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古代 » 闲花落地听无声小说最新章节

闲花落地听无声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时间: 2022-03-08 23:58:07

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它的含义是

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Ⅱ 闲花落地听无声是什么意思

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看不见;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也听不到声音。

Ⅲ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的寓意是什么啊

我查了下,这个是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原题目大致如下: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解析】
原诗的字面意思是,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看不见;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也听不到声音。
当然也可从上面题目中给的几种理解,来品味这句诗的寓意。
1.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字面理解)
2.“细雨”被“看不见”,“闲花”被“听无声”。表现了其不为人知的寂寞。(肤浅理解)
3.“细雨”虽“看不见”,但是却“湿衣”了。这说明其虽自甘寂寞默默无闻,却能有所作为。不追逐名利,而恬淡释然,能有所成的处世之道。从这层意义上理解,大有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以上个人见解。如有错误,欢迎批评。

【出处】
第151卷039首〖别严士元〗
书名:《全唐诗》 作者: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注:最后两句,它处另作“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Ⅳ 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先理解“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意思,定出论点,在通过几项事例来作为论据.

作文建议:
第一,抓住“看不见”和“听无声”。“细雨湿衣”和“闲花落地”都是大家不情愿接受的事情,但是这种不情愿却会在“看不见”和“听无声”的情况下悄然而生。推而广之,诸多世事不也一样吗?比如人的习惯爱好、道德作风、好恶观、利益观、诚信意识的形成等等无不如此。
第二,抓住“细雨”和“闲花”。对细雨的理解,南方人可能会更深刻一些(有点难为北京考生),那是一种几乎不好觉察的“雨”,在“雨”中呆的时间长了,感觉肌肤冰凉,方知衣湿,可以理解为“细雨湿衣看不见雨”。“闲”有很多的意思,其中有一种意思是“大”(如“闲显轩敞,云屋晧旰。”——《文选·曹植·七启》)我想此处的“闲花”即指是“大花”,并非“休闲的花”“空闲的花”“无用的花”……不知是什么花,此花虽大,自树梢飘然而下,落到地面,听而无声。写到此,我都觉得一种来自骨髓的麻酥酥的美。这种景象其实很普遍的存在,但是要体会到它的存在则需要一种特定的心境(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只说“特定”)。故处世心态很重要
详细说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议论文结构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Ⅳ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什么意思

意思是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译文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注释
⑴倚棹:停船
⑵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

Ⅵ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什么意思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送士元》
[今译] 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看不见;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也听不到声音。
[赏析] 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作]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Ⅶ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请根据这两句诗的体会,写一文章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地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地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和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Ⅷ 闲花落地听无声下一句是什么

春风倚棹
阖闾
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Ⅸ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什么意思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拓展资料

一、出自

《别严士元 》唐 · 刘长卿

二、全文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三、译文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四、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五、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Ⅹ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意思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送士元》
[今译] 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看不见;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也听不到声音。
[赏析] 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作]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热点内容
总裁与儿媳的小说 发布:2024-10-07 02:31:28 浏览:116
网络小说临海指哪里 发布:2024-10-07 02:31:28 浏览:234
顾总裁和沈影帝爱做的那些事小说 发布:2024-10-07 02:14:14 浏览:31
有什么都市重生类的小说好看 发布:2024-10-07 02:05:53 浏览:182
小说青鸾的结局 发布:2024-10-07 02:05:11 浏览:332
都市小说主角叫叶 发布:2024-10-07 01:46:13 浏览:406
高甜纯爱短篇小说 发布:2024-10-07 01:45:30 浏览:878
地铁游戏原型小说 发布:2024-10-07 01:29:55 浏览:341
让他又爱又恨的女人总裁小说 发布:2024-10-07 01:25:43 浏览:361
都市男主是个总裁姓绝的小说全集 发布:2024-10-07 01:01:03 浏览: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