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言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
『壹』 张恨水作品如何引雅入俗的
一、张恨水文学“引雅入俗”的过程
20世纪初,中国的通俗文学渐渐走入困境,五四新文学的崛起,给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此时,张恨水小说的出现,把中国的通俗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春明外史》让读者认识了张恨水,也是张恨水开始一步步完成他的“引雅入俗”、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部标志性小说。
长达100万字左右的小说《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小说的惊世之作。金铨、白雄起等官僚贵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兴衰成败,金燕西、冷清秋等人物爱情、婚姻的曲曲折折、离合悲欢被张恨水演绎得真真切切、活灵活现。也正是这部小说使张恨水完成了他“引雅入俗”的第二个步骤。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最叫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中有了主人公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有为了真爱反抗军阀欺压、强暴的社会线索,有武林豪杰抗压抗暴的传奇故事,张恨水的这部成熟之作成为他完成“引雅入俗”全部过程的标志性小说。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诸多称谓的张恨水是不是“引雅入俗”第一人。
二、对文学界的贡献
1924年张恨水在北京,他在这个时候创作了一部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春明外史》。“春明”,北京的别称,外史是什么?外史就是正史不写的那种野史,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生活。那么换句话说,它就是写的北京各种各样社会的,所谓新闻吧。但是这一部小说,说它是成名作,也正是这部小说开始,张恨水开始把雅文化引到俗文化来的,走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部小说中间,张恨水解决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通俗文学中间怎样使通俗文学的,特别是通俗小说中间的很多材料,散乱的材料,怎样把它集中游中起来呢?张恨水做了一个贡献,在这部小说中间,他把所有的材料都服从一个人的命运,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从头到尾把它贯穿起来。
第二个好处,什么好处呢?小说中间有头有尾了,这个比较集中,为什么?一个人的命运的发展,它就成了这个小说中间的一个主要的故事了。小说中间这个杨杏园就是来自于安徽的一个报人,然后到了北京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最后他死在北京,他死了,故事结局了,他可以了。如果说你没有一个人物的话,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你可以永远地写下去,对不对?可以永远写下去,所以说不要小看小说中间一个人物、主要人物的贡献就在这儿。其实这些问题新文学作家早解决了,但是通俗文学作家不容易,张恨水第一个。所以说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由雅入俗向前狠狠地走了一大步,这一大步很重要。
张恨水的小说中间,他的第二步,我把他称为鼎盛之作,《春明外史》是他的成名作,然后这个鼎盛之作是什么呢?那就是《金粉世家》。那么《金粉世家》又比《春明外史》又多了些什么?这就是我要讲的这个雅,怎么又多了卖举销些雅的成分,是什么呢?他有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金粉世家》它实际上完成了一个事情,就是说答腊通俗小说,不是这个线索往前写,另一个线索永远写下去,它不是的,而是它形成了一个叫做一个情节中心论。它只是一个情节,如果我们看了《金粉世家》这部小说,那么你就发现,它实际上就是写的金铨总理这个家里面的四个儿子、四个女儿的故事,它实际上是这个。那么四个儿子、四个女儿的故事,换句话说,它这个情节非常集中,就是写金家,它不是那么散乱的,通俗文学越来越严肃化了,换句话说,通俗文学越来越雅化了,张恨水在其中做的贡献,这个当然还讲得比较抽象。
