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女国医小说免费阅读
㈠ 文泉杰人物简介
文泉杰
文泉杰,自幼爱好文学,从初三起开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章,先后在《青春》、《中外少年》《湖南作家》、《格言》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并在“第一届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文心杯”,“伟人故乡行杯”等各类写作大赛、征文中屡获一,二等奖,作品收入《女友》的《好看文丛》等多种文集。出版长篇小说《年轻本色》、《爱在忧伤的日子》、《爱在忧伤的日子2》《江湖。泪》,《女国医》《胡可可北京成功记》《新跳槽时代》等,人文随笔《正在消逝的地理》《隐士大风流》《侠客天下》《情到深处即为诗》等十余部。现居大理。
中文名:文泉杰
别名:纳兰秋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第一届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征文中获奖
代表作品:《爱在忧伤的日子》《女国医》
现居:大理
人物经历
小时候,文泉杰很调皮,只知道玩,什么样的坏事都做过,学习成绩不好。这样,老师常常把他的母亲叫到学校,请她协助管教孩子。这时,文泉杰心里特别害怕,对课堂产生了恐惧心理。与生惧来的忧伤,对事物的敏感,文泉杰常常莫名其妙地爆发。
9岁那年,母亲离开了文泉杰。1年后,父亲也去了云南,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文泉杰突然成了孤儿,变得很安静。这种遭遇,促使文泉杰的性格变得内敛。此后,他不再跟伙伴玩耍,不再有欢声笑语。文泉杰说:“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个人,很孤独,很寂寞,有很多话要说,却无法说出口。我想到了写作,用笔诉说我的心声,我的忧伤是一种深刻的潜在的表达欲望”
小学阶段,文泉杰的语文成绩都很差,数学成绩要好得多。小学四年级那年,文泉杰独自从乡下跑到县城里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花掉了所有的压岁钱。买了书后,文泉杰才知道,没有钱坐车回家了。后来,文泉杰把这件事情写成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整个小学阶段在语文课上,这是文泉杰得到的唯一一次表扬。
初中的时候,孩提时的顽劣荡然无存,文泉杰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还是那么安静,很少有笑容,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有人说,文泉杰是一个怪人。但优异的学习成绩掩盖了他所有的缺陷,文泉杰渐渐地成了受同学们喜欢和羡慕的人。
文泉杰说:“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偶然,有些偶然会改变你的一生。”他告诉记者,初二那年,学校举办第一届“校园杯”作文竞赛。他得知这样一个消息,并不怎么激动,没有想到要参加。班主任要求班里学习成绩前10名的同学必须参加,文泉杰想逃也逃不了。他很认真地对待这次竞赛,买了一些资料,看了很多范文,想了很多往事,想了很多人,最终确定要写一篇关于奶奶的作文。
10岁过后,文泉杰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相依为命。文泉杰的真情,打动了评委,他的《白发祖母》竟然得了一等奖。语文老师饱含深情朗诵了《白发祖母》,那一刻,文泉杰自己也被感动了,原来写作是这样一件能打动人的事情。从此,文泉杰的梦想被点燃了。他在心里暗暗决定,今后,一定要努力写作。
年少的轻狂,让追逐梦想的脚步,变得轻快而愉悦。文泉杰开始疯狂阅读文学书籍,经常泡在学校里的图书馆或是县城图书馆。在那里,文泉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类期刊,萌发了投稿的念头。
