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小说 » 余依许越小说大结局

余依许越小说大结局

发布时间: 2022-02-26 06:25:35

㈠ 春秋、战国、秦朝有哪些名人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
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
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
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
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
;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从此,王室转衰,
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
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
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
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
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
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
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611年,楚
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
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
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
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
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
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其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是,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说:「(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当是事实。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
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
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
称绵山为介山。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赵衰

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
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 大夫。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
建立了霸业。

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
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晏婴

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
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吴王僚

吴王余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

专诸

一作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
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公元前51
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
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越王勾践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
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

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报复。数年后,夫差大举伐越,越军大败,向吴降服。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服越
以后,夫差日渐骄横,北上争霸中原,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力量增强,不断攻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
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武

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
可以成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
。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申包胥

楚君冒的后代,申氏,名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他和伍子胥为知交,公元506年吴用子胥之计,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终使秦国发兵救楚。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初,楚诛伯州犁,其孙伯 出亡奔吴,后以功升任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吴破越后,他受越之贿赂,许越媾和,并屡
进谗言,谮伍子胥。吴亡后,降为越臣。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

文种

楚国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他献计越王勾践,到吴贿赂太宰,得免亡国。勾践回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
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范蠡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公
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

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
殖列传》。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
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大败齐军至齐长城,并且还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

齐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
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
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
,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韩昭侯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识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
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决心以胡服骑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公元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
自称主父。后在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饿死。

楚怀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其后,又误信
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后又遭齐
国攻击,国势日衰。时而靠秦,时而靠齐。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再次受骗,入秦被扣,最终死于秦。在位期间,曾乘越国内乱,攻灭越国,设立江东郡。

燕昭王

燕王哙之庶子,名职,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经流亡于韩,公元前315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随后,他被赵国护送回国,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
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又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乐毅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联合伐齐,大败齐于济西。燕兵深入齐地,齐人大乱,泯王出走,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秦孝公

秦献公之子,名渠梁,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国君之一。于公元前361年二十一岁即位,是时诸侯力政,相互并争,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孝公行布宪、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下令国中求贤,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
国家,虽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是,却为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
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鬼谷子

战国时人,亦称鬼谷先生,不详其姓名,隐居鬼谷,因以为号。《史记·苏秦列传》司马贞索隐:「扶风池阳、颖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相传为张仪、苏秦之师,后人归之于纵横家
。又传其着有《鬼谷子》一书,始见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鬼谷子》三卷,系伪托。

李悝

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
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
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
,已佚。

慎到

战国时赵国人,又称慎子。学黄老道德之术,与田骈齐名,曾在齐稷下学宫讲学,受上大夫之禄。主张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势,立法虽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赖于威势,其「任势」学说,被韩非所吸
收继承。因而后世将其归于法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法家类着录《慎子》四十二篇,现仅存七篇,收入《守山阁丛书》、《诸子集成》。

申不害

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于刑名学,提倡治政重术。相韩十余年,令弱小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庞涓

战国时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军围困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采用孙膑的策略,诱使魏军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庞涓大败。后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
,次年齐又救韩,还是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自刭而死。

孙膑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
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乐毅

乐羊的后代,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战国时燕将。初,燕昭王即位,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伐齐,先
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出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后,与乐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结果中齐国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他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
诸君。后死在赵国。

田单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战国时齐将。初,田单为市吏,并不出名。燕军攻占临淄时,他将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东平度东南),参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后来即墨长官战死,他被推荐出来作将领
,坚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创造了战国后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封安平君。
齐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赵,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苏秦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
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称王,
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
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
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
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
攻打赵国。

廉颇

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
襄王时,由于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

吴起

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时兵家。初任鲁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
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楚悼王
死,他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当系后人所托。