第二个贡献就很明确了,张恨水这个时候在《金粉世家》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心理描写和场面描写。各位听起来又觉得心理描写,小说中间当然应该是有心理描写了,但是别忘了,通俗文学,通俗小说中间恰恰就是没有,通俗小说是什么?就是画本,说故事,说画本,它不跟你讲心里想什么,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他把这个心理描写,他把它融入到小说中间来。
他呢,看见冷清秋过来了,冷清秋走过来以后,无意之中看到这么个男孩子站在这地方,就微微地向他一笑,笑了一下。别忘了,一般情况下,如果说你心中无意,不管怎么笑都没关系。这个时候他心中有意的时候,不要说是你一笑,你手一举一动,我都把她心里想的,她是不是对我有意?肯定是这样想,对不对?但是一般的通俗小说,写到这儿,就过去了,它就不说了。但是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而恰恰在这里他开始运用了心理描写,怎么好极了呢?这就叫谈恋爱了!不是要谈恋爱嘛?他心里面有意,这种描写通俗小说之前没有,它有。再举个例子,在电视中间大家可能看了金燕西和冷清秋他们最后分手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其实在小说中间写得很清楚,金燕西和冷清秋的这个分手有它内在的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这个金燕西他有一个思想,他有个什么思想呢?就是说结了婚以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相处,他觉得结了婚以后,男人应该说话算数,应该是第一的,他有这个思想。这个在小说中间很清楚,那么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的思想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思想的呢?小说中间有很深刻的一个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描写,同样你看看,为后来他们的分手打下了一个伏笔。
“我将来和清秋结了婚,难道也是这个样子不成?无论如何,我想自己得先振作起来,不要长了别人的威风……若是男子对他夫人有很厚的爱情,却落了一个惧内的结果,岂不让天下男人都不敢爱他妻?”
你这样来看,你就发现,他们的分手似乎很自然,因为他始终就没有把冷清秋放到他的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他没有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而冷清秋她又是出身平民家庭,她特别看重我的位置是什么,对不对?那么这样的话,他们自然会分手了,他们自然就分手,所以这一些描写在这个《金粉世家》中间都有了。所以说这样来看,通俗小说好看了吧,看着越来越好看了吧,它不是那么散乱了吧!它有变化了,它在变哪,是吧?所以说这个里面的场面描写那就更多了,小说中间的金燕西办了个诗社,而且各种各样的场面,这个里面写得好极了,怎么好极了呢?金燕西嘛,是一个总理的儿子,他要办诗社,其实围着他身边去写诗的人,真正的要写诗吗?不是的,想通过他巴结他,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然后就是写这些诗人,诗社的这些诗人,写的那些诗都是臭诗,写得一塌糊涂的。但是呢,围着金燕西,那个金燕西写的诗,他不会写,写的诗都好,好得不得了。这个场面描写把每个人在诗社的这种状态,心理状态全部把它写出来,这个在通俗小说中间没有,但张恨水小说中间写出来了,写了很多,很好看了那就,那很好看了。同样的一个道理,是不是?金铨死了,总理死了,办丧事,其实这个办丧事我想各位都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呀,是吧?人家总理死了以后,虽然大树倒下了,但是人家根深盘结的很多关系在这儿,对吧?你怎么出面,送什么礼物,以及怎么怎么讲话,这个场面描写写的,这个太重要了,人情世故,对人性的刻画,小说中真深刻得很。所以看这个小说,你就觉得通俗小说它是通俗小说,但是雅化了,它不是一般的,这是第二部作品,它同样是两个贡献。
在张恨水的小说中间,我认为他最成熟的一部作品是《啼笑因缘》。《啼笑因缘》写作时间1930年,1930年写的《啼笑因缘》和前面比较起来,前面每一部著作都是一百多万字,很厚啊。但是《啼笑因缘》只有20万字不到,只有20万字不到,但是这部小说,实际上他这部小说,他同样解决了通俗小说中间的两大问题,同样解决了两大问题,哪两大问题呢?第一个,他解决了小说怎么来写社会,换句话说,他完成了所谓的社会言情小说的这个模式。讲到这个地方呢,我要稍微把它展开点说,为什么要展开,否则你不知道他这个贡献是怎么来的。中国的通俗小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它实际上呢,最早的时候是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没有什么社会内容,全部是爱情。