获奖后,文泉杰的语文成绩也扶摇直上,每一次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文泉杰说:“这么一点点成绩,或许微不足道。可它在我投稿失败的同时,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初三那年,文泉杰的处女作《花季中的我》,发表在《少年之友报》上。
文泉杰所在的东安一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社团很多,唯独没有文学社。文学梦想刚刚萌动的文泉杰,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千帆文学社。
有了自己的阵地和战友,创作热情更加高涨。文泉杰不停地写文章,不停地投寄到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不停地参加各个级别的作文竞赛。当全国性的获奖者证书堆满抽屉的时候,文泉杰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那时,同学们都做着大学梦,文泉杰的心里只想着当作家。
高二的暑假对文泉杰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补课,他蜗居在斗室里创作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年轻本色》。流火的七月,文泉杰的创作热情,跟酷暑一样高涨。就快要高三了,还有心思写小说?文泉杰解释说,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出版,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仅仅是因为想写,停不下来。孩提时代埋藏在心底的表达欲望,那种深沉的忧伤,终于如火山一般的爆发出来。
小说进展得很顺利,暑假结束,文泉杰的小说也杀青了。开学后,文泉杰在千帆小报上连载。这部描写年轻人寻找梦想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缩影。同学们看了,都说表达了压抑在她们心里的愿望——那种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年轻本色。文泉杰收到很多的信,说:“你竟然能写长篇小说,这在我们这样的县城中学,是从来不敢想象的”。
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把文泉杰叫到办公室。他先是夸奖文泉杰的才华,然后就是一番“但是”。讲述考大学对文泉杰的重要性,强调高三关键时期的重要性,他希望文泉杰能考上名牌大学。“我只得答应班主任,暂且把写作搁在一边。事实上,我在私下里,依然我行素。有时候,人是需要疯狂一点。”文泉杰笑得很自信。
进入大学,北京的同学们都以“才子”称呼文泉杰。他学的是出版专业,这似乎又是一个机遇。大一下学期,文泉杰不知天高地厚,直接抱着《年轻本色》的手稿找到作家出版社。文泉杰碰壁了,他的稿件被退了回来。中间夹着一封老编辑的信,说:“你还很年轻,不要放弃。要像《年轻本色》这个题目一样,敢想敢闯,不怕失败。”
放弃投稿,文泉杰更加专注地投入写作。大一暑假,文泉杰又开始创作《我的荒谬今生》。小说写完后,文泉杰投给了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个年轻的编辑,3个月后回话说他已经辞职了。送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稿子得到肯定,可惜文泉杰以前没有出过书,他们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文泉杰说,那一刻,我感到很绝望。
投稿再三失败,文泉杰的表达欲望反而越来越强烈。大三,文泉杰写了一篇文章,叫《一个大三学子的自白》。文章发在网上,迅速流行,网友们说,那是一片血泪之作。后来,这篇文章被评为2004年度大学校园里最为热门的帖子,《大学生》杂志选发,《青春》杂志全文刊登。四个半月过后,文泉杰把它写成了一个长篇小说,过程艰苦而幸福。它的第一个读者说:“你的小说,真实得让人落泪。”
这一次,出奇的顺利,文泉杰把稿件发给现代出版社,第二天就收到回复,说愿意出版。文泉杰的手颤抖得厉害,笔都握不住了,心跳很快,有窒息的感觉。两个月后,书出版了,文泉杰成为校园里的焦点人物,学院为他做了宣传和作品讨论会。文泉杰拿到书那一天,只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好运不断,《爱在忧伤的日子》卖得很好,第一个月就登上了北京图书大厦的畅销书排行榜,出版社加印;先前的《我的荒谬今生》,也被华龄出版社相中;在大四的时候,出版社安排文泉杰去了一趟贵州,在大学里做现场签售
