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免费 » 先锋免费小说

先锋免费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2-26 06:49:09

❶ 什么叫"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对先锋小说的叫法很混乱,有叫“新潮小说”的、“探索小说”的、“实验小说”的、“现代派”的,“先锋小说”也是一个很不严格的叫法。

❷ 先锋派小说的先锋小说的复兴

到九十年代以后,先锋小说又一次复兴。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在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于九十年代夹带着他们的长篇创作重新杀入文坛。可以说这是九十年代长篇小说风起云涌,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上个世纪最动人的文学景观。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等几乎每一位新潮作家都在短短的几年内出版了他们的长篇,这些作品无论从思想蕴涵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确实代表了这批作家创作的最高水平。这是八十年代先锋作家走向真正成熟的标志;
另一方面是九十年代一批晚生代新潮作家(也称九十年代先锋派)的崛起。鲁羊、韩东、陈染、朱文、林白、东西、海南等是他们的代表。他们在继续进行形式的实验的同时更注重了生活的体验性,像林白、陈染的作品甚至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同时他们已经从历史的迷雾从走了出来,表明他们已经不再对现实失语了,他们开始脱离西方话语模式而尝试建构和寻找文学的个人话语。

❸ 《最后的先锋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最后的先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西伯利亚大陆北纬62°‘冰城’雅库茨克郊区森林
雅库茨克的森林附近,一匹棕褐色的俄罗斯雪狼对着空旷的山谷长嗷几声,希望可以唤回它刚刚走失的同伴们。
这是匹12岁的老狼,经验丰富,狡猾无比,躲过了无数猎人的枪口,成为狼群之中的佼佼者。
此时它饥肠辘辘,大脑不断向胃部发出警告信息,时间紧迫,在重回狼群之前要有足够的食物,它需要的是另一只动物的肉体转化为自身的能量以维持生命。
森林中,捕猎并非易事,可老狼生就拥有做杀手的资质,暗藏着利爪的脚掌,它的尖吻中长着新月形的獠牙,以便更轻易的咬断动物的脊椎。为了变成出色的捕猎者,狼的脖子和肩膀上有着比别的动物更加强健的肌肉,这可以帮助它轻松地把动物的皮肉从骨骼上撕开。正因为如此,俄罗斯雪狼成为森林中让人畏惧的生物。
老狼正把鼻子贴近地面,嗅着,发达的大脑嗅叶使它捕捉到了空气中几百米外的血腥味。这激起它内心深处最为原始的欲望,杀戮与撕咬,好缓解饥饿。
资深的杀手做出……
请采纳

❹ 什么叫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文化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先锋含义
“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
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后来借用在小说艺术性质的概定,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因此,先锋也必须建立在纯文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先锋性,小说必须首先具备纯的品质。
“谎言去尽之谓纯。”(墨人钢《就是》题词),必须先把艺术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剔除干净才具备往先锋迈进的可能。历代西方先锋流派的崛起都是建立在“去谎言'的基础上,然后在小说的语言、形式、内在等方面产生各种先锋探索性。在“去谎言”的基础上,小说产生的各种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性一般被认为是具备了先锋性。

❺ 什么是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后来借用在小说艺术性质的概定,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因此,先锋也必须建立在纯文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先锋性,小说必须首先具备纯的品质。
“谎言去尽之谓纯。”(墨人钢《就是》题词),必须先把艺术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剔除干净才具备往先锋迈进的可能。历代西方先锋流派的崛起都是建立在“去谎言'的基础上,然后在小说的语言、形式、内在等方面产生各种先锋探索性。在“去谎言”的基础上,小说产生的各种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性一般被认为是具备了先锋性。

