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经典题解析
1. 妄议高考试题系列之2018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文本《赵一曼女士》
1. 2018年高考语文一卷选用了阿成的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这篇小说曾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其被选用表明了其文学价值。
2. 然而,该试卷上的文本与原小说篇幅相差巨大,缩减至约1600字,仅为原小说4600字左右的约三分之一。这种大幅度的缩写对原文的结构和情节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缩写后的文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造成了损害,使得原本丰富的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变得单薄。这不仅影响了文本的审美价值,也破坏了结构美感。
4. 试卷文本的缩写还影响了对原文主题的深入理解。赵一曼女士的英雄气概和对生活的热爱,原本通过详细的情节和插入材料深刻表达,但在缩写后变得表面化。
5. 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应注重价值判断、审美体验和作品分析。缩写后的文本未能达到这些要求,失去了文学阅读应有的教育意义和考查效果。
6. 因此,高考语文卷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缩写问题应受到重视。未来的文本缩写应更加慎重,确保在保持文本完整性的同时,能够充分展现人物、情节和主题,以尊重原文和作者,同时提高考生的阅读和答题能力。
2. 高考小说答题中的冷门术语
高考小说答题中的冷门术语如下:
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2、和情节有关的题目,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3.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技巧: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