文泉杰说:“创作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回报也是对等的。未来太遥远,我无法把握,我只能要求自己把现在的事情做好。这件事情,就是写作。
个人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年轻本色》、《爱在忧伤的日子》、《爱在忧伤的日子2》《江湖。泪》,文集《古今格言的另类解说》、《一个字的力量》、《等待》、《那一年》。<女国医》《胡可可北京成功记》《《新跳槽时代》等多部长篇小说、并出版随笔《古今格言的另类解说》、《正在消逝的地理》、《隐士大风流》、《青楼有才女》、《侠客天下》等十余部。
作品简介
《江湖*泪》
《江湖*泪》文泉杰著华艺出版社2005年11月定价:22.00
本书首次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分别细腻深刻的刻画了六名传奇人物色彩斑斓的江湖生活。天下第一名妓轻凤一生在秦淮河畔的烟雨楼上等待着一个叫独孤及的神奇男子;本是皇帝身份的独孤及却被母亲遗弃在秦淮河里,练成日月剑法之后开始仗剑天涯;一个不想当皇帝的皇帝明哲醉心于江湖;为了完成心爱的人父交给自己的任务,诗诗,一个弱女子,孤身进入皇宫,不料遇上了最爱自己的人--江湖皇帝明哲;世人都误解了东方不败,天下人都负他,他却没有负天下人,没有人知道他修炼的《葵花宝典》是为了实现另一个人的愿望;从未想过要争夺天下第一,只是为报杀父之仇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剑法,从此一生都在寻找可以胜过自己的人
《爱在忧伤的日子》
《爱在忧伤的日子》文泉杰著现代出版社2005年1月定价:18.00
仍然是青春文学,爱情与友情是两大主题爱情向左,友情向右。与众不同的青春文学。一名大学生的心灵自传。千千万万个大学生心灵的反映。不以哗众取宠的情节取胜,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与心理状况的深度挖掘而独树一帜。情节纵使离奇,也只能给人暂时的欢娱。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文字才能留给读者永久的震感。大段大段的发自内心的独白,唯美与忧伤,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开创青春记忆文学的先河,2005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青春读本
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重庆现代书城等国内大型书店畅销书
新浪、搜狐、腾讯网联合推荐;《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北京晚报》等大型媒体综合报道。
《名爱在忧伤的日子2》
《名爱在忧伤的日子2》文泉杰著华龄出版社2005年5月定价16.00
当你厌倦了城市青春文学的时候,请你看看这一本书,这是一部非常有个性的关于乡村少年另类青春的长篇小说。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带有叛逆性格的血性青年,作者以少年忧伤的目光图解成人世界的现实和悲哀,在那个偏僻而充满诱惑力的藕香村,遥远而似乎近在眼前。藕香村的那些男男女女,那些风俗尘世,那些观念思想,整个的被“我”少年忧伤的目光解构和重建了。玉珠奶奶和爷爷违背人伦的真爱,少年与少年之间的血案,涛哥与几个女孩的情感纠葛以及与“我”似是而非的兄弟情谊,执著追求与无奈拒绝的矛盾,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残忍的、温情的、荒谬的、正常的、偶然的、必然的,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悲伤、悲哀、悲壮的色彩。
《女国医》朝华出版社
《胡可可北京成功记》九州出版社
《新跳槽时代》九州出版。
㈡ 《女国医》到底是什么小说啊。为啥大家都推荐我看。
《女国医》被称作中国版的大长今!
内容简介!
