳若梅、程小青、孫玉聲、李涵秋、許嘯天、秦瘦歐、馮玉奇等。
徐枕亞的《玉梨魂》
著名作家張恨水的《嘀笑因緣》
包天笑的《滄州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