所以鲁迅新文学作家都批评他们,都说它是一对鸳鸯、一对蝴蝶,哭哭啼啼地讲爱情的,没有什么社会内容,它是这样的。同样呢,有些所谓的社会小说,比如我刚才讲的李涵秋曾经写过《广陵潮》,都是当时的社会小说,但是社会小说写了很多是社会内容,但是它有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按照现在的话来说,用现在的文学理论语言来说,叫做“镜子说”,它这个镜子说,就是用《广陵潮》那句话来说,就是我写的这个东西,我写的这个小说,我作家不表示任何的是非的、褒贬的态度,我不表现,至于说你们的好和坏,你读者去看,你根据这个看,像照镜子一样,你看看你自己是美还是丑,听明白了吗?就是说它是客观性,让你自己反思去。但是你如果仅仅地去写这个,没有作家的自己的褒和贬,你仅仅写这种生活,而且他们又习惯写那些比较肮脏的生活负面,因为这样才有读者看嘛!结果造成了什么呢?所谓的黑幕小说就出现了,什么叫黑幕小说?就是把黑幕写出来以后,他作家没有对这些黑幕进行自己的评价,你的批判,你的分析,你都没有,它就是生活,这样拿出来了。那么讲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了,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我刚才说了,它是社会言情小说,他把言情当然是放进去了,这个肯定不用多说。他把社会放进去以后呢,但是他有自己的是非判断,那就是反军阀、反压迫,《啼笑因缘》看了,肯定都有这个,它这是一个军阀对老百姓的残暴压迫、专横,它是这样的。所以这部小说很富有那种市民气息,那种市民对社会的评价,它表现得非常充分。也就是说,作家自己的政治态度、社会态度,他把它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言情小说。我要讲的是什么呢?就是第二个。
这个第二个呢,我觉得是张恨水做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他实际上完成了整个中国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美学模式,那就是小说中间要写故事,说故事、要写人物。说故事、写人物这个创作模式,《啼笑因缘》。那么我来做一点解释,你故事要说,没有个好看的故事,也没人看,这部小说好看的故事它首先有了,但是你如果仅仅写一个好看的故事的只能说就通俗小说来说,它也只是一般的档次,因为通俗小说都有好看的故事嘛!那么张恨水的特点是什么?它不但有好看的故事,还有精彩的人物性格,这个好,什么叫精彩的人物?精彩人物就是写性格、写形象。通俗小说写人物有一个习惯的手法,什么叫习惯的手法呢?比如说,门一开进来一个人,通俗小说作家一般都是这样写:这个人,某人、某者、某也,换句话说,从什么地方来的,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从上面,头上戴了个什么帽子,脸上长得怎么样,衣服穿得怎么样,鞋子怎么样,然后慢慢走进来怎么样,它是每一笔都写下去。所以茅盾先生在批判鸳鸯蝴蝶派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这叫写小说吗?这叫生活起居注,就是生活起居注,什么都写,确实这是通俗小说的弊病,确实是毛病。可以这么说,在他的《春明外史》中间还是存在着的,但是《啼笑因缘》没了,这就是《啼笑因缘》的贡献了。
我这里看《啼笑因缘》的四个人物的出场,他怎么出场,我不用多说,你们看看这是谁。换句话说,张恨水开始写人物,他再也不是从头到脚地写下去,他也知道了我要抓住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那几笔,勾勒几笔就出来了。按鲁迅的话说叫画眼睛,眼睛一画神就传出来了,这叫写人物了,人物已经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看:“见他穿了一件蓝湖绉夹袍,在大襟上挂了一个自来水笔的笔插。白净的面孔,架了一副玳瑁边圆框眼镜,头上的头发虽然分齐,却又卷起有些蓬乱,这分明是个贵族式的大学生。”这是谁呀?对,樊家树,一听就知道这是樊家树。你看,长袍,知识分子的象征,自来水笔放在这儿,洋学生,对不对?洋学生自来水笔,是吧?然后头发呢,他梳得很整齐,但是有点蓬松,为什么?有点贵族气息,对不对?蓬蓬松松很潇洒。他就那么几笔,这几笔很灵活,写人。张恨水到这儿,是不是他成熟了,对不对?再看:“这时出来一位姑娘,约莫有十八九岁,挽了辫子在后面梳着一字横髻,前面只有一些很短的刘海,一张圆圆的脸儿,穿了一身的青布衣服,衬着手脸倒还白净,头发上拖了一根红线,手上拿了一块白十字布,走将出来。”谁呀?对了,关秀姑。你看了之后,红绳子,衣服,关秀姑哪儿人?她是山东人,你看她,人物身份几笔头就出来了,她的了留海还是整整齐齐的,来自于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我们再看,“说话时,来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面孔略尖,却是白里泛出红来,显得清秀,梳着复发,长齐眉边,由稀稀的发网里,露出白皮肤来。身上穿旧蓝竹布长衫,倒也干净齐整。说着,就站在那妇人身后,反过手去,拿了自己的辫梢到前面来,只是把手去抚弄。家树先见她唱大鼓的那种神气,就觉不错,现在又见她含情脉脉,不带点些儿轻狂,风尘中有这样的人物,却是不可多得。”注意这几个字,拿着辫梢含情脉脉地躲在一个夫人的后面来偷偷地看着樊家树。谁呀?沈凤喜,是不是?这几句,你看,沈凤喜的人物形象,沈凤喜的性格全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个作家就是写他的灵魂。