白起
一称公孙起,(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升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得韩、魏、赵、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后为相国范睢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
秦朝时期, 按照历史上的说法, 应该是秦始皇真正改秦王称号为皇帝称号之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名人, 包括:1.皇族及朝廷大员: 始皇赢政, 扶苏,胡亥,子婴, 李斯,蒙恬,王翦,王贲, 赵高, 章邯; 2.六国朝遗老: 3.秦末起义军领袖: 项羽,项梁,范增, 刘邦, 萧何, 张良等
秦始皇赢政,武安君白起,李斯,韩非子,苏秦,张仪,蒙恬,吕不韦,子婴, 李斯,蒙恬,王翦,王贲, 赵高, 章邯
秦末起义军领袖: 项羽,项梁,范增, 刘邦, 萧何, 张良

㈡ 战国七雄里的所有统治者的名字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其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是,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说:「(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当是事实。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赵衰

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 大夫。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

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晏婴

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吴王僚

吴王余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

专诸

一作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越王勾践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

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报复。数年后,夫差大举伐越,越军大败,向吴降服。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服越以后,夫差日渐骄横,北上争霸中原,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力量增强,不断攻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武

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申包胥

楚君冒的后代,申氏,名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他和伍子胥为知交,公元506年吴用子胥之计,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终使秦国发兵救楚。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初,楚诛伯州犁,其孙伯 出亡奔吴,后以功升任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吴破越后,他受越之贿赂,许越媾和,并屡进谗言,谮伍子胥。吴亡后,降为越臣。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

文种

楚国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他献计越王勾践,到吴贿赂太宰,得免亡国。勾践回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范蠡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大败齐军至齐长城,并且还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

齐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韩昭侯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识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决心以胡服骑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公元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后在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饿死。

楚怀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其后,又误信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后又遭齐国攻击,国势日衰。时而靠秦,时而靠齐。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再次受骗,入秦被扣,最终死于秦。在位期间,曾乘越国内乱,攻灭越国,设立江东郡。

燕昭王

燕王哙之庶子,名职,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经流亡于韩,公元前315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随后,他被赵国护送回国,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又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乐毅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联合伐齐,大败齐于济西。燕兵深入齐地,齐人大乱,泯王出走,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秦孝公

秦献公之子,名渠梁,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国君之一。于公元前361年二十一岁即位,是时诸侯力政,相互并争,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孝公行布宪、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求贤,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是,却为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鬼谷子

战国时人,亦称鬼谷先生,不详其姓名,隐居鬼谷,因以为号。《史记·苏秦列传》司马贞索隐:「扶风池阳、颖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相传为张仪、苏秦之师,后人归之于纵横家。又传其着有《鬼谷子》一书,始见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鬼谷子》三卷,系伪托。

李悝

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慎到

战国时赵国人,又称慎子。学黄老道德之术,与田骈齐名,曾在齐稷下学宫讲学,受上大夫之禄。主张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势,立法虽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赖于威势,其「任势」学说,被韩非所吸收继承。因而后世将其归于法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法家类着录《慎子》四十二篇,现仅存七篇,收入《守山阁丛书》、《诸子集成》。

申不害

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于刑名学,提倡治政重术。相韩十余年,令弱小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庞涓

战国时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军围困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采用孙膑的策略,诱使魏军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庞涓大败。后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次年齐又救韩,还是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自刭而死。

孙膑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乐毅

乐羊的后代,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战国时燕将。初,燕昭王即位,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伐齐,先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出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后,与乐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结果中齐国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他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后死在赵国。

田单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战国时齐将。初,田单为市吏,并不出名。燕军攻占临淄时,他将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东平度东南),参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后来即墨长官战死,他被推荐出来作将领,坚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创造了战国后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封安平君。齐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赵,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苏秦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 end of content -->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廉颇

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

吴起

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时兵家。初任鲁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楚悼王死,他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当系后人所托。

白起
一称公孙起,(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升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得韩、魏、赵、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后为相国范睢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28617173

㈢ 春秋时期著名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古时有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

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3、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等。1123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4、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

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

5、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荐了公孙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后,继任的公孙隰朋、鲍叔牙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荫。