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很多人通过湖南卫视知道了韩国有个大长今,医术相当了得,却不幸成为文定皇后的去陷害其他妃嫔子嗣的工具,所幸长今有良心、有正义,没有成为这样的工具。中宗大王感其品德,就下赐“大长今”的称号,封她为御医,但是朝臣们害怕文定皇后的势力会对他们不利,所以竭力阻止长今的御医地位,她最后只能做御医女。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就对中医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空就看这方面的书或是上这方面的网,了解一些情况。无意中看到某健康网站介绍了一个女人——义妁,我很好奇地看了一眼她的身平,写的很简单,比历史上对长今的记载多一点而已。关于义妁,网上的记载多半如下:
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关于侍医,网络里是这样说明的:侍医,侍候帝王的医生。侍医之职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其职责是侍奉皇帝并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
关于汉代的医官制度,我用网上的资料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制度,也方便让我们了解义妁,了解她这个时代的事情。
汉代的医官中职位最高者为太医令丞,隶属关系上分为两个系统:
太常系统。“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令丞。”(《汉书·百宫公卿表》第七上)。当时的太医令丞,相当于后世太医院使,其内部有分工,负责与管理方药者各司其职,管理方药者又有典须方药和本草侍诏之分。典领方药侧重于方剂的研制,以供宫廷方药之需。而本草待诏则主要为皇家采集各种药材,这些人不象典领方药官职稳定,用着时被征诏上来,又随时可能破裁减。
二是少府系统。“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令(《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少府太医主要为宫廷医疗服务。在少府太医令丞下,属官和医药人员有:太医监,多由有权势的医生充任,汉昭帝时权臣上官桀,其“妻父所幸充国为太医监。”(《汉书·孝昭上官皇后》)。汉代的侍医,沿袭秦制,主要为帝王皇室和诸侯王诊治疾病,相当于后世的侍御医。《汉书·王嘉传》中的侍医伍宏,在”董贤传”中称“医待诏”,为同一职称。女侍医、女医、乳医,在宫中主要为皇后、公主等服务,诊治妇产科疾病。
诸侯王府的医政仿照中央,如西汉同姓诸侯王府,济北王有太医高期、王禹;齐王有侍医。另外,王府中其他人也有喜好医方者。王府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医生,派人去名医那里请教、或拜名医为师求学深造。地方官吏家中,也多有医药的设施。例如西汉高永侯的管家杜信,曾向淳于意学习《脉经》、《五色诊》等达两年。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4种医药简帛书,为西汉时之一例。
地方的郡、县、乡、亭四级机构中,有关医事制度的可鉴史料较少。在县级政权中可能沿用了以前法医检验组织。亭一级设专门掌营“开闭扫除”(《史记·高祖本纪》集解,见马非百《秦集史》第49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事务的亭父,由此可想知在郡、县,乡级的行政机构中,也会有掌管或兼管医药卫生之官吏。下层人民“戌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汉书·主父偃传》)。“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汉书·晁错传》),缺医少药是显然可见的。
新莽时期设有太医尚方。史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汉书·王莽传》)
东汉时期撤消了太常系统,只在少府中设立太医令丞一人,六百石,掌诸医。下属医生293人,员吏19人负责诊疗及有关事项。此外,还有药丞、方丞各一人,分别掌握药物和医方。
宫廷中从事医务的人员还有:太医、侍医主要从事医疗工作;尚药监、中宫药长和尝药太官,主要从事药物的修和调试。“宫中药长一人,四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从东汉章帝、和帝以后,宫中官制设置扩大,增设的尝药太官之职,主要负责尝药。东汉时期侍疾尝药由专人负责,所尝药量要超过该剂药量的十分之二以上,且尝药不仅限于尝药监一职。《后汉书》载“(帝)不豫,太医令丞将医入,就所宜药,尝药监、近臣、中常侍、小黄门、皆先尝药,过量十二,公卿朝臣问起居无间。”(《后汉书·礼仪下》)
宫廷中所需药物,一般从全国各地入贡。汉代各郡国每年要问宫廷贡献地方的名贵药材。对某些欠缺药材,太医令丞要及时派员采购。顺帝时皇太子因病缺药,朝廷即派人“下郡国县出珍药”。(《后汉书·延笃列传》)。东汉朝臣也配有医官(相当于保健医生),除大鸿胪五人官医外,廷尉、卫尉、太仆、宗正、大司农、少府也各有一名官医(《后汉书·百官志》)。
东汉的医官制度较西汉完善,增设了一些医药官职,地方医事不再由中央直接管理,而由地方负责。在诸候王国中设“医工长”,以”主医药”。(《后汉书·百官志》)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曾出土带有“医工”字样的铜盆。