三、对张恨水文学的评价
那么这部小说整个情节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突然就转下去了,原来他们是一种纯情的关系,后来就开始惨了,出现了惨情的关系了,这么一变的话,但是这种变化来自于什么地方?你不得不说,性格,沈凤喜的性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小说情节的发展,符合性格的要求,对不对?这样的小说你看到就觉得好看了,有根据,这个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你说这样的小说写到通俗小说写到这个程度,你说好看不好看?当然好看,当然好看了!是吧?故事。我刚才说情节曲折的故事精彩的故事,又有非常精彩的人物性格。这么讲,《啼笑因缘》之后,应该说中国的通俗小说进入了一个现代的阶段,谁是引路人?谁是贡献者?张恨水,那么在这个以前它都没有,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所以我下面再做一个评价。
第一个评价,张恨水的这种,它雅嘛!入俗,这个“雅”不是张恨水的发明,这个应该看清楚。张恨水的这个所谓的“雅”,注意,我刚才特地把时间都说了,他只不过把当时在中国开始广为流行的,流行的新文学的鲁迅等人的新文学的美学的东西,把它放到通俗文学中间来,不是发明,他只不过是拿过来。因为写人,小说中间的写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鲁迅等人解决的,不是张恨水解决的。
第二个评价,张恨水的三部小说,我们尽管说他是引雅入俗,但是我也的确应该说明的是,小说中间它毕竟有很强的市场气息,他也在追求他的商品,商业的效应,市场的效应,这个也不可忘记。张恨水是用小说来养家的,他家16个人,他是用小说来养家。换句话说,用张恨水自己的话来说,他说他就是个文字劳工,他自己说是文字劳工。我是打工的,我要赚钱,我写小说要赚钱,要赚钱。所以他特别追求这种市场的效应,他特别追求。比如说《啼笑因缘》,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啼笑因缘》里面的商品价值,起码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是非常明显的。这部小说除了言情之外,这个里面还加了很多武侠,关氏父子实际上就是一种武侠人物,武功非常高的。为什么加武侠呢?当然这个有小说背景,因为当时新闻报的编者有这个要求,但是有一个张恨水非常明白,因为当时的武侠小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武侠小说在南方广为流行,读者很喜欢看,所以穿插了武侠,这个叫做市场效应。
第三个评价,就是这种说故事、写人物的这个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如果仅仅是写故事,没有一个人物的高度,我刚才说了,你整个的小说格调不高,你的整个的人物挖掘得不深,小说中间的人物的形象你不突出。换句话说,美感,小说是追求美的东西,美的东西不突出,小说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话,没有这种深刻的东西,你也不能打动我,所以说它这个应该是两者结合,这两者结合是张恨水的贡献。如果我们把眼光向后推,张恨水之后的情况推,我个人觉得,其实张爱玲的小说,什么?张爱玲的小说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都有一个曲折的人生,对不对?你一看到这条路子,张恨水把这条路子开辟下来以后,往前看,我甚至可以一直看到我们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这条线索你如果隐隐约约地把它贯穿起来的话,我想你们各位就会想到张恨水的确有重要的贡献,因为他确实做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叫做雅俗共赏,或者说雅俗合流。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诸多称谓的张恨水是不是“引雅入俗”第一人?对张恨水该做何评价?·孔庆东:《啼笑因缘》的爱情三模式二十世纪我国产生了很多名家名作,但是最轰动的一部作品,它不是鲁迅的《阿Q正传》不是茅盾的《子夜》,不是曹禺的《雷雨》,不是郭沫若的《女神蔡文姬》,而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为什么这部小说有这么大的轰动?