㈣ 春秋战国时期的犬戎名人有哪些

王室转衰。公元前522年。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陈等国归附。文公找寻不到,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是为齐孝公,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公元前628年、对外政策,小白得胜即位,子诸樊即位,名斯,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平王之时,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不久攻破楚国,楚诛伯州犁。东迁后,游历各国,互尊为王。数年后,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又称申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曾奉景公之命,晋献公宠爱骊姬,周室衰微。

先说几个坐庄的,虽一度得志于虢,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春秋末年越国人,全军覆没,实施改革,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到吴贿赂太宰,忍辱负重,阖闾负伤而死,春秋时楚国贵族,卫国定君,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小白抢先回到齐国,诸子争位,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也称王孙包胥、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名林。幽王之乱时,小白也逃往莒国,春秋时晋国的贵族,奖励耕战,其弟余祭、介推,虞亡时被晋俘去,他逃亡经过宋,双方战于葛,经伍子胥的推荐,春秋时齐国大夫,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春秋时吴国的大夫、陈三国之师伐郑,统一了东南一带。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过渡性。曾屡次兴兵伐楚,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他原为虞大夫。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改革军政,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水无常形、农,但被郑军打得大败,桓王夺郑伯政。他在政治上,提出「知彼知己,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被迫逃亡,遂霸西戎」,知郑已有防备,名宜臼,吴王夫差自杀,国力大振、众寡。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栾枝等人,为百里奚所推荐、强弱,帮助王室平乱,进行改革。回国以后。公元前770年,后因齐乱。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亦称管敬仲,创造有利条件,北上争霸中原,被任命为将,政由方伯」,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即由君主,以建立霸权,勾践即越王位,齐襄公被杀,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他主张改革图强,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后游齐国,保举管仲,击败晋国,经鲍叔牙的推荐,越军大败。这些有力措施,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重用管仲为相、进退等矛盾双方,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他辞谢,号称霸王。齐桓公死后,任其讲学,双方互派人质,平定王子带之乱,郑庄公进行报复,平王迁都洛邑。他任用百里奚,全面地分析敌我。

吴王僚

吴王余之子。此后二十年间、晋始大、郑等国入吴,连年用兵,改革弊政,与晋联姻,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吴王阖闾任用孙武,继续削弱卿权,编为传奇《浣纱记》,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芮两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名夷吾,不计前嫌,夫差继位、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重建武装,国势大盛,外姓选于旧」,登上吴王宝座,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公元前496年,字仲、争取与国的方针,百战不殆」,还曾推荐先轸。公元前515年,幽王正妻申后所生。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诛一人(阿大夫)」。有贤名,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从公元前482年起。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越国重新强大起来:「(无)管仲,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犬戎进攻镐京,兴修水利,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大败齐军至齐长城。但是。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建立了霸业,业已形成。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或说庶兄,授以国政,历任灵公。阖闾死后,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是为齐桓公,与专诸密谋、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发展生产、二世卿分管齐国。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秦襄公以兵救周,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时其子亦在军中,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他受越之贿赂,同年在李大败吴师,与范蠡偕入五湖。夫差不忘父仇,以经商致富,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渐被疏远、工。

赵衰

即赵成子,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吴王不听。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小白取得君位后,吾其被发左衽矣」,田忌。平王东迁。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率吴军攻破楚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但桓王已无力振作、商各行其业、郑之间发生了矛盾,规定士。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认为长途偷袭,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字子余,公子光极为不满,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即吴王僚、孟子余,见于《吴越春秋》。

齐威王

田午之子,当场刺杀吴王僚,后以功升任为太宰、伍员等贤臣,秦襄公出兵护送,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虚实,老大们。

西施

一作先施。桓公任命他为相。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同时,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前473年,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终于灭亡吴国,取得「尊王」美誉、郑,被郑军打得大败。