❻ 先锋小说的文学青春

张新颖
1985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伊甸园之门》(GatesofEden),作者是MorrisDickstein。原本是1977年在美国出版的,副标题是“美国六十年代文化”。这个书在80年代中后期非常风行,好像大学中文系的很多学生都在读。
先锋小说
书的前面有一些黑白的照片,大致上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第一张是马尔库塞的照片,我们知道,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综合成为西方60年代反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础。第二页的照片是三个作家:一个是小库尔特·冯尼格,另外一个是诺曼·梅勒,最下面的大胡子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第三页是摇滚乐时代最有名的歌手:一个是滚石乐队的米克·贾格尔,另外一个是鲍勃·迪伦,接下来的一张是甲壳虫乐队刚刚在利物浦开始他们演唱生涯的照片,那个时候他们都还是穷光蛋。还有一张是1968年8月在纽约40万人集会的伍德托克摇摆舞节,一个反文化节,乱糟糟的场面。接下来的两张是反战游行的照片。最后一张是在60年代美国的大学里面经常看到的场面,柏克莱大学学生和警察的对峙。从马尔库塞的理论到诺曼·梅勒、艾伦·金斯堡这样的文学创作,到摇滚乐,到学生的反文化运动,到整个社会的反战,大致上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了一个非常混乱的、但是又充满生机的、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在不断生长出来的这样一个时代。好像一个社会从50年代突然地发生了变化,一个社会的典型的感情、人们典型的意识,都发生了变化,有一些新的东西在生长出来。
当时,有一个学生就说,读了这本书,就想写一本书,仿照这本书来写一本中国文学、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一九八五年”。很多人有这样一个愿望,要把1985年这一年表述出来。其实对这一年的描述,就可以像MorrisDickstein描述美国60年代文化一样,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普通人的感情,从大众文化,从文学创作,甚至包括新闻等方面来着手。这是1985年刚刚过去不久以后说的话。说明这一年,1985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学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学生的心里,留下的冲击非常大,而且它是来自多方面的。这种冲击里面肯定还包括一些很混乱的,当时摸不清,后来可能也说不清的一些东西。
先锋小说
先讲《伊甸园之门》这本书,不是说要把美国60年代文化和1985年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做一个类比。没有这样简单的事情。但是确实有一些相像。比如,很多的事情就是那样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冒出来,就那样发生了。也不是说,是这本书影响了中国1985年的变化。当然不是。想说的是,如果要讲先锋小说,讲先锋文学,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去理解先锋文学的途径,就是能够进入到1985年的现场。如果能够对那一年,那一年的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一个感受的话,那么大致上就可以理解先锋文学。今天,我们在讲先锋小说的时候,拿出几个作家或者几个文本来分析,其实,这几个作家或文本看起来都是干巴巴的,不能还原到当时历史情境当中去的东西就很难读出什么意思来。说老实话,重新读这些先锋小说,那些当年曾经激动人的很多东西没有了。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当年先锋小说非常奋力地去争取来的,很多东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常识。当年让人惊奇的东西,变成了日常写作当中常见到的东西。所以,它不会让你激动,引起你的陌生感,也不至于对你的阅读构成什么样的挑战。但这个是它最大的成功,它把当时一些还没有的东西拿进来,当时一些非常陌生的东西今天变成了常识,“常识化”,它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事情,就在于你今天再回头读那些文本的时候,你不那么激动了。比如说,我们看棉棉———7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女作家———的小说《糖》,里面写到了吸毒,她引用了艾伦·金斯堡在他的《祈祷》里面提到的他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他母亲临死的时候写给他一封信,这封信是在他母亲死的第二天金斯堡收到的:“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下———我带着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钥匙在窗栅里,在窗前的阳光下。”这其实是80年代常被引用的东西,《伊甸园之门》也引了;到了90年代末,到了21世纪,在棉棉的小说里面出现,自然也很感人,不过,在反复的引用过之后,它的冲击力当然不会有当年那么强烈。

❼ 先锋小说

余华
昆德拉
福克纳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先锋派文学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先锋”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着很大的流动性。时运推移,人事递变,昨日的先锋,今天也许会变成后卫。不但为大众所接受的先锋文学已经失去其先锋性,而且先锋派作家忽然写起大众文学来,反体制文人终于接受体制的安抚,也是并不新鲜的之事。但本书属于史论性质,它的任务是理清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就像用摄影机来拍摄飞艇,将其某一时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我们随同作者回顾“文革”前夕的“太阳纵队”、文革时期的“野草诗社”、“白洋淀诗群”和“文革”刚结束不久的饿朦胧诗的崛起时,仍然感到神往。那时的先锋牵动着整体社会思潮,围绕着先锋文学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思想斗争。而这种文化思想上的争鸣,却正是先锋文学的是的使命。

❽ 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品

先锋小说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

❾ 先锋小说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热点内容
联盟大佬重生成妹子小说 发布:2024-07-02 20:41:44 浏览:868
主角只为了提升实力的网游小说 发布:2024-07-02 20:40:32 浏览:434
完结小说经典好评 发布:2024-07-02 20:36:29 浏览:399
镇魂小说经典情节 发布:2024-07-02 20:36:19 浏览:616
男女主都是初恋的总裁小说 发布:2024-07-02 20:32:08 浏览:153
主角从都市到明朝小说 发布:2024-07-02 20:24:14 浏览:918
小说美女总裁沈冰叶辰 发布:2024-07-02 20:10:42 浏览:403
异世界转生后宫轻小说 发布:2024-07-02 20:04:48 浏览:581
网游小说女主姓江男主姓纪 发布:2024-07-02 19:48:05 浏览:859
言情小说女主是歌手 发布:2024-07-02 19:47:14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