在《啼笑因缘》里,张恨水缔造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是与这一男三女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有关的。张中良: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的播出,再度掀起了人们关注张恨水小说的热潮,之后的《啼笑因缘》、《红粉世家》更使很多读者对张恨水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张恨水用犀利的笔锋画就了20世纪上半叶在门第、权力与金钱交织下的社会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有达官贵人的腐败、奢华,有穷苦大众的窘迫和情趣。袁进:与“三”结缘的张恨水、“三多”作家张恨水:首先,张恨水作品的数量多,他一生写了近三千万字;其次,他的作品发行多,就《啼笑因缘》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26版;第三,张恨水的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张恨水在鼎盛时期,他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事实上,张恨水的小说不仅能够打动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次的读者,做到真正地雅俗共赏。
『贰』 啼笑因缘的作品鉴赏
《啼笑因缘》描写的是主人公樊家树和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三位女子的恋爱纠葛,在这样一个多角恋爱故事中,又穿插了封建军阀强占民女,武侠锄强扶弱的情节,故事曲折离奇,富有传奇色彩,体现了 “I土会”、“言情”与“武侠”三位一体的艺术大融合。张恨水曾说、,“到我写《啼笑因缘》时,我就有了写小说必须赶上时代的想法。“他的所谓“赶上时代”表现在创作时,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注意到了当时读者群文化意识的变化,试图挣脱旧派小说“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陈旧模式,因此在《啼笑因缘》里,“才子佳人的角色被普通民众所取代,而反封建思想和平民稍神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张扬。
主人公樊家树,代表着具有平民化”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出身贫寒的鼓姬沈凤喜,见义勇为的侠女关秀姑,都埔于平民阶层“才子佳人向市民阶层的人物转化,使作品鲜明地表现了男女平等、婚炳由的民主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无疑是合拍的。同时,张恨水已开始有了为文化较低的普通读者写作的朦胧意识,已经注意把笔力重心转移到描写平民阶层,细灭地表现社会生活中普通人之间的真情,而且作者将故事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背景下,真实地揭饵了封建军阀的罪行,使作品贯注了一股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在《啼笑因缘》的几个主要人物中.沈凤喜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在沈凤喜的人生命运沉浮中,樊家树和刘将军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沈凤喜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凤喜的悲剧在于,樊家树和刘将军对她的爱与认同首先都建立在“姿色”的层面,平民化的少爷樊家树在初次遇到沈凤喜时,一下子就被她少女的青春魅力所吸引,“来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面孔略尖,却是白里泛出红来,显得淸秀一虽然十分寒索,自是有一种淸媚态度,可以引动肴的人。”少年学子樊家树虽是“平民化的少爷”,但毕竟是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他和天桥鼓姬沈凤苒之间地位悬殊很大,沈凤喜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俘获樊家树的心,并且使樊家树摒弃一切世俗利害关系而死心塌地爱上她,最主要的原因躭是因为沈凤喜的靑春和美貌。