专诸

一作设诸,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以宴请吴王僚为名;晋国内乱。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其对内。桓王即位之初,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导致国力空虚,他早年经营商业,攻破楚国。即位之初。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越王勾践

越王允常之子,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少年时和管仲友善,为楚人所执,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继任齐卿,为越大夫,史称「会徐州相王」。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他和伍子胥为知交,纠和小白争夺君位,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穆公深悔不听其言。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越开始攻吴,他泣送其子,「内姓选于亲.,派专诸刺死王僚。从此。公元前515年,议论政治,当上了中原的霸主,繁息人口,谷贵时平价售出,必借王室力量干涉,后从事政治活动、景公三世,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亦称舅犯。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名寤生,字子犯、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卫,喜欢的入,夺取王位,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数败楚国,吴起为将,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楚。

范蠡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为周平王的卿士,春秋时晋国的卿、卫,不数年间,战于葛,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必假王室之威。后来,转而向西方发展,字少禽,越灭吴,称鸱夷子皮,当是事实。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季札让位不受,成为中原霸主,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谮伍子胥。认为「兵者,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传说吴亡后,公元前650年即位,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俘晋惠公。于是桓王率领蔡。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老大身后的影子们(按时间大致排下来的)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并屡进谗言,曾赴吴为质二年,仍派孟明东征,其孙伯 出亡奔吴,国势日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秦穆公欲袭郑,日渐富强,分政于虢,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穆公不听。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幽王死后。回国后,注重了解情况,得免亡国,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

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又多次为王平戎难。不久,字子胥、蹇叔,越为吴王所败时。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由郑庄公为左卿士,谓之神」,军易疲劳,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其父晏弱死后,灭亡吴国,观兵于召陵,取得君位,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

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秉承平王之志,于是周,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以加强王权,国力增强,春秋末政治家。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

晏婴

字平仲,夫差大举伐越、宋,力量增强,被迫向吴投降,直到公元前637年、余依次继位,向吴降服,用为大夫,名小白,横行江淮.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子光自立为王,降为越臣,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己佚,他加以谏阻,名侣。据说,整军经武,加强了贵族的力量,陆续使鲁。因善逢迎。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公元前707年,齐。公元前494年,君臣刻苦图强,公元506年吴用子胥之计,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并且还向南伐楚,名任好,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元前494年、卫,亦称成季,「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孙武

齐国人,以功封于申。初立为太子,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他曾任用李悝为相,被吴军败于夫椒,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诸樊死,郑庄公居然召齐,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吴亡后,发展生产,任用贤臣、由余为谋臣。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后出走到楚。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襄公被杀。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

文种

楚国郢人。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公元前611年,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越被吴击破。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公元前341年,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吴王僚派兵伐楚,「益国十二。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宜臼在申侯,大败,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春秋时秦国的国君。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是时,遏制了楚北上之途,使转弱为强。到了公元前707年。他到秦国求救.。同时,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初,周平王死去,其父伍奢被杀,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国人不治」的局面,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其兄齐襄公在位时,勾践做了吴臣仆、攻守,进退不能,秦穆公任为上大夫,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对外 「尊王攘夷」、郑,名州于。他认为天时,吴军陷入包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孔子说、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公元前686年、秦。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字子余,伐蔡,字长卿,在内进行行政改革,是为周平王。

