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网络小说看余华
A. 春天里看死,黄昏中望生——余华·《黄昏里的男孩》
读完了余华的小说《黄昏里的男孩》这本书之后,躺在沙发上就不禁在想,岁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的记忆在点点滴滴中出现,又转瞬即逝。生活中我们是否还会留有旧时的日历,回首往事时,就像是去翻阅过期的日历,曾经的欢乐、痛苦、悲伤都将以同样颜色的笔迹呈现在纸上,泛黄潦草不仅是字墨纸张,也有可能是你的人生。经历总是比时候回忆要鲜明的多,常常因为白天没有对骂过别人而晚上偷偷生气,如果是那时如何如何,我就一定会如何如何,篡改的记忆无法满足内心的虚荣,也无法是自己人生变得丰满。
这本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故事的本质内核是仍然是生活的本质和精神的衍生或者说是真实的写照。不同于真实世界的写照,在虚构中,我们将无数的巧合、矛盾糅合在了一起,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在抽丝剥茧下,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比如婚姻、亲情、生活、生死、仇恨等等一切。
有时也会去想,结婚以后的生活是不是如此,我们一如既往的生活着,朋友交流的越来越少,生活也越来越惧内,往往简单的事情却要去撒谎,保留一点点的空余,担心实话实说后,爱人的不理解以及后续的不必要的麻烦。而我们几个以前玩的最要好的朋友们却难有抛开一切的机会一起再来喝顿酒。往往这时,就会非常羡慕狐朋狗友仍然孤身一人,游刃有余地去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异性。然而生活压迫着我们仅仅是羡慕和想想。《空中爆炸》、《我为什么要结婚》讲的都是朋友、夫妻生活的矛盾,《空中爆炸》的现实场景更让人感同身受,《我问什么要结婚》中,父母的催促,使唤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林孟的故意,理智和克制似乎有着难言之隐,荒诞的对话让事情变得更加无厘头,也令人深思。“我”一口气说了能说到十五个理由;“我”也拿父母的借口作为抵抗;你们拿一把菜刀把我劈成两半吧。";"其实我不是先知,虽然我预言了你和林孟的不和,可是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你的丈夫。" "我一点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结婚?"细节与独白无疑暴露了我拿父母作为挡箭牌,和我自己内心的脆弱。
《在桥上》、《为什么没有音乐》、《女人的胜利》这三篇小说讲述了夫妻生活之间,出轨、外遇、离婚复合的情节,朋友和妻子肆无忌惮的欺负马儿,特立独行的马儿,独特进餐方式和散步,却受到了妻子吕媛和朋友郭滨的欺负,似乎他们吃定了马儿不会反抗。“到了关键的时候,我还是动的”马儿卑微的反抗,最终仍然是助长了妻子和朋友的气焰。
《在桥上》想在看来,更像是渣男的行径,可笑的“我们”,恐惧怀孕的男人,那一定对这个女人是不爱了。而《女人的胜利》中,林红最终牵着李林汉回家了,但是林红最终宣示了主权,她就一定胜利了吗?夫妻生活中,她的胜利不在于挽回了丈夫的心,不在于缝合了婚姻的伤口,也不在于那二十六个日日夜夜的痛苦,而是在于羞辱了那个叫青青的女人。婚后,林红找不到了昔日的好友,却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只剩下李林汉和李林汉的朋友,那一通通电话,将自己家中的矛盾、与丈夫的矛盾统统告诉了其他人,对外的诉苦也正诉说着两个人经营爱情、小家庭的失败,李林汉为何会对青青做出“点到为止”的接吻,当林红知晓了他和青青的事情之后,青青和李林汉都是异口同声的保证,到此为止。但是他的出轨已经证明了出现了问题。故事的结尾不是生活终点,往后的日子里,林红会一直保持胜利吗?还是李林汉的出轨会更加隐蔽而不被发现。
生活不仅要去眺望远方的诗歌,仍要背负当下的苟且。《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孩子的绝症与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开心的踩影子,到最后小卖铺的老板“我”坐在轮椅上,旁观了整个治疗事件的始末,我们直面生死,白发送走了黑发,虽然悲痛但仍要活着。孩子的天真可爱,真是治愈悲痛的良药。《阑尾》中,孩子的天真无邪,与大人的吹嘘,最终自食恶果,可能是作者余华曾经经历说思考到的荒诞的故事。《他们的儿子》同样也讲述了一个平常而又不能再平常的故事。夫妻二人的生活窘迫,为了买鱼便宜两块钱,磨嘴皮子磨到鱼死了,为了买豆腐而多走两站路,不愿再花钱挤公交车,儿子却为了舒服,听着随身听,不想闻着臭味就出行打车。最后看到的时候,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好,掏空吸干了父母的血。
为了生活,我们不得已站在凳子上跳舞,而生活,确实那条勒住你的绳子。倒叙的故事,水果贩孙福抓住了偷苹果小男孩,折断了他的中指,之后用绳子绑了他,逼迫他大喊自己是个小偷,一直到了太阳落山。最后,男孩起不来了,也无人关心。五年前,孙福的儿子淹死了,老婆和剃头匠跑了,只留下孤零零的他。孙福的过分,在于男孩偷了他一个苹果,却要折断一根手指,漠视个人的的苛刻,在故事的倒叙中找到了原由,施暴者之所以施暴,是有他可怜的过去,连续的厄运缠绕着他,曾经幸福的一家三口如同那苹果一样诱人可口。然后儿子夭折,折断了男孩的中指,妻子无法承受,享受过剃头匠的按摩放松后,跟着剃头匠跑了,所以他要绑着男孩儿,“曾经我们这儿都是不用锁门的,东西也不会丢”,都是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儿子,也偷走了她的老婆,更偷走了他原本幸福的生活,所以他是如此痛恨小偷,凡此种种,都是孙福被压迫着叫喊,他一切的美好都被偷走了,没有个人帮他,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同样,也不会有人愿意去帮助这个小男孩。
孙福象征了遭遇苦难而没有放下的人,对外又开始施暴与弱于自己的人,怨恨不会因此而终结,男孩原本是初升的太阳,因为偷苹果,因为生活的苦难,而又无比像是走在黄昏中的老人,或许男孩站着大声说着自己是小偷的时候,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想被生活温柔以待,可能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或许结局是孙福会将他领养回家,或许会有好心人给他一碗饭吃。然而生活最真实的地方就是,男孩倒在树下,众人也只是漠然旁观,贴近手背的中指,比向了无数人,比向了孙福,也比向了生活。