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双方的爱好、兴趣、文化层次、精神情感等都和谐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不说这份爱情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抽掉了相互理解基础上.使爱悄孕育产生的土壤,那种缺乏精神文化共振的爱必定是飘浮无根的空中楼阁,这是造成樊家树和沈凤喜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樊家树到北京来投考学校,随后在一所髙等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因此他接受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新观念。而沈凤喜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进过学堂,只“稍微认识几个字”,因此她无法和樊家树在内在的精神层次上取得沟通。有论者曾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动机理论)来分析樊沈之间爱情的实质,认为:“导致樊家树沈凤喜之间爱情悲剧的原因,就在于他俩对爱情的需求不同……樊家树迷恋的是沈凤喜的朴实、清秀的自然美,而沈凤喜及其家人惊喜的是樊家树慷慨解囊的金钱……一个爱自然美,一个爱铜臭钱。“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樊家树出钱供沈凤喜上学就是在潜意识里觉得沈凤喜的文化层次太低,这样她的那份美丽和淸纯就缺乏了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应地满足不了男人潜意识里膨胀的虚荣心。中国男人传统理想中的女子应该是才貌双全,既要美貌绝伦,又要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曲陚。这样,男人在才貌双全的女子身上既能满足占有可餐秀色的欲望,又了却了 红抽添香夜读书”的心愿,在这一点上,樊家树也未能免俗,他认为沈凤喜“这女子实在可人意,只可惜出在这唱大鼓书的人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温柔之间总不免有点放荡的样子”“等她上学之后,再加上一点文明气象,就越发的好了”。因此,樊家树供沈凤喜上学,表面上看是为沈凤軎着想,实际上他的潜在动机是为了满足他作为男人潜意识里膨胀的虚荣心。总之,虽然不能排除樊家树身上具有急公好义、乐于助人、救危济难的高尚品格,但也要看到樊家树对沈凤喜的爱慕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建立在他对沈凤喜“姿色的欣赏与占有基础上的。
封建军阀刘将军对沈凤喜的着迷和霸占更是赤裸裸地建立在沈凤喜“姿色”的基础之上。他第一次见到沈凤喜时,“早是浑身的汗毛管向上一翮,酥麻了一阵,不料凭空走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来”.和樊家树一样,刘将军对沈凤喜几乎也是―见钟情,一见倾心,所不同的是,樊家树对沈凤喜“姿色的追慕套上了一层对少女清纯之美渴望的诗情画意,而刘将军对沈凤喜“姿色”的霸占则完全撕破了那种温情脉脉的诗意面纱,他利用手中的权势和金钱轻易地霸占了沈凤喜。他说:“有主儿要什么紧,漫说没出门、还是人家大闺女。就算出了门子,让咱们爷们爱上了,会弄不到手吗?”当刘将军在各种软硬手段兼施之后,沈凤喜欣然地接过了刘将军的家私账木,从肉体到精神都被俘虏了。
虽然在樊家树和刘将军的眼里,沈凤喜是一个美明的大使,但他们都没有把沈凤喜当做独立的大写的“人”来看待,都没有尊重她作为女人应有的尊严和人格,这也是造成沈凤喜悲剧的原因。樊家树虽然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少爷,却看不惯何丽娜奢侈、华贵、铺张的生活习气,而且认为她“美丽是美丽,放荡也就太放荡了”;他也不欣赏关秀姑的老实淳朴,而只沉醉于沈凤喜清纯、淡雅的女性“姿色”。刘将军对沈凤喜的爱慕显得更赤裸裸、更生物化一些,那就是纯粹的占有。沈凤喜无论在他们哪个人的眼里都不是一个有独立的尊严、人格、悄感与意志的人”,而是一个具有天使般容貌的“物”或“工具” ’这就注定了她无法逃避被男人占有、操纵和赏玩的命运。樊家树送沈凤喜上学,花钱帮沈家把旧屋打扮一新,每月供给沈家五十块钱的家用,给沈凤喜买手表、两截式髙跟鞋、白纺绸围巾、自来水笔、玳瑁边眼镜、金戒指等,樊家树所做的一切,确实有他对沈凤喜的感情,但是更深层的动机还是建立在他认为沈凤喜具有可以赏玩的价值上。因此,樊家树所有投资的真正目的是使沈凤喜这个具有天使般容貌的“物”更加赏心悦目,而且他自始至终都珍爱着这个“物”,直到沈凤喜被军阀刘将军簕占之后,他还对她念念不忘。在刘将军的眼中,沈凤喜更是被当做“物或“工具”来看的,由于羡沈凤喜的容貌之美,刘将军一开始还是比较怜惜沈凤喜这个让他中意的”物”的,他让沈凤喜锦衣玉食、由众多的仆役服侍,“洋楼,汽车,珠宝,如花似锦的陈设,成群结队的佣人”,其豪华、奢侈的程度是沈凤喜以前从来不敢也无法想象的。刘将军的这种炫富式的疼爱无非是为了让沈凤喜这个“物”最大限度地归顺自己,从而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某种“工具”。因此,当沈凤喜与樊家树的一次秘密约会被刘将军发现之后,刘将军认为沈凤喜对樊家树旧情难断,尚有留恋之意,就把她虑待而至于疯狂,作品到此也就完成了对沈凤喜这个悲剧形象的艺术塑造。