汉代的医生,可分为官医与民间医生。官医的服务对象重点是官僚统治阶层,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支有组织的医疗系统。民间以师带徒传授医学的教育形式有一定发展,但官办的医学教育尚未形成,官医主要从民间医药人士中选用,(《汉书·龚胜传》),有的可能为临时延聘。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一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汉书·平帝纪》)但有时则裁减官医,如西汉时令“侯绅方士、使者、副使、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汉书·郊祀志》),官医除了主要为统治者服务外,有些还被指派去为军中士卒、一般平民、甚至为刑徒、囚犯诊病。东汉京兆尹陈龟派官医为平民治病。东汉时会稽发生大疫,督邮钟离意派官医“经给医药,所部多全济。”(《后汉书·钟离意列传》),孔融在《肉刑论》中说“置南甄宫使者,主养病徒。”桓帝建和三年诏称:“徒在作部,疾病致医药。”(《后汉书·恒帝纪》),又据洛阳南郊出土的东汉范雍砖志所记:“右部无任勉刑,颖川颖阴鬼薪范雍,不能去,留官致医。”即是让满刑的病徒继续在刑徒区接受治疗。
汉代的医疗机构已逐渐形成。西汉时的“乳舍”,相当于产院。据《风俗通义》记载:“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椽。妇于乳舍生女,自毒无男。时屠妇比卧生男,因相与私货易,裨钱数万。”,“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皆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产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妇主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太平御览》卷361),汝南、颖川均为汉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设有乳舍,并且住院的产妇中有屠夫之妻,说明产院并不专为统治阶层而设。《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掖庭令属下有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此相当于***诊疗室。
汉代为了控制流民,在疫病大流行期间曾设立过临时医院。”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元嘉元年(151)京师疫病流行,朝廷派光禄大夫与太医巡视疫情。在社会动荡、政权不稳的情况下,这些临时防治疫病的组织也难以设置。
三、秦汉医事律令
云梦秦简入土于公元前217年。其中记载修城的民工患病,只由主管的官吏酌情给以口粮,而无医疗待遇,倘若小隶臣病死,疑为由主人处理(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见《文物》1976年第6~9期。下面关于小儿的律令同出该报道),如果不是因病而死,应将检验文书呈报官府论处。凡官府要买的奴隶,必须经过令史对其进行体检后,无病者方可论价买之。看守官府的残疾人逃亡而被捕获,与因公致残的人逃亡而被捕者同样,由官府予以处罚。
秦始皇时,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使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损失。但明文法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不在焚烧之列,使得医药书籍得以在社会上保存和流行。汉代广开献书之路,于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曾令侍医李柱国校订方书。
汉代,医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朝廷常召见民间医生,咨询有关医药及疗效等情况。对于为帝王治愈疾病的医生,往往赐以重金。“(汉)武帝时,医氏刺治武帝,得二千万耳。”(《汉书·外贼传》)。又如“上(刘邦)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吕后迎良医,……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汉书·高帝纪》)。
在这样的医疗体系和法令之下,才使得义妁有机会进入皇室的医疗中心当了一个官职,再加上她从小就对医术感兴趣,愿意学,也立过功,正好武帝的母亲身边缺少一名医生,在明代的朝鲜就叫作“医女”,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医女”是由贱民和贫困家庭的女儿来做的,相对来说,医女的地位普遍低下。而“侍医”就不同了。“侍医”是帝王的医生,直接负责帝王的医疗保健。相对来说,地位最差最差也要是个平民,贱民是不能做的。正是这样一个机缘,让义妁来照顾皇太后,而且还深得皇太后的宠信,后来就连她的弟弟义纵也当了地方官。真是“一人得利,鸡犬升天”呀!这个义纵虽然不出名,但是《史记》里却有关于他的记载,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他由于姐姐的关系当了一方郡守,执法刚正不阿,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可是司马迁却将他定为“酷吏”,认为他执法虽严,却无半点人情,还发明了很多私刑酷刑,要是罪犯有半点“不老实”,他就用刑,逼得犯人叫苦不迭,这种情况下,也不乏有冤狱的可能。有一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祥,正是司马迁用来形容他的:叫做“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