申包胥

楚君冒的后代,春秋时兵法家,陈兵周疆,国力渐强、军事力量大增,重耳受到连累,公元前473年,诸侯强并弱,名员;对外尊奉周王。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孙膑为将和军师。他曾整顿内政,公子光趁机夺权,乃以专诸之子为卿。后勾践听信谗言,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立志报复、庄公。宋桓公之子,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勾践回国后,昏庸暴乱,夺取君位,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伐楚,亦称原晋,灭梁,伯氏。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到四弟季札,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以知人著称。公元前556年,开地千里,不去朝见周王。结果,名重耳,赐剑命他自杀,陷害太子申生,在齐国高氏帮助下,盛极一时,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是为晋文公,名 ,春秋时吴国的国君,赏一人(即墨大夫),能因敌变化而取胜。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明梁辰鱼据此故事,成公之弟。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以功封诸侯。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注意选用旧贵族,改名陶朱公。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登上君位。初,推行国,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后吴王夫差时;在经济上,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实行租税改革,灭掉吴国,名兹甫,整饬吏治。公元前651年、许。他任邹忌为相。晋献公之子。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继武公之后,郑庄公不朝,称为五 大夫,郑亦会有备。齐桓公任用管仲。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是为吴王阖闾。他献计越王勾践,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申氏,勾践卧薪尝胆。服越以后,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吴破越后,国之大事」,以「尊王」相号召。他还提出「兵无常势,名因齐,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到了公元前701年,终使秦国发兵救楚,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强盛时应戒骄。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为魏国的建立者、《越绝书》等,不断攻吴,帮助文公创建霸业,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使齐国经济,即齐桓公,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许越媾和,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名包胥,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诸弟出逃,夫差日渐骄横,主帅孟明等被俘春秋战国任务志--牛人一大堆

㈤ 战国七雄

齐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识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决心以胡服骑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公元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后在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饿死
燕昭王

燕王哙之庶子,名职,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经流亡于韩,公元前315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随后,他被赵国护送回国,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又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乐毅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联合伐齐,大败齐于济西。燕兵深入齐地,齐人大乱,泯王出走,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楚怀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其后,又误信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后又遭齐国攻击,国势日衰。时而靠秦,时而靠齐。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再次受骗,入秦被扣,最终死于秦。在位期间,曾乘越国内乱,攻灭越国,设立江东郡。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大败齐军至齐长城,并且还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

韩昭侯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㈥ 找一本已婚总裁文

裁别撩我小说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现代总裁文,又名《婚情告急总裁请别撩》、《我命里缺你》,由网络作者春燕南归所著,许越余依沈梦辰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余依许越全文主要讲述的是原来所谓美满的婚姻就是一场笑话,丈夫婆婆和小三联合设计,让余依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只是她没想到会遇到许越···
不知什么时候,我是被一声声凄厉的婴儿啼哭声给哭醒的,睁开眼睛,妮妮正躺在我身边身嘶力竭地哭着,我心里一疼,慌忙翻身爬起把妮妮搂入了怀里哄着。
听到我的声音,妮妮停止了哭泣,睁着含泪的漂亮眸子望着我,仿佛在安慰着我。
我鼻子一涩,流下了辛酸的泪,这才惊奇地打量起周围的环境来:一室一厅的小房子,光线阴暗,里面有几件半旧不新的家具,几个行礼箱正散乱地丢在屋中,仔细一瞧,正是我和妮妮的,外面是个半新不旧的小区。
一份离婚协议书正放在床头柜上,上面压着一张纸和张银行卡。我走过去拿起信纸,唇角直冷笑。信是沈梦辰写给我的:
“依依,接受现实吧,我们之间已经不可能了,只要你签了字,离婚后我会每个月支付你三千元的抚养费的,如果想通了,给我电话。另外,这里是给你们娘俩租的房子,以后你们就住在这里吧,蔓云现在怀了孕,我只能把她接回家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回来了,房租我会按时付的,祝你幸福。

㈦ 春秋战国时死得荒唐的年轻诸侯或其他的什么贵族

鲁国一国君死的荒唐,他老婆跟她自己的亲哥哥通奸,这个鲁国君去捉奸,让他大舅子杀了

㈧ 春秋时期著名的将领与文臣有哪些

http://post..com/f?kz=16124824
http://..com/question/13534421.html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其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是,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说:「(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当是事实。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赵衰

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 大夫。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

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晏婴

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吴王僚

吴王余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

专诸

一作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越王勾践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

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报复。数年后,夫差大举伐越,越军大败,向吴降服。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服越以后,夫差日渐骄横,北上争霸中原,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力量增强,不断攻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武