《啼笑因缘》一时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能使阅者如此迷恋,这在当时近人著作中,实在“创造小说界的新纪录”。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故亊情节的巧妙。樊家树巧识沈凤喜,关寿峰父女,更巧的是何丽娜面貌与沈凤喜酷似,通过一张相片,误会环生,纠缠不清,热闹非凡。情节曲折动人,饶有情趣。
二是写作技法“新”。作家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惊险紧张的武侠小说熔于一炉,在章回小说的传统写法中糅进西洋小说的技巧。笔法新鲜,创新成功,自然扩大了读者面。
三是消闲意味“浓”。《啼笑因缘》属于言情社会小说,作者着力渲染“情”与“义”。写“情”’男欢女悦的相意,使人惊喜不已;凄绝哀婉的离别,叫人万分痛心。写“义,类关相识,一股侠义豪情;除暴扶弱。顿觉人心大快。悲喜相交、张弛相适,阅者“高枕灯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张恨水构筑的小说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有较鲜明的个性,他们在故事情节的波涛起伏中构成了种种复杂的纠葛,展现了一幅旧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画。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语言运用上,有真意,少做作,无论是叙述、描写或口语,都力避繁冗和堆砌,不以华丽粉饰取宠,而以朴素无华见长。这些特点,也是作品获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作品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主要表现在对樊家树的描写
但作品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意趣仍没有完全脱尽“鸳作蝴蝶”式的言情窠臼,尤其在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调情挑逗时,某些细节的描写,流于粗俗,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由于作品的注意力重点放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渲染情致缠绵的情绪,使暴露社会黑暗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冲淡;作品对贫富之间悬殊差别虽时有揭示,但对人与人之间在黑暗现实中的阶级关系,基本上是模糊的。“女侠”关秀姑虽不同于一般武侠小说中那种“飞檐走壁”、“口吐白光”式的侠客,不乏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但让她来除暴安良刺杀一个大军阀,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作者所编造的这种“圆满”结局,除了为迎合一部分读者(特别是小市民)的艺术趣味外,谈不上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此外,过多的“误会” “巧合”,使整个作品的真实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郁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长篇小说。
『叁』 请简单介绍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
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
徐枕亚的《玉梨魂》
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嘀笑因缘》
包天笑的《沧州道中》