一切还在继续,也许有种痛苦,远远胜过死亡,那就是苟且地活着。
整本书中,每一个故事后再诉说着真实而又悲伤的故事,但是唯有一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快乐和戏谑。《炎热的夏天》里,“赞助商”李其刚追求的姑娘们,通过对话,形象刻画出了闺蜜之间的小九九和李其刚追求姑娘的技俩。最后女人之间的一句,“哼!”那可真是会让直男们琢磨个三五天都不知其所以然。
人生是个苦差事,我们仍要温柔以待,仍要苟且的活着,仍要热爱着生活。余华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死亡与暴力,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里也是不无例外,这种反乌托邦式的精神文学作品,放到现在来看,很多都没有经历过诸多黑暗面的是难以体验的。但是正是如此,反而燃起我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对于美好的追求。
B. 余华的《往事如烟》到底是什么主题啊
昨天看了余华的《往事如烟》,第2次看,突然才发觉,《往》和《现实一种》是一路货色。小愤青写的实验性小说,追求一种纯粹的心理刺激。 我几乎能想像 有人会把这2篇文章定义为 批判现实的小说,批判农村迷信,批判人情冷落。但我也几乎肯定,小愤青写这东西的时候追求的是纯粹的快感。
这快感是关于死亡和孤独的,所以我能接受,甚至享受这种变态,至少比《兄弟》(下)追求裸体快感让我舒服,《兄弟》让我觉得余华没落了。
关于 死亡,所以一切变得简单,大部分人物到最后都死了,剩下的也都会死去。但死似乎又没有那么单纯,那两个河边的鬼,和坟墓生小孩的那个,让我感觉鬼是人性冷漠的极致----如果他活着的时候还没冷漠完的话。所以河边的鬼会什么都不说,钓鱼,吃生鱼;所以生小孩的那个会看不见腿,会看不清脸,声音会很遥远;所以司机的魂会不计是2逼死了他,而固执的托梦给2,要2给他找个老婆;所以算命先生会很怕死。。
整篇故事,那个村子,所有人,本来就不是属于活人的世界的。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将死未死的状态的,所以,一切都有一层阴森的笼罩,是阴森而不是冷漠。所以4会梦呓,司机会自杀,接生婆会死后腐烂在床上,6会在女儿自杀后以2000元卖掉尸体,7送走了儿子而病好了,算命先生会克死自己的5个子女,会采阴补阳,会90多岁还畸形的活着。
它也是一篇关于伦理的故事,3会和自己的孙子有了孩子;6会卖掉7个女儿,前面6个一个3000,最后一个本来4000,死了2000; 司机和2 会在婚礼上出钱让新娘给对方洗脸,司机出光了钱,进厨房,自杀;灰衣女人会求神要孙子,在得到无子暗示后死去。
而瞎子和4,是故事里唯一的美好,4的美好来自于她的年幼的单纯,而瞎子,似乎是 《巴黎圣母院》里丑人 的样子。瞎子会在闹市中分辨4的声音,默默的听,然后祝福。他就一直这样坐在那里等4的走过,等4的声音;在4出事时会突然的明白;4恍惚时,他默默的跟着,4走进河里,他没有阻拦,他默默的坐在河边3天,然后也走下河里--这是故事的结局,2人都死了,本是悲剧,但在这故事里,却似乎是种快乐。
当然,最喜欢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 7,4,3,6,2,司机,灰衣女人,接生婆,算命先生,瞎子。 简单而冷漠,没有任何复杂的意思,就是一个标志,然后死了,然后抹去。把故事冷漠的感觉推到极致。
最后,还有余华的描写功底,无敌到极点。。。
C. 余华小说《现实一种》到底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余华的《现实一种》颠覆了传统理论上的情感模式,叙述了兄弟间丧失人性的连环报复、轮回杀戮。从小孩子们的无意伤害到大人们的有意残杀,直至最后相继毁灭。以一个三代人的家庭为背景向人们描写了丑,通过祖孙、母子、夫妻和兄弟的行为之丑和心理之丑,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丑恶。
余华在小说创作中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淋漓尽致地描写丑恶。他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用他自己阴沉、犀利、冷酷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3)看完网络小说看余华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现实一种》是作者余华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
他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而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
作品赏析
《现实一种》余华在1986-1987年写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寓言。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的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象模型。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解释世界的冲动,仿佛一个少年人突然发现他掌握着世界的秘密后迫不及待地要将之到处宣讲。
他表面摹拟的老成中夹杂着一种错愕:事实上,正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产生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也确实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但这一时期他所刻意追求的“无我”的叙述效果迫使他不得不创造一个面具:一个冷漠的叙述者,结果,是他的冷漠而不是他的震惊留给当时的读者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