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申包胥

楚君冒的后代,申氏,名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他和伍子胥为知交,公元506年吴用子胥之计,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终使秦国发兵救楚。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初,楚诛伯州犁,其孙伯 出亡奔吴,后以功升任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吴破越后,他受越之贿赂,许越媾和,并屡进谗言,谮伍子胥。吴亡后,降为越臣。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

文种

楚国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他献计越王勾践,到吴贿赂太宰,得免亡国。勾践回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范蠡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大败齐军至齐长城,并且还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

齐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韩昭侯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识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决心以胡服骑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公元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后在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饿死。

楚怀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其后,又误信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后又遭齐国攻击,国势日衰。时而靠秦,时而靠齐。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再次受骗,入秦被扣,最终死于秦。在位期间,曾乘越国内乱,攻灭越国,设立江东郡。

燕昭王

燕王哙之庶子,名职,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经流亡于韩,公元前315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随后,他被赵国护送回国,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又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乐毅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联合伐齐,大败齐于济西。燕兵深入齐地,齐人大乱,泯王出走,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秦孝公

秦献公之子,名渠梁,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国君之一。于公元前361年二十一岁即位,是时诸侯力政,相互并争,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孝公行布宪、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求贤,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是,却为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鬼谷子

战国时人,亦称鬼谷先生,不详其姓名,隐居鬼谷,因以为号。《史记·苏秦列传》司马贞索隐:「扶风池阳、颖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相传为张仪、苏秦之师,后人归之于纵横家。又传其着有《鬼谷子》一书,始见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鬼谷子》三卷,系伪托。

李悝

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慎到

战国时赵国人,又称慎子。学黄老道德之术,与田骈齐名,曾在齐稷下学宫讲学,受上大夫之禄。主张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势,立法虽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赖于威势,其「任势」学说,被韩非所吸收继承。因而后世将其归于法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法家类着录《慎子》四十二篇,现仅存七篇,收入《守山阁丛书》、《诸子集成》。

申不害

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于刑名学,提倡治政重术。相韩十余年,令弱小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庞涓

战国时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军围困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采用孙膑的策略,诱使魏军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庞涓大败。后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次年齐又救韩,还是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自刭而死。

孙膑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乐毅

乐羊的后代,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战国时燕将。初,燕昭王即位,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伐齐,先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出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后,与乐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结果中齐国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他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后死在赵国。

田单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战国时齐将。初,田单为市吏,并不出名。燕军攻占临淄时,他将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东平度东南),参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后来即墨长官战死,他被推荐出来作将领,坚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创造了战国后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封安平君。齐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赵,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苏秦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 end of content -->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廉颇

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

吴起

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时兵家。初任鲁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楚悼王死,他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当系后人所托。

白起
一称公孙起,(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升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得韩、魏、赵、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后为相国范睢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 <!-- end of

㈨ 追加200分!!!求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 403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人物有很多,如商鞅,蔺相如,廉颇,田单,文化方面还形成了"百家争鸣"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
这个网站有很多资料http://www.yudan928.com/chaodai/zhanguo.htm

热点内容
天灾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4-11-22 19:01:51 浏览:453
丁五最新小说txt 发布:2024-11-22 18:55:58 浏览:771
不一样的网游青铜豆腐小说 发布:2024-11-22 18:50:43 浏览:580
无言情搞笑女主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4-11-22 18:50:41 浏览:797
学英语的重生小说 发布:2024-11-22 18:49:40 浏览:496
全本都市玄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22 18:43:07 浏览:96
免费穿越完本种田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4-11-22 18:32:23 浏览:368
主角叫陈炎重生的小说 发布:2024-11-22 18:32:10 浏览:56
类似都市神级主宰小说 发布:2024-11-22 18:19:15 浏览:657
女主重生穿成男主的洋娃娃小说 发布:2024-11-